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替岳飛平反,追貶秦檜,身為太上皇的高宗為何不反對?

網路曇花

這個題雖然有很多的回答了,但是我總覺得意猶未盡,因為宋高宗本來就不反對替岳飛平反。很多人把岳飛的平反和宋高宗的態度對立起來,是沒有看清這段歷史的真相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拿具體的史實來分析分析,宋孝宗在為岳飛平反前,宋高宗已經開始表現出對岳飛一案的“悔意”(真心還是假意不好說,但至少有這個明確的表示)。有個細節很多回答者沒有注意的,就是宋高宗在退位前一年,即紹興三十一年十月下過一份詔書:“岳飛、張憲子孫家屬令見拘管州軍並放令逐便”,也就是公開向天下宣佈釋放當年以謀反罪被拘禁的岳飛、張憲的家屬。

這份詔書是宋高宗給自己留了後路,因為岳飛的冤案他知道宋孝宗上臺後,一定會去平反的,是阻止不了的,現在問題是如何保證自己在平反時不會被拉下水。岳飛被冤殺,對南宋的人心打擊實在太大,朝廷上下的輿論在秦檜死後,天天都在上疏為岳飛申冤,而且孝宗一心想要收復中原,平反岳飛一案,可以振奮人心。所以成了太上皇的宋高宗並不反對為岳飛平反,他關心的是平反的時候,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聖德”。

有了宋高宗的這份釋放岳飛家屬的詔書,宋孝宗才有了充分的理由替岳飛平反。才可以在平反詔書中說這是高宗的“聖意”。這樣宋孝宗的平反舉動,就成了宋高宗的意思了。然後在平反時,把過錯都推給秦檜,這樣就不關宋高宗什麼事了。作為一個“壞”皇帝,宋高宗可能是最聰明的昏君了,可惜他一生的聰明才智都用在了幹壞事上。

平反的時候還有一個細節也值得我們關注,就是平反時,宋孝宗和大臣們商量岳飛的諡號時就很有意思。最初,大臣們給岳飛上的諡號是“忠愍”。這個諡號本來很貼切,但宋孝宗想來想去,覺得“愍”在諡法中的意思是“使民悲傷”,這豈不是說宋高宗一夥當年製造冤案,殘酷迫害忠良,是在“譏諷”太上皇“失政”,這就有損高宗的聖德了,所以最後用的諡號是“武穆”,武穆不帶感情色彩,不會使人想到高宗對岳飛的迫害。因此,為岳飛平反,就必須不影響宋高宗的偉大形象,這一點宋孝宗做得非常好,也令高宗很滿意,所以平反進行得很順利。


只愛潘多拉

我們從小就聽岳飛的故事,“岳母刺字”、“直搗黃龍”、“滿江紅”、“莫須有”,故事是蕩氣迴腸,但是總覺得故事裡有一些說不通的地方

岳飛像

首先,岳飛的出身就是個迷,據史書記載。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河決內黃,水暴至,母姚抱飛坐甕中,衝濤及岸得免,人異 之。”說岳飛才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黃河發大水了,一家人都被淹死了,只有岳母抱著岳飛坐到一個大缸裡,才逃到了岸上。大家都覺得奇怪。確實奇怪,太奇怪了∶月子裡的女人身體是最虛弱的,怎麼會大水把別人都淹了,只有她,還抱個孩子逃了出來?就算是在別人幫助下勉強跳進了水缸裡吧,我們知道水缸那個玩藝兒,底面積小,重心高,有一點兒風浪就翻個兒了,能載著她母子倆從黃河的大水裡逃出來?過去說用大木盆都可以渡江,但是沒人敢說水缸也行啊。岳飛的身世都是岳母敘述的,因此很可能岳母在撒謊。可是她為什麼要說謊呢?

其次,岳母刺字十分可疑。岳飛背上有四個大字∶“盡忠報國”(精忠報國是誤傳)野史說是岳母所刺。這也太可疑。俗話說,娘疼兒,連心肉。當媽的拿大針往孩子身上扎出個口號?親媽幹得出來麼?再說宋朝那年頭兒都只能刺繁體字,簡體字要八百多年以後才能普及,那四個字至少四十多畫,要當媽的刺一兩針或許還行,一咬牙,一狠心,走你~~~~~~四十多畫少說得扎幾百下吧,這媽得多心狠?而且紋身是技術活兒。別說是在古時候,就是現在也不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能來的。那岳飛身上這個“盡忠報國”是怎麼來的呢?

