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真实的薛仁贵征西是怎么样的?最远打到哪里?

MC联邦总桶


按照演义的说法,龙朔元年( 661年),回纥部首领婆闰去世,继位的比粟改变与大唐和平相处的方针,屡次侵犯大唐国土。

唐高宗忍无可忍,令薛仁贵领兵征讨回纥。前临行,唐高宗赐宴,席间让薛仁贵表演神射箭法。

薛仁贵一箭射穿五副重甲,高宗大喜,厚赏薛仁贵。


(薛仁贵)

薛仁贵在天山面对敌人十万大军的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死三名回纥大将,乘势挥军掩杀,回纥大败,比粟兄弟被擒,从此留下“三箭定天山”的故事,西域各国从此臣服大唐,不敢做乱。

演义的说法,多有夸张,虽然薛仁贵的确是大唐名将,但历史上的薛仁贵征西,却是失败的。


(三箭定天山)

薛仁贵征西,最远打到过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附近,发生在公元670年四月到八月之间。

这一年西域的吐蕃国大举入侵西域,攻陷大唐在西域的十八州,动摇了唐朝在西域的根基。

唐朝派左卫大将军薛仁贵为主将,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领兵5万攻打吐蕃。

唐军由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出发,目标直指吐蕃都城逻娑 。


因为大唐认为吐蕃举全国之兵入侵西域,国内必然空虚,只要拿下吐谷浑这个重要关隘,便可切断吐蕃国内与吐蕃军队的后勤保障,进可直捣逻娑,退可夺回安西四镇。

这也是兵法上的“围魏救赵”之法,战略计划还是相当可取的。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

由于唐军不太适应高海拨地区的环境,很多士兵出现高原反应,患病士兵很多,战斗力大打折扣。

薛仁贵的对手是吐蕃名将论钦陵,他手下有吐蕃军40万,人数数倍于唐军。

论钦陵断认为要想战胜薛仁贵,必须利用唐军远来,粮草辎重不济这个弱点,只要集结重兵,攻击唐军粮草、辎重老巢,切断唐军后备补给,便会和当年官渡之战一样,令唐军不战而退。


双方斗智斗勇,一场大战随即展开。

薛仁贵为了速战速决,安排副将郭待封带着两万人马,留守在地势险要的大非岭,并将全军辎重安置在此。

薛仁贵率主力奔袭河口,一战斩吐蕃军数千,并乘胜攻下乌海城。

薛仁贵走之前与郭待封商量好,等他击破敌军后,再率辎重出发与主力会合。

但是郭待封过于自大,擅自提前率领粮草辎重出发,结果中了论钦陵的圈套。


被论钦陵率领的吐蕃主力攻击。而此时薛仁贵在乌海被吐蕃军包围,无法抽身支援郭待封,结果郭待封带着的粮草辎重全被吐蕃人劫走,"悉弃辎重"。

薛仁贵战前制定的打到拉萨的计划流产了。

郭待封战败后,唐军没有了后勤保障,只得退守大非川。论钦陵几次攻击,都被薛仁贵打退。

论钦陵考虑到吐蕃目前还没有全歼唐军的把握,又怕唐朝再派部队来支援,便见好就收,与薛仁贵讲和,各自退兵。

这场征西的大非川之败,是薛仁贵生平最大的败仗。唐朝被迫放弃吐谷浑,眼睁睁的看着吐蕃将吐谷浑纳入版图。此后两国反复争夺安西四镇,互有胜败。


(薛仁贵)

直到多年后的唐玄宗时期,唐朝才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逼迫吐蕃赞普向唐玄宗求和。

这个时候唐朝和吐蕃的战争,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 薛仁贵虽然在大非川战败,但不影响他唐代明将的地位。

他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的功绩,仍然一直被后世铭记。

关于他的传说故事也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旧唐书》上记有李世民的一句评价,说得十分透彻:“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以逻娑道行军大总管旗号率十万唐军,西征吐蕃,在大非川大败而归,被削职为平民。

逻娑,是吐蕃的首都。

薛仁贵以别人家的首都冠在自己行军大总管的名头上,好霸道!

