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让人远离鬼神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g_Bye、

孔子的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原文如下: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意思是: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


在百科中,“敬鬼神而远之”是这样解释的,“敬之而不亲近之意。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不得罪他,对他客客气气,绝不接近”。


从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其实表达了圣人的现实与理性。何以这样说呢?孔子提倡对于我们并不了解的事情,既不能轻易相信,也不能盲目否认。这在当时的时代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观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理解了很多以前无法解释的事情,比如“天狗食月”,比如火烧云,所谓“鬼神”不过是我们的想象。但在孔子的时代,科技没有这么发达,很多无法解释的事情,就全都被归于鬼神了。于是,国君要带领臣民祭天祈求风调雨顺,要占卜看是否适合出征,要供奉神灵以祈庇护……那时候的人们把神灵作为全部的精神寄托,是一种信仰。


孔子没有单纯用“信”或“不信”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巧妙融合了二者——“敬而远之”。不去戳破没有神灵,才不会与人们的信仰相悖,才不会摧毁大家的精神寄托;不过度崇尚鬼神,也是避免人们在鬼神之说中越陷越深,希望人们更多务实。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达到了两全。


三联中读

孔子为何说「敬鬼神而远之」,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人类学家在处理较高级的文化体系时,会把文化总体分为两个部分。雷德菲尔德称其为「大传统」和「小传统」。后来西方学界以「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说,取代了「大传统」与「小传统」之说,其意甚明。


就中国而言,在早期巫术阶段,乃生活群体狭小,族群政治功能未曾分化之阶段。此时,大小传统尚未分化。或者说,巫术即为此阶段唯一大传统。随着社会发展与分化,文化主导形态变为祭祀文化。也即是说,祭祀文化成了大传统,巫术文化成了小传统而保留在民俗文化中。随着社会发展,大传统由祭祀文化发展为礼乐文化。祭祀文化作为小传统而变为国家宗教活动和普遍的祖先祭祀。


古代中国文化之发展历程大致为:巫术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陈来先生云「周代的文化,下至春秋战国,都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线索,即人本理性与巫祝文化的斗争。」(《古代宗教与伦理》)而孔子,即为人文精神进入自觉阶段之开始。

在原始信仰中,无论「天」「帝」还是「神」,其解决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主宰性,价值根源,人之义务。


原始信仰之神,自然代表一主宰性力量。人世万物,都是被这个人格神所主宰的。


由此而衍生出,「神」即为价值之根源。人应听从神命,是非对错亦以神之意志为标准。价值和主宰混同一体。


价值与主宰性混同。则人神关系表现出一种酬恩观念。人应向神祷求、酬恩,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皆委托于神。


但孔子对这三方面的问题做了全新的解释。现实世界的主宰不是一个人格神,而只是一种人力无法企及的决定性。人在经验生活中,亦是被决定者。但人本身有无主宰性而言呢,也即,人在这种现实的主宰中,有没有自己的自由呢?

有的。


人有自觉能力,能作价值判断,有「应该」与「不应该」之意识。故在这种自觉意识上,孔子提出求正当之「义」的观念,以彰显主宰性之下人的自由。也即是说,价值出于人之自觉意识,而在人之自觉处,即显人之自由。由此,价值与主宰分立。在事实层面,人固然有无可奈何者,成败非人所能掌握。但在价值层面,人却可自作主宰,是非却是可由人可掌握的。


主宰与价值既分,则本来原始信仰中之人神关系也转向人与人之关系。人神关系下人对神「酬恩」的人之义务与约束,亦变为现实世界中之「人伦」观念。一切曾经鬼神层面之事,皆被拉入现实。故孔子重现实层面之人与人之关系,而不重人与神之关系。


在这种人文精神的确立与透显之下,孔子对原本之对鬼神观念自然是不认同的。故其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


