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答覆:這三方面就是農業多功能拓展方向!

農業部答覆:這三方面就是農業多功能拓展方向!

近日,農業部就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車黎明委員,第五次會議第1876號(農業水利類178號)關於大力發展“第二農業”的提案答覆,如下。

拓展農業多功能,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結構性調整的重要內容,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增綠具有重要意義。對此,農業部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積極推進有關工作。

一、關於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2016年,農業部會同財政部投入10億元,按照“整縣推進、多元利用、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的原則,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使試點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平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秸稈處理技術模式初步構建,配套政策機制不斷完善。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農業部啟動了“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等五大行動,2017年擬安排中央財政資金6億元,在東北地區60個玉米主產縣開展整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試點。

在開展試點工作的同時,大力推進秸稈能源化利用

,推廣秸稈熱解氣化、秸稈生物氣化、秸稈固化成型、秸稈炭化等燃料化利用技術,建成秸稈固化成型示範工程1147處,年產固化成型燃料490多萬噸;秸稈炭化工程103處,年產秸稈炭16萬多噸;秸稈沼氣、熱解氣化工程共1200多處,向農戶供氣20餘萬戶,節能減排效益明顯。推進秸稈利用技術研發推廣,推動東北組建“東北區域玉米秸稈綜合利用協同創新聯盟”,針對玉米秸稈深翻還田、免耕覆蓋、低溫快腐、秸稈飼料無害防腐、秸稈沼氣發酵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遴選推介秸稈“五料化”利用19項技術;印發《區域農作物秸稈處理利用技術導則》(農生態(生)〔2017〕9號),指導各地科學謀劃和佈局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印發《農業部辦公廳關於推介發佈秸稈農用十大模式的通知》(農辦科〔2017〕24號)。這些舉措有效引導了農民科學開展秸稈綜合利用,促進了秸稈適用技術模式進村、入戶、到田。

二、關於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農業部立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加強統籌規劃,強化政策創設,注重科學推動,突出發展特色,強化公共服務,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成為經濟發展新產業新業態。2016年,會同財政部等14部門印發《關於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的指導意見》(農加發〔2016〕3號),提出7項主要任務和4項扶持保障政策。2017年,召開首屆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大會,明確產業發展思想、發展定位、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子。聯合國家旅遊局開展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創建,組織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等品牌建設。共創建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328個,推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370個,分四批認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91項。通過標準制定、運行監測、教育培訓、宣傳推介等,努力為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三、關於“互聯網+”邊遠山區農產品銷售

 2015年,農業部辦公廳印發《關於組織開展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對接”專項行動的通知》,促進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生產、經營單位與涉農電子商務企業對接,引導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上線銷售;2016年,農業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明確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增強產業支撐保障能力。

農業部與阿里、京東、蘇寧、網庫、郵樂網等5家大型電商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計劃在產銷對接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組織全國大型農墾企業赴南京與蘇寧進行對接,在蘇寧、天貓等大型電商平臺開設“中國農墾旗艦店”;指導22個扶貧任務重的省(區、市)編制省、縣兩級產業扶貧規劃,指導各地利用“互聯網+”等手段,積極推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增收;遴選洛川蘋果、贛南臍橙、定西馬鈴薯等產業扶貧範例,開展5期全國產業扶貧現場觀摩活動,引導貧困地區抓住“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契機,大力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

下一步,農業部將繼續加大力度,紮實推進各項工作。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繼續依託中央財政秸稈綜合利用試點補助資金項目,以縣為單元,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帶動區域秸稈處理能力的整體提升。力爭到2020年,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新增秸稈利用能力2700多萬噸。在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方面,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進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提升工程,推動政策落實,加強品牌培育和示範創建,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遊的融合,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持續快速發展。在“互聯網+”現代農業方面,將進一步加強與阿里、京東等大型電商企業合作,推動農產品特別是貧困地區農產品上網銷售。繼續指導貧困地區落實好《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和產業扶貧規劃,舉辦好產業扶貧系列現場觀摩活動,總結推廣產業扶貧範例,進一步推動發揮“互聯網+”技術在產業扶貧中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