孔乙己、祥林嫂、阿Q——魯迅筆下深受封建禮教迫害的底層小人物


孔乙己、祥林嫂、阿Q——魯迅筆下深受封建禮教迫害的底層小人物

魯迅的筆下有許許多多活靈活現的人物,成為了文學史上的經典。這些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當時的社會風貌,是一部真是的社會畫卷,讓我們從底層真真切切的瞭解了我們歷史上那個積貧積弱、混沌不堪的社會現實。在這其中落魄的書生孔乙己、大戶的傭人祥林嫂、悽慘混沌的阿Q是三個深受封建文化、封建禮教、封建迷信毒害,命運悲慘,讓人唏噓哀嘆的人物,下面我們就通過這三個人物的命運,感受一下疾苦的底層生活。

孔乙己、祥林嫂、阿Q——魯迅筆下深受封建禮教迫害的底層小人物

一、孔乙己

魯迅小說《孔乙己》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的鹹享酒店,藝術的展現了二十多年前社會上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孔乙己,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的綽號。魯迅用這個叫人“半懂不懂”的綽號作為“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名字,正是對這個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同時也是對孔家店的蔑視和諷刺。

孔乙已第一次到酒店喝酒,“排”出九文大錢,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人們奚落他,你一定又偷了人

東西了。孔乙己說出了一句經典答話:“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作品又寫了孔乙己第二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孔乙己坐在櫃檯下的門檻上,用極低的聲音說:“溫一碗酒。”他的臉黑

且瘦,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著一個蒲包,,用章繩在肩上掛住。他見小夥計沒有反應,又說道:“溫一碗酒。”

掌櫃見此情景,不失時機戲弄他,說:“孔乙已,你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這時孔乙己並不十分爭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喝酒後,孔乙己從破衣袋

裡“摸”出四文大錢,在“我”的手裡,用這滿是泥的手慢慢地“走”出去了。

作品又寫孔乙已“走”後,人們長久沒有見到孔乙己時的議論和心態。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已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了第二年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了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我”

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孔乙己是這個沒落社會里的一個下層知識分子,一個沒有什麼勢力的窮書生。因為是書生,有了些清高氣節,也不屑於給富貴人家當狗腿子。於是,孔乙己就成了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孔乙己“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只此一件長衫,說明孔乙己很窮;又髒又破,長期不洗不補,又說明他很懶,

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麼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

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靈魂和所受的教育示得十分深刻。

肖像描寫中作者還抓住了孔乙已臉色的變化,這些“臉色”的描寫,出場的時候:孔乙己“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當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時候,他就“漲紅了臉”,竭力爭辯,企圖維護自己“讀書人”的面子。這“漲紅了臉”的描寫,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已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內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慣偷,而是不得已偶爾為之。可是,當有人問他“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時候,“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這“灰色”臉色的描寫,表現了孔乙己因撈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內心隱痛時那種失望、頹唐的悲涼心理,顯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遷腐不堪的習性。最後,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的時候“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在受盡了折磨之後死裡逃生,苟延殘喘活下來的。這裡,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

孔乙己、祥林嫂、阿Q——魯迅筆下深受封建禮教迫害的底層小人物

二、祥林嫂

祥林嫂是魯迅小說《祝福》中的人物。她屢遭不幸,走投無路,最後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的地主階級歡天喜地的“祝福”聲中悲慘地死去,這與封建地主階級殺雞宰鵝、大放鞭炮、乞求天神賜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使故事的悲劇性更加深刻。

祥林嫂,衛家山人。早年嫁給比她小十歲的丈夫,有婆婆和一個小叔子,家中以打柴為生。某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來到魯鎮,後在魯四老爺的家中做女工。祥林嫂雖然是一個寡婦,但她模樣周正,手腳都壯,又常常順著眼,是一個安分耐勞的人。試工期內她幹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為了魯四老爺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卻絲毫沒有懈怠。到年底,籌備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然而好景不長,新年剛過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來到了魯鎮,並強行帶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為了給小叔子籌辦結婚的彩禮,竟然將祥林嫂強行嫁到了山裡。在眾人的迫使下

祥林嫂嫁給了第二個丈夫賀老六。

新生活開始了,在祥林嫂的兒子出世以後,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靜了一段時間。時隔不久,厄運又一次降臨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於傷寒,接著兒子又慘死狼口。生活的重創徹底擊垮了祥林嫂。

