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資管轉型 從“變局”到“佈局”

核心提示:資管新規發佈一週來,銀行理財如何轉型成為資管人士熱議的話題

銀行資管轉型 從“變局”到“佈局”

  資管新規發佈一週來,銀行理財如何轉型成為資管人士熱議的話題。

  此前,銀行理財做到近30萬億的產品規模,與“銀行”這一金字招牌密不可分。而在淨值化管理時代,銀行理財將與公募基金等其他金融機構產品同臺競技。為保住銀行理財對客戶的吸引力,銀行資管人已著手準備。

  銀行發出人才“召集令”

  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發佈後,銀行資管人士表現得較為淡定。

  上海銀行相關負責人5月3日在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資管新規徵求意見以來,銀行業已著手應對。與徵求意見稿相比,正式文件中過渡期延長,定義更清晰。“根據我行內部研判和準備,資管新規的總體影響不大。”該負責人說。

  銀行業何以做到淡定應對?這或許可以從今年以來銀行招兵買馬中窺見端倪。

  以大行工商銀行為例,其資管部在招聘中,向負責構建大類資產配置分析框架的研究人才和風控人才伸出了“橄欖枝”。

  城商行則著眼於產品轉型和優化。如,上海銀行已為其資管部招募負責理財產品的創新研發、轉型優化方面的產品設計人才。

  農商行也積極準備,常熟銀行已經面向社會招聘財富管理中心負責人,其中一項職責就是負責推進有關高淨值理財和私人銀行理財的品牌推廣、創新產品研發、業務系統支持等工作。

  在上海銀行相關負責人看來,資管新規的發佈將會給理財和存款帶來明顯的邊界。他表示,上海銀行正在抓緊理財產品轉型以及資產配置調整,將按照資管新規要求順利完成落地,有效應對理財市場的變化。“在落實資管新規時,上海銀行更多考慮在符合監管要求下如何實現更好的發展。”

  銀行理財轉型路徑明晰

  從大中小銀行積極地、有方向性地招募人才中不難發現,未來銀行理財轉型的四條路徑已然明晰。

  一是投研轉型。在一位大行資管部總經理看來,充分發揮商業銀行對宏觀經濟、各類政策的研究優勢,提升以大類資產配置為核心的投研能力,構建以研究為基礎、多個專業投資團隊並行的“宏觀+中觀+微觀”全方位投研聯動體系,加強對國家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將提升銀行資管的實力。

  三是產品轉型。重點在於打造淨值型產品體系,並儘可能做到收益穩定。在大行資管負責人看來,要把“類基金”產品作為長期轉型目標,部署固收類、混合類和權益類、商品及衍生品類四大產品線,樹立行業轉型標杆。而在一家中小行資管人士認為,開發淨值型產品,可以先從研發T+0的類貨基產品作為突破口。

  四是銷售轉型。受訪資管人士指出,以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為導向,重塑理財產品銷售體系以適應淨值化轉型要求。同時加快合格投資者培育,夯實客戶基礎,堅持將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投資者,多層次做好市場與投資者的引導和教育工作。

  “對於依法合規、穩健經營的大型資產管理機構而言,機遇遠遠大於挑戰。” 工行資管部總經理顧建綱指出,資管新規的出發點是促進全行業的統一規範,但對於不同類型資產管理機構的影響是差異化的,對於依法合規的大型資管理機構而言機遇遠大於挑戰。

  中小銀行直面挑戰

  相較大銀行的運籌帷幄,淨值化轉型仍將是中小銀行資管人士共同面臨的課題,其背後的核心在於打破剛兌。

  從投研能力看,資管新規強調投資標準化,對銀行資管機構的標準化資產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銷售體系上,資管新規將客戶劃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明確要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信息披露以及代銷機構資質管理。這意味著,與打破剛兌環境相適應的銷售體系和客戶結構亟待重塑。

  為實現淨值化轉型,江蘇銀行相關負責人在其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江蘇銀行嚴格按照監管要求,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持續對業務進行優化。一是積極推動淨值化轉型,加大淨值化產品研發和發行,目前進展良好;二是實施大類資產配置,進一步優化結構;三是優化理財募集結構;四是理財基金募集端,著力加大客戶培育力度,拓展客戶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