祭祀活动当然还存在。那么不重鬼神,又如何看待祭祀呢。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对于祭祀,孔子不从神之受祭解释,而从现实的祭祀之人及祭祀行为说明其义。祭祀重点在祭者之诚敬,其意义在于人履行祭祀之一套仪文上。重点在于现实之人的诚敬,而并不是说真有一个「神」享祭。也即实说,现实人的诚敬仪文,即为祭祀之全部意义。如果人不能亲祭,则祭祀也失去意义。故云「吾不与祭,如不祭」。


孙虚白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也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孔子还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孔子还说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最后还说过:“吾道一以贯之

如果学习孔子的思想,只是片面的去摘录孔子的只言片语,那大部分人学到的是割裂的,甚至前后矛盾的孔子思想。

比如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听起来似乎孔子号召大家远离鬼神,尽量不要去和鬼神产生联系;而孔子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听起来似乎再说祭祀鬼神要心意虔诚,如果一个人不能理解孔子的全部思想,就会觉得这两句话是互相冲突的,也就无所适从了。

孔子不是唯物主义学者

先秦诸子百家中,恐怕能和唯物主义搭边的只有墨家和法家了,道家虽然有很多唯物主义的科学发现,但究其根本仍然是唯心主义。

孔子不是唯物主义的几个证明:

孔子相信灵魂和祖先的力量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一天,病中的孔子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遇见子贡来看望自己,孔子说:"子贡啊!你为什么来得这样晚!”接着唱起歌来: “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唱着唱着就留泪。告诉子贡:“天下失去道义很久了,无人能尊崇我追求的大道。”夏人死了棺椁放在东厢的台阶,周人死了,棺椁放在西厢的台阶,殷人死了棺椁放在厅堂两柱之间。前日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即死亡后),我是殷商的后人啊。”过七天,孔子就死了。

孔子也算卦

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也曾为自己算卦。但他认为自己与那些只算卦的人是“同途而殊归”,换句话说,他更看重的是周易中的思想和义理,“观其德义”,而不是简单相信筮得的结论与否。某日孔子筮得一卦,叫“贲”卦。贲是文饰的意思,卦辞是“

亨,小利有攸往”,亨是亨通、吉利的意思。但孔子却很不高兴。

他的弟子子张就上前问道:“师,闻卜者得贲者吉,而夫子之色不平,何也?”孔子说:“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之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也。”因为贲卦是山下有火之象,经离火相照,事物已非本己之正色。孔子认为真正质地美好的事物是不需要经过文饰的。他觉得自己是“质有余”,不需要文饰的。所以,筮得贲卦,就不高兴了。(贲卦的一层含义即为“有名无实”,寓意孔子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孔子“晚而好《易》”,并一度热衷于占筮。在帛书《易传》中孔子自己说:“吾百占而七十当”,意思为孔子的占卜命中率大概70%。

孔子坚持“人本主义”

相比较于鬼神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孔子更看中实实在在的人的世界,但孔子本身并不反对和排斥祭祀鬼神,这些观点贯彻于孔子的一生之中。


首先来问的是仲由,即子路。子路跑过来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毫不客气的批评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于告诉子路你连活人世界的知识都没学好,连做人的德行还没有积累充分,现在想学怎么侍奉鬼神,这就显得急躁了,孔子又加了一句:“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最大的缺点就是冲动,可能听了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两句话,就风风火火的跑过来问孔子,孔子在这里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只是让子路先打住,从而把子路的思维引导到“事人”“知生”这方面来。

其次来问的是宰我,宰我一问就精彩了。

宰我问孔子说:“以前我听荣伊说:‘黄帝活了三百年。’请问黄帝是人吗,还是非人呢?为什么能活三百年呢?”

孔子说:“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对于他们尚且不能完全了解清楚,而你问到更为久远的黄帝,是因为连先生都难以讲清的缘故吗?”

