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唐朝名将薛仁贵?

用户58976783315

高句丽人敬畏的大唐“战神”,薛仁贵朝鲜半岛传奇战绩一览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北魏河东王名将薛安都六世孙,唐朝初年名将,著名军事家。薛仁贵一生东征西讨,战功显赫,尤其在朝鲜半岛征战经历堪称传奇。

唐太宗征高句丽崭露头角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安市城之战,有唐军郎将刘君昂被高句丽军重重围困,形势十分危急。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入伍不久的薛仁贵前去救援,单枪匹马杀入高句丽军中,斩杀一员高句丽大将,把敌将人头挂在马鞍旁边,高句丽军都吓破了胆,直接败逃了,薛仁贵崭露头角一战成名。

后来唐军围攻安市城,高句丽派大将高延寿和高惠真率兵二十五万前来迎战。唐太宗分派众将从四面共同进攻高句丽军。仁薛仁贵艺高人胆大,想要建立奇功,于是穿上白盔白甲,手握方天画戟,腰间别着强弓,怒吼着率先杀入高句丽大军之中。薛仁贵勇往直前,所过之处高句丽兵将无不望风披靡。

各路唐军乘势追杀,高句丽军大败。

唐太宗在高处观战,急忙派快马来问这位先锋白衣小将是谁,于是薛仁贵来见唐太宗。唐太宗赐马两匹、绢四十匹,封当时还是普通小兵的薛仁贵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后来唐太宗撤军时,对薛仁贵感慨的说:“我的大将都老了,不能承受战地指挥的繁重工作,每次都想提拔骁勇雄健的将领,没有比得上你的,我不高兴于得到高句丽,我高兴得到你!。”

唐高宗时期再战高丽

显庆三年( 658年),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级。

显庆四年(659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箭无虚发,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将其生擒。

平定高句丽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子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建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侃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李治于是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侃。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侃进至金山,又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五万余级,并乘胜攻占高句丽南苏、木底、苍岩三城,终于与泉男生相遇。

薛仁贵乘胜率两千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员在于会用,不在人多。”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四十余城,纷纷望风降服。

之后薛仁贵一路凯歌,与李勣大军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外。高句丽归降,唐朝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诏命薛仁贵率兵二万人与刘仁轨留守平壤。薛仁贵以功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薛仁贵移至新城,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提拔任用高句丽的人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行为优异的百姓,一时间高句丽人都非常喜悦,甚至忘却亡国之痛。

后来薛仁贵还担任过鸡林道总管,管理新罗国。


集贤院居士

如何评价唐朝名将薛仁贵?


我是煮酒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薛仁贵(614年-683年),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境内)人,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名将。薛仁贵祖上薛安都,是北魏将领,但距离较近者,则少杰出人物,出身算不上显贵。薛仁贵一生,在军事、政治上于大唐有卓绝功勋,众口相传者,如“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是现实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生于隋朝大业九年(公元614年),薛仁贵早年丧父,但以家学,习文练武,颇有建树。世传薛仁贵天生神力,平日里饭量惊人,据《唐书》记载,“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噫,待封不协,以败全略。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上加明命,竟致立功,知臣者君,信哉!”

薛仁贵最初以骁勇扬名三军,其时唐将刘君邛为敌军包围,难于脱身,薛仁贵单枪匹马将其救出,深受器重。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军与高句丽守将高延寿、高惠真对垒,以薛仁贵为前锋,大败高丽二十五万大军,由此战,薛仁贵进入李世民眼中,赐马二匹,拔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唐军困守安市城,采江夏王李道宗奇计,调虎离山以击平壤,但时值科日大雪,后勤不继,终于撤兵,途中,李世民对薛仁贵言道,“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由此可见唐太宗对薛仁贵的器重。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以程名振再征高句丽,薛仁贵为副。薛仁贵于贵端城击溃高句丽部,此后,又与梁建方、契必何力、温沙门等人激战,敌人闻风丧胆。未久,薛仁贵会同辛文陵击破契丹,逮住契丹王阿卜固,以战功拜左武卫将军。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回纥首领婆闰去世,以比粟为继承人。比粟与唐为敌,高宗以郑仁泰为主,薛仁贵为富,兵击天山九姓回纥,薛仁贵在天山创下“三箭”传说,后人以“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传唱,至此,回纥九姓败落,不复为患。