第三,岳飛的老爹身份十分可疑。宋史上只記載岳飛:“父和,能節食以濟飢者。有耕侵其地,割而與之;貰其財者不責償。”說他老爹是個忠厚老實的農民。我們知道岳飛的字寫得很漂亮,詩詞造詣也不低,正史說岳飛“少負氣節,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老實巴交農民子弟、從小沒爹,還家貧,那詩詞書法從哪學裡來的?只能是老媽教的。古代婦女有文化的肯定不是普通人家,在那講究門當戶對的年代,怎麼會嫁給普通農民嶽和?

最後,審岳飛的情節也很可疑。岳飛被捕以後,史書記載,趙構最初派何鑄審訊。“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既而閱實無左驗,鑄明其無辜。”就是說岳飛把衣服一撕,露出身上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何鑄馬上就明白岳飛是冤枉的了。這也太奇怪了吧,身上刺字在那年頭兒是很流行的比如水滸裡九紋龍、花和尚,當法官的,總不能認為身上刺個“忠”字就是忠臣吧?更奇怪的是趙構聽何鑄一彙報岳飛刺字的情況,大驚失色,先恐嚇何鑄一番,罷了他的官, 然後命令秦檜馬上把岳飛幹掉,殺人滅口。趙構怎麼會被一個紋身嚇成這樣?難道這個紋身對趙構來說有足以讓他恐懼的理由?

戲曲中嶽飛受審

於是就有人想出了 腦洞大開的另一種可能……

話說,宋徽宗的時候,皇宮裡有個姓姚的宮女,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懷上了皇帝的孩子。為了保證皇家血統的純潔,皇帝和宮女睡覺後都會被太監記錄在案。懷孕的宮女也會被在皇家家譜“玉碟”上記載。宋徽宗風流成性,對宮女也是出手大方。一夜情之後給姚宮女留下一塊寫著“盡忠報國”的玉佩。

哪個朝代都有後宮爭寵,宋朝也不例外。有名的“狸貓換太子”就是宋朝的故事——說宋真宗無子,李劉二妃同時懷孕,真宗下詔∶先生出兒子的封為皇后。劉妃是假懷孕,就收買了太監,在李妃生下孩子後用剝了皮狸貓換下孩子,孩子偷過來說是自己生的,再誣告李妃生下了妖怪。宋真宗一怒把李妃打入冷宮,以至於後來流落民間。直到二十年後包公偶然發現李妃,把她帶回京城,並設計使她和皇上母子相認。

李妃生的孩子有人惦記,姚宮女生的孩子就沒人惦記了?姚宮女懷孕以後,就有個沒有孩子的妃子來找她談判,說你生下孩子以算的我吧,我保讓你過上好日子。如果不同意,自己想去吧……姚宮女一聽害怕了。別把我也弄個狸貓換太子,我往哪找包大人去啊。所以表面上一口答應,心裡卻在想別的主意。正好那年年底皇上要放一批宮女出宮,姚宮女聽說了要放宮女的消息,就用自己幾乎全部的積蓄,買通了太監,混在那些宮女裡面,出了皇城。姚宮女雖然懷孕七個多月,但好在是冬天,衣服穿得多,別人也不容易看出來。

逃出東京,姚宮女怕宮裡發現她不見了派人出來找,也不敢回孃家,只能偷偷在外邊找個房子住下來。崇寧二年二月十四日,生了岳飛。這之後姚宮女就成了岳母了。岳飛將近滿月的時候,岳母發現有可疑的人在她們家附近轉悠,急忙帶了岳飛逃跑。跑到黃河邊上的湯陰縣,正碰上發大水,過不去了。有好心人過來問,岳母不敢說實話,只能編了個坐在水缸裡逃難的神話。問她男人是誰啊,姓什麼啊,她隨口就答∶“姓姚”,話一出口一驚,不能暴露身份,趕緊改口說“啊,姓Y-U-E 嶽”。從此岳飛就姓了嶽。岳母把岳飛帶大,給他取名字叫“飛”。飛和“非”同音,就是說他本來不姓岳,姓趙。