唐高宗李治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薛仁贵把吐蕃给灭了。

1,为什么不说“三箭定天山”?薛仁贵征铁勒,是北征。

龙朔元年( 661年),薛仁贵北征铁勒九姓。

当时的铁勒已改称回纥。

薛仁贵三箭射死铁勒三名将领,铁勒胆寒。

当时军中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但此处的天山不是现在的天山,而是蒙古草原的杭爱山。

当时的回纥游牧在蒙古草原。

2,薛仁贵西征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吐谷浑复国,而是要灭掉吐蕃。

《新唐书》记载:

出讨吐蕃,并护吐谷浑还国。

薛仁贵讨伐吐蕃并将其消灭是主要目的,护送吐谷浑还国仅仅是一个附属任务。

当时的吐蕃帝国正在上升期,在青藏高原四周四面出击。

吐蕃与同样处于上升期的唐帝国,发生了硬碰硬的战争。

薛仁贵的大非川之战,是唐与吐蕃战争的转折点。

大非川失败(还有后来的青海之战,非薛仁贵指挥)以后,唐朝处于防御状态。

从《新唐书》看,吐蕃已经严重影响到唐朝西部的安全:

咸亨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吐蕃陷我安西,罢四镇。

因为吐蕃翻越昆仑山攻打西域,迫使唐朝放弃了管理西域的安西都护府,疏勒、于阗四镇陷入吐蕃之手。

另外吐蕃占领吐谷浑后,可以直接出兵兰州、天水,威胁唐朝关中的安全。

薛仁贵东征高句丽并消灭之,已经消除了东方的威胁。

唐高宗让薛仁贵西征,目的就是要消灭吐蕃,拿下逻娑,于是给了薛仁贵一个逻娑(吐蕃首都)道行军大总管的名号。

3,薛仁贵西征时的兵力对比。

吐蕃帝国号称全国兵力有四十六万,实际可动员并集中三十万人。

唐高宗让薛仁贵西征前,已经将唐朝军队的主力集中到西北,兵力达二十四万之多:安西,北庭,朔方,河西,陇右。

“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

唐朝一军编制是一万二千五百人,如果是马军则一人两匹马。

唐朝在西北地区有大量马场,鼎盛时期战马七十万。

军队配置的武器主要是枪、弓弩、刀。

一军配弩箭25万支,弓箭37.5万支,射甲箭5万支。

一军配陌刀2500口。

当时唐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4,薛仁贵西征失败,是否因为郭待封是个猪队友?

唐高宗还任命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二人皆受薛仁贵节制。

郭待封是唐初名将郭孝恪次子。

史书说,郭待封原来和薛仁贵地位平等,现在成了薛仁贵的下级,心里不平衡,不受薛仁贵的节制。

这在史实上说不过去,恐怕是为了给薛仁贵开脱战败的罪名而编造的。

薛仁贵在东征高句丽后,在西征吐蕃之前,就是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

而郭待封是左卫将军,左卫将军比左卫大将军要低一个级别。

另外郭待封是鄯城(今青海西宁)镇守,比薛仁贵的安东都护要低一个级别。

所以不存在郭待封和薛仁贵原来是平级的问题。

因此也不存在郭待封心理不满的因素。

郭待封纯粹是个替罪羊。

5,薛仁贵西征失败,是因为薛仁贵不适应高原作战气候。

郭待封一直在青海的鄯城驻守,是有一定的高原作战经验的。

而薛仁贵仅仅驰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蒙古草原,或者高句丽的山区,没有高原作战的经验。

高原作战,如果一味驰骋,很容易诱发高原反应。

薛仁贵率十万大军从海拔2300米的鄯城出发,到达到达大非川(今青海切吉平原)后,曾安排一个作战计划:

薛仁贵率主力8万人以急行军(倍道兼行)的方式攻打300里之外的乌海(海拔4000米),郭待封带2万人先驻守在大非川保护所有的辎重粮草。

薛仁贵并不懂高原气候,以为高原反应都是瘴气导致的,要快速通过高原地带才能躲避瘴气。

如果这样想,真的会死得快。

薛仁贵急行军到达乌海的河口后,遇到一小股吐蕃军队,以众击寡,获得小胜。

然后薛仁贵将大军驻扎在乌海城。

史书记载“以待后援”。

这点很奇怪,薛仁贵打了胜仗,为何还要待后援呢?

当然可以说薛仁贵没有带辎重粮草,需要郭待封赶紧支援粮草过来。

如果是这样,郭待封带粮草辎重过来,正是服从了薛仁贵的命令。

实际情况是,薛仁贵的军队不适应高原气候,加上急行军和急切的冲锋,已经有大量的急性高原反应病号出现,使薛仁贵的军队丧失了战斗力,只能躲在乌海城等待救援。

薛仁贵在战前说乌海“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准备在乌海附近歼灭一支吐蕃军队,就回大非川。

但此时的薛仁贵因为高原反应已经回不去了。

郭待封接到薛仁贵的救援命令,不能见死不救啊,会被唐高宗砍头的。

郭待封只能硬着头皮,率领2万士兵,运送辎重粮草,从大非川前往乌海。郭待封有高原作战经验,行军缓慢。

要10天才能到乌海。

这下把薛仁贵等得花儿也谢了!