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说郭待封是猪有失偏颇,但他的确成事不足。薛仁贵战事紧急,郭待封却不管什么“粮草先行”的经验,只管嫉贤妒能,致使后勤失利,薛仁贵所率七万大军被吐蕃纠集六十万大军一通“胖揍”,虽未全军覆没,却也相去不远——这是薛仁贵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绩,也是最为惨痛的败绩。

薛仁贵戎马一生,征战达四十余年,功勋卓著,他的后人为大唐社稷立下赫赫功勋,河东薛氏遗族为文武官员者达三百多位,造就了以薛仁贵为代表的白袍爱国主义精神。慕京诗《咏薛仁贵》“自古山西猛士乡,史册不绝载良将。文远张辽家雁门,云长关羽乡解良。龙门仁贵少年勇,破阵名显辽水旁。太宗亲见语激赏,不喜辽东喜薛郎”,可见薛仁贵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煮酒君谈史

薛仁贵是一个被民间传说演义妖化的人物,而历史上的薛仁贵其实也很牛,是中唐最有名气的将领。

薛仁贵,又叫薛礼,山西绛州龙门人,年轻时家境贫寒,父辈死了连卖棺材的钱都没有,只能随便找个坑埋喽,薛仁贵身材魁梧,练就一身武艺,据说一顿能吃八碗饭(江湖传闻),在唐初盛世,身高力大的薛仁贵养家糊口也不是问题,但其妻柳氏非常贤淑,认为薛仁贵非常人,在妻子的激励下,三十岁的薛仁贵选择了当兵(换在今天已经没有入伍资格,即使参军了也只能当个伙夫啥),从军很晚,算是大器晚成之辈。

但薛仁贵入伍当后,立即以火箭的速度提升,不久唐太宗远征高丽(公元645年),薛仁贵所在的张士贵部也赶赴辽东,薛仁贵作战非常勇敢,冲锋陷阵都是冲在最前面。

老薛很懂得为自己搞营销,每次出战他都搞了件“外挂”-妻子为其缝制的白袍,这件外挂虽然不能给他挡刀箭,但格外吸引人注意。很快一次唐军与高句丽大军在安市城东激战,唐太宗李世民登北山观战,就看见一名白袍唐将在敌阵中来回冲锋,所向无敌,吸引了皇帝的注意力,并在战后唐太宗亲自接见了这位战斗英雄,赐良马两匹、绢四十匹,提升为游击将军。


从此薛礼的春天就来了,这段故事演义上有,基本是史实。

回国后,唐太宗当然没有忘记这位白袍将,薛仁贵再次被破格提拔为左军中郎将,并且李世民将他放置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统领宫廷禁卫军驻守玄武门,玄武门是唐太宗李世民起家的地方,在唐朝,几次重要的皇家宫廷政变都发起于玄武门,玄武门对李唐皇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李世民将此重要位置交给毫无背景士卒出身的薛仁贵,足见李世民对白袍将军薛仁贵有多重视。

薛仁贵用他的忠诚回报了李唐王室,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初三夜,长安天降暴雨,山洪爆发。长安城几千人在这次水灾中丧生,当时水至玄武门,士卫大多各自逃命,唯有薛仁贵冒死到皇宫呼救唐高宗李治。救了高宗一命,李治很感激他,之后更加重视薛仁贵。

显庆三年(658),44岁的薛仁贵第一次作为独领大军的军事主帅,率队出征,出现在唐帝国袭扰高句丽的阵容中,正式成为唐军中的重要将领,

随后薛仁贵又率部征伐天山铁勒部中,在此役中他连发三箭,射杀铁勒三名大将,率领唐军一举平定铁勒各部,当时民间传唱“ 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西征铁勒后,薛仁贵又参加了唐帝国平定高句丽的战争,胜利后被提拔为左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