為維持生計,祥林嫂又一次來到了魯鎮,重新在魯四老爺家做工。但是這一次,祥林嫂不但沒有先前的靈活,記性也壞了許多,臉上死屍似的沒有一絲笑容。她逢人便講起兒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慘遭遇,漸漸地被鄉里人所厭惡。魯四老爺認為祥林嫂的作風敗壞了風俗,於是從此祭祀時便不再讓她插手。這對祥林嫂來說猶如一記重錘,精神越發不濟了。後來,祥林嫂聽信了柳媽迷信的說道,去廟裡捐了門檻,試圖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況愈下,終於被逐出了魯家,直至後來淪落到街頭,成了乞丐。某年冬,就在家家戶戶都忙著“祝福”的時候,祥林嫂終被窮苦奪去了生命。

祥林嫂這一形象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甚至於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孔乙己、祥林嫂、阿Q——魯迅筆下深受封建禮教迫害的底層小人物

三、阿Q

《阿Q正傳》主人公阿Q,是個受了屈辱,不但不去正視反而自我安的形象,說自已是“勝利者”。“阿Q精神”簡單地說就是——自慰精神或者自賤精神,可以概括為: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小說筆鋒緊隨阿Q的活動,將其作為唯一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寫出阿Q短暫而可悲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藝術形象,特別是阿Q的形象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有鮮明的個性,包含深廣的社會和歷史內容,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

阿Q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徵、階級特徵、性格特徵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因此《阿Q正傳》的主題是永恆的,阿Q形象永遠是一面鏡子。理解阿Q形象有兩點很重要:一個是他的主要特徵——精神勝利法和他“革命”的過程。

阿Q不但是一個貧苦農民,他還對革命毫無認識,甚至盲目地“深惡痛絕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風剛剛吹到未莊,趙太爺就威風掃地,連城裡的舉人老爺也悄悄地連夜把傢俬運到鄉下。阿Q從他的階級地位出發本能地感到,革命既然使統治者驚恐萬狀,那麼革命對他肯定有利,於是,他就強烈地“神往”革命。但是阿Q對革命並沒有正確的認識,他認為革命就是“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財產轉變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闖進趙太爺、錢太爺的家裡隨意地佔有他們的一切財物,還可以選一個女人做自己的老婆。另外,阿Q的革命還包含著農民式的狹隘報復,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殺頭,取統治者而代之,當然,這是一種落後的農民革命觀。但如果革命黨能正確引導,他們是會真正覺悟起來的。但是,阿Q對革命還是那麼糊塗。直到臨死前,他的的精神勝利法和封建正統觀念依然沒有改變,阿Q至死也是可悲可笑的。

孔乙己、祥林嫂、阿Q——魯迅筆下深受封建禮教迫害的底層小人物

三個底層的小人物,一個是落魄的書生,一個是大戶的傭人,一個人悲慘的農民,但是三個人的共同點是——生活在渾渾噩噩之中,既沒有覺醒的意識,更沒有自己的救贖。他們沒有目標,沒有自我,沒有歡樂,沒有未來。就是活著,一天又一天的活著。生命對於他們就是時間,滴滴答答的時間。不,他們的時間連滴滴答答都沒有,就是無聲的苦難和悲慘,就是逆來順受的服從,就是得過且過的無奈。

他們所不同的是,孔乙己識文斷字卻不知變通,遵循舊禮,迂腐不堪;祥林嫂聽天由命,備受壓榨,無力迴天;阿Q悲悲切切,自我安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造成這一切的,是封建文化、封建迷信、封建禮教,幾千年的陳規陋習,統治階級的欺壓勒索,已經把底層的人們,無論是知識分子、傭人、農民折磨的失去了自我,這是多麼可怕的世界,人們沒有靈魂,只是簡單的活著,忍受著!

魯迅之所以偉大,就是用一支如椽巨筆,細緻的描繪了悲慘世界的人生百態。想要喚醒人們內心的希望,去戰鬥、去拼搏,點亮人性的光輝,尋找平等的世界,憧憬美好的未來!

孔乙己、祥林嫂、阿Q——魯迅筆下深受封建禮教迫害的底層小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