宰我说:“上古的传说,隐隐约约的说法,事过以后的争辩,久远不明的含义,这些都不是君子应该说的,我还是想坚持问清楚。”

孔子说:“可以问,我略微听说过这方面的事情。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名叫轩辕。他生下来就神奇灵异,很早就能说话,小时侯机敏、圣明、端庄、厚道、诚信,长大以后更是明辨一切。他治理五行之气,设置五种计量标准,安抚天下人民,考察四方情况。他驾御牛马,驱赶驯服的猛兽,与炎帝在阪泉之野上展开大战,三战以后战胜炎帝。这才制作礼服,在上面绣黼黻等美丽的花纹。治理人民,以顺应天地之法则,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明白生死存亡的道理。按时播种百谷,鉴别良草佳木,仁厚的美德施及到鸟兽昆虫。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勤勉尽心,用水、火和财物来养育人民。黄帝生前,人民受其恩惠一百年;黄帝死后,人民敬畏他的神灵一百年;之后,人民沿用黄帝之教化又一百年才改变。所以说‘黄帝活了三百年’。

孔子在这里避开了宰我的真正问题:“黄帝是不是真的活了三百年”,孔子是一个很谨慎的老师,活三百年有悖于常理,大部分人都没见过这样的人瑞,但是孔子不愧是孔子,他用三个一百年,一百年执政,一百年敬畏,一百年教化这三个一百年,就将问题从“黄帝是不是人”引导到了“黄帝的为政之道”这一更偏向人本主义、现实主义的话题中来。

孔子的核心思想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不语怪力乱神。

敬鬼神而远之。

这些都是孔子的思想,但是孔子思想的内在核心是“民本”或者“人本”,即人世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民众、人民、活人而服务。

祭祖祭神不是为了祈求祖先的恩惠,而是追思祖先的功业和德行,让我们这些后世子孙更好的继承先辈的基业,并发扬广大。

所以孔子才会批评那些胡乱祭祀的人,说他们祭祀和自己无关的祖先,是为了谋取利益,是一种谄媚的行为。

而孔子对待鬼神和超自然力量的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似乎更为恰当:“尽人事,听天命”。

希望大家去真正的认识孔子,并且吸收学习孔子思想中的精华。


谈者无语

这真是一个智者所讲之言。敬鬼神这说明孔子他老人家是承认有鬼神存在的,不像有些伪君子,那有鬼神存在,但你问他关公,比干是什么时,他就没音了,因为他心里是承认有财神的,因为他想发财吗,他不敢得罪财神。财神也是人死之后变鬼而后升为财神。鬼神它们是天地规则的监督执行者,我们友善做人这就是规则。根本不用向鬼神献媚,讨好它们所以孔子说而远之。


悠扬的马头琴1

好吧,既然孔圣人也来凑热闹了,老麦就与诸位掰扯掰扯这孔老夫子对于鬼神的态度,以及这句广泛流传,但却流传变了味道的一段言论吧。

于是,咱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敬鬼神而远之,到底是什么意思?那第一要素,就是不要断章取义,这段话的全文是: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段话啥意思呢,樊迟(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何为知。孔子呢就说,最关键的是要做好人的事情,让人懂得做“人”的准则(务,民之义)。对于鬼神,要尊敬,但是不能被其影响(所谓迷信),那就是智慧了。

好了,到这里,应该明白一个孔圣人对于鬼神的态度了,说先尧尊敬,从心里重视鬼神,但是呢我们既然是人,那首要的事情是要“尽人事”,做好我们人本身该做的事情,而不要迷恋迷惑鬼神——所谓:远之。这里的远之,不是远离的意思,是对鬼神之事保持一定的自我约束,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要靠鬼神去解决。毕竟,人家鬼神也挺忙的,是吧。

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孔圣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怎么说呢,孔子是圣人,即便是圣人,那首要的前提仍是“人”,人之圣者,当然要比普通人懂得多,看得远,而所言之事仍以“人”为最根本,孔圣人之所以这么说,其实主要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既然我们是人,那么最核心的事情就是要“尽人事”,而非去整天琢磨鬼神之事。不是还有那句吗:子不语乱、力、怪、神,啥意思呢,乱力怪神之事,并非穷究事理便能了解,作为人事不能轻易了解的,所以才不轻易对人说——因为不了解,所以不轻易说。如此而已。