但薛仁贵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公元670年大唐与吐蕃大非川之战,是唐帝国开国来对外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失利,而薛仁贵就是这次战争的主帅,此战让唐帝国的颜面尽失,薛仁贵作为主帅,当然会被追究,不过此时的大唐政治还算清明,二君(李治、武则天)依然大气,仅仅免了薛仁贵和两位副职的职务,均未遭受杀身之祸。

不过唐高宗依然没有忘记当年的救命恩人,过了几年,又启用赋闲在家的薛仁贵,并以68岁的高龄再次西征,和突厥人作战,白袍将军的身影又出现在大唐军。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薛仁贵病逝于雁门关,享年七十岁,他在沙场活跃的时候并不长,但战果极其辉煌,说为中唐第一名将不为过,如评大唐前十的将领,必定有他(与大唐开国二李当然还是没法比)。

其子薛讷、薛楚玉,其孙薛嵩皆是能征善战的大唐武将。

在民间《说唐》等评书里,薛氏父子三人的英雄传奇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演义上的事十有八九是说书之人虚构,就当不得真了。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 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要评价薛仁贵,先得了解这位老兄是干嘛滴。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两个“薛仁贵”,一个是民间传说、评书戏曲、演义小说和影视剧中的薛仁贵,一个是真实历史上的薛仁贵,那可是大不一样的!传说中,白袍银甲、方天画戟、强弓利箭,是薛仁贵的三大logo。而真实的薛仁贵虽然没有文艺作品中那么神,但也确实是一枚智勇双全、威名赫赫的名将,也确实是一位穿白袍、用长戟、擅射箭的超级猛人。下面咱就说说正史,也就是《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薛仁贵。

山西小伙子薛仁贵(614—684年)原来是个贫农,但人穷志不短,种地习武两不误,练就了一身武功,后光荣参军,成为唐军的一员。

薛仁贵的一鸣惊人是在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和韩国)时,他上演“功夫秀”——白衣银甲腰悬两弓手舞长戟狂飙猛冲,杀得高句丽军人仰马翻!唐太宗看在眼中,暗暗称奇,对薛仁贵大加封赏。

不久,唐太宗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时任宫廷侍卫的薛仁贵抗洪抢险,在山洪暴发即将水淹皇宫的危急时刻救了高宗一命,高宗感激得要命,从此对他加倍重用。

高宗时代,大唐外征不断,绝对亚洲无敌,身为高宗麾下第一猛将的薛仁贵几乎次次都有上好表现。公元568年,薛仁贵跟随大将程名振再征高句丽,他又一次单骑陷阵,连续射箭,干掉不少敌兵,还生擒了一个曾射死好多唐军的高句丽神箭手。不久,薛仁贵在黑山(辽宁西南部)暴打契丹,俘虏了契丹王阿卜固。

公元662年,薛仁贵出征反唐的铁勒九姓(甘肃、青海一带),他连发三箭射死三个铁勒骁骑,铁勒军集体吓尿,全部投降。接着薛仁贵乘势征讨天山(内蒙杭爱山)以北的铁勒主力,活捉了他们的首领。薛仁贵威名大震,其壮举还被编成了军中的流行歌曲——“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公元666年,薛仁贵第三次蹂躏了老对手高句丽,灭敌数万,“威震辽海”。

 

薛仁贵身经百战,几乎全胜,唯有一次败仗。公元670年,薛仁贵出征吐蕃(西藏),首挫敌军,可是他的副将郭待封对他羡慕嫉妒恨,竟然违反军令,擅自行动,结果把薛仁贵坑得很惨——全军崩溃,薛仁贵也被贬为庶人。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几年后薛仁贵又被重新启用。公元681年,薛仁贵率军出征突厥,当突厥人得知对手是薛仁贵时,竟然全吓跑了,薛仁贵乘势追击,斩首万余,大获全胜。

薛仁贵虽是英雄,但他身上并不全是闪光点,他曾坑杀降卒,抢女人当小妾,还收受贿赂。所以说人无完人,不过这些污点也使薛仁贵这人显得更为真实。这历史上哪有那么多高大全的英雄啊。这些污点也并不影响薛仁贵的历史地位。在整个唐朝历史上,如果评选出十位最牛的名将,那么薛仁贵必在其中。


