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是什麼意思?

懷哲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指的是四大名著裡面兩個名著人物的年齡和和所做的事。會引致在老和少之間對發展影響不會的引導。

為什麼怎麼說呢?

三國故事看上去都是紛爭,戰鬥,陰謀詭計,分分合合。但是你要多看三國幾次,你會發現看到一點,三國重要人物,出場年齡都是很年輕的,比如馬超(19歲)大破曹軍,關羽,張飛,也是很年輕就出場了,趙雲也就很早就出場跟著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了,還砍能帥旗。而蜀漢算,劉備出場年齡就已經很大了,28歲,單身狗沒事業,諸葛亮也是比較晚的一個。少年姜維也算一個吧

呂布更是一個案例,年紀輕輕成名,獨戰三英和七雄,還抱著貂蟬。人生巔峰啊!!

好了,再看看孫策吧,死的時候26歲,孫權是他的弟弟,才多少歲,就管理江東了,還能抵抗曹軍,更不用說甘寧,淩統這些猛將了吧。

那曹營裡面就不用說了,曹家父子都是很早就出來成名的,手下猛將也是很多,但是基本出場的時間沒其他家的早,但是也很年輕的。後期的鄧艾,鍾會都是很年輕就獨擋一面的人物。文官系統楊修更是年少成名。

想想你老了,身體各種不好的時候,你的激情不在了,哪裡還能看三國這種熱血最強的故事。那種年少衝動,殺個七進七出,過五關斬六將,戰三英檔七雄。就都算了,還是睡睡的好。

少不看水滸,是因為水滸的故事。更像一些現在社團的故事,小年輕如果看多了,會出現一種模仿的影響,特別裡面的義氣,和動不動就砍人的情結,一定要有家長指引的,要不就會出事,特別會走歪了。社會的根基就會腐蝕,變得有點亂,控制不住。



再看看


靜心匠道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先來介紹介紹三國和水滸。

三國:這裡指的三國,是我國的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志演義》也被人們稱作《三國演義》或“三國”。這部著作是由我國元末清初著名小說家羅貫中創作完成,後又經過後人修改的一部不朽之作。



《三國演義》的內容,主要是描寫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期的群雄逐鹿的混戰,和這一歷史時期,各種社會矛盾轉化,社會鬥爭中各種勢力之間割據和混戰的局面為主要線索的戰爭題材著作。






作者通過對人物故事的描寫,揭示了封建階級統治下封建階級內部的腐朽陰暗,是對封建社會統治者的暴虐和醜陋的控訴。小說當中充滿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勾當,遍是打打殺殺的驚險場面。



“老不看三國”意思就是說,人老了,需要心平氣和的修身養性,安度晚年,避免一些不良的刺激來影響健康,影響情緒。





三國的打打殺殺,勾心鬥角,容易讓老人入戲,產生激動情緒,不利於控制老人的血壓等各項生理指標,容易產生對身心健康的不良反應影響,所以說老不看三國。因為老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受不了那份刺激了。









《水滸》是一部由施耐庵先生創作的描寫北宋年間宋江帶領108個梁山好漢,反對朝廷欺壓,除暴安良,殺富濟貧,充滿英雄傳奇色彩的章回體長篇小說。





小說以宋江帶領梁山弟兄起義為線索,描寫了梁山的發展壯大,到接受朝廷詔安,詔安後替宋朝統治者,鎮壓農民起義的故事。





歌頌了梁山好漢的反抗精神和梁山弟兄對於理想社會的嚮往。也揭示了農民起義失敗的歷史原因。



“少不看水滸”的意思就是說,少年的心智發育還不夠成熟,對於社會事物的辯識能力還不強,有許多時候分不清事物的對錯。







少年有精力旺盛,模仿能力強,看了水滸以後會積極模仿,不是打打殺殺,就是不服從各方面管理,不利於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說少不看水滸。





總叨叨

如果你想從歷史中學到對你當下生活有意義的東西,那你一定要關注我,觀看我的視頻,每天都能讓你學到不一樣的東西哦,你還可以跟我私底下交流探討人生的一些小疑惑,我都會一一回復你。

為什麼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話其實特別簡單。

我們先說說三國三國,他是一個什麼樣時代,它是一個亂世,對吧,充滿了爾虞我詐,充滿了各種心機,各種陰謀論,各種就是一些成人世界能擁有的爾虞我詐。那這個時候那肯定是為什麼說老不看老看三國呢?因為你老的時候其實你更應該就是說,在年輕的時候去金立這種東西,老的時候就應該安享晚年了,而不應該有那麼多的爾虞我詐,你再去看三國的話,其實對你的人生沒有多大意義了。