到了宣和年間,岳飛要去投軍,對岳母說∶娘,宣和皇帝要召兵了,我想去報名。報名要填家庭成員,我爹叫什麼?岳母脫口而出∶宣和皇帝就是你爹,不過剛說了“宣和”兩個字,忽然醒悟,馬上改口說∶嶽和,你爹叫嶽和。想到兒子投軍以後就有可能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皇帝丈夫了,岳母熱血沸騰。但是皇帝不認識自己親兒子岳飛怎麼辦?岳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給岳飛留個記號,而且是皇上一看就知道的記號,沒有什麼比那塊兒玉更合適的了,但是讓岳飛帶著,又怕他弄丟了。狠了狠心,讓岳飛解開衣服,把皇上給她那塊玉佩燒紅了,往岳飛後背上一“啪”的拍,岳飛慘叫一聲。後背就被印下了“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岳母一再囑咐岳飛,當兵以後要是有機會見了皇帝,一定要解開衣服讓皇帝看看這四個字,一定啊,別忘了!岳飛嘴上答應,心裡一再犯嘀咕∶不能皇上一召見我我就脫衣服吧?

戎裝岳飛

後來宋徽宗被金人抓走了,岳母心急如焚,每次見了岳飛都提醒他一定要“迎回二聖”。就是一定要救你爹啊!那時宋朝經常派人去金國問候宋徽宗和宋欽宗。估計岳母也給宋徽宗帶過信兒,告訴他那個逃出宮的宮女生了個兒子,現在是宋朝大將,一定要救他回來。那是紹興五年,宋徽宗接到信息量這麼大的信實在受不了,一激動死了。消息傳來,岳母悲痛欲絕,過了一年她也去世了。在臨死之前,把岳飛的身世對他講了,岳飛大驚,自己的父親竟然是皇帝,而且死在了金人手裡。自己居然是當今皇帝的哥哥,和他有同等的皇位繼承權!

岳飛覺得心裡亂得很。弟弟趙構那麼懦弱,就知道逃跑,不知道收復失地,北方的老百姓們在金兵統治下生靈塗炭啊。如果自己當了皇帝,肯定能把金兵滅了,重振大宋雄風。可是趙構對自己不錯,又是自己的親弟弟,怎麼能奪他的皇位呢?岳飛越想越痛苦,哎呀,老子不幹了!於是才有岳飛接連兩次撂挑子,什麼官也不想當了。皇帝趙構那時還矇在鼓裡,死活不讓岳飛辭職。而且金人大兵壓境,岳飛不得已,才又帶兵和金人大戰起來。

可是,日子長了,秘密總有走露的時候。岳飛有個部下聽到了風聲,馬上被岳飛的老婆抓起來,殺了滅口。漸漸的,趙構也聽到點兒風聲了。紹興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趙榮來歸。估計趙榮應該帶來了宋徽宗的遺物,裡面可能也岳母給趙構他爹宋徽宗的信。趙構一看大吃一驚,連忙派自己的心腹秦檜以修徽宗實錄的名義,好好檢查一下所有的宮廷檔。這已經是三十多年的舊檔了,而且在戰亂中又丟失了不少。不過秦檜也是個能人,居然在宋徽宗的起居錄找到了∶崇甯元年X月X日,帝幸宮女姚氏之類的話。以及玉碟紀錄:崇甯元年X月X日,宮女姚氏有孕,後不知所終之類的話。趙構把日子一對,這不是岳飛還能是誰!

趙構趕緊讓人找來了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看到“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這句,把趙構嚇得把書直接掉地下了,你岳飛要“收拾”“舊山河”,舊山河是你能收拾的?還“從頭”,這“頭”不就是皇上嗎?這不就是要把我給收拾了嗎?於是趙構趕緊“先下手為強”。讓秦檜殺了岳飛。韓世忠問岳飛有何罪,秦檜哪敢亂說啊,岳飛可是趙構的哥哥,自己給岳飛定了什麼罪名,難保下面拍馬屁的上綱上線,對岳飛甚至岳飛祖上說出什麼難聽的話,那可就等於罵皇上了。只能說“莫須有,莫須有”想替皇帝打個馬虎眼過去。沒想到老韓是個實在人,把這話傳出去了。說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岳飛,秦檜替皇上背黑鍋也不敢辯解,只能一輩子背下去了。

後來趙構老了,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想起岳飛畢竟是自己親哥哥,還替自己賣過命,於是心有不忍,就暗示加默許孝宗替岳飛平了反。


山頭說歷史

宋孝宗此舉徹底洗白了宋高宗殺害岳飛的罪名,又給足了趙構面子,他為啥要反對?

