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传:王阳明考科举

备考了8年,

却再次落榜,

失望、羞耻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

但王阳明却以这样的反应为耻。

这是为什么?

难道因为他是天才,所以拥有与我们普通人不同的情绪反应?

当然不是了。

天才也是人,也会因为没达成志向而失落啊。

除非,王阳明根本没把科举上榜当成志向。

对,他确实有着比科举及第更加高远的志向。

而当年他参加科举,只是为了遵从父命,随大流而已。

心学传:王阳明考科举

王阳明19岁那年,

他老爹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你也成家了,接下来该准备科举考试,完成立业的目标了。"

当时的读书人,几乎都将科举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

因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入仕为官,一展人生抱负。

王阳明的老爹就是这样。

当年他老爹中了头名状元,直接被任命为皇帝的顾问秘书,光耀门楣。

所以老爹认为,王阳明也应该走这条人人都走的路子。

就这样,王阳明便和家里的叔叔、姑丈们一同准备起了科考。

当时的科考,考的是经义。

也就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出一句话,让考生根据这个主题,来作文章。

这个文章可不是能随便作的,是有严格标准的。

文章内容方面,要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文章形式方面,要以八股文为准。

王阳明天资聪颖,这些标准、要求根本难不倒他。

在学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文章日益精进,让同学的叔叔、姑丈都自叹不如。

心学传:王阳明考科举

2年以后,21岁的王阳明参加了浙江省乡试。

果然一考便中,成了举人。

这就意味着他有资格上京参加全国会试了。

会试不是每年举办的,而是三年举办一次。

王阳明中举的第二年,刚好举办会试,于是他便上京赶考。

不过这一次,他却落榜了。

当时的宰相李西涯鼓励他:"你今年虽没考上,来年必定中状元。现在你就当自己中了状元,试着做一首状元赋?"

一般人这种时候都会推辞一下,以示谦虚。

哪知王阳明却二话不说,提起笔来做赋一首。

而且文采还颇佳,引得旁人都赞他是天才。

心学传:王阳明考科举

绝佳的资质,再加上充分的准备。

三年以后,25岁的王阳明再次出发,赴京考试。

这一次,大家都觉得王阳明势在必得,定能考中归来。

可放榜那天,王阳明却没在录取榜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他有点不敢相信。

又仔仔细细、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

确实没有。

霎时间,他心中涌动出失落、愤懑、不甘,和羞耻。

而就在这时,

边上一个落榜考生重重的叹息,让王阳明一下清醒过来。

他意识到,自己居然因为科考落榜而动心了。

科考明明不是自己真正的志向,

他真正的志向是要成为一代圣贤。

而在面对落榜这个小插曲时,他发现自己的心智竟是如此不坚定。

像自己这样,落榜以后,心中充满愤懑失落,

就正如《大学》里所说的:"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

心都不正,身何以修?

不修己身?又谈何成贤成圣?

他与圣贤之间,差得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为此,王阳明心中羞愧不已。

他由衷的感慨道:"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心学传:王阳明考科举

这段经历,

虽让当时的王阳明备感羞愧,

但我们应该要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

那就是,王阳明遇事开始反观内心。

这一次,他成功地从自己的情绪中脱离了出来,所以他察觉到自己因落榜而动心了。

他还成功地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并不是科举及第,而是成为圣贤。而要做圣贤,必须要先修身;修身,必须要先正心。因落榜而倍感愤懑不甘,就是心不正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因落榜动心为耻。

当时的儒生当中,几乎没有几个人,是像王阳明这般,用实际行动来体认儒家圣学之说的,人人都只将其当作写文章的资本。所以,当王阳明说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这句话之后,当时在场的一些儒生,都对他刮目相看,佩服不已。

当时的王阳明,虽未成圣贤,但确有过人之处,当得起众人的这份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