所以應該反過來說,就是意思就是說,應該年輕的時候應該看三國,因為年輕嗎?因為可能你什麼都不懂,你不懂人情世故,那你可以看看三國,可以學習下人情世故啊,你不懂,就是你的情商可能比較低,那你也可以看一下三國,可能能夠改變一下你的情商啦。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呢?因為水滸他是一個充滿什麼江湖義氣呀,就是那種打打殺殺的那種,如果你就是從小就看這種東西,那可能對你的性格上,可能你這個人可能就很容易養成爆照啊,喜歡用武力去解決,但是那我們年輕人其實恰恰相反,因為年輕人比較年輕氣盛嘛,就是如果你對吧,老看那種打打殺殺的,可能會讓你就是做出一些你無法控制的事情。所以說就是年輕人就是不帶,不不需要去看,那種就是太暴力的東西,而應該就是怎麼把自己的那個品性給想穩定就穩一點

所以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他們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這都是老祖宗們給我們留下血的教訓才總結出來的一句話。如果你想通過歷史學東西的話,你可以關注我的視頻哦,每天都會更新關注,讓你得到不一樣的啟發,全網就一家。別錯過哦


吾愛談史

其實從前這些俗話,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多可以深究的意義,也就可以儘量無視,有的時候只不過是有人覺得這話俏皮,或者為了押韻,什麼都敢說罷了,與其糾結每句話的含義,不如每天多賺兩個錢更實惠,題主你說是不是啊?

再說古代這些通俗小說的流傳,其實基本上不是靠小說文本,而更多的是靠說書人的演繹。因為古代人基本上都不識字,識字的只是少數,而如何讓一個小說話本變得家喻戶曉呢?當然是得靠那些說書人在田間地頭給那些不識字的農民講,這樣自然是不分小孩老頭或者是什麼婦女青年之類,所有的人都可以聽。

這個時候看不看都無所謂了,他可以說三國也可以說水滸,其面向的群眾也比較多,沒有說要非得挑,不能給小孩或者給老人講這樣。

那麼這句俗話裡頭就沒有一點正確的部分嗎?似乎還是有的,雖然聽上去更像是個牢騷。這句話的原意是說老人不看三國,是因為三國裡都是一些謀略,如果哪個聰明的老人本來就社會經驗豐富,學了這些謀略,很容易給土匪們當謀士,這樣的話,這幫土匪可能就厲害了,從地方上打家劫舍的土匪變成了有志於問鼎天下的反賊。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很多起義造反的軍隊裡軍師就是熟讀《三國演義》的,比如努爾哈赤就沒有正經學過兵法,他的兵法啟蒙就是《三國演義》。考慮到《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本來就是張士誠的謀士,《三國演義》裡的謀略實戰性還是很強的。

又比如《水滸傳》,也確實不大適合年輕人,都怕年輕人看了之後熱血上頭,落草為寇,幹出殺人放火的勾當,淪為流寇。

所以如果讀了《水滸傳》的年輕人,加上讀了《三國演義》的老人,說不定就是一支很強大的起義力量,可能會撼動封建統治,所以流傳下來這種“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的俗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貓圖怪談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中的兩部(另兩部是《西遊記》和《紅樓夢》)。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是指書中的內容對人的影響。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充滿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場景,你算計我,我算計你的例子舉不勝舉。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比較著名的有王允的“連環記”。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記”。諸葛亮的“空城計”。蔣幹盜書中了周瑜的計,還有什麼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真是令人防不勝防。因為看三國的大部分是成年人,常年在社會上走動,要應付各種場面。通過熟讀三國,就可以把三國中的有關內容和現實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從中得到教益。在現在的社會上,如果一個人做事謹慎精明,別人就會講,這個人是看三國的。而《水滸傳》恰恰與它相反,講的就是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武松幫施恩奪快活林就是明顯的例子。書中主要的內容就是打打殺殺,大碗喝酒,大塊吃內,大稱分金銀,視金錢如糞土。很多場面暴力血腥。如血濺鴛鴦樓,大鬧飛雲浦,小青年們看得熱血沸騰。由於他們涉世不深,或初涉社會,思想單純,很容易被人挑唆利用。擔心他們受到書中內容的影響,而做出不利於社會安定的事,擾亂社會治安。現在社會上有人看到小混混打架鬧事,也會離他們遠點,不敢招惹,說他們這幫人是梁山上下來的。這大概就是少不看水滸的原因。


陶田福

大家喜歡什麼樣的孩子和老人?