一、岳飛之死,秦檜是幫兇,趙構是後臺,兩人狼狽為奸

秦檜陷害岳飛造成冤獄,已是人所共知,從當時到今天,罵他的人數也數不清,雖說有些人別有居心地為其翻案,卻迷惑不了人民群眾的眼睛。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這樣一個下三濫的奸臣,居然得了善終,活到66歲才死,死後還被追贈申王,諡號“忠獻”,簡直就是天大的諷刺!

當然,大家都知道,殺害岳飛之事,秦檜是直接兇手,出力最多,但宋高宗趙構才是幕後元兇。當初審訊岳飛時,由於遲遲找不到證據定罪,著急的秦檜不小心向有關人員透露出一個“秘密”:“此上意也”,意思是說“殺岳飛是皇帝的意思”!

二、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是打著太上皇旗號,給趙構留足面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做了35年皇帝的趙構選擇退位,讓他親自選定的繼承人趙眘繼位,自己當上了逍遙自在的太上皇,繼續過著奢靡無度的生活。

宋孝宗剛一即位,就表現出勵精圖治,積極備戰,恢復河山的意圖,迫切需要收攬民心,激發士氣,為抗金英雄岳飛平反就是最好的方式。於是在即位後的第二個月,他就下詔為岳飛冤獄平反,追復官職,恢復名譽,將遺體依禮改葬。

宋孝宗為岳飛平反的詔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與迫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

在這封詔書中,他很委婉地暗示說岳飛是被冤枉的(“坐事”),還提到趙構對他十分想念( “念之不忘” ),而他自己正是按照太上皇的意思(“仰承聖意”)為岳飛平反的。

三、宋高宗藉著為岳飛平反,徹底把鍋甩給秦檜,洗白自己

宋孝宗是一個深明大義的好皇帝,但他給岳飛平反,不僅僅在於他自己有多麼崇拜岳飛這個人,而是做足岳飛這個“死人”的文章,為北伐造勢。

只是趙構這個“老不死”身子骨硬得很,腦袋瓜也不糊塗,而且仍然大權在握,時刻束縛著孝宗的手腳,想要給岳飛平反,就必須考慮到“為尊者諱”,給他留足面子,否則必定難以成功,因此他才要說平反是高宗的意思,順便給臺上戴一頂高帽,免得他阻撓。

其實自岳飛死後,不少人提過平反之事,趙構都拒絕了,他可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但這次不一樣,他可以要借新皇帝的手,把陷害岳飛的黑鍋全甩給秦檜,徹底洗白自己。

這招果然奏效,犧牲秦檜的趙構成功甩鍋,少捱了很多罵,後來人把秦檜當家常便飯,想起來便拿出來痛罵,真正的幕後元兇趙構卻逍遙自在,鮮有人追究,因此宋孝宗這次平反的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真正的首犯趙構成功逃過了歷史審判。

所以說,嶽王廟前的五個跪像漏掉了最無恥的一個:宋高宗趙構!


狄飛驚

關於岳飛,就不用多說,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但是反觀秦檜,非但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反而是以善終結尾。宋孝宗登基後,開始為岳飛平反,但是身為太上皇的宋高宗依然健在,為何趙構不反對?這可是自己當年犯的錯,這不是啪啪的打臉嗎?