小学生阿萌

薛仁贵(614——683)),系唐朝名将地,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北魏将领薛安都的六世孙,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他官至左威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因终生喜欢穿白袍,故有“白袍将军”之称。他为了保卫大唐社稷巩固和百姓安居乐业,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创造了“三箭定天山”、“一帽退万敌”、“良策息干戈”、“仁政高丽国”等赫赫功勋。其撰写的《周易新本古意》,是最早以辩证法论证兵法的著作。

《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瞒天过海”的故事,从中可见薛仁贵的足智多谋。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领30万大军以宁东土。一天,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唐太宗见眼前白浪排空,一望无穷,即向众臣问过海之计,四下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百姓请求见驾,并称30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备好。唐太宗大喜,于是便率众将领随此百姓来到其海边的家。只见万户皆用彩色幕布遮围,十分严密。百姓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宫进酒,宴饮甚乐。

过了不久,只听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唐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百姓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百姓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后来即成为兵法上的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是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薛仁贵初出茅庐,就能出此妙计,着实好生了得!

唐太宗曾经这样评价薛仁贵:“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唐高宗也这样赞誉薛仁贵:“汉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古之勇猛者,无一人可敌卿”。唐玄宗也曾对薛仁贵的儿子说过:“卿父勇猛罕见,古之未有。”得到这么多帝王的赞誉,可见薛仁贵何牛之至!

薛仁贵的子孙也都很争气。其子薛讷,官至大元帅、宰相;其孙子薛嵩,官至六州节度使、高平郡王;其重孙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韩国公;其玄孙薛从,也曾官至上将军。薛仁贵衍传的十二世裔孙四十七人都是朝廷器重的文武官员,为唐朝立国的二百八十九年,相继的二十一位皇帝尽忠报国,为中国历史的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业。

薛仁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让敌人在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他打败过铁勒等诸多外族侵略,是我国的对外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不可忘记的战神。即是说,“薛家将”是中国古代“爱国为民”的光辉典范,整个显示了以白袍薛仁贵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跃着“白袍文化”的光辉。薛仁贵,一个让华夏民族骄傲的子孙,一个必须让人尊重的英雄,“白袍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


淡定谈娱乐

薛仁贵是唐朝最著名的猛将之一,论单挑能力可以在全唐朝排前三,个人技术十分全面。


单骑斩将:无名小卒薛仁贵成名战。唐朝将领刘君邛被高句丽军队团团围困,眼看就要领盒饭。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接干掉敌人的一员将领,还把头颅挂在自己马前。薛仁贵干掉的高句丽将领到底是谁不得而知,反正高句丽人是吓坏了,主动让出了一条通道,小兵薛仁贵救下了刘君邛。 白衣陷阵:薛仁贵最拉风的战斗。李世民和高句丽军队野战决战,薛仁贵身穿白衣手握长戟,腰悬硬弓,远射近刺,犹如白色闪电一样突入敌阵。在这场战斗中薛仁贵的装束和表现最拉风,也最招惹敌人,因此他的闪避功夫也极为惊人,让见惯了高手厮杀的李世民都惊为天人。

骑射无双:还是在辽东战场,薛仁贵与梁建方、契苾何力等人力战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薛仁贵一马当先直冲敌阵,他又快有准的骑射功夫几乎成了一个移动火力点,只要有弓弦声响,必然有敌人倒下。 射手对战:薛仁贵又一次遇上了一个高句丽神射手,此人在石城下射杀了十几名唐军,让唐军士气大跌。因此薛仁贵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鼓舞自己士气,他主动向对方挑战,在骑射对决中左躲右闪直冲敌人,最后将敌人生擒。

箭穿5唐甲:这是唐高宗对薛仁贵的考验,李治说最NB的古人能射7层铠甲,将军你能射几层?薛仁贵用弓箭回答说5层,这成了全唐朝的最牛的射箭记录。这个数字并不能说明薛仁贵就弱于古人,唐高宗说的射7层的记录出现在春秋时代,春秋时代的盔甲防护远不如唐朝。 三箭定天山:薛仁贵的封神之战。薛仁贵和铁勒人交战,用三箭射杀了三名最NB的铁勒勇士,让十余万铁勒人直接跪了。