郭待封到达乌海附近时,吐蕃大军20万也来到乌海附近,围攻郭待封2万人。

郭待封寡不敌众,薛仁贵的8万患了高原反应的大军赖在乌海城里,不敢出城解围。

郭待封只好抛弃辎重粮草,逃回大非川。郭待封的2万人能逃出20万人的包围圈,说明郭待封懂得应对高原反应,军队还是有战斗力的,至少高原反应还不是很严重。

急性高原反应一般10天就会好。

薛仁贵的大军症状消失后,连忙从乌海城逃走,也逃回了大非川。

吐蕃大军再次围攻大非川,薛仁贵亲自指挥也是大败。

这次薛仁贵没有替罪羊了,只好向吐蕃求和,才将残兵败将撤回去。

后来唐高宗还恨恨地对薛仁贵说:

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唐朝初年,国家初建,边境不稳,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时顺时叛,大唐王朝面临着重重危机。此时,一个相当于战神似的人物站了出来,他就是唐初大将薛仁贵。

薛仁贵生于公元614年,卒于公元683年,在其将近七十年的生命旅程中,征战占据了他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从公元644年在辽东战场上斩杀第一员敌方大将开始,到公元682年,也就是逝世前一年征讨云州,他的一生几乎就是在战场上度过的。

薛仁贵的战场一生,基本上可以用东征西讨来概括,东征主要是针对高句丽,西征主要是针对突厥、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薛仁贵的西征和演义小说的中的西征并不一样,演义小说实际上进行了神化。

而真实的薛仁贵西征主要有三次,一平一胜一负,他最远打到了今天的青海西南部靠近西藏的地区,当时那里是不毛之地,没有道路,征战异常艰辛。

那什么是薛仁贵西征的一平一胜一负呢?先说一平

显庆二年,也就是公元657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自立可汗,不服唐朝管辖,犯上作乱。唐中央政府派大将苏定方率军出征。此次征西,薛仁贵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参加,因为当时他的资历太浅。但是他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那就是把唐军俘虏的突厥泥熟部人不要变成贱民,而是放回突厥。

他的这一决策对于收买突厥各部落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给唐后来治理边疆找到了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苏定方接受了薛仁贵的建议,很快就平定了北境。

接下来说一胜,这是薛仁贵一生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次西征。

龙朔二年,也就是公元662年,回纥九个部落联合起近十万大军,在天山一线与唐军对抗。当时薛仁贵身为副将,率部与回纥交战。他的个人战斗力超强,一出马,三箭射三将。

接下来,生擒获了回纥九部落的总首领,从此让唐朝北境安定下来。演义小说更是添枝加叶,将这段西征写得活灵活现,把薛仁贵描绘成了“三箭定天山”的神人。

而接下来就要说到薛仁贵的一次大败了。

天下没有常胜的将军,演义中把薛仁贵写成战无不胜的战神显然是夸大了。发生于咸亨元年,也就是公元670年的大非川之败就是薛仁贵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败仗。当然此仗之败,责任不全在薛仁贵,而主要在他的副手——大将郭待封。

大军深入蛮荒之地,辎重转运困难,薛仁贵再三交待郭待封保护好辎重,不要轻动,郭待封不听。结果,唐军被四十万吐蕃军队包围,好在吐蕃军队不想和唐朝闹得太僵,双方议和之后,唐军被赶出吐蕃地界。

此次西征失败后,薛仁贵被朝廷革职,再次被启用时,已经是垂暮之年。

纵观薛仁贵的一生,不失为一个有血性的军人,虽有胜有败,但终究青史留名,同时也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小小嬴政


薛仁贵其人,30岁进入沙场


薛仁贵,又名薛礼,生于公元614年,薛仁贵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年幼丧父,从小家里贫穷,但是薛仁贵并不感到自卑,他积极刻苦的习文练武,努力钻研军事作战技能,武艺高强,天生臂力过人,但是由于生在乱世,加之地位卑微,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只能以务农来维持生计,到30岁的时候依然穷困潦倒不得志,他的妻子看不下去了便开导他,让他参军报国,于是薛仁贵就这样开始了驰骋沙场四十年的传奇经历。


真实的薛仁贵征西是怎么样的?


薛仁贵是隋朝末年的时候,一个名门贵族的后人,可是家道中落之后,薛仁贵开始从事军事活动,之后得到了唐太宗的喜爱!薛仁贵作为一员猛将,他的军事才能确实非常的厉害,所以唐太宗对于他十分的信任。唐朝刚建立的时候,西方的各个游牧民族以及分裂势力并没有完全的臣服大唐。为了保障唐朝首都的安全,薛仁贵开始向西面讨伐,当时薛仁贵出征的时候,唐太宗专门送行,薛仁贵后来不负众望赢得胜利。

薛仁贵最远打到哪里?


薛仁贵历史上的功绩绝对不次于任何一个名将,当时薛仁贵征西的时候,最远打到了乌海城,不过需要告诉大家的一点是乌海城唐朝的时候是在青海省的中部以北,基本上等于薛仁贵占领整个青海省!现在的乌海城在内蒙古,跟薛仁贵的乌海城完全不是一个地区,这点大家要分清楚,千万不要混淆在一起!


