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薛仁贵和薛丁山都是忠君爱国,为何薛刚要反唐?

史事春秋


历史上不存在薛刚这号人物。

薛仁贵是初唐名将,曾东征高句丽,西征西突厥吐蕃,战功显赫。

薛仁贵之子以长子薛讷成就最高,薛讷是盛唐名将,先后曾征战契丹突厥吐蕃等,可能是最早得到节度使头衔的唐将。有人认为他是薛丁山原型。

薛讷之弟薛楚玉曾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因为不称职被免职。

薛楚玉之子薛嵩曾随安禄山叛唐,后反正归降,任相卫(昭义)节度使,薛嵩死后其弟薛崿一度继任,后被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兼并。

薛嵩之子薛平也曾担任节度使,曾参与平叛战争,算是中唐名将。


评书《薛刚反唐》纯属虚构,即使按评书所言,薛刚反的也不是唐,而是篡唐的武周,应该是兴唐或者复唐才对。

另外,薛讷在武则天时代待遇不错,他及他的族人从未参与反对武则天


真正鳄鱼不哭


薛仁贵是唐代名将,也是在李勣、李靖之后,大唐最得力的战将之一,与苏烈齐名。历史上薛丁山的原型为薛讷,薛刚的原型为薛嵩。

大唐战神——薛礼

薛礼是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六世祖是北魏名将河东王薛安都,但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了。后来在他妻子柳氏的鼓励之下,去参军并得到了唐代名将张士贵的赏识。在出征辽东时,第一次崭露头角,在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高句丽为之胆寒。后来,由于唐朝的后勤已经跟不上了,被迫撤兵。唐太宗感慨的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

回到长安之后,薛仁贵被委以重任与他的知己张士贵一起守卫玄武门,统帅长安城禁军,为张士贵的副手,在张士贵致士(退休)之后,薛仁贵成为镇守玄武门的主将。后来,长安城发生水灾,唐高宗李治因为薛仁贵得以活命。

唐高宗时期的独当一面的将领,基本除了苏烈(字定方),就是薛礼(字仁贵)。薛礼平定了历来为中原王朝大患的高句丽,唐朝在此设立安东都护府,薛仁贵担任安东都护。在与吐蕃爆发的大非川之战中,由于副将郭待封不听薛仁贵的号令,因此大败,薛仁贵被撤职。在暮年再度被起用,大败突厥。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去世,终年七十岁。高宗册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人狠话不多——薛讷

薛讷,字慎言。他确实向他的名字一样,沉默寡言。他是《说唐》系列中薛丁山的原型。他在武则天时期,任蓝田令,拒绝来俊臣的非法之举。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阅兵,唐军很多阵容不整,唯有薛讷和解婉的军队岿然不动。玄宗派遣轻骑宣召薛讷,企图进入薛讷军营。但薛讷治军严整,严禁使者随意进入军营。玄宗大加赞赏,特意慰勉,盛赞薛讷有之风。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默啜被拔曳固颉质略袭杀,拔曳固霄等五部皆来归降,唐朝北部边境暂时解除危机。不久,薛讷以年老致仕,回家休养。(薛讷时为凉州镇军大总管)

识时务者为俊杰——薛嵩

薛嵩是薛仁贵的孙子、薛讷的侄子、薛楚玉的儿子。以臂力骑射闻名,为人豪迈。时,卷入叛军,以功授邺郡节度使。兵败后,以相、卫、洺、邢四州归朝,拜见检校右仆射、封平阳王。参与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作出重大贡献,使得昭义镇迅速恢复生气。此外,薛嵩还是个蹴鞠高手,后来被隐士劝止。

总结

薛讷造反并不是特例,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唐玄宗发出了灵魂一问:“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二忠臣?”当时的河北只有颜真卿一人在抵抗,因此薛嵩的行为也并不能难理解。再有,唐玄宗后期对于忠言已经听不进去了,对薛氏家族横加打压,这引起了薛嵩的不满。


文史辩论谈


因为薛刚的大哥、二哥因自己闯的祸被武则天灭门,薛刚是为了给家里人报仇才反的唐。

值得一提的是,薛刚反的是武则天,并不是李唐,也就是说薛刚反的唐和薛仁贵、薛丁山报效的不是同一个大唐政权。



薛刚反唐原因

在讲薛刚之前,我先来捋一下题主所问的人物关系:薛刚是薛丁山的第三个儿子,薛丁山则是薛仁贵的儿子。

薛刚是因为打死了太子,闯了大祸才反唐的,此事发生在薛丁山被张士贵之子张台害死后的武则天执政时期。



有一次,薛刚在一个元宵节的灯会上喝醉酒后,失手打死了当时的太子李奇,并且因为李奇的死把唐高宗也气死了,闯了大祸的薛刚也因此被武则天灭了家门。

最后薛刚一家只剩薛刚一人得以逃生,满腔怒火的薛刚逃到西辽后,向西凉借兵攻打大唐,并辅佐李显讨伐武则天。

这便是薛刚反唐的始末了。

郁黎说

但是,薛刚反唐只是演义,历史上并没有薛刚这一人物,甚至连薛刚的父亲薛丁山也不存在。

虽说他们是虚拟出来的,但是他们在历史上还是有原型的,薛仁贵的儿子叫薛讷,孙子则叫薛嵩。

历史上的薛讷并不像演义中的薛丁山一般被人害死,他是寿终正寝的,享年72岁。



薛嵩虽然也有过“反唐”这一说法,但是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当时正逢安禄山起兵造反,薛嵩因为家族被杨国忠等人排挤而升迁无路后,他选择加入了安禄山那一边来对抗李唐,后来安禄山失利以后他又投降了李唐。