冷兵器研究所

首先,薛仁贵是个勇猛无匹的将领,单骑救主和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拿手好戏,比如:

(1)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转讨碛北余众,擒伪叶护兄弟三人以归。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遂衰

(2)与梁建方、契苾何力遇高丽大将温沙多门,战横山,仁贵独驰入,所射皆应弦仆。又战石城,有善射者,杀官军十余人,仁贵怒,单骑突击,贼弓矢俱废,遂生擒之。

其次,薛仁贵是个非常懂得推销自己的将领,善于在大场合下向领导展示自己的才华,下面这次百万军中成功的宣传称得上中国古代最成功的营销案例之一:

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帝望见,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谁?”曰:“薛仁贵。”帝召见,嗟异,赐金帛、口马甚众,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然后,薛仁贵是个非常忠心的将领,辽东成名后一直任劳任怨做一个守玄武门的中下级将领,从无怨言,无怨无悔的坚持也让他获得了机会:

高宗幸万年宫,山水暴至,夜突玄武门,宿卫皆散走,仁贵曰:“当天子缓急,安可惧死?”遂登门大呼,以警宫内,帝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帝寝,帝曰:“赖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

成功在新帝面前获得印象分后,薛仁贵抓住机会,在后面一系列事件中展示了才华,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使得获得了独当一面的机会,于是有了我们开头所说的 被千古传唱的三箭定天山。

以上就是薛仁贵作为一个将领的优秀素质,这种素质让他立下功业,名垂青史。

但是,作为将领,薛仁贵却缺乏最重要的大局观以及统筹指挥大型战役的能力,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污点: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击之,以援吐谷浑。侍封尝为鄯城镇守,与仁贵等夷,及是,耻居其下,颇违节度。初,军次大非川,将趋乌海,仁贵曰:“乌海地险而瘴,吾入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今大非岭宽平,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 吾倍道掩贼不整,灭之矣。”乃约赍,至河口,遇贼,破之,多所杀掠,获牛羊万计。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初不从,领辎重踵进,吐蕃率众二十万邀击取之,粮仗尽没,待封保险。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

可以说勇猛无匹的薛仁贵在军事生涯中唯一的指挥方式就是亲履险地,用自己的悍勇弥补自己技战术指挥上的不足,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次大非川之战,亲赴险地的薛仁贵终于“湿鞋”,面临绝境薛仁贵擅自与地方统帅论钦陵议和,保住了性命,也基本葬送了自己的名将之路,从此,一代名将再也没回到巅峰.

综上所述,薛仁贵是一个绝佳的副将人选,他的赫赫战功多是在副手位置上建立的,当自己独当一面时,他战术修养不足的弱点就暴漏无疑,只能遭遇损兵折将的厄运了


箫长琴短

薛仁贵是中国民间文学,金戈铁马类评话与传说中的知名人物,名列中国民间传说中四大将门:“杨家将”,“岳家将”,“呼家将”与“薛家将”。不过在正史中,着墨并不多,只有《旧唐书》卷83,以及《新唐书》卷111,这两篇传记,每篇不过2000字,内容大同小异。幸亏有一些碑记和同代人所做笔记,能够略微弥补一点空白

薛仁贵的祖先可以上溯至东汉末年,薛氏的祖先先从东汉搬迁至蜀地,蜀汉亡国后,再从蜀地搬迁到河东汾阴。所以薛仁贵的籍贯,通常记做龙门,或者汾阴。薛仁贵的先祖,薛安都,做过后魏镇南将军,四祖薛荣是后魏新野,武关两郡太守,父亲薛轨做过隋朝的襄城郡赞治。

由于中国正史很少记载历史人物幼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给了民间传说和叙事丰富的想象空间,评书《薛仁贵》中就曾说薛仁贵是白虎星转世,15岁之前白虎星未能入窍,所以薛仁贵无法说话,山西地方志曾记载,河津县(龙门)附近的大黄村,是薛仁贵故里,有地名白虎岗,还有射雁滩,传说少年时代薛仁贵曾在此以大雁为靶,勤练箭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这里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居所交接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事导致当地民风彪悍,然而薛仁贵少年时代家庭条件并非富裕,自己并未因为父辈的庇荫而谋得官职,这可能是因为薛仁贵的父亲早逝,后代民间艺人并未得知这一点,只好按照一般英雄人物命运的母题,杜撰说,薛仁贵因为是白虎星下世,出生不久家里就引发一场大火,从而家道中落,加上他痴迷武艺,不谙俗事,导致忍饥挨饿。