薛仁贵历史上有哪些功绩?我们举个例


三箭定天山


唐太宗死后李治继位,薛仁贵继续得到重用,并且开始以副将带兵出征。公元661年回纥与唐朝关系恶化,薛仁贵再次以副将领兵征套九个部落的将军铁勒。铁勒派几十名骁勇善战的士兵到阵前叫嚣,薛仁贵三箭连发射死三人,其余立刻下马投降。薛仁贵指挥军队趁机发动猛攻,一举打败铁勒的军队。

细数薛仁贵四十多年的征战史,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为李唐江山的稳固和繁荣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有不少传奇故事都是关于他的,比如:白袍小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脱帽退万敌等。公元683年,薛仁贵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薛仁贵虽然出生寒微,但是他一生战功赫赫,为众人所称道,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对他的评价都特别高。薛仁贵死后被追认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提供车马,护送灵柩返回故乡,另一说法是他被安葬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的县城东北处的萌山附近。


总结:薛仁贵一生的经历,早年是凭借自己的勇猛而成名,后来的指挥作战也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明是个军事家.在高句丽做为地方父母官,大力发展生产,整顿民生,能使亡国者感恩,在象州的作为,说明薛仁贵的政治才能也是很突出的.即便那次大败也是被自己人出卖了。薛仁贵一生作战40年,仅败一次,一生没有犯过一次军事指挥上的战略错误,而且纂写的《周易新本古意》为世界上第一部辩证法理论的军事著作,可见其军事才能的出色。薛仁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让敌人在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他打败过铁勒等诸多外族侵略,是我国的对外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不该忘记的战神。


路之意


史载,公元661年元月,九姓突厥豪酋比粟青,不顾唐、突多年友好关系,率十余万突厥铁骑侵入大唐境内,一路攻城拔寨,烧杀抢掠,来势凶猛,边关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向京师长安,要求朝廷派兵增援。

唐高宗李治闻警龙颜大怒,立即派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等几员骁将,率大军赴边关讨伐突厥。

大军出征前,唐高宗想试试薛仁贵的箭法,取铠甲让他试射......

《旧唐书》记载:薛仁贵率大军准备出发前,唐高宗想试试他的箭法,于是让人取出一副铠甲,命其试射:“......将行,高宗内出甲,令仁贵试之。上曰:‘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仁贵射而洞之,高宗大惊,更取坚甲以赐之”。

薛仁贵准备率大军讨伐盘踞在天山一带的九姓突厥(史称“九姓铁勒”)。临行前,唐高宗命人从室内取出一副盔甲,想考考仁贵的箭术。高宗说:“听说古时候箭术高超之人,有能射穿七层防护甲片的,你今天姑且射五层吧 ”。薛仁贵张弓搭箭,箭矢疾如流星,竟将五层甲片射穿,高宗大为惊叹,又取出一副坚甲赏赐给他。

指谁射谁,箭无虚发,

薛仁贵率大军昼夜兼程,迅速于661年3月抵达天山脚下。

九姓突厥(铁勒部)酋长比粟青没想到唐军这么快就赶到了,急忙排兵布阵,准备迎击。他认为唐军长途跋涉,早已是人困马乏,正好趁其立足未稳,杀他个片甲不留,便挑选出几十位精于骑射、作战勇猛的将官上阵挑战。

**薛仁贵画像**


这场战争的经过,《旧唐书》是这样说的:“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

彼时突厥九姓铁勒部拥众十余万,以逸待劳的比粟青汗想一举击溃远道而来的唐军,便挑选出数十名剽悍善战的猛将上阵邀战。这几十人都是突厥军中有名的骁将。他们久经沙场,歼敌无数,屡建战功,根本没把唐军放在眼里,他们来到阵前耀武扬威,想激怒对方出战。

只见对面唐军阵中驰出一位白袍白马的大将,他就是薛仁贵。他并不与突厥人正面交锋,而是张弓搭箭,静气凝神,瞄准为首的突厥将领,只听“嗖”的一声,那突厥将官来不及做出反应,便中箭落马。

薛仁贵连射三箭,击中三将,无一落空,其余的突厥猛将从未见过箭法如此高超之人,吓得目瞪口呆,瑟瑟发抖,纷纷下马请降。

三箭定天山

背后列阵的突厥将士见状大惊失色,斗志顷刻间瓦解,急忙拨转马头,往大漠深处逃遁。薛仁贵见状,立刻指挥唐军呼啸急追。兵败如山倒,比粟青汗也控制不住十几万如退潮般崩溃的败兵,只得被乱兵裹挟着逃命去也。