提升士氣

宋孝宗登基後,整個宋國百廢待興,宋孝宗也表現出勵精圖治的願望。但是南宋經過了趙構與秦檜二十年的委曲求全,國人早已習慣了苟且偷生的情況。這個時候迫切需要一件事情可以振奮全國,激發抗金的士氣,收復壯闊山河,而為岳飛平反則是眼下最適合,也是最快的方式。


宋孝宗登基後的第二月,就頒佈詔書為岳飛平反。岳飛追復原職,恢復名譽,將之前遺體改葬,並且為岳飛建立“忠烈廟”受後人香火。同時剝奪秦檜的王爵封號,修改諡號為“繆醜”。

為趙構洗白

在宋孝宗給岳飛的平反書中寫到:

飛雖做事以殤,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與迫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以錄用。

岳飛是被冤枉(做事)的,太上皇也時刻想著岳飛(念之不忘),而自己是仰承聖意(太上皇的意思),為岳飛平反。

宋孝宗確實是宋朝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但是並不是說對於岳飛被冤枉有多麼的難以釋懷,而是在藉助岳飛這個冤死的抗金將領,來為抗金做準備。當然太上皇上還健在,自己必須給太上皇留足了面子,所以這也是在給趙構洗白。

甩鍋秦檜

其實在趙構退位之前,就有很多大臣上書要給岳飛洗白,但是趙構一直沒有同意。畢竟自己給自己洗白顯得太牽強,皇帝又不可能去認錯。所以趙構是在借宋孝宗的手來甩鍋秦檜,反正秦檜現在已經死了,怎麼說都無法反對。


利用秦檜成功洗白的趙構,少受到後世史學家的筆罰,都是把矛頭對準了秦檜,只要一提起岳飛就是秦檜。實際上的幕後元兇趙構,好不逍遙自在。宋孝宗的這次平反可謂是一箭雙鵰,真正的幕後元兇成功的逃過了歷史的審判

在你看來誰才是幕後兇手?是秦檜還是趙構?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見解。


史之策

首先,趙構殺岳飛不算是被逼無奈也算是事出有因,因為這是一樁冤案!

那麼當冤案被平反的時候,或許是宋孝宗自己所為,也或者是高宗授意!

當初殺岳飛,高宗可謂是孤注一擲且下定決心,甚至願意去違背太祖遺訓都必須要殺。那麼當了太上皇的趙構,是沒有能力去反對了嗎?

還是說,他當初就是無奈之下才做此決定,已經後悔莫及或者心存內疚

當然了,皇帝是不可能也不能認錯的,那只有一個方法,讓繼承人來解決,也就是默許自己的錯誤(歷來冤案大多如此,兒子要給老子擦屁股)

高宗絕非昏君,也並非雄才大略之人

當初在金國完顏宗弼的授意下,秦檜開始遊說高宗準備議和,起初高宗是斷然不同意的,因為他覺得喪權辱國


緣何最終答應了苛刻的條件(納歲幣,放棄失地,殺岳飛)這跟秦檜有莫大的關係

所以秦檜註定會被釘在恥辱柱上,永世不得超生!而趙構情有可原

已經成為驚弓之鳥的高宗趙構,實際上很懼怕金國,但他也明白岳飛當時的號召力和帶給南宋的巨大作用。軍民收復失地的熱情極度高漲,而且連連挫敗金國鐵騎,直搗黃龍可謂是指日可待

高宗實際上是動搖的,他既想要收復失地不為後人所唾棄,與此同時他又貪圖享樂安逸,並無雄才大略

動搖的過程中,他更傾向於抗爭,因為一國之君的尊嚴!可是偏偏是秦檜戳中了高宗的死穴,並最終迫使高宗做出了最終的選擇

直搗黃龍,應還二聖後,陛下該何去何從?秦檜正是憑藉這句殺手鐧,讓戰於和中搖擺的高宗下定了決心

於是,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於風波亭,當時的高宗,堅定了兩個信念

1.應還二聖,這是不可以的,萬萬不可以的

2.議和之後,日子還能過,經濟還能發展,以後還可以從長計議!

為了這兩個信念,高宗是吃了秤砣鐵了心的要和金國議和,所以才會答應完顏宗弼的要求,而最讓他無奈卻也必須為之的就是——殺掉主戰將領,也就是岳飛!

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屬於單方面的行為嗎?

選定完繼承人的趙構,改稱太上皇,繼續著自己奢靡無為的生活,把國家交給了宋孝宗去管理


宋孝宗是個立志收復河山的有為青年,雖然沒有經過沙場的歷練,但他的確屬於想要有所為的皇帝,所以他需要重振旗鼓,重新調動軍民的熱情

為岳飛平反,首當其衝!

