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能夠控制自己的心理嗎?

justtheone

每個問題都需要先明確定義「名詞」,然後討論才有意義。

如果對搞笑部分、吐槽部分感興趣的,直接看最後好了。


名詞一:『心理學家』是什麼意思?

心理學是一個太大的門類了。術業有專攻——不是所有的心理學家,研究的都是同一個東西!

你知道心理學分多少種嗎?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80008705080295694/

簡單來說你看這個圖——


心理學家的英文叫做:psychologist,一般在國外用這個詞都是默認「臨床心理學學家」

那麼我們姑且也就默認——這裡說的是臨床心理學學家。


什麼叫做「控制」?

1、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動或越出範圍;操縱。
2、使處於自己的佔有、管理、或影響之下。

我拿起一個普通玻璃杯子,用力砸在地上。這個普通玻璃杯子是不是在我的控制之下?

是的。

但是如果我要的結果是:『我要用力砸這個普通玻璃杯子到水泥地上(直接接觸水泥地),而且它還不碎。』

這個結果,是我可以控制的嗎?

顯然,不可能。

所以,控制是否成功。其實受到我們本身「目標」這個系統的影響。

在所有控制裡,必然有不可控的部分。

比如——我在籃球場上,要投籃命中。

這裡面可控的部分是:我的身體動作、我的力度。

這裡面不可控的部分是:籃球要服從物理規律、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哪怕可控,其實也只是在一定範圍內、服從自然規律下,才是可控的。


什麼叫做「心理」?

心理這個詞,大家經常提,但是它的含義其實蠻複雜。它至少是包括:情緒、認知、知覺、情感、意識、潛意識、前意識、注意力等等。


如果所謂的「控制心理」,指的是「控制注意力」。那麼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

比如——你現在正控制自己讀我寫的這寫字。只要你願意停下來,你可以停下來,去注意別的(比如美女圖片、或者可愛的貓狗照片)

不過,讓我們回到「控制」的定義。我們會發現:哪怕是控制注意力,也是有極限的。


比如:請你現在開始,控制你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這句話上,一動不動的30分鐘……。

絕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如果少數人做得到,那麼把這個時間延長到24小時,那就絕對不可能做得到了。


不僅僅注意力有控制的極限。我們腦子想什麼,也有一些不可控的。

比如:請你不要想大象。——那你肯定會想到。你不希望自己想到,越是會想到。

這個被稱之為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


好,不同領域內的心理學家,各有所長,所以——


研究大腦的生理心理學家:

他們會知道,你的大腦的哪一個部分,大概負責什麼心理功能。比如,前額葉,負責注意力和自控力。所以,如果有一天,這個心理學家決定:『我要讓自己變成一個沒有自控力的人。』他是可以控制這個結果的——他只要叫同行拿手術刀破壞自己的前額葉就行了。

這個方法其實平常人也可以用:你多撞牆,只要不撞死,多幾次腦震盪內出血——我保證你智商下降。然後你整個人都會變掉!



研究藥物的生理心理學家:

不過用藥物的心理學家,沒有上一個動手術的心理學家有把握——因為每種藥物,對每個人的效果都略有不同。

其實這類方法,我們平常人也會——你把自己喝醉,暈頭轉向,你的情緒狀態、說話、行為肯定全部改變了!

這個哪裡用得著學心理學!!!


這些心理學家知道不同人格的人的特點,知道成長經歷對人的影響,知道行為和想法對情緒的影響,知道社會文化對人的影響,知道人際關係對人的影響——然而,如果你要他們準確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情緒,他們還是做不到。

那他們能做什麼呢?——他們能做的就是:知道這些規律,然後儘量少受它們影響。

比如:臨床心理學家知道,強迫自己改變情緒是不可能的。然後他們就不強迫自己改變情緒了。反而少受情緒影響。因為他們知道——迫切的要改變情緒,其實也是一種被情緒控制的結果。「迫切」也是一種情緒啊。


最後,有一種東西,叫做悖論

「自由意志」。你說,一個心理學家能夠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嗎?


被自己控制了的「自由意志」,到底是自由,還是不自由?


所以呀,這是個悖論……


作者簡介:佘炤灼,首都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碩士(心理諮詢方向)。熟悉正念冥想,帶領過正念團體總計250小時以上。有兩年心理諮詢經驗,接待過167人次以上的個體心理諮詢。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實習心理諮詢師。較多回答心理諮詢、情緒調節、婚戀關係、原生家庭等問題。

照見

首先,回答您問題的答案:可能性比較大,不能完全。

大腦在嘗試認識大腦,人贏不了時間

人是習慣的動物。我們容易被僵硬的世界觀、慣例、偏見或者刻板印象所麻痺,我們的很多行為往往是先入為主、不假思索,或者想當然的結果,而沒有經過任何思考或者認知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其實,我們並不知道。(所以文字很神奇的,比如你開車的時候會思考一些問題,並且似乎有了答案,如果你落筆把你的整套邏輯思維表達於文字時,會發現有很多思路上的障礙)

為了適於生存,我們的腦海裡保存了無數的規則與分類,以快速有效地指導當下的行為。這也是文化對人的教化功能——通過傳達“絕對”的概念,我們的文化得以代代相傳。這無疑帶來了穩定,但也讓我們付出代價。因為很多時候,情境已經變化了,我們還一如既往地堅持著那些規則和分類,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與人之間的規則也是人類自己擬定的,當你判斷對錯的時候,是根據何種依據判斷的?這套規矩我們用歷史角度來分析的話,說成概率比較合適,一種抽象的數學概念,並沒有所謂的唯一的正確答案。事實上,任何一種情況,落到個人身上,每個人都有他的特殊性,一個人是唯一性,多數人就是概率。

我的結論如下:只能說學習心理學的人的意識狀態的境界,處於一個比較穩定、強化、分析、控制的系統平衡,能夠比較好的照顧到心理、情緒,以相對而言正確的方式對待人與事。

我們永遠是在認知的路上


不可傲氣不無傲骨

正常情況下應該可以,因為心理學家對心理方面肯定是比我們瞭解的多,除非在他在很憤怒衝動急躁的情況下,可能他就控制不了,不然的話,我覺得心理學家比我們正常人應該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心理。


轉身Smile158423951

心理學家也是人,他比我們更大的優勢是,他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生病了,我們不知道,或者說不知道自己怎麼了,該如何去調節,就像生活中,我們都會勸別人,到自己了,道理都懂,也都明白,就是過不去檻了,或者說,我們調節自己也需要一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