这场战斗,来得快去得也快,唐军紧追不舍,十余万突厥军队自相践踏,死伤无数,一部分突厥人见突围无望,被迫弃械投降,黄沙漫漫,尸横遍野,战马悲鸣,景象惨不忍睹。

天山之战,薛仁贵连射三箭,即大获全胜,掳获无数。《旧唐书》记载 :“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薛仁贵怕那十几位被俘的突厥骁将璇而复叛,成为后患,就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随后,他挥军“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户兄弟三人而还” 。接着他率军直捣漠北,招抚突厥余部,俘虏了为首的叶户(突厥官名)三兄弟,班师回朝。

史载:大军凯旋时,“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唐军回师途中,将士们一路高歌:“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突厥遭此打击,从此衰弱不堪,不再成为边患。

薛仁贵征西最远打到哪里?

先简单介绍下薛仁贵生平:薛仁贵(614——683),唐朝名将,名薛礼,河东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骁勇善骑射。贞观末年,仁贵应募从军。高宗显庆中期,从军东征,屡破高丽、契丹军,积功攫为左武卫将军。龙朔初,北方突厥族九姓铁勒出兵袭扰唐朝边境,仁贵奉命率军至天山(并非今天的新疆天山,而是今外蒙古杭爱山脉),在与突厥军对峙时,他张弓射出三箭,击杀三人,其余惊恐请降。永淳元年(682),突厥降将阿史德元珍起兵反唐,薛仁贵再次率军镇压。突厥军听说薛仁贵复为大将,自行退却,唐军乘势追击,大败阿史德元珍于云州(今山西大同)。

薛仁贵征西时最远打到了今天的外蒙古中部的杭爱山一带。杭爱山在汉朝时被称为燕然山,唐人认为此地属“极北”之蛮荒地,所以称其为“天山” (意思是天边之山)。

永淳二年(683),薛仁贵病卒,殁年七十。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关于薛仁贵,流传着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等,他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百战百胜。

他不仅人长的帅,武功高,而且爱情生活也十分美满,讨了两个如花美眷做老婆,一个是温柔贤惠的原配王宝钏,一个是美若天仙的昭阳公主,羡煞旁人。


然而,这都是小说中的演义,真实的薛仁贵不仅不完美,而且“残暴无度”,还打了个大败仗。

公元661年,铁勒部落集结了十几万人,企图与唐朝“一决雌雄”,结果薛仁贵刷刷刷连续射出三箭,箭无虚发,射死了三个人,铁勒人直接吓呆了,以为天神下凡,纷纷弃械投降。

薛仁贵是如何对待十万降敌的呢?

杀!就地坑杀!很多人知道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但却极少有人知道薛仁贵坑杀十万铁勒人,历史故意被人遮掩了!

薛仁贵征西之时,打了个打败仗,让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当时,唐朝最大的敌人是西面的吐蕃国,吐蕃趁唐朝东征高句丽,无暇西进之机,不断扩张地盘,吞并了吐谷浑王国,并攻占了西域十八州,大有与唐朝分庭抗礼的架势。

李世民终于坐不住了,派出十万大军,以薛仁贵为主帅,郭待封为大将,浩浩荡荡杀奔西域,准备灭了吐蕃国,一绝永患。

然而,自信满满的薛仁贵在大非川之战中,遭遇了重大挫折,由于将帅失和,郭待封违抗军令,犯了重大失误,导致粮草辎重被吐蕃劫走,没了军粮的唐军军心大乱,战斗力急剧下降,吐蕃四十万大军进攻唐军,唐军损失惨重。


最后,薛仁贵被迫求和,吐蕃大军这才让出一道口子,薛仁贵带着残兵盛勇,灰溜溜地逃回了长安。

大唐自建国以来未有之惨败,李世民觉得脸面丢尽,一气之下,将薛仁贵一撸到底,变成了平头百姓。

薛仁贵打高句丽很行,但打吐蕃国很不行!

当年,薛仁贵征西打到了哪儿呢?

乌海城!


一半秋色


很遗憾,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在东边还打了不少胜仗,但是说到“征西”,只能对应大非川战役,这是一场惨败,不仅没有打下哪里,还丢掉了领土,给唐朝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薛仁贵确实颇有威名,早年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但是,这些战役他基本都是一般将领或副将,并不是主帅。更重要的是,这些战役基本都是在东边打的,不存在“征西”。

薛仁贵崛起于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当时薛仁贵一身白袍穿梭于敌军阵中相当英勇,被李世民欣赏,破格提拔,从此青云直上。他也确实有军事才能,曾多次随程名振、梁建方、契苾何力等攻打高句丽,并且参与了李勣灭高句丽的战役。此外,他还和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这些毫无疑问,都在东边。


