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家報 千里程圖——文徵明的九封家書(一)

文徵明(1470—1559)家書九通,作於明嘉靖二年(1523)春夏間,反映了文徵明應貢赴京途中及入京後的生活境況。這九通家書除第一通是寫給夫人吳氏外,其餘八通均寄給兒子文彭(1489—1573)和文嘉(1501—1583)。九通書信被後人接成一卷,籤題署“衡山家報”。拖尾有七段題跋與觀款,分別出於姚希孟(1579—1636)、文震孟(1574—1636)、汪琬(1624—1691)、楊賓(1650—1720)、裘曰修(1712—1773)及許玉瑑之手。汪琬的題跋簡述了這卷家報的流傳經過:“此帖本文肅家物,文肅歿後,其婿顧太學德生得之。後歸其族人吏部蒨來,蒨來不之重也。餘老友盧子定三得之,以歸於餘蓋十餘年矣。”此卷有汪琬朱文收藏印“苕華書屋圖書”多枚。但根據“天籟閣”“項元汴印”“墨林山人”“項墨林鑑賞章”諸印,此卷在文彭身後、文震孟收藏之前曾一度為嘉興項氏所有。此卷在清末為翁同龢所得,今為美國翁萬戈先生藏。

《衡山家報》不僅可視為文徵明重要的書法作品,也是研究文徵明行跡的重要一手材料。 這九通家報內容詳實,敘述連貫,能幫助我們重構文徵明應貢途中及供職翰林院初期的生活狀況、心理變化以及官場生活中的人情義務等等。誠如姚希孟在跋文中所言:“外高祖待詔翁膺貢入都,以二月廿四日,此卷乃千金家報,亦千里程圖也。”

千里家報 千里程圖——文徵明的九封家書(一)

明 文徵明 《衡山家報》卷及木匣 翁萬戈藏

嘉靖元年(1522),時任應天巡撫李充嗣(1462—1528)受好友林俊(1452—1527)之託,舉薦文徵明。林俊是文徵明父親文林(1445—1499)、岳父吳愈(1443—1526)的故友,早在十年前,他和文徵明就有往來,且對他相當賞識。此時,文徵明在書法繪畫上早已聲名遠揚,但自25歲第一次參加鄉試,三十年間他已連續十次應考,卻屢不見售。

一、文徵明受薦入京

嘉靖二年春,文徵明與同鄉老友蔡羽結伴赴京,蔡羽也是當年的歲貢生。赴京前,祝允明(1461—1527)作詩贈別文徵明,好友湯珍(1487—1552) 與王寵(1494—1533)則在湯氏雙梧堂為文、蔡二人餞行,並繪圖紀念。

文、蔡二人於當年二月廿四日啟程,廿七日,文彭、文奎(1469—1536)等送至呂城(今屬常州)為別。第一通家書作於三月五日,信中詳細記述了文徵明赴京的行舟路線:廿七日當晚呂城發舟,途經鎮江,上官渡船至瓜洲,隨即買舟搬埧,經揚州、灣頭、高郵、張家溝、河口等地。旅途沒有文徵明想象中那樣順利。乘舟須看風向,如遇逆風,則不能行;運河上有許多關閘,開閘可行,閉閘則停。他在家書中感慨說,舟中人多事雜,空間極小。不僅程期不定,如遇大風大浪,小舟必有震盪。又要防備小人(竊賊),以至夜不能寐。

行舟經過寶應縣時,文徵明特地上岸拜訪了當地朋友朱應登(1477—1526)、朱應辰兄弟。寶應屬揚州,在歷史上曾“富甲天下”,而朱應登則是聞名全國的著名詩人。札中還提及老友顧璘(1476—1545)赴任山西按察使途中經過寶應,得知文徵明赴京的消息,他特地等候了幾天,終因不得確信於二月廿八日留書先行。文徵明結識顧璘是在弘治八年(1495)鄉試, 其後數十年中,顧璘與文徵明及其他蘇州文人均有密切的交往。

文徵明在朱應登家勾留了數日,再次啟程時,朱應辰、朱曰藩送至淮安,文徵明特在舟中為他們作畫題詩,表達對叔侄二人的感激之情。其中一首寫淮安西湖綠楊春水、飛鳧青雀的美景,文徵明不由得觸景生情,聯想到錢塘的西湖和江南太湖邊的蘇州老家,“分明一段江南意,只欠青青四面山”。

第一封信札由家丁文旺帶回老家給吳夫人(即信中所稱“三小姐”)。此後文徵明同蔡羽繼續沿運河一路北上,過淮河經桃源、宿遷、邳州、新安、呂梁等地。從淮安北上途中,文徵明有大量詩文存世,如與蔡羽晚泊清河縣,望邑里蕭條,登眺嘆息,有詩云:

野岸行行日欲晡,麗譙頹落帶荒墟。

並無草木疑秋盡,僅有人煙類燹餘。

邑小何堪當孔道,民貧如此尚供輸!

