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學孔乙己身上的優點,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說再見

導讀:魯迅先生的小說裡刻畫過很多人物,大多形象生動鮮明。比如迂腐而麻木不仁的

“孔乙己”,勤勞善良卻被封建禮教毒害的“祥林嫂”,愚昧自大、喜歡自我安慰的“阿Q”,樸實勇敢、聰明能幹的“少年閏土”,以及錚錚鐵骨為革命獻身的“勇士劉和珍”等等。

《孔乙己》:學孔乙己身上的優點,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說再見

當然,先生曾經也對他的學生說過,<strong>在《吶喊》小說集裡最喜歡的莫過於《孔乙己》,也因此翻譯成外國文字。至於原因,我們應該可以想象一下。

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

從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角色中,我們都能找到類似的地方,或者是說看到某些熟悉的自己。就好像那句話說的一樣:“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吧!

我也非常喜歡“孔乙己”,而且於不同時期都有不同感悟。學校的老師對我說,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和科舉制度的毒害,所以他生活窮困潦倒,思想很迂腐,精神更是麻木不仁。

然後我點了點頭,孔乙己在當時的我心裡應該就是這個樣子。

隨著年齡增長及閱歷的豐富,重溫這篇小說,我似乎也看到了他的執著和善良。

《孔乙己》:學孔乙己身上的優點,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說再見

<strong>所以,我今天寫下此文,與你分享孔乙己身上的那些“優點”,即讀書人的堅持、成年人的善良和社會人的守信。


一、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讀書人的堅持

<strong>01.學問始終沒有丟:為何說孔乙己學問沒有丟呢?從全文來看,孔乙己不但學問沒丟,而且還博聞強識。

首先,他名字的由來,是外人給取的綽號,從描紅紙上摘下來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而孔乙己自己卻並沒有為此爭辯什麼,正是因為他知道“乙己”二字的含義,所以默默接受,可能心裡還有些小歡喜。

原文為“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矣”,在舊時用於描紅、表示尊孔的話,意思是:“上大人孔丘,一個人教化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賢士,八九個特別有才幹的人,他們都能行仁而知禮啊!”

其次,從他口裡出現過至少2次“君子固窮、者乎"之類的話

,分別都是在酒客嘲笑奚落他的時候,孔乙己以這些非讀書人聽不懂的話,作為最後的回應,包括後來對孩子們說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無不體現他的學問。

君子固窮: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

與此同時,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為什麼要穿長衫,這裡有大學問,區分了自己與不讀書人,只是因為囊中羞澀,所以也只好站著喝酒。

《孔乙己》:學孔乙己身上的優點,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說再見

並且他還寫了一手好字,被人請去抄書,這在當時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我們還可以從小說裡看到,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4種寫法,放到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吧。

<strong>02.仍看重自身名節:孔乙己是一個很看重自己名節和清白的讀書人,從三次為自己辯解就看的出來。第一次“看客”嘲笑孔乙己“偷書被吊著打”,第二次還是“看客”嘲笑他“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第三次是咸亨酒店掌櫃的嘲笑孔乙己"又偷東西了"。

面對三次嘲笑,孔乙己都分別回應了“君子固窮、者乎”等等。尤其是第一次回應,孔乙己說了這樣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這看似狡辯的言語,其實大有深意。

如果孔乙己真的是走投無路而去行竊,完全可以偷別的值錢東西,筆墨、紙和書在當時又值幾個錢?從這一點上看出他“偷書”是為了自己用,而不是拿去賣,所以稱自己讀書人為“竊書”。

與此同時,再如何窮困潦倒,他也沒有去乞討為生,這不是讀書人的清高,而是對自己名節的在乎。

<strong>03.保持理性不偏激:面對別人多次都嘲笑,孔乙己從一開始的不語,到爭辯,再到懇求,以及最後的無奈離去。他自始至終不曾惡語相對,也沒有大打出手。<strong>這不是讀書人的懦弱,而是一種理性處理,不以偏激的手段對待。

試想一下,在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因為不理智衝動當街動手,因此受傷住院或者進去的會少嗎?很多人並沒有想到孔乙己這一聰明之處,他面對嘲諷不但沒有衝動,更沒有自暴自棄。

《孔乙己》:學孔乙己身上的優點,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說再見

這一切都是孔乙己對於自己讀書人底線的堅持,尤其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他科舉不中、無處謀生,還要堅持自我非常的不容易。


二、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成年人的善良

<strong>01.對“我”的熱情:在小說裡,孔乙己非常自知,除了自我辯解幾句,和掌櫃的買酒之外,幾乎不與人搭訕。但是他的內心依然是非常熱情的,尤其是喜歡和還是孩子的“我”交流,並且還傳授“茴”字的4種寫法,以期望“我”以後能當上掌櫃時用得著。