薛仁贵最著名的战役就是“三箭定天山”。当时,薛仁贵作为郑仁泰的副将前往天山攻打九姓铁勒。此战中,薛仁贵表现英勇,面对铁勒先头部队,连发三箭,射杀三个铁勒勇士,其余勇士看到薛仁贵神勇,纷纷下马投降。薛仁贵乘势大败敌军,并长途追击,擒获三名护叶(铁勒头领)。说到天山,我们习惯性认为是新疆天山。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唐朝所说的天山,是现在内蒙古的杭爱山,只能算是北面,甚至有一点靠东。这肯定也算不上什么“征西”吧。

真正能算“征西”的,只有一场败仗,大非川战役。此战不同以往,薛仁贵是主帅,所以最后他承担了兵败的主要责任。当时,唐朝最大的敌人是西面的吐蕃,吐蕃利用唐朝东征高句丽的契机,强势崛起,在青藏高原上吞并了由唐朝扶植的吐谷浑王国,并于咸亨元年四月出兵攻占了唐朝在西域的十八个州,占据军事要塞安西四镇。迫使高宗李治不得不撤销四镇,并以薛仁贵为主帅,郭待封等人为副帅,出兵十余万西进青海湖,准备讨伐吐蕃,协助吐谷浑复国。


但是,当西征军进入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时,按照薛仁贵原来的战略部署,是让郭待封率两万人在大非岭上筑营固守,保护大军的辎重和粮草,然后由他本人亲率主力进击乌海(今苦海)方向的吐蕃军队。没想到郭待封自恃名将之后(其父为贞观时期名将郭孝恪),不听从平民出身的薛仁贵的命令,竟然放弃大非岭,擅自带领辎重部队继续前进,结果遭遇吐蕃二十万大军的伏击,辎重和军粮丧失殆尽。薛仁贵退守大非川,结果吐蕃四十万大军合围,唐军死战突围不成,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郭待封等人被迫与吐蕃议和,才保住性命。高宗念他们以往的功劳,赦免死罪,贬为庶民。薛仁贵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大非川之战,更严重的后果是打破了唐军天下不败的神话,唐朝对外战争自此由盛转衰,此后连战连败,直到玄宗时才恢复往日荣光。而当年李世民在位时李靖、侯君集等在青藏高原长途跋涉几千里追灭吐谷浑、设立安西四镇时的辛苦成果荡然无存。从此,唐朝一直在西域被吐蕃压制。

薛仁贵只有这一次“西征”就落得如此下场。直到晚年才被重新起用,在代州(今属山西代县)防范后突厥入侵,虽依靠当年威名震慑住敌军,并成功打了几次胜仗。但身体已经不行了,几个月后死在任上。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伊耆角木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额说实话,薛仁贵征西我没听说过,我听说过薛仁贵征东。在我小时候,我就喜欢看《薛仁贵征东》和《薛丁山扫北》的故事,有意思,除了李世民有点惨,每次都被围攻。里面白袍小将薛仁贵的风采曾经让我钦佩不已。那么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薛仁贵征东是个什么样子呢?另外,薛仁贵也征过西,我们也来看看。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薛仁贵征东的第一次登场

在演义小说之中,薛仁贵是应梦贤臣,英勇无比,是大唐后期的重要将领。但是说来也有趣,在《旧唐书》中却没有给薛仁贵单独立传。关于薛仁贵的事迹我们只能从《新唐书》中去获取了。

在演义中,薛仁贵是白袍小将、应梦贤臣。可以说小说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薛仁贵的登场和战斗方式确实对得起他白袍小将的名号了。在《新唐书》中如此记载:

“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

薛仁贵初次在李世民面前登场,便仗着自己武艺高强,穿着白色的衣服,手持画戟,拴着弓箭,在战场之上来回驰骋,所向披靡,杀得敌人节节败退。

不得不说,中国的历史书写往往都是以最少的字来表现最多的情景,且看我给您分析。

首先薛仁贵穿着白衣服,说明薛仁贵当时没穿盔甲,仅仅是穿着白衣亮相。俗话说得好,刀剑无眼,在战场上盔甲就是战士保命的必需品,但是薛仁贵却不穿盔甲仅仅穿着白色战袍。这说明什么?说明薛仁贵艺高人胆大,不担心敌人会伤害到他。因此我们可见薛仁贵武艺的高强。

第二点,薛仁贵穿着白衣服,在战场上自然是格外显眼。我们举个例子说,在壬辰之战中,有日本武士穿着金甲来回冲杀,固然神勇,但是却被李如松派人用火铳直接射死。为什么?因为太显眼了招惹到了火力。因此能穿着显眼在战场上厮杀的人,必然是有着自己本事的人。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薛仁贵的武艺高强。

第三点,薛仁贵用画戟。说实话,在我们传统的大将打仗的时候,大家一般都会选择用一些正规的兵器例如说是枪、刀、剑等,用画戟、槊、锤等不是武艺低微用来唬人的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手,例如说用方天画戟的吕布。因此用画戟这种奇特且难用的兵器我们也可以看出薛仁贵的勇猛。