无论如何,薛仁贵命运的转变,在于唐太宗李世民征讨辽东,他主动投军,立下军功。民间评书的记载是,征辽之前,李世民夜半做梦,薛仁贵白袍白马杀出救驾,事毕后纵马跃入河中,并留下四句诗,梦醒后,徐茂公为太宗解梦,从而前往龙门请出薛仁贵辅佐。实际上贞观18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按照时间推算,薛仁贵当时已经而立之年,这应该不是薛仁贵首次投军入伍,但是在此之前,他显然并没有立下任何值得大书特书的战功。根据《册府元龟》记载,唐贞观18年的征辽,民间响应得非常积极“无不勇于赴敌,争从招募,矜其膂力者不可胜数”根据史书记载,此次征讨高句丽,太宗出动陆军6万,海军四万,所招募的应该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人材骁勇”,有一技之长者。张士贵以指挥骑兵出名,所以骑术和马术出色的薛仁贵要投军,前往张士贵麾下似乎最为适当。

此次征辽之战,李勣(徐茂公)是辽东道行军总管,自领一军,下辖将军包括张士贵,阿史那弥射,姜行本,张俭等9人。4月,李部已经度过辽河,在抚顺附近的玄菟城打了一个胜仗,俘敌2万,缴获粮米十几万石,极大缓解了远征唐军的后勤补给问题。5月,李部兵临高句丽重镇辽东城下,虽然双方兵力对比上高句丽占优,但唐军装备了抛车,冲梯等攻城器械,在7天之内攻陷了辽东城。

薛仁贵的首次立功,在辽东陷落后大约20天,位置在辽东和安市之间一个叫安地的地方,唐军中一位名叫刘君昴的郎将被敌军围困,情况危急,薛仁贵跃马向前,将刘救出,并亲手将一名高句丽将官斩于马下,将其首级悬挂于马鞍。6月下旬,唐军与高句丽靺鞨援军15万人对垒于安市,是唐太宗麾下唐军人数的2倍有余,此战唐军采取了分兵进击的战术,派兵突袭高句丽军侧后,加上天空中有出现雷电暴雨,使得军心本来不齐的高句丽军出现混乱,此战中,薛仁贵白盔白甲,一手持画戟,一手持弓,大呼“我来也”一马当先率先冲入敌阵,从而使其他唐军骑兵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冲撒了敌军阵容。战后,薛仁贵被唐太宗亲自接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一定数目的牲口和十名奴婢,官职封为从五品下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都尉,不仅如此太宗还把薛仁贵从张士贵的指挥下,调到北门长上。北门长上,又名百骑,是太宗在贞观年间亲自挑选的近卫骑兵精锐部队

贞观23年5月,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高宗朝初年,对外战事不多,薛仁贵没有冲锋陷阵,建立军功的机会,但是永徽五年一件自然灾害却让他再度成名,闰五月三日,天降大雨,此时高宗在万年宫避暑,大雨在入夜后居然变成了洪水,薛仁贵正好担任守夜任务,他知道皇帝仍旧在寝殿内,急的他攀上北门,向宫内大声告急,使得高宗有时间得以前往地势较高处避难,事后高宗再次下诏褒奖薛仁贵,并再次赏赐御马一匹。

不久后,薛仁贵获得了再次出征的机会,显庆二年,他跟随苏定方出兵讨伐西突厥贺鲁部,大胜之后成为正四品下中郎将。显庆三年,唐高宗再次征讨高句丽,薛仁贵在辽阳县城附近的横山再度立功,以弓矢射杀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次年,唐军再次东征契丹,薛仁贵领军在黑山击败前来迎战的契丹军,又生擒契丹都督阿卜固,晋升为河东县男,左武威卫将军。接下来,薛仁贵参加的战事是龙朔元年,讨伐九姓铁勒。据说出战之前,唐高宗设宴为出征诸将践行,薛仁贵在御前展示了自己的膂力和射术,一箭射穿了五重铠甲,让高宗惊叹不已,亲自赏赐铠甲给他。这次胜仗,在民间留下了“将军三箭定天山”的传说,但实际上, 战事持续了大约1年又四个月,御史大夫杨德裔则在朝堂上弹劾领军的薛仁贵在军中迎娶投降的铁勒部女子为妾,又贪财受贿,连同同僚郑仁泰一起坑杀降卒。

