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與學說

荀子生活在奴求社會崩潰、封建社會己經確立的時代。他繼承了儒家學說並順應歷史朝流有所發展,還批判地吸收了各家學說中有益的成分而自成一派。在天道觀方面,《荀子·天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他認為“天”沒有意志,只是生長萬物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律,不因為世間有好的或者壞的君主而改變。因此他反對迷信。他在《解蔽》中舉例說:楚國夏首地方有個人叫涓蜀梁愚蠢而膽小。他在一個月光皎皎潔的夜晚走路,低頭看到自己的影子,認為是伏鬼;仰視自己的頭髮,以以為是立魅,逃到家中便嚇死了。他在《天論》篇中還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意思是:順從天而讚頌無它,哪如掌握自然規律而利用它:希望豐收年而等待它,哪如順應春生夏長、季節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農事活動。這裡說的是掌握自然規律而能動外地去改造它、利用它,也就是“人定勝天”思想。

荀子的思想與學說

和孟子性善說相反,荀子主張性惡論。《荀子·性惡》開宗明義即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裡“偽”即“為”,是說現在性善的人,都是後天感化、教育的結果。他進一步闡釋:人,生而好利、嫉妒好聲色,任其發展,必然產生相互爭奪、殘害、淫亂。要改變人的性情必須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道”通“導”,即引導的意思)。他又說:只要不斷地履行仁義,“塗之人(道路上的普通人)可以為禹”。這和孟子說的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可謂殊途同歸

荀子很重視“禮”。他認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政治方面,他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王道的具體內容是“禮義”和“仁政”。荀子提倡倡“平政愛民”。《荀子・王制》:“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意思是:拉車的馬受到驚嚇,君君子就不能舒適地坐車。民眾害怕國家的政令,國君的位子就坐不安穩。因此,馬受到驚嚇,要設法使其安靜;民眾害怕國家的政令,就要給他們恩惠。《王制》篇接著說:“選賢良,舉第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他認為這就是《尚書》所所說的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道理。荀子也主張採用刑罰,所謂“治之經,禮與刑”。反映了他的禮法兼治、王霸並用的政治觀。在認識論方面,荀子承認,認識須依靠入的“天官(即感官)”感知事物,獲取初步印象,再通過“天君(即心)”的“徵知”,也就是思考、判斷和驗證。他強調思維優先於感覺,認為心必須“虛壹而靜”,才能有正確的認識。

荀子的思想與學說

荀子重視勸勉人們學習。《荀子・勸學)有很多名句,已成為格言,被廣泛使用。諸如:“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等等。此外,節子在其他學術領域中有些見解,就他所處的時代來說,也是獨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