好了,说到这里,咋说呢,孔圣人之于鬼神,是持尊敬之态的,敬鬼神;但同时,也提出,作为人来说,首要任务是“尽人事”,于是之于鬼神,要远之。



老麦说说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尽力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敬畏鬼神但远离它们,可以说是智慧了。别人又问仁是什么。孔子说,困难在先而收获在后,可以说是仁了。

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孔子的本意,首先,要敬畏鬼神,然后,要远离它们。

有关鬼神,孔子还说过不少。

《伦语·八佾》第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翻译为: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而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中庸》十六章: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翻译为: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它大得很啊!看它又不能见,听它又听不到,体现在万物中又不可遗漏。使得天下的人,斋戒净心盛仪服饰,来奉承祭祀。……”

跟“敬鬼神而远之”同样意思的还有一句,《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综上,非常明确,孔子信鬼神,但建议大家不要谈论鬼神,原因他本人说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但孔子所说的鬼神,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神神鬼鬼、妖妖怪怪,而是阴阳之气,是“无”和“道”。

关于这一点,可以看后世儒家对孔子“鬼神”的阐释。

程颐说:“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意思是,鬼神是天地的功用,是天地发挥功用时留下的痕迹。

张载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这个意思更加明确:是阴阳二气的功能作用。

结合古代人人都信奉的“万物有灵”观念,我们可以知道,孔子信鬼神,但儒家所理解的鬼神,不是神怪魔鬼,而是万物之灵,是阴阳二气。

所以,孔子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

这句话是打开真正儒家哲学的钥匙。但怎么理解呢?

孔子所说的鬼神,就是老子所说的“无”和“道”,就是《易经》的阴阳二气。

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由“道”而来。现代物理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与它呼应。

有一点,孔子和老子的意思接近。老子也认为,“道”是无法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它是一种“无”的存在。

所以孔子干脆不说,而老子则用了很多描述性的词汇,如不可道,始,母,妙,徼,玄,不言,无为,弗居,冲,渊,湛,虚,动,中,谷神,玄牝,绵绵,若水,无尤,抱一,致柔,婴儿,无疵,为雌,无智,玄德,无,有,利,夷,希,微,惚恍和无头无尾等等。

老子说了那么,是要告诉大家:道是不可言说的,只能打比喻。但孔子是“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为什么不谈呢?三国时的玄学家王弼说:正因为“无”是根本,凡有皆始于“无”,所以只有圣人能体察“无”,“无”至大至广,不可诉诸语言,所以孔子不说。(《王弼传》)

这里孔子所说的鬼神,老子所说的无和道,张载所说的二气,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用了另一个字:心。

王阳明说:“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充盈天地之间的,唯有这个灵明。”

这里,王阳明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这一点:灵明,就是心。也就是说,孔子说的“鬼神”,明明白白,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

大宋在这里要指出一点:中国古人的理解,和希腊古人的理解,是一致的。

柏拉图说过,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灵魂就是理念,是真实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根本。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只是一个现象,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所说的,就是老子的“有”生于”无“。

亚里士多德也说:肉体是质料,灵魂才是实体。他所说的灵魂,就是柏拉图的理念。

之后,欧洲最深刻的哲学家康德,认为世界分为“物自体”与“现象”两部分。“物自体”就是“本体”,它存在在人们的认识之外,现象世界是加工过的意识的表象。

另一位哲学家黑格尔,则把这种理念、物自体,称为“绝对精神“。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是"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我们看到的只是现象,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的本质,就是绝对精神。

这些西方哲学家的基本观念,和孔子类似。但孔子比他们伟大的地方在于:知道是这么回事以后,就不再说它,也不想说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针对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就要用现实世界的方法,不要用理念世界的方法。用大宋的话来说就是,不要用“第二世界“的力量,来做”第一世界“的事情。

所以,孔子的儒家,是入世的,是积极的,是有为的。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不是佛学而是儒家,就在于它明知一切都在心内,但依然倡导入世有为,倡导”在事上磨“。

对于一个知道了“无“和”灵“为何物的人来说,不顾它们,而只管”以俗世心,做世俗事“(《大宋话西游》),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大宋心学课