即位兩個月的宋孝宗,下令為岳飛平反,並將此事的功勞歸功於高宗的“念念不忘”,由此可見,這麼安排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宋孝宗給足了太上皇面子,深知岳飛一事是冤案的情況下,在當事人仍在世的情況下即為其平反,說不好聽的話,是在打高宗的臉,所以他需要圓滑的解決,所以高宗反而變成了一個默認在懺悔決定並意圖補償的人

第二,趙構知情並意圖為之,他深知當初殺岳飛,是不得已而為之,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也不想揹負如此罵名,畢竟他深知此事必將受後人唾罵,遺臭萬年。所以當自己遠離政治漩渦的時候,選擇一個激進有作為的帝王,並讓他為岳飛平反,名正言順且更有說服力

至於是哪種考慮,我也不敢妄下定論,或許有其他原因也未可知,但我更傾向於第二種原因

畢竟繼承人是趙構選的,他本人沒有生育能力,只能從宗室中挑選,而這些人跟自己並無血緣關係,所以選誰其實對於自己來說都是無所謂的

那麼,他為何要選一個立主戰爭,與自己的行為背道而馳甚至說遠超自己的繼承人呢??而且此人為趙匡胤之後,而非趙匡義之後(自趙大死後,子孫尚存但並未涉獵皇位,直至高宗禪讓,太祖一支重新歸位)

或許,真的是他有意為之吧!

可以這麼說,岳飛死後南宋再也不能與金國抗衡,直至滅亡

當時的岳飛就像是一面旗幟,是軍民萬眾一心、收復河山的靈魂!

風波亭上,岳飛父子含冤而死,隨之而死的是無數軍民的心,所以秦檜被世人唾罵,遺臭萬年,時至今日仍跪在那裡

高宗為何要不顧反對,一意孤行呢?其實就是那句直搗黃龍,應還二聖讓他感到恐懼和威脅,他不得不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在國家大義面前,他是懦弱的

以至於他甚至願意去違背太祖遺訓——殺死了為岳飛上書求情的十幾名學生

要知道,縱觀兩宋,無論罪惡滔天如蔡京、張邦昌、秦檜、賈似道之流,雖十惡不赦卻也未曾殺一人,最大不過流放抄家

而為了岳飛的案子,高宗可以一舉殺掉如此多的士大夫!

由此可見,當時的他是多麼的絕望,多麼的迫切——人總是自私的,保全自己才有未來



置身黑白的精彩

這個話題很有趣!

殺害岳飛的原兇確實是趙構,因為秦檜的‘‘莫須有’’三個字就已經把真相說明了。‘‘莫’’就是‘‘難道’’,‘‘須’’就是‘‘必須’’,因此‘‘莫須有’’就是‘‘難道必須有嗎?’’,也就是說沒有也可以殺呀!想一想,誰有這麼大的權利?當然只有趙構了。

韓世忠聽了秦檜‘‘其事莫須有’’五個字之後,就沒有去找趙構了,而且主動放棄了兵權,這就是一個有力的旁證!因為韓世忠清楚自己也可能被趙構‘‘莫須有’’掉。

當然,本人絕對不去洗白秦檜。秦檜還是有罪的,他如果愛大宋,對大宋負責,他可以勸岳飛放棄兵權,但努力去保全岳飛的性命。可是他沒有,而是為了私利,想方設法置岳飛於死地。岳飛之死,趙構是罪魁,而秦檜是禍首!

那麼,趙構為什麼不去阻止養子給岳飛平反呢?原因很簡單:趙構是個超級聰明的人!

趙構不夠‘‘雄’’,沒有秦皇漢武帝的氣魄!但他足夠‘‘英’’,他對自己和大宋這半邊江山是很負責的。

他殺岳飛,是因為他擔心岳飛武將做大,來個‘‘陳橋兵變’’!