要問大家喜歡什麼樣的孩子,一般人都會喜歡憨厚可愛的孩子、聰明伶俐的孩子,很少有喜歡惹是生非的孩子,尋釁滋事的孩子;

要問大家喜歡什麼樣的老人,一般人會喜歡慈眉善目的老人,沉穩睿智的老人,很少有人喜歡心機難測,干涉他人的老人。

而《水滸傳》中兄弟之間的打打殺殺,恩恩怨怨,年少的人(包括女孩)看了之後或許會有對兄弟情的嚮往,甚至是模仿。這種兄弟情有可能變成片面的,那就是隻論兄弟,不辨是非。這就是“少不看三國”的初衷。

《三國演義》中到處都是算計,老年人閱歷豐富,對於這樣的算計則會有更容易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感受,看了之後可能會用到日常生活中,想想就讓人難受。這就是“老不看三國”的含義。

不過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能一概而論,就像《紅樓夢》一樣。有的人就看興衰,有的人則看情愛。


大眼大世界

這句話應該是: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三國演義,主要講的謀略,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征戰,各國互相施計,破計,鬥智鬥勇的故事。很多著名戰爭事例,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教科書。西遊記:主要內容為,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書中大量妖魔鬼怪,神仙,佛祖,各種仙法,妖法,佛法的描寫。老年人飽經蒼桑,閱歷豐富,越看三國演義,越智慧超人。少年人本就不稔世事,無法分辨是非,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越看西遊記,越愛慕虛幻,飄渺,不切實際的東西。所以:有少不看西遊的話。個人觀點,謹供參考。


天下誰人不識輝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

《三國演義》嘛,雖然也講了很多武將之間的鬥爭,但是,其著墨較多的地方還是謀略,和各種勾心鬥角中。一個計策接著一個計策,幾乎快把”兵不厭詐“演繹到了極致了。而且,《三國演義》其主要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在其謀略運用上,這點連滿族人,甚至小日本都認同。滿族人甚至把《三國演義》當成了兵書,而日本人則非常喜歡看《三國演義》,甚至把不少計謀運用到商戰中。要知道,央視版《三國演義》其贊助商之一就是日本佳能。可見,《三國演義》主要以智鬥情節為主,是很費腦子的。一個老年人,一輩子大風大浪都闖過來了,各種事情都應該看得開了,應該是隨遇而安,大徹大悟的年紀。如果,這個年紀了還看三國,把三國的那些謀略,那些陰人的謀略應用到生活中就有些太過分了,除此之外也太費精力,太費腦了,這樣的老人也會遭人煩的。所以,”老不看三國“

《水滸傳》嘛,主要講梁山好漢造反的故事。曾經有些朝代,《水滸傳》是禁書。畢竟這部書把一群草寇的造反事蹟寫得那麼轟轟烈烈的,看著好像還挺正義的似的。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果看完水滸後,很容易不加思索,熱血沸騰,學起裡面的江湖習氣,拉幫結派。或者學裡面的某些”英雄“的做法,比如學李逵,只要不爽,兩把板斧一頓砍。如果現實社會中一幫人拿著板斧上街砍人會讓人怎麼想?這麼做那可就是社會安全穩定的大患,社會非亂套不可,所以,”少不看水滸“。

以上是本人對於”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的分析解答。


大連的雜家

最近在寫三國,水滸的文章。由於是自己寫,所以看的更仔細更認真。在讀水滸的過程中對少不看水滸這個概念更是有了深刻的認識。。。。。。

你們肯定知道電影分級制度,很多電影由於各種原因是不適合青少年看的。

不說廢話,就簡單舉幾個例子來說

過於暴力血腥,典型的兩個殺女人的場景。武松殺潘金蓮是按倒了一刀下去直接把心剜出來,然後割了頭祭祀武大郎。

楊雄殺潘巧雲更殘忍,一刀從小腹劈成兩半,將五臟六腑掛在樹上。

這可都是書裡的描寫,不信去翻書。

這種場景成年人看的都哆嗦,知道為啥少不看水滸了吧,太TM嚇人了。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耀哥講故事

老不見三國,少不看水滸。應答,越是受歡迎的書不外乎四個字,怪,力,亂,神,老不看三國是這部書卻實寫得好,把三十六計都融合進去了,老人本就成熟再看看三國就更精了,意思是人學奸了,少不看水滸,這部書在四大名署中是比較次的,動不動就打怕官府就上梁山,年青人本就衝動,怕有些年青人仿效,弄出不好的事來,大至就這個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