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祥林嫂、阿Q——鲁迅笔下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底层小人物


孔乙己、祥林嫂、阿Q——鲁迅笔下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底层小人物

鲁迅的笔下有许许多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这些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一部真是的社会画卷,让我们从底层真真切切的了解了我们历史上那个积贫积弱、混沌不堪的社会现实。在这其中落魄的书生孔乙己、大户的佣人祥林嫂、凄惨混沌的阿Q是三个深受封建文化、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毒害,命运悲惨,让人唏嘘哀叹的人物,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三个人物的命运,感受一下疾苦的底层生活。

孔乙己、祥林嫂、阿Q——鲁迅笔下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底层小人物

一、孔乙己

鲁迅小说《孔乙己》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享酒店,艺术的展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孔乙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的绰号。鲁迅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名字,正是对这个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同时也是对孔家店的蔑视和讽刺。

孔乙已第一次到酒店喝酒,“排”出九文大钱,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人们奚落他,你一定又偷了人

东西了。孔乙己说出了一句经典答话:“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作品又写了孔乙己第二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孔乙己坐在柜台下的门槛上,用极低的声音说:“温一碗酒。”他的脸黑

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章绳在肩上挂住。他见小伙计没有反应,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见此情景,不失时机戏弄他,说:“孔乙已,你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时孔乙己并不十分争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喝酒后,孔乙己从破衣袋

里“摸”出四文大钱,在“我”的手里,用这满是泥的手慢慢地“走”出去了。

作品又写孔乙已“走”后,人们长久没有见到孔乙己时的议论和心态。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已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

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是这个没落社会里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一个没有什么势力的穷书生。因为是书生,有了些清高气节,也不屑于给富贵人家当狗腿子。于是,孔乙己就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只此一件长衫,说明孔乙己很穷;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又说明他很懒,

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

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灵魂和所受的教育示得十分深刻。

肖像描写中作者还抓住了孔乙已脸色的变化,这些“脸色”的描写,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已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是不得已偶尔为之。可是,当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迁腐不堪的习性。最后,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

孔乙己、祥林嫂、阿Q——鲁迅笔下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底层小人物

二、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她屡遭不幸,走投无路,最后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的地主阶级欢天喜地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与封建地主阶级杀鸡宰鹅、大放鞭炮、乞求天神赐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故事的悲剧性更加深刻。

祥林嫂,卫家山人。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某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做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山里。在众人的迫使下

祥林嫂嫁给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

新生活开始了,在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以后,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于伤寒,接着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

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地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柳妈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某年冬,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

祥林嫂这一形象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孔乙己、祥林嫂、阿Q——鲁迅笔下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底层小人物

三、阿Q

《阿Q正传》主人公阿Q,是个受了屈辱,不但不去正视反而自我安的形象,说自已是“胜利者”。“阿Q精神”简单地说就是——自慰精神或者自贱精神,可以概括为: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小说笔锋紧随阿Q的活动,将其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的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因此《阿Q正传》的主题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远是一面镜子。理解阿Q形象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和他“革命”的过程。

阿Q不但是一个贫苦农民,他还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地“深恶痛绝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阿Q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地感到,革命既然使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革命。但是阿Q对革命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闯进赵太爷、钱太爷的家里随意地占有他们的一切财物,还可以选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另外,阿Q的革命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杀头,取统治者而代之,当然,这是一种落后的农民革命观。但如果革命党能正确引导,他们是会真正觉悟起来的。但是,阿Q对革命还是那么糊涂。直到临死前,他的的精神胜利法和封建正统观念依然没有改变,阿Q至死也是可悲可笑的。

孔乙己、祥林嫂、阿Q——鲁迅笔下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底层小人物

三个底层的小人物,一个是落魄的书生,一个是大户的佣人,一个人悲惨的农民,但是三个人的共同点是——生活在浑浑噩噩之中,既没有觉醒的意识,更没有自己的救赎。他们没有目标,没有自我,没有欢乐,没有未来。就是活着,一天又一天的活着。生命对于他们就是时间,滴滴答答的时间。不,他们的时间连滴滴答答都没有,就是无声的苦难和悲惨,就是逆来顺受的服从,就是得过且过的无奈。

他们所不同的是,孔乙己识文断字却不知变通,遵循旧礼,迂腐不堪;祥林嫂听天由命,备受压榨,无力回天;阿Q悲悲切切,自我安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造成这一切的,是封建文化、封建迷信、封建礼教,几千年的陈规陋习,统治阶级的欺压勒索,已经把底层的人们,无论是知识分子、佣人、农民折磨的失去了自我,这是多么可怕的世界,人们没有灵魂,只是简单的活着,忍受着!

鲁迅之所以伟大,就是用一支如椽巨笔,细致的描绘了悲惨世界的人生百态。想要唤醒人们内心的希望,去战斗、去拼搏,点亮人性的光辉,寻找平等的世界,憧憬美好的未来!

孔乙己、祥林嫂、阿Q——鲁迅笔下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底层小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