总而言之,薛仁贵是一员猛将。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薛仁贵这样的猛将自然是十分开心,说了这样一段话:

“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

李世民这段话的意思说的是跟随着李世民打天下的老将们都已经逐渐老去,但是在这个时候薛仁贵却出来了,李世民这一趟征辽东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得到了薛仁贵这个将军。

说实在话,李世民这一趟征辽东虽然出动了大军众多,劳民伤财,但是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战果,可以说李世民这一趟征辽东是非常失败的。也没有取得小说中的那种傲人的战果。

二、薛仁贵二征高丽

薛仁贵第二次征高丽的时候,唐朝的统治者已经换成了高宗李治了。第二次征东,可以说是充分显现出了薛仁贵的英勇善战,个人认为薛仁贵属于那种猛将,颇有些吕布当年的气势。《新唐书》中对于薛仁贵的英姿也多有记载:

“战横山,仁贵独驰入,所射皆应弦仆。”

这一次薛仁贵是个射击冠军,在横山一战中,薛仁贵单枪匹马,手持弓箭,连射对方数十人,每一次箭响必有一个敌人死去,可以说薛仁贵是非常勇武而且箭法高超。

“又战石城,有善射者,杀官军十余人,仁贵怒,单骑突击,贼弓矢俱废,遂生擒之。”

薛仁贵下一次登场,善于射箭的换成了敌人的大将,这名高丽将军箭法同样是非常惊人,连续射杀了数十名唐军(让我想起了小说中高丽将军用飞刀杀掉了唐朝三十六员总兵的情节),面对着善于射箭的敌人,薛仁贵再次暴怒,单枪匹马冲了过去。弓箭这种东西最怕近身,薛仁贵一近身,敌人的弓箭就废了,最终这员善于射箭的高丽大将被薛仁贵生擒。薛仁贵再次单枪匹马立下大功。

这一次东征大唐以全胜而告终,经历了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三代人的努力后,高丽终于被征服。 此战,唐朝共获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口,将其划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句丽旧地。

薛仁贵也因为立下大功被封为右威卫大将军,当然,在小说之中薛仁贵成了山西王,但是实际上薛仁贵只是被封为平阳郡公。

三、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当时西方的铁勒部、吐蕃部等多有挑事的嫌疑,因此皇帝便派大将薛仁贵去征西扫荡,在临走之前的宴会上,薛仁贵再次展示了自己的箭法:

“将行,宴内殿,帝曰:"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仁贵一发洞贯,帝大惊,更取坚甲赐之。”

当时皇帝听说薛仁贵的箭法很好,就准备了五层铁甲让薛仁贵尝试射一下,薛仁贵一发箭便射穿了五层铠甲,皇帝也为之震惊,由此可见在和平的岁月薛仁贵也没有荒废掉自己的武艺。

在与铁勒九姓的战斗之中,薛仁贵再次展现出了自己的过人的箭法,这也就是小说之中最为津津乐道的情节,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当时铁勒部听说薛仁贵武艺高强,就派出了部落中的勇士数十人想要和薛仁贵单挑一下,结果薛仁贵三箭射死三人,铁勒勇士们便佩服薛仁贵的武勇投降了薛仁贵。这样铁勒九姓的叛乱就这样被轻轻松松平定了。这一段情节也被后世的小说家写入了演义小说中,成为了经久不衰的桥段。

四、薛仁贵征西

薛仁贵征西,征讨的便是西面的吐蕃部。当时的吐蕃部在吐蕃几任领袖的努力下发展得非常迅速,并且开始逐渐威胁大唐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薛仁贵只得出征。说实话,这次出征对于薛仁贵来说非常危险,一是因为出征的地方地形十分复杂,二是因为薛仁贵的副手郭待封因为嫉妒薛仁贵而不愿意配合他。

薛仁贵当时的战略是让郭待封留守后路,然后自己率领军队速战速决,避免在复杂的地形停留过久遇到危险。起初战争进展非常不错,据记载:

“遇贼,破之,多所杀掠,获牛羊万计。”

但是后面郭待封却不配合薛仁贵,迟迟不率兵援助薛仁贵,导致战局失控。薛仁贵只得败退,据记载:

“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仁贵与吐蕃将论钦陵约和,乃得还,吐谷浑遂没。”

当时薛仁贵败退,吐蕃四十万大军压境,薛仁贵大败,最终薛仁贵只得和吐蕃大将求和,才得以全身而退。因为这一场大败,薛仁贵险些被判处死刑,最终剥夺了全部功勋贬为庶人。

在小说之中,薛仁贵在这场战役中身死,最终是他的儿子薛丁山西征才得以为父报仇。其实我们看薛仁贵的小说,里面多化用历史,只不过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将薛仁贵的事迹拼凑成了一部小说,说来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薛仁贵,唐朝名将,一生征战数十年,战功赫赫。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公元683年去世,享年70岁。被唐高宗李治追封为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薛仁贵的战功