这薛嵩投靠安禄山也算是薛刚反唐这一故事的原型了。


千古君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薛仁贵以出彩的表现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自此大唐多了一个威名赫赫的将领。到唐高宗年间,终于完成太宗皇帝的夙愿,攻灭了高句丽。薛仁贵参与东征居功至伟,后来兵败大非川,那是郭待封意气用事导致的结果,不能怪薛仁贵。

有一部演义小说叫做《薛刚反唐》,故事取自《反唐演义全传》。主角薛刚是薛仁贵的孙子。小说主要讲的是薛刚误杀二皇子李奇,武则天夺了大唐天下之后,大肆杀戮李唐宗室和朝臣。薛刚聚集天下英豪造反,推翻了武周,帮助庐陵王李显夺回了李唐江山。

薛仁贵以忠勇著称,他的后人却真的反叛了唐王朝。演义出于维护薛家名声的目的,几乎通篇虚构。真实的情况跟演义大相径庭。

薛刚本名叫薛嵩,他父亲是薛仁贵的第五个儿子薛楚玉。薛楚玉早年颇受朝廷重用,担任过范阳、平卢两地节度使。后来有人眼红薛家权势,抓住一点小事告发他们,薛楚玉和兄长薛讷都被免官。范阳、平卢两军区的大致范围包括河北一带、辽宁南部,范阳节度使就是幽州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地方。

薛嵩跟着父亲在燕赵地区长大,性情豪迈,有一身好力气,弓马娴熟。但他不爱读书。而此时唐玄宗李隆基不理国事,眼里只有杨玉环,朝政大权握在杨国忠手里。薛嵩的父亲被免官后,继任的幽州节度使叫张守珪。开元二十年,张守珪阴差阳错收养了一个义子,叫安禄山。若干年后安禄山哄得玄宗皇帝高兴,身兼范阳、平卢两地节度使,举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薛嵩有一身本事无处施展,很感憋屈,于是加入了叛军。唐玄宗为躲避战乱,到蜀地“巡狩”去了。唐肃宗李亨接班,任命太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指挥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率军平叛。唐肃宗没几年就病死了,唐代宗李豫登上皇位之后,继续与叛军作战。此时叛军已经快玩儿完了,薛嵩在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麾下,领兵驻守相州。相州大致在河南安阳一带。很快史朝义部众溃败,薛嵩率众投降了唐军。

朝廷本来打算对叛军将领治罪的,不过当时一个大人物仆固怀恩提出不同意见。仆固怀恩曾是郭子仪麾下猛将,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功勋卓著。他请求唐代宗,对归降的叛军将领不要治罪,应当封赏。李豫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薛嵩因祸得福,获封检校刑部尚书、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从叛将身份一跃成为封疆大吏,一方诸侯。

由此看来,薛嵩叛唐只是年轻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盲从。后来叛军大势已去,薛嵩为了一家人的生死安危,只得归降朝廷。应当说他做好了认罪的准备。幸而朝廷的政策极宽容,薛嵩不用奋斗就取得了高位。薛嵩虽然没文化,也很感激朝廷,自此尽忠职守,不敢再有二心。






生命的不可思议


爷爷薛仁贵和爸爸薛丁山都是忠君爱国,到他这里就大逆不道的反唐。

我知道,在任何群体里都会有那么一个俩个小人,当年,他的父亲薛丁山被奸臣张台所害,落得了个满门抄斩的悲惨下场。薛丁山的长子薛勇、次子薛也没有逃,也死了。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为人性格坚强,不肯屈服,三祭铁丘坟,保驾庐陵王,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为家人洗刷含冤。

这就是薛刚反唐的原由,说到底也是被逼无奈之举,不过,他的这种壮举也是与封建主义做了斗争,是很难得的。同时他的大孝也是大大点赞的。他的事迹也是让人值得敬佩的。


直到遇见以后


关于薛刚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两个系统的共同点是薛刚闹花灯,闯下大祸,以致全家被灭门。后来薛刚聚集兵马打回长安,得报怨仇并为家族昭雪。

但以京剧《徐策跑城》为代表的故事系统中,薛刚反的主要人物是朝中奸臣张泰,故事的结尾是老忠臣徐策调停两方面,让皇帝决定斩杀奸臣为薛家昭雪,薛刚罢兵。

而小说《反唐演义全传》为代表的故事系统则将薛刚的故事与武则天篡夺唐朝皇位的阴谋联系起来,以薛刚为代表的反武则天势力先后分别保庐陵王李显和太子李旦,最终打败武则天及其残余势力,恢复李唐王朝,故事枝蔓相对复杂得多。


名留青史


好有趣,把小说当成历史了,还较真!看小说也要认真点,薛刚打的旗号是“灭武兴唐”。


哈尔滨雪生律师


忠君怎么和爱国连在一起,其实忠君不一定爱国。


我30725085


朝廷对薛丁山革职,薛刚不被重用。


我才是龙卷风


薛刚并非反唐,而是为报仇或反武则天的,他认可的是李家姓的大唐非武则天的的大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