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的宣传交锋有多激烈?

謝寶健

关于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的宣传交锋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一、苏联的目标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反美

苏联的反美宣传可不是零散的,也不是毫无章序的,相反,苏联的反美宣传是系统的、精心的、连续性的和有组织的,其目的只有一个,要在全苏联人民心中树立“美国是苏联人民的敌人”这样的意识,同时也是在向全世界宣告,苏联和美国势不两立的决心。苏联反美宣传的主要手段是借助大众传媒载体,大力的传播红色社会主义苏维埃文化,体现苏维埃文化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同时也剑指美国,不遗余力地贬低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体制。

苏联反美宣传画

1949年苏联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专门出台了“近期内加强反美宣传计划措施”的计划,非常详细地规定了苏联境内各类大报刊、杂志、电视台的宣传内容,甚至要求苏联的作家协会、各类文化艺术委员会等负责文化艺术创作的单位都必须将反美内容融于作品当中。最为奇葩的是,以国家行政命令的方式,组织当时苏联的文艺界、科学界的专家学者来撰写文章,旨在揭露美国内政外交的丑陋面目,同时对于美国人的私生活也不放过,这一时期的宣传内容中,有很多文章都涉及到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严厉批判。

苏联反美宣传画

其中苏联著名作家、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法捷耶夫就在其文章说到:“(美国)经济危机前的状态、垄断统治、法西斯主义、文化和社会风俗的腐化和堕落、劳动人民生活贫困、种族歧视、为军国主义服务的科学、媒体腐败、犯罪率增长、对外政策的侵略性以及为达成此目的而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盟友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必然导致的分裂。”

总的来讲,苏联的手段是一方面对苏联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另一方面又不断掀起反美宣传,旨在揭露美国的丑陋面,甚至不顾客观事实的进行丑化,不断的强化美国人的负面形象,由此来引导苏联人对美国产生厌恶和憎恨。其实目光放近一点,我们身边的朝鲜现在正在干的事就是这样的。

二、美国把反苏宣传当做反苏武器一样使用

美国反苏宣传画

1950年到1955年,美国人开辟了号称冷战的除政治、经济、军事以为第四战场——反苏宣传,并且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以1950年杜鲁门批准《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和计划》开始,美国的反美不再遮遮掩掩,开始走向公开、正面的“反共反苏”,确定了“苏联威胁”的严重性,把反苏宣传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执行,最终目的是为了夺取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胜利,达到加速瓦解苏联制度的目的,这其中以著名的“真理运动”为起点,美国打响了针对苏联的全面宣传战斗,并且国会通过议案,给“真理运动”拨付巨额的经费,这些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广播电视如“美国之音”、反苏新闻出版印刷品、反苏电视电影作品制作和反苏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并将这些反苏材料散发到包括苏联在内的全世界各地。

美国反苏宣传画

广播方面,美国人将“美国之声”作为强有力的反苏武器使用,延长反苏内容播放时间,将播送语言由24种增加到45种。同时,大量散发反苏印刷品,据美国新闻署后来统计,仅仅是1951年,美国人对外散发的反苏类稿件达3200万字、反苏海报多达4千万张、各类反苏杂志6百万本、反共册子多达6千万本,为了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美国人还从全世界召集和采访苏联的叛逃者,制成各类反苏材料加以传播。同样,这些反苏材料里面必不可少是关于美国自由、民主精神的宣扬。

1954美国政府又通过了《美国国家安全计划的地位》文件,开展针对了苏联在东欧的社会主义卫星国的专门反苏宣传工作;1955年通过《利用苏联和东欧卫星国的弱点》文件,明确了对东欧国家、苏联进行渗透,逐步瓦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总的来讲,美苏双方在冷战中都将宣传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手段,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高度重视,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将对方视为势不两立的敌人,一方面在不断进行自我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宣传,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丑化、甚至妖魔化对方。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将宣传作为一战特殊战争来开展,并且规模如此之大的,手段如繁多的,恐怕也只有冷战时期的美国和曾经的苏联了!


国家人文历史

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两国之间的竞争数不胜数,摩擦也不断,各种军备竞赛,包括探月也是在竞争中进行。很多变态级别的武器就诞生这个时期,最有名的就是撒旦导弹。

但是最严重的一起就是我们熟知的震惊世界古巴导弹危机。这起事件是由于美国当时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朱比特导弹引起的,前苏联为了搬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也是冷战期间两国竞争最激烈的一次对抗。

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都徘徊在核按钮旁,使人类空前的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终以苏联妥协而告终!

迄今为止,古巴导弹危机仍然被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机时刻,它差点酿成核战争,当时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想法高度一致。我们也庆幸两国当初对事态控制的冷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