他反對北伐,是因為自知力量不夠。而且害怕金國讓他父親在北方當傀儡皇帝,這樣一來,金國打南宋無所顧忌,而南宋君臣卻無所適從,畢竟兒子打老子,大逆不道啊!至於說趙構怕岳飛把‘‘二聖’’迎回,自己會失去寶座,這個說法不靠譜,天下是我打的,我當皇帝天經地義,你們倆一邊玩去。在此之前,太上皇復位從沒發生過(趙構不認識明英宗哦)。

他早早主動退位,當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可見是希望養子能經營好江山。他對大宋政權是負責的。

他知道岳飛最終會被平反。因為天下人都崇拜英雄!與其死後自己被罵,不如趁自己還活著,把責任推給秦檜等死人,把自己擇得乾乾淨淨!況且把責任推給秦檜,自己只是‘‘失察’’,而大宋政權不用承擔濫殺功臣的罪名!天下未安定,總有用武將的時候,可不能讓武將對大宋寒心。明末的朱由檢就是後車之鑑哦!

因此,趙構確實沒有雄才大略,但他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聰明皇帝。同意給岳飛平反,就是證明之一。


古草9


風的導航

岳飛都死了,再給平反,有個毛用。

秦檜活了六十六,岳飛呢,只有三十九,老頭子趙構更是活到了七八十。

岳飛之死複雜的很,說是被秦檜殺害,其實歸根到底是高宗在幕後指使的。岳飛只能算是抗金名將,民族英雄,算不得高宗心腹,也不算近臣,尤其在對待金國的態度上,兩人完全不一致,這也註定了岳飛只能以悲劇結尾。

宋高宗趙構是絕對不會承認自己殺害岳飛是不對的,更不會承認自己重用秦檜是錯誤的。事實上,秦檜死在了宰相任上,還被追諡了王爵,這份恩寵絕非常人可比的,畢竟異姓王太少見了。岳飛卻不同了,他被處死的罪名,大家都知道,是“莫須有”,那麼莫須有什麼呢?就是誹謗皇帝,意圖謀反。所以岳飛的罪名是謀反,他是亂臣賊子!可悲吧?可事實如此。

高宗採取委曲求全的對外政策,可惜金國是喂不飽的狼,結果南宋越來越弱,越來越小,金國卻年年來犯,大有不滅南宋誓不罷休的勁頭。這時候趙構害怕了,學了一下他那個爹,傳位,讓其他人來擋風險。

孝宗繼位後,迫於國際形勢和國內壓力,不能再示弱了,得強硬了,不然國家都被人給吞併了,還能怎麼辦,打吧。需要樹立典型,表明朝廷態度啊,這個典型是誰,沒錯,是岳飛。為了顧忌高宗面子,以高宗名義下令追授岳飛,其實毛用都沒有,不過是南宋朝廷做的一場秀。

高宗在位期間,對金國方針就是消極防守,其實談不上對錯,不過是他軟弱的性格使然罷了。他在位期間,所有的主站派都沒什麼好下場,也沒有幾人得到重用,比如韓世忠,比如宗澤,都是名將,但都沒什麼大的戰績,這還不是拜高宗所賜。岳飛死後多年,不停的有人提出要為他平反,高宗當然不會同意,那還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再說他也不認為重用秦檜,處死岳飛是錯的,如果承認秦檜是奸臣,自己不就做實了“昏君”的名號,這是萬萬不可的。

所以說,為岳飛平反不過就是南宋朝廷的一場秀而已,趙構和他的繼承人都沒有什麼真心實意。岳飛之所以這麼有名聲,不過是被後人誇大罷了,事實上,像這種被屈殺的將軍,歷史上,數不勝數。


文史學生仵三源

岳飛是經過大理寺審完,高宗親詔賜死的,本來罪行應該是杖斃。高宗念舊情,賞了個全屍。

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禪位給趙眘,是為宋孝宗,即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傾向抗金,但立足未穩,亟需收攬人心,渴望得到軍隊支持,於是即位僅 ———— ①《金佗續編》卷三十《百氏昭忠錄》卷十四,杜莘老《乞昭雪奏札》。 ②《系年要錄》卷一九三,紹興三十一年十月丁卯記事。 一個月就宣佈給岳飛追復元官,以禮改葬。《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六卷之七 9675;記載: 孝宗紹興三十二年未改元,七月十三日,詔岳飛特追復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先是有詔:“飛起自行伍,不俞數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屢立功效,不自矜誇,餘烈遺風,至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於飛。雖坐事以歿,然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追復元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有是命。十一月三日,詔故追復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岳飛妻、前楚國夫人李氏特與復楚國夫人,男前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岳雲追復舊官,前忠訓郎、閣門祗候雷追復舊官職。 從以上追復詔可以看出,岳飛是承蒙“太上皇帝念之不忘”,才得以追復元官,以禮改葬。追復詔不但沒有言及岳飛“冤情”,反而重申其“坐事以歿”,顯然是指岳飛獲罪伏誅。