魯迅《孔乙己》:“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

這種熱情與“我”的身份,能不能當掌櫃無關,而是孔乙己內心的渴望和真摯的熱忱。每次“我”答應幾句,他便開心的像個小孩,絲毫看不見“我”的不耐煩,而“我”不理他後,孔乙己又顯得非常惋惜,難過的像一個孩子。

<strong>02.對“孩子們”的愛心:儘管孔乙己很窮,窮到幾乎吃不起飯,但他對孩子們卻非常好。小說裡寫到,他有幾回被孩子們圍住,也會大方的分給他們每人一顆茴豆。

《孔乙己》:學孔乙己身上的優點,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說再見

可別小瞧了這一顆顆茴豆,當時9文大錢卻只能溫兩碗酒,再要上一碟茴香豆。

從這個“碟”字,我們可以想象茴香豆份量不可能太多,“五指便可以罩住”,大概和我們現在飯前上的瓜子碟差不多吧。

而孔乙己卻毫不吝嗇,只是面對孩子們吃了之後還想再嘗的眼神,不由得地發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話來,這個時候的孔乙己應該是難得的幸福,那個搖頭晃腦“老夫子”讀書人形象躍然紙上。所以他對孩子們很有愛心,比對自己更加的照顧。

<strong>03.對別人的尊重:細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質,而孔乙己2次付錢、1次彎腰,更是體現了他對人的尊敬,不過懂得人還是太少了。

第一次付錢,他沒有回答“看客”的嘲笑,而是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然後“排”出九文大錢。請注意,這個“排”字盡顯出他的與眾不同,並不是隨意扔出去的,而是有讀書人的禮節風範。

第二次付錢,這個時候的孔乙己腳“跌斷了”,所以不便進門,只能在門口付錢。只見孔乙己“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一個“放”字顯得惟妙惟肖。如果第一次的孔乙己還是對生活有希望的,可以“排”出錢,而這一次他似乎非常的落魄,甚至是將死。

但他也沒有“丟”或者“扔”出錢去,而是依然小心翼翼摸出錢,放在“我”的手裡。

《孔乙己》:學孔乙己身上的優點,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說再見

還有一次,大概是孔乙己面對著孩子們,親切地彎下腰說話。如果換作是長衫客,則可能呵斥並揮手驅趕孩子們。而如果是短衫客,則可能對孩子們動之以“粗”了。

相比之下,孔乙己更顯得知書達理,尊重他人。


三、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社會人的守信

孔乙己有三種身份,讀書人、成年人和社會人。作為社會人,他非常守信,從小說裡可以一目瞭然。

我們認真品一下原文,說<strong>孔乙己品行比別人人好,因為消費從不拖欠,足以可見有其他人經常在咸亨酒店裡白吃白喝,甚至是賒欠賴賬。而孔乙己作為讀書人,成年人,也是社會人,他沒有這麼做。

<strong>就算想喝酒而一時沒有現錢,也會讓老闆記賬,絕對不會超出1個月,就把欠的錢還清,當然不會忘記讓老闆銷賬,即擦去粉板上的名字。

《孔乙己》:“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再聯繫下我們現在,不久前央行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進行了升級,並於2020年1月19日正式啟用二代徵信系統。這一舉動,包括接下來可能會有的大動作都證明了一個問題,<strong>那就是誠實守信的重要性。

而孔乙己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已經做到了守信這一步,實在是難能可貴。讀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說,孔乙己“偷書”怎麼能說他守信呢?對此我想說,讀書人不能叫“偷書”,只能叫“竊書”。再說,當時的孔乙己是否真正“偷書”,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也許只不過是丁舉人家放出的煙霧彈。

《孔乙己》:學孔乙己身上的優點,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說再見

<strong>而說到底,孔乙己這個“秀才”都不是的人,怎麼能頂得住丁“舉人”的壓迫呢?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讀書人最後的堅持,默默忍受,然後為了清白和名節爭辯。

<strong>哪怕這種爭辯看起來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結束語:

讀書使人明智,歷史令人清醒。

小說的當時的社會背景是黑色的,而魯迅先生的情懷是白色的,就好像一盞明燈,把灰色的孔乙己和黑色的看客們都一一照亮,讓他們無處躲藏。

魯迅先生對當時的舊社會應該是絕望了的,不過他依然對新社會充滿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可以看出來,那就是“讀書人的堅持”、“成年人的善良”和“社會人的守信”。

願我們都能摒棄孔乙己身上的缺點,學習他身上的優點,不要去做那麻木不仁的看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