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王留江:“不识秤花,难以当家” 锱铢必较60年


“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木杆秤在我国已有3000年的历史,。在电子化之前,一直是一直是官府、商贩和农家必备的物品。在洛阳市皂角树村,作者寻访到了目前近乎绝迹的制作木杆秤手艺人——王留江老人。图文/李学立(经摄影师授权,请转发勿转载)

今年78岁的王师傅,十几岁时便跟着哥哥学会了制作木杆秤。据其介绍,制作木杆秤的工匠们不仅要有木匠、铁匠技术,还要有物理学、数学、化学、美学等知识,最重要的还要有好德性,做公平秤,不做亏心秤,所以号称“百工之首”。图文/李学立

木杆秤制作过程极其繁琐,刮秤杆、安装、校秤、标刻度、钻秤眼、补秤星、上色、抛光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精工细作、精益求精、不差分毫,否则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影响到秤的准确性。图文/李学立

木杆秤按秤杆长短及秤锤大小分大、中、小等多种型号,按用途又分为钩秤和盘秤。他制作的最大号杆秤可称重250公斤,最小号杆秤—戥子秤只能称0.25公斤,用于中药房抓配中药。图文/李学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洛阳制秤业十分火爆,仅市区就有20多家门市部,他加工的木杆秤曾销往全国地。但近年来由于磅秤特别是电子秤的普及,木杆秤使用量急剧下降,他的生意也一落千丈,王师傅看着积压的秤发愁。图文/李学立

同行们纷纷改做其它生意,孩子们也多次劝他回家颐养天年。但王师傅还在孤独地坚守着,尽管常常多天没有一笔生意。图为王师傅和他的钉秤工具。图文/李学立

“称心如意”一直是百姓对新生活的美好期盼。或许从生产、使用角度,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但一杆木杆秤,千年文明史,它伴随着中华先民们告别结绳记事、以货易货而一路走过3000年。图文/李学立

不管生意好坏,王师傅每天都会准时到他的小店去。一杆秤塑造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把它保护并传承下去已远超技艺本身的意义。图文/李学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