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中,大火、小火、熱油下鍋、冷油下鍋、這些分別有什麼作用,都適合烹飪什麼食材?

Faraitan
很高興能回答這道題:

老廚子是餐飲大軍中的一粒石子,被歲月磨平了稜角,我怕若干年後成沙隨風飄散,所以盡其所能,和大家一起進步。

中國烹飪博大精深,豈是煎炒烹炸能概括?

烹飪中的烹調技法就幾十甚至上百種,而各個技法都需要“火”來掌控,火候是菜餚質量的關鍵保障,合格的廚師懂得如何控制“火”來掌握菜餚所需的火候,才能烹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

菜譜教程中經常能見到大火,小火,油溫,熱油,涼油等行業術語,對於專業廚師來講,這就是家常便飯,可對於餐飲小白來說就是天方夜譚。

接下來老廚子就詳細說說以上幾個“術語”的作用和適用食材,請耐心往下看↓

大火:炒,炸,燉,煮,燜等烹調技法中,大火是最常使用的,大火燒開,大火煸炒,大火燒油,都是在食材,湯汁,油等在剛下鍋時最先用到的,縮短烹調時間,油可以儘快達到需要的溫度,炒菜可以煸炒掉食材的水氣,湯汁沸騰才能催出雜質浮沫,淨化作用。大火在成菜最後時刻用,起到收汁作用。

適合食材:炒豆芽,炒青菜都需要大火煸炒去水氣;燉魚,排骨,雞鴨等在燉燜煮中湯汁需要大火燒開,然後打掉浮沫。

小火:燜煮,烹炒質地厚實的食材,都需要小火燉燜,煸炒促使食材的成熟度和入味控制,尤其是質地厚實的食材,生炒都要用到小火或中火,慢慢煸炒制軟制熟的過程,行業裡有那麼句話叫“大火燒開,小火入味,大火收汁”每個環節起到的作用都不同。

適用食材:雞鴨魚肉,質地厚實的生炒菜,小炒肉,手撕包菜,炒茄子絲等。

熱油:熱油按熱度分為五層熱,六層熱或更高油溫,炸制不同食材所需的油溫都不相同,需要臨灶經驗,需要實際操作才能掌握,這裡就不詳細闡述了!

涼油:涼油的作用在烹調中也很關鍵,熱鍋涼油不粘鍋,就是鍋燒熱加涼油趟鍋,炒肉類食材或煎魚就不會粘鍋。炸花生米需要涼油下鍋,才能炸出香脆可口的花生米,雪衣豆沙需要涼油下鍋,才能炸出雪白的雪衣。

寫在最後:中國烹飪博大精深,是五千年文化的沉澱,烹調技法細分非常微妙,而這些都需要“火候”來控制,在實際操作中,能駕馭“火”的同時,還要掌握食材的特性,才能炒好每道菜,才能成為真正的美食締造者.

老廚子才學疏淺,不能完全解答深感不安,敲字動腦辛苦,只求您關注點贊,有不同聲音的朋友請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進步吧!

探廚

大火適合小炒類,小火適合慢煎,熱油適合快速斷生,以保持原食材本味,冷油除了油炸花生外,烹飪術語應該叫熱鍋冷油。

正如題主所說這四種烹飪方式在製作菜品時,根據原食材特點,和菜的最終成品,都會用到,而且烹飪過程用火方式會轉換。

大火,文火相交替使用,最能呈現一道菜的最終口感,所以叫做火候!

至於各種火候適合啥烹飪啥食材,那簡直是太多了,無法細緻說明。


簡單的說大火不適合烹飪青色蔬菜,不適合過油肉,小火適合千滾豆腐,萬滾魚和煲湯,熱油適合爆炒腰花豬肝等等,熱鍋冷油適合油炸花生等。



總之,用油是學烹飪的基礎訓練之一,也是居家常識,美食家不一定燒菜好,燒菜好的一定是挑剔的美食家。

比如著名導演李安,閒暇時就喜歡燒菜,絕對是電影導演裡最會燒菜的,他說做菜燒飯也是一種修行。



所以烹飪時用各種火候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生活科學。



樓蘭餐廳老王

中餐的烹飪方式,多種多樣,煎炸燜,炒滷燉…,清蒸,紅燒,各種烹飪方式,方式不同,料理方法也就千奇百怪,同時對火候的掌握也各不相同,但是儘管烹飪方式有不同,菜系也有八大菜系和各種地方小菜系之別,但是對火候的把控,還有在什麼時候下鍋,好像還是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比如我們四川人說的把鍋燒辣了(燒紅了)再倒植物油,這也就是平常人們說的熱鍋冷油。這個也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烹飪方式,儘量減少油在鍋裡熬的時間,比如在煎肥豬肉時,如果鍋不夠熱,它就會粘在鍋上,如果鍋足夠熱,那麼肥豬肉它就會直接出油,不會粘在鍋上了。其實熱鍋冷油,能夠減少一些營養物質被破壞的機會。

那麼炒菜的時候大火小火,我的理解是,爆炒,需要用到大火,幾下就炒熟了。在煲湯,滷菜的時候,一旦鍋裡開了(沸騰),只需要保持這個小火就行,小火慢燉,會更美味,這也是很多人喜歡吃柴火雞的原因。用柴火在鐵鍋裡慢慢燉,把土雞的營養都燉到了湯裡,湯濃味美,特別好喝。那麼熱油下鍋,比如經過澱粉處理的瘦肉,冷油下鍋更容易粘在鍋上。如果是熱油下鍋,或者是多倒一點油,先用油把澱粉處理過的肉炸過之後,再來炒菜,就不易粘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