麟德元年,亲唐的高句丽重臣泉男生,因在国内受到排挤威胁,被迫向唐请援,要求出兵为后盾,高宗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一举荡平高句丽,于是再次命令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出兵高句丽,经过一年零9个月的征战,终于攻破高句丽首都平壤。薛仁贵在新城之战中,曾率部反击夜袭唐营的高句丽泉建男部,斩首数百,金山之战,又率部截击袭击唐军高侃部的敌军,斩首五千,再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总章元年(668年)元月,薛仁贵又夺取扶余城,战后升任右威卫大将军,检校安东都护,加封平阳郡公。

讨伐高句丽,让薛仁贵到达了他职业军人生涯的顶点,咸亨元年(670年)4月,薛仁贵被任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征讨吐蕃。此时吐蕃兵强马壮,在吐谷浑和西域两个方向向唐朝发动挑战,咸亨元年,原有的唐代安西四镇完全落入吐蕃之手。这一仗无论对于唐高宗还是薛仁贵,意义极为重大,它将决定唐以及吐蕃在吐谷浑地区影响力的此消彼长,这也是薛仁贵首次被委任为全军最高统帅,责任重大。此战高宗为薛仁贵指定的副将,一位是出击高句丽时的水军总指挥,左卫将军郭待封,另一个是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总兵力十万人左右,为唐朝前期典型的蕃汉混合外征部队。然而此战却以大败告终,成为薛仁贵军旅生涯的转折点。根据史料记载,此战失利责任在于郭,出兵时薛仁贵指出目标应为敌人主要据点乌海城,乌海路程遥远,行军不易,再加上该地有瘴气,不宜久留,薛仁贵因此主张把后勤辎重放在大非岭,以郭部2万人固守,其余人则以轻锐姿态,日夜兼程攻击乌海,胜利后即回师。薛仁贵先领前锋军至河口,击破敌军,获得牛羊数万头,占据乌海,等待增援。但郭待封不听将令,不甘心在后方看守辎重,擅自率军携带辎重前进,结果遭遇敌军,辎重粮草全部损失,薛仁贵失去粮草,后路被切,只好率军退至大非川,再遇吐蕃40万大军,粮草缺失兵力又不占优的唐军自然无心恋战,大败后几乎全军覆没,自此,唐代对吐蕃的局面也是每况愈下,唐代西部边陲的边防,也逐渐变成了屯田的军区制度,7年后,仪凤三年,李敬玄,刘审礼再次统帅18万大军来战,再次败于吐蕃。

不过虽然遭遇了弹劾,但唐高宗没有失去对薛仁贵的信任,咸享二年,薛仁贵受命出征新罗。新罗从唐的盟友到对立,原因很简单,百济和高句丽相继灭亡,两者联手的共同敌人已经消失,政治联盟存在的基础也开始消亡。唐高宗的意图很明显,让薛氏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戴罪立功,再加上薛仁贵曾两次参与征讨高句丽之战役,对这一地区和敌人也相对了解。对于这一次出征,正史中除了薛仁贵自己的传记外,基本毫无记载,古朝鲜的资料也有限,大约与薛仁贵有关的部分是,咸享2年9月,薛仁贵以新罗人金凤训为向导,攻击泉城,先胜而后败,损兵1400人,兵船20艘,战马千匹。十一月,新罗将领施得领水师与薛仁贵部水军在所夫里技伐浦再战,唐军依旧先胜后败,损失军士4000人,时年59岁的薛仁贵,未能在自己不谙熟的水战中洗刷耻辱。

