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市場迎變局!不再穩賺不賠 大額存單成新寵

資管新規落地,剛性兌付打破、保本產品叫停,銀行理財不再穩賺不賠,向 “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本源迴歸——

銀行理財市場迎變局

银行理财市场迎变局!不再稳赚不赔 大额存单成新宠

買點理財產品,已是不少市民的投資“標配”。據統計,截至2017年末,我國金融機構資管業務總規模已達100萬億元,其中銀行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22.2萬億元,佔比超過1/5,理財產品市場火爆。

近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銀行理財市場迎來變局。

打破剛性兌付,不再保本保收益

資產管理,即投資者把錢交給專業機構進行投資管理,也就是代客理財。

但資管新規實施後,銀行理財不再允許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理財有銀行兜底兌付,保住本金收益,有何不好?懷有這樣疑問的市民,不在少數。

“看上去很美的剛性兌付、保本保收益的銀行理財,實際上偏離了資管產品‘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源,抬高無風險收益率水平,干擾資金價格。”中南大學金融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饒育蕾表示,它還導致一些投資者冒險投機,金融機構不盡職盡責,加劇道德風險。

對投資者而言,理財觀念亟須更新,告別購買理財產品“只看收益率和發行機構、而不關心產品具體投向和說明條款”的習慣。

“資管新規出臺,是資管行業規範化的重要一步,本質上是一種迴歸。”饒育蕾建議投資者保持理性,降低剛性兌付預期。在投資理財時綜合考慮風險與收益的平衡,謹慎選擇。

合格投資者門檻提高,產品要賣給合適的人

“投資門檻更高,要求越來越專業了!”瞭解資管新規中關於合格投資者的規定後,長沙多位市民感嘆。

資管新規明確,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者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

不特定社會公眾,就是不需要專業金融知識、投資經驗,也不需要很多錢的普通百姓。除了銀行理財,普通百姓接觸較多的就是基金。

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於單隻資產管理產品不低於一定金額且符合下列條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最近1年末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淨化投資環境,是資管新規的初衷。”華夏銀行長沙分行零售業務部總經理顏凱建議,未達到合格投資者門檻的投資者,可選擇常規銀行理財或基金,這些產品風險較低。如果想買私募、信託等風險更高的產品,則要達到合格投資者的要求。

部分保本產品仍在售, 大額存單成新寵

資管新規設置了過渡期,為自資管新規發佈之日起至2020年底,給予金融機構更為充足的整改和轉型時間。

過渡期內,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

業內認為,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國債、淨值型產品等可作為保本理財的替代方式。建行、中行、招行、興業、長沙銀行等均已推出了大額存單,普遍較基準利率上浮45%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