首先我们说一下孔子对鬼神的看法,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彷佛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存而不论该是我们对于孔子思想中一个最具体的答案。但是孔子为什么选择,存而不论,?是避鬼神不谈,还是反鬼神?仔细想一想,可以讨论的空间却很大。

首先,我们必须探讨的是,鬼神,在孔子思想中的定义。一般说来,春秋时代的鬼神,其实还停留在,祖先,死后所形成灵魂的定义,这样的(鬼神),对当时的人而言,其实是来扶助我们、匡正我们的德行,一种善良意志的代表。所以,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中庸第十六章〉。

(鬼神)是祖先所化,那么,(神)呢?在孔子的思想中,并没有特意的突显出(神)的地位,在论语之中,单独提到(神)的地方只有一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第三〉这里的神,与祭祀画上了等号,而祭祀,其实源自于商朝的习俗,商朝祭祀天神、地只、人鬼,特重人鬼,如果(祭如在)指的是祖先,那么,(祭神如神在)指的必然是不同于祖先的存在:百神。

(鬼)或者是(鬼神),那都还是由祖先所化,而(神),却并不那么切实可知,所以,孔子对于(神),态度就显的保守多了!像是〈述而第七〉:(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孔子对于(神只)的不信任。另外,(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第七〉这一段话虽是孔子弟子追忆孔子言行而成,但仔细想来,在平常的对谈之中,孔子必然常把(怪力乱神)当作是无法求证的东西,所以门下弟子竟无法想回忆出孔子对于这些东西的观感。

不过,我们却可以看到孔子对于祭祀、甚至是对祭祀的对象(鬼神)的重视,像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把禹对于鬼神的孝敬,当作是一种德行。

然而,这种鬼神,由于与人生前的行为息息相关,也不尽然全是德行的代表,在论语为政第二里面也提到,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有不应当祭祀的鬼神,这可见,对于鬼神的一种曲解或迷信必然在酝酿中!看看〈雍也第六〉: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要我们尊敬鬼神而远离鬼神,这可以明白,一种相对于(知)的(不智),正在于对鬼神的太过亲近与迷信。

〈尧曰第二十〉里面提到:(所重:民、食、丧、祭。)这代表着,孔子把祭祀当作是人生的大事!这边我们要注意的是,祭祀的本质与对鬼神的态度并不相违悖!

不管是(存而不论)或者是(敬鬼神而远之),我们都看的到祭祀来自于无尽的感谢与崇敬的心意!祭祀拜拜的重点在于诚敬,在于尊重所要祭祀的

对象。祭祀的仪式代表了对天及祖先的敬畏及尊重,也等于是代表了君臣及家庭两种社会系统权威的来源和维系的伦常,孔子尊崇周公制礼作乐,制礼作乐当中祭祀就占了很大部份,所以孔子对宗教仪式的态度是正面的!与其说孔子相信鬼神而有赞同祭祀行为,不如说孔子把祭祀当成社会制度的一部份。)

透过了祭祀意义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明白孔子对于祭祀所持的一种态度,更可以大胆揣测,为了个人私欲私利而去祭拜不当祭拜的鬼神者,必然越来越多!像是〈先进第十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几乎是豪不客气的直接驳斥!我们姑且不论孔子不高兴的是什么,但从季路问(如何事鬼神),而非(事什么鬼神),我们便可以知道,祭祀已经渐渐变成是夹带私心的工具了。而祭祀本质的变质,对于把祭祀当作是一种正当、重要大事的孔子来说,那当然是不被允许的行为。

于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与其说孔子(信鬼神),不如说是他对于鬼神的崇敬与崇敬;与其说孔子(反鬼神),不如说他反的是对鬼神的亲近与迷信。在孔子学说中,我们处处可见人文精神的自觉与肯定,那么,对于孔子而言,(鬼神)还有什么样的有形无形的影响?我想,答案应该是很明显的了。


禹音

敬鬼神而远之,这里孔子说明了两点:1.有鬼神存在 2.需要远离鬼神!

