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時與劉正成蒙山論道:內心體驗、覺性與書法風格追求

朱清时与刘正成蒙山论道:内心体验、觉性与书法风格追求

1. 內心體驗與藝術靈感的關係

劉正成:朱校長,你好!我請教兩個問題。你昨天講的從內心體驗到覺性,使我想到我們的書法藝術創作的靈感,是否可以說從內心體驗到覺性之間的這個過程人們叫做靈感。因為錢學森說過,我們的思維除了邏輯思維、形象思維以外,還有一個靈感思維。

朱清時:這是個好問題,我們來把這些概念理清楚。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之外,靈感是產生新思維的另一種方式。內心體驗又叫主觀體驗,是一個人最有把握確定、也瞭解得最清楚的東西。一個人關於其它各種對象所具有的觀念,也許全都是外在的和膚淺的,而自己的內心體驗則是內在的和深刻的。什麼是內心體驗呢?舉個例子:無論你對湯的知識多全面,不喝湯仍然不知道湯的味道。這就說明除了與有關湯的全部知識之外,還有新東西,這就是內心體驗。美酒佳餚與營養成分完全相同的流質糊糊,差別就在於前者除了營養外,還會產生好的內心體驗。內心體驗沒法用語言表達。

劉正成:你說內心體驗是沒法用語言表達,好像開悟一樣,當頭棒喝一樣,這是文藝創作的靈感,是不是?

朱清時:不完全是。內心體驗是一種主觀感覺,不強調具體的東西。當你站著海輪的甲板上,第一次親眼看見大海時,雖然你對所見的這一切都完全理解,但是此刻心裡仍然會出現了一種奇妙的強烈體驗,使你發呆、著迷,這就是內心體驗。

劉正成:靈感在文藝創作中間,比如說書法、文學、藝術,不是想出一個道理,可能突然想出一個情節,突然想出一個人物關係,或者是突然想出一個書法作品的形式的視覺模式,他不是完全訴諸語言,而是訴諸他的某一個細節的書法形態。

朱清時:內心體驗是一種主觀體驗,比如“空靈”的體驗。藝術家想把這種體驗最好地表達出來,怎麼辦?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都不好用,藝術家只有靠靈感,突然想出一個情節,一個人物關係,或者是一個視覺模式,比如某一個細節的書法形態。我覺得,八大山人的一些字畫就表達了空靈的內心體驗。

2. 藝術靈感與意識的關係

劉正成:人有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朱清時:內心體驗還在六識範圍內,但是內心體驗有“我”的感覺,所以它也包含第七識。內心體驗的本質是覺性--阿賴耶識,第八識。佛學認為覺性就是阿賴耶識,教人怎麼發現自己覺性。

劉正成:第七識是我識。

朱清時: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是覺性。內心體驗產生的靈感就是第六識。

劉正成:就是意識。

朱清時:第六識是意識,靈感就包含在意識中間。

3.內心體驗是藝術馳騁的世界

劉正成:第二個問題,昨天你講到覺性時,說要擺脫人的動物性,才能見到覺性。但人的動物性是人類繁衍的基礎,需要有男女之間的關係,愛是文學的永恆主題,就是文學藝術創作中間的情感與意境表達。那麼這個狀況和覺性有沒有可以比較的,或者是某一個階段,或者是有同一性?

朱清時:的確,愛是文學的永恆主題。但是愛的涵義是什麼?人的動物性把它等同男女之間的關係,這是狹隘的;見到覺性,你就會覺得“世界就是我”,因而愛所有人、所有生命、整個世界,這是廣義的愛。

文藝和科技一樣,都是屬於有為法,文藝牽動人的情感,也就是第六識範疇,覺性是更本質的東西。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這就是文藝。它的根本還是覺性,我昨天就舉了這個例子:三個人一起在咖啡館吃麵包。麵包的香味刺激每個人產生感覺。感覺通常伴隨著體驗。體驗取決於每個人的過去歷史、個人生理等。第一個人回想起在法國度假的愉快經歷,內心體驗很愉快;第二個人卻想起上一次吃麵包時同女朋友吵架分手,出現了不愉快的體驗;第三個人什麼都沒想,對面包的香味沒有任何感受和體驗。同樣的麵包香味,產生的內心體驗體驗卻各不相同。內心體驗與個體的過去歷史、個人生理等有關,也與主動的選擇有關。這就是內心體驗,它就是藝術馳騁的世界。

4.藝術的本質是表達內心體驗

劉正成:下面我就提一個問題,這也是問題延伸出來的,一個書法家,他的閱歷越多,知識面越廣,那麼他的內心體驗可能就會更深刻。

朱清時:對,藝術家一定要有內心體驗,否則就只是個工匠。現在的智能機器人已經可以寫“書法”了,今後一定會寫得越來越好。然而機器人沒有內心體驗,所以它寫出的不是書法藝術,只是把書法規則用得好的書法產品。人的內心體驗都不一樣,如果書法家的內心太深刻了,往往寫出來的字別人都不理解,因為別人沒有同樣的體驗。比如八大山人的字畫,一般人就看不懂。高鳳翰、弘一法師的字,可能也不容易理解。因為大家的內心體驗都不一樣,大家比較容易看得懂、很多人欣賞的,是表達了普遍都有的內心體驗的作品。

劉正成:就是他的內心體驗一定要傳統的一種藝術品格,藝術風格,有基因,然後又有自己的新奇的表現力。

朱清時:對,還看追求什麼,像弘一法師不追求世俗喜歡的東西。還有現在的一些有個性的書法家,他也不追求現在大家覺得美,他追求自己的內心體驗。

劉正成:他的內心表達是獨特的,也許暫時為別人不理解的。弘一法師的風格是追求樸素,他把一般書家所炫耀的書法的技術給你消解掉了。

朱清時:這個需要他們有很深刻的內心體驗,並且很好地表達出來,這是高等級藝術家。但這種藝術家社會不一定能接受。像梵-高,他的運氣很好,現代人接受了他的畫,理解了他的內心體驗。我一直在想究竟有多數人真的理解畢卡索的藝術,懂得他的內心體驗呢?

劉正成:用古人的話來說,這叫曲高和寡,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們的藝術風格追求有一種超越性,他走在前面了。

朱清時:其實什麼是藝術?這個問題也還沒有爭論清楚,見仁見智吧!舉個著名的例子。2004年在英國藝術界舉行的一項評選中,已故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的作品《泉》打敗畢加索的兩部作品成為20世紀最富影響力的藝術作品。而所謂《泉》其實就是一個陶瓷小便池,而且這個小便池也不是杜尚自己製作的,而只是從商店買來,簽上他的大名,並冠以《泉》的名字而已。《泉》的含義至今也見仁見智。很多人不理解,以為這些現代藝術家胡鬧。然而無論如何,共識是,杜尚用這個現成品向人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到底什麼是藝術品,什麼是藝術?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我才想到,現代社會把一切,甚至是人,都貼上標籤,一個人的學位、職務、頭銜都是這樣的標籤,只關注人身上的標籤時,不在乎每個人自身的價值。如果你有這種內心體驗,就會覺得杜尚的作品《泉》表達得十分痛快淋漓。

(據錄音整理並經作者審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