北來彫敝誰曾問?採得風謠手自書。

他們不僅看到了寒風凋敝、物稀民貧的慘狀,也抒發了欲寄家書無處投的痛楚。“書寄故鄉何日到?寒兼羈思一時生。”“封題欲寄家人信,何處南帆有便舟?” 這些詩句反覆強調了文徵明身處舟中無法得聞家事的苦悶心情。

千里家報 千里程圖——文徵明的九封家書(一)

大運河連通了中國的南北,徐州城東南二里的百步洪、五十里的呂梁洪,是兩個險要的河段。其中怪石暗礁極多,且水流湍急,行船極為危險。《明史·陳瑄傳》記載其“以呂梁洪險惡,於西別鑿一渠,置二閘,蓄水通漕”。陳瑄對二洪的整治雖說改善了這裡的通航條件,但未能徹底治理。途經險絕的呂梁洪時,文徵明寫道:

呂梁懸水三十仞,昔嘗聞之今始信……艱難進寸復退尺,回視順流殊疾迅……風回石觸苟失所,性命參差才一瞬。

儘管旅程兇險坎坷,但文徵明在家書中卻絲毫沒有提及,只說:

自初七離淮至此,凡六日,行五百六十里,幸皆平安無事。我身子亦好,諸僕亦皆平安。

這封信作於三月十二日,由返回蘇州的蔡羽鄉人帶回。

千里家報 千里程圖——文徵明的九封家書(一)

第三封家書記述的依舊是舟中之事。從徐州一路途經新興閘、沛縣、南陽閘、濟寧等閘,六日僅僅行七十餘里。途中船多,且時常要等待放閘才能通行。在魯橋又遇舟阻,此時文徵明想到了濟寧主事楊撫,遂令舟人往楊撫處告票,楊撫得知文徵明在此受阻,特來解圍。文徵明在家書中說:“主事餘姚楊撫因見我名,特差皂隸均牌來迎,方得稍濟。”或許是因為文徵明的書畫之名遠揚,才獲得這份厚待。

三月廿四日,文徵明途經山東柳城,巧遇南下赴任湖廣副使的方豪(1482—1530)。方豪與文徵明早在1512年之前就已相識,那時他在崑山知縣任上。文徵明從方豪那裡得聞前路阻塞難行,“非半月不可至臨清”。廿五日,因“方公立馬相待”,故徵明草草作書託這位舊交帶回老家。在信中,文徵明報告所到之處,久旱荒落,甚可憂畏。此時距離文徵明自離家已足足一個月了,他寄出了三封家書,卻沒有得到一封回信,即使是口信也沒有,這讓文徵明感到非常不安。

千里家報 千里程圖——文徵明的九封家書(一)

第四封家書於四月廿五日,由崑山奚糧長帶回。信中告知家人,三月廿八日他在南旺遇到以吏科給事中監軍山東的柴奇(1470—1543) 等一行。在他們的幫襯下,連日舟不甚阻,四月初三日遂過東昌。柴奇也是崑山人,與文徵明早就相識,他的《黼庵遺稿》收錄了《舟行阻乾,聞南旺水長,次文衡山韻》一詩。柴奇深知54歲的文徵明此次赴京胸懷壯志,自己為官多年,追思往昔,深感仕途艱難,詩中似也暗示了文徵明入京後的坎坷經歷。

四月四日,文徵明在魏家灣遇到會試結束由北京返鄉的王守。由於舟行匆匆,只託其給家人報平安而未及作書。此後經臨清、武城、家口、德州、流河驛、河西務,十七日到達灣中,十九日入京,暫住外甥王同祖(1497—1551)家。王同祖是正德辛巳年(1521)的進士,後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之職。

千里家報 千里程圖——文徵明的九封家書(一)

未完待續

內容來自《中國美術》2018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