鬼神存在这点不论,大家心里有数。那么为何要远离鬼神呢?先讲个故事吧。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佛像是没有胳膊的,维纳斯也是断臂。那么为何会如此?

这是告诉我们:鬼神没有手脚。鬼神仅仅是没有手脚,若是有人亲近鬼神自然会被利用,因为他可以占据你的心,你的脑,用你的手脚在世间行走。

人都想利用鬼神去保佑自己,但没想过自己有什么能让鬼神所利用!其实,人只有两样东西可以为鬼神所用。第一是信仰力,也就是香火,也是鬼神存在的基础。失去香火的凤凰早已绝迹,古代很多神都因失去供奉陨落不见。

然后就是肉身了,可以说人身是最宝贵的容器,很多神在渡劫的时候会直接投胎,增加渡劫的成功率。五百年一劫,三千年一难。世人都道神仙好,神仙的命也是有数的啊。

神轻易不占用活人,因为人怕果,神怕因。种下因果,神要了结就难了。东皇太一文真一个念头,因果三千多年兜兜转转还没还清,仙界也去不成,你说烦不烦!但是鬼不一样,鬼很多还处在没化成实体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灵能活下去与否都是问题,一般会选择附在神像上接收人的供奉。

所以神像啥的别放家里,你觉得真神会那么闲去你家吗?雍和宫里都没有几个真神在了,谁知道你家的像里附的是哪里的灵物!而你一旦和其建立了供奉关系,那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弄不好会害你全家!灵帮人是有代价的,如果许愿了记得去还愿,轻易不要去许愿,一语成谶,许了就要认真了结。


大同庄园

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式微,大诸侯国进入争霸时代。孔子去世后不久,更激烈、战斗更频繁的战国时代,就此来临。殷商至春秋时期,敬鬼神的风气很浓烈。

所谓的敬鬼神,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纯粹想象鬼神的存在,而是军事行动、行政活动等国家大事受到“鬼神”的影响,甚至是左右。比如说,出兵讨伐敌国,往往先要求助于卜筮。现代出土的甲骨文,大部分的内容其实就是记载当时卜筮的情况。

在殷商、西周,这种决策方式,有可取之处。可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已经动荡不安,时时刻刻都可能爆发战争。

再遵循这种古老的决策方式,显然会有极大的弊端。试想一下,如果两个诸侯国打仗,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来了,决策者若是占卜出个不宜出兵的卦,那他就坐视国家灭亡吗?“远之”,就是疏远,远离。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人主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所有的事情推到鬼神的身上。

孔子的原文是这样的: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务民之义,就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的方法或道理。可见,孔子站的高度是治理国家层面,而非个人信仰。这是一个治理国家的方法论。唐诺在《眼前——漫游在的世界里》一书中指出,其实春秋末期,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诸侯王们决策的态度,已经相当理性。第一,要听群臣的意见;第二,要听老百姓的意见;第三,要听听上天的意见。如果上天的意见与群臣、百姓的意见向左,那么应该听群臣、百姓的意见。瞧,这也是“敬鬼神而远之”,统治者做决策的时候,“鬼神”的权重在下降。


王辉城

一般而言,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如扶鸾、起乩,请仙上身等,都是一些鬼仙、精怪之流,绝不会有真正的神仙、菩萨等的到来。而这些能够请来的多还未曾脱离鬼道,成就本身有限,问小事或许很灵,大事绝对的靠不住。况且这些虽能降人祸福,但也与人一样,喜怒嗔恨之心难免,接触这些时间长了绝对没有好处。

而真正的神仙、菩萨等,你没有修持上的成就、没有善行功德,自然不会现前。何况只要人行忠正,自然鬼神避忌,而菩萨慈悲度世,未曾片刻远离我们,只因众生业力深重,智慧福薄,不能得见。因而圣人大成至圣先师要我们“敬鬼神而远之”。

对于这些鬼神,就如伴君如伴虎,我们既要心中恭敬,恐他恼怒,但也不能离他太近,以防喜怒难测,降祸降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