三箭定天山

公元662年,因回纥九姓铁勒反唐,薛仁贵作为郑仁泰的副将讨伐铁勒九姓。特勒人拥兵十万对抗大唐。在阵前派出数十勇士前来挑战,薛仁贵独自出战,连发三箭,射杀敌将三人。趁着敌军混乱之际,率军掩杀,大破铁勒九姓。之后继续北进,将铁勒人彻底打残。铁勒人彻底衰落。不过这里的天山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新疆天山,而是蒙古杭爱山。此战算是北征,算不上西征。

因为此战打得漂亮,之后就有了“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民谣传唱。

兵进高句丽

公元666年,唐军攻高句丽。薛仁贵在金山一战中,领军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段,斩杀5万余人,取得大胜。之后乘胜追击,连下三城。在扶余一战中,薛仁贵以3000人攻下此重镇,而守军则有一万多。最终,高句丽灭国。

薛仁贵唯一一次西征

薛仁贵唯一的一次西征发生在公元670年。此战,薛仁贵作为主将,带领5万大军护送吐谷浑国主西进青海。薛仁贵先是在河口小胜吐蕃一场,之后副将郭待封因与薛仁贵不合,进兵缓慢,导致粮草自重全部被劫。薛仁贵只能退守大非川(现在的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旷原),在大非川,薛仁贵面对40万吐蕃军队,结果大败。自己也因此战的失败被贬为平民。

此战是唐蕃之间的第一次大战,其失败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将帅不合、兵力差距、地理因素等都是失败的原因。但是此一败,直接导致吐谷浑故地全入吐蕃,使得吐蕃实力大增。从此以后,吐蕃依托吐谷浑不断攻掠河西陇右,争夺安西四镇。从此成为唐朝边境上的大患。大非川之败也是唐番前期对峙局面的开始。

大山点评

此一战,非但直接导致唐朝西边局势的变化,薛仁贵自身也被贬为平民,之后更是因事获罪,被流放到象州。之后因朝廷大赦才回到家中。直到公元681年才重新受到启用。大非川一战不但是唐朝边境征战的第一败,也是薛仁贵自己的最大一次失败。


文史侃大山


以薛仁贵的骁勇善战来看,如果他早生二十年,是很有希望跻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不过,即便有些生不逢时的遗憾,薛仁贵还是凭着勇力和智谋为自己迎来了令人瞩目的荣耀。历史上的薛仁贵,最大的功劳在于东征,并非西征,但民间却将他的西征传地神乎其神。

薛仁贵(614-683),名礼,字仁贵,唐代名将,龙门(今山西河津西)人。唐太宗晚年时,曾发兵攻打高句丽。此战中,薛仁贵投军参战。当时,唐朝军队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南)与高句丽作战时,身着白袍的薛仁贵在两军阵前表现英勇,深受唐太宗赏识。

在获得皇帝的赞誉后,薛仁贵在军中也是越战越勇,并不断得到提拔。薛仁贵起初被唐太宗封为游击将军,后又被提拔为右领军中郎将。由于隋唐之际的许多元勋都已老迈,使得像薛仁贵这样的年轻将领,日益受到重视。唐太宗死后,薛仁贵继续在辽东任职,因征战有功,被唐高宗封为左武卫将军、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

公元670年时,吐蕃进犯,薛仁贵奉命领军出征。不过,当时有一个叫做郭待封的对薛仁贵不服,在关键时刻违抗军令,导致粮草辎重被吐蕃军队劫走,随后又受到重兵围堵,唐军惨败。结果,薛仁贵不得不与对方罢兵议和。不过,出师不利,作为主帅的薛仁贵自然是首当其冲,事后被削职为民。

这次出征,是薛平贵第一次西征,也是战斗最惨烈的一次。起初,薛仁贵曾领兵在河口一带取得了局部胜利,在乌海城站稳了脚跟。如果说历史上薛仁贵西征,这应该算是值得注意的一次。只是,这一战并不是很光彩。

不过,唐高宗这个人还算有情有义。在薛仁贵晚年时,唐高宗觉得这位功臣也不该就此埋没,于是有把他请入宫中,进行了宽慰。后来,为了给薛仁贵提供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唐高宗还让老年的薛仁贵再次领兵西征突厥。

比起此前西征吐蕃,薛仁贵晚年领兵出征突厥,还算是比较荣耀的。这一次,薛仁贵在云州大败突厥人,斩杀了一万多敌人,同时还抓了两万多俘虏。最终,薛仁贵成了唐朝在边关的一道王牌,使得突厥人不敢侵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