從宋高宗到宋孝宗,只不過是念及岳飛“屢立功效,不自矜誇,餘烈遺風,至今不泯”。加上“去冬出戍,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於飛”,感到宜褒揚岳飛以激起忠義之氣,一致抗金,是故發出以上昭告,與岳飛“冤情”毫無關係,更無為其“平反”之意。 按照宋朝慣例,對於封爵及位至王、公的官員,或文武官僚的職位已到三品以上的,死後都諡以美名。岳飛生前位至正二品,由於被皇帝賜死,未得賜諡。宋孝宗既然給其“追復元官”,理應照例給其諡以美名,但宋孝宗不循朝例,對其定諡置之不理,更不言及為其“平反”。 時人對此頗有異議。

南宋著名學者薛季宣在其所撰的《浪語集》尖銳指出: 使飛果反,朝廷不當昭雪。為之昭雪,是非真反。苟非真反,則亞保之禮不當有廢,國家縱不能歸其賵贈,追加封爵,猶當返其田宅,畀之恩數,親降黼座,臨奠其喪,會其子孫,以禮歸葬……今獨不然,惟復其封而已。改葬之禮,非復典彝;官其諸孫,僅同卒伍。 薛季宣認為,朝廷只給岳飛恢復職務,以禮改葬,不給賜諡,不予平反,不倫不類。要求朝廷明確岳飛真反還是未反,按朝廷慣例辦事。 其實,追復詔關於岳飛“坐事以歿”之表述,說明宋孝宗仍然認定岳飛獲罪被殺,或者說明孝宗任然認可詔獄給岳飛所定罪名。

這是宋孝宗適可而止,沒有進一步給岳飛定諡的根本原因。 宋孝宗無論是認定岳飛獲罪被殺,還是認可岳飛罪名,都說明仍將岳飛當作罪臣看待。在這種情況下,孝宗為了政治需要,籠絡人心,輕率地給岳飛追復元官,陷入了極大的矛盾之中:岳飛得以“追復元官”,按照朝例應受美諡。但是,給獲罪被高宗賜死的岳飛美諡,則說不過去甚至近乎荒唐。尤其是一旦美諡岳飛為“忠臣”,等於貶斥高宗皇帝為“昏君”,因為只有“昏君”才會下手誅殺“忠臣”。 遑論當時高宗健在,就算高宗去世,以“孝”自譽的宋孝宗,也不會有損給其禪以帝位的宋高宗。 宋孝宗作繭自縛,騎虎難下,只能採取緩兵之計,一拖再拖。儘管眾議紛紜,壓力不小,孝宗就是不屑一顧,拒絕給岳飛賜諡。

岳飛處死後南宋138年,一共八個皇帝,沒有一個認為岳飛“冤枉”,參與處死岳飛的官員,沒有一個因為此事受罰,反而是加官進爵。


曉風2016

其實高宗皇帝殺岳飛也是有苦衷的,但他又不能明說,所以著他不反對後人為岳飛平反。

高宗殺岳飛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岳飛極力主章收復失地,直搗黃龍,也就是主戰派的核心人物,其實趙構也想啊。但打仗最燒錢了,但南宋沒有啊,靖康之難時趙構正在磁州,後被汪伯顏迎往臨安繼位,他哪來的錢和糧啊,沒錢沒糧打什麼仗啊。可是主戰派不理解,成天喊著打啊打的,所以趙構是恨主戰派的。

二,岳飛恃才傲物,曾多次侮辱高宗,並當眾說出了國家沒救了,皇帝不修德的話,這也成為了他死亡的直接原因。

三,岳飛參與了立太子的事件,歷朝歷代皇位的傳承對於大臣來說都是禁忌,不能參與,可岳飛在明知高宗不能生育的情況下多次進言要高宗立太子,這就成為了高宗殺岳飛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