这一战后,朝中的言官自然不能放过败军之将薛仁贵,他们责备薛仁贵未尽全力,弃甲丧师,还利用自己在军中的权利大事贪污,这一次高宗终于没有庇护薛氏,将其外放岭南象州,直到开耀元年(681年)才因大赦而重返长安。

这一次,唐高宗让薛仁贵担当的职位,是瓜州长史,后来又被任命为右领卫将军,代州都督,防御突厥,永淳2年(683年)1月,70高龄的薛仁贵打了自己军人生涯中的最后一战,于云州大破叛唐的突厥元珍部,一月后,薛仁贵去世,朝廷追赠左骁卫大将军。

薛仁贵之后,薛氏子孙也有部分投军入伍,为唐建立功勋,民间传奇中的薛丁山与薛刚,都是虚构人物。薛仁贵之子薛讷,曾担任右羽卫将军,跟随魏元忠出征,再升任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在开元二年的武阶驿之战,唐军终于战胜吐蕃,一雪前耻,唐军斩首一万零70级,虽然不是主将和首功之臣,薛讷也别封为左羽林大将军,平阳郡公。薛仁贵的第三代,薛嵩当过相,卫,洛等州节度观察使,薛嵩之子薛平,出任滑州刺史,是唐代难得一见的忠臣,最后做到户部尚书,不过自此之后,汾阴薛氏并没有追随武将以藩镇抬头,掌握地方的潮流,而是隐没到历史的幕后。

一代名将薛仁贵,并不是完人,本身传记中也有文过饰非的美化,他戎马生涯的起落也是唐王朝早期对外军事与外交政策的缩影。


晴天有时下猪

1.励志进取:薛仁贵早年家道中落,地位卑微,想迁葬祖坟转运,妻子柳氏劝丈夫从军。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薛仁贵凭借高超武艺脱颖而出。李世民非常欣慰,感慨军中诸将皆老,薛仁贵是唐军的未来。从底层布衣到皇帝赏识的将军,成功逆袭。

2.武艺高超:没有精湛的武功,薛仁贵不可能走上人生巅峰。唐高宗李治曾让人取出五层铠甲,要薛仁贵射,想看他力量如何,薛仁贵弯弓搭箭,果然,五层铠甲射穿。征讨铁勒九姓,对方派出高手数十人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命中率百分之百,见状,其他高手下马拜服,薛仁贵乘机发兵,大获全胜。“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3.战功赫赫、安抚地方:薛仁贵一生打过许多胜仗,主要是征讨铁勒、高句丽、契丹、突厥等,数十年戎马生涯,为大唐的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检校安东都护期间,他赡养老人,选拔人才,稳定地方。

4.缺点:薛仁贵是人不是神,也曾有过劣迹、打过败仗。龙朔年间征讨铁勒。成功后,他把手下抓来的异族女子纳为妾,并收受贿赂,遭言官弹劾,唐高宗以其功大,没有追究。上元年间,因为犯事,薛仁贵被免职,流放象州。咸亨元年征讨吐蕃,由于高原反应、敌众我寡、属下抗命等原因,唐军全军覆没于大非川,事后,薛仁贵被李治免职。宦海沉浮,薛将军几起几落,不是一帆风顺的。

时拾史事/高成


时拾史事

薛仁贵在清代演义小说中非常出名,历史上也是难得的名将,小说中著名的征辽东,三箭定天山等事迹也是史实。薛仁贵出身不高,但参军后靠着战场上亮眼的打扮成功让李世民看到了自己的勇猛,那句不喜得辽东喜得薛仁贵就注定了薛仁贵后期在唐军中的地位。镇守玄武门时面对大水还能拼死呼高宗逃命更是足见忠义。高宗时代无论是李绩征东还是郑仁泰征西薛仁贵虽非主帅但在几次大战中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更是经典之作。至于后面的大非川之败,薛仁贵的征东战友郭待封才是主要责任,正是他私自前进导致了粮草丢失让大军陷入了被动,吐蕃大军本多于唐军,领军的也是吐蕃名将论钦陵,这种情况下大败不可避免。虽然薛仁贵因大非川一度被削职为民但因为能力很快还是被启用,晚年面对突厥叛军免盔就让对方逃窜。所以虽然有大非川之失但薛仁贵当为初唐有数之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