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魯迅的這一生,曾經在國內多所學校任教,又是全國知名的作家、學者,自然是有著不少青年學生視其為榜樣,他也很是樂意教導年輕人,培養他們的才能,因而也收了不少的學生弟子。

在這些學生弟子中,有些人繼承了魯迅的精神,有些人傳承了魯迅的文風,有些人成就不小,有些人結局噓唏,他們後來雖然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對於魯迅曾經的教誨卻是難以忘懷,並終生引以為傲。

高長虹(1898-1954)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高長虹,本名高仰愈,出生于山西盂縣,1914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學,在校期間,國文與英語成績極為出色,因為政治主張與學校發生衝突而退學,最終選擇自學成才。

1918年,高長虹回到老家,埋頭自學五年,1924年高長虹創辦《狂飆》月刊,發起並組織了“狂飆運動”,引起魯迅關注。當年高長虹與魯迅相識,第二年,《狂飆》停刊,高長虹成為魯迅倡導組織的“莽原社”的重要成員,協助魯迅編撰《莽原》月刊。

1930年,高長虹感情不順,放棄文學,轉而投向經濟領域,為此他遠赴日、德、法、瑞士等國,直到1938年回到國內參加抗戰。1941年,高長虹前往延安工作,1946年,高長虹被安排往哈爾濱,加入東北文協,於1954年去世。

柔石(1902-1931)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柔石,姓趙,名平福,,浙江寧海人,左聯五烈士之一。1918年,柔石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1年他參加“晨光文學社”,開始從事新文學運動。

1924年,柔石被聘請到慈溪的一所小學任教,教學的同時堅持文學創作。1925年,柔石成為北京大學的旁聽生,選修了魯迅的《中國小說史》,從而與魯迅有了師生關係,但兩人當時未能碰面。1927年,柔石前往鎮海中學任教,1928年,他任職了寧海縣政府教育局長,後寧海中學被國民黨當局解散,他只得前往上海謀生。

在上海,柔石初次與魯迅相識,兩人相見後相談甚歡,之後柔石成為魯迅家的常客。當年,在魯迅的協助下,柔石與友人創立了“朝花社”,魯迅還把《語絲》交由柔石負責,兩人的關係進一步加深。

胡風(1902-1985)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胡風,原名張光人,筆名谷非,湖北蘄春人,1925年就讀於北京大學預科,1926年考入清華大學英文系,1929南遠赴日本留學,因組織抗日文化團體被驅逐出境。

1933年,胡風回到國內,為魯迅所賞識,出任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宣傳部長、行政書記。他與魯迅交往極為密切,文風上秉承魯迅作風,為魯迅所關注。抗日戰爭時期,胡風主編了《七月》雜誌,他輾轉於各地,從事抗戰文藝活動。

馮雪峰(1903-1976)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馮雪峰,原名福春,筆名雪峰,浙江義烏人,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並於當年加入晨光社,從事新文學運動。

1929年,馮雪峰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籌備工作,成為左翼文藝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左聯成立後,他又出任了“左聯”的黨團書記。1933年,馮雪峰前往瑞金工作,參加了後來的長征。1936年,他又被委派到上海工作,於1941年被國民政府逮捕,1942年被營救出獄。

新中國成立以後,馮雪峰任職了上海市文聯副主席,魯迅著作編刊社社長、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文藝報》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務,後來受到衝擊改造,1976年逝世,1979年得以平反。

聶紺弩(1903-1986)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聶紺弩是寫雜文的好手,他的雜文深受魯迅影響,風格上有些相近,是繼魯迅之後的雜文大家。

蕭軍(1907-1988)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蕭軍,原名劉鴻霖,筆名三郎,遼寧凌海人,因為家裡窮,只讀過小學,1925年開始在軍隊中服役。1929年,蕭軍開始以“三郎”為筆名進行文學創作。

1934年,蕭軍與蕭紅流亡到上海,因緣結識魯迅。在魯迅的扶持以及照顧下,蕭軍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一名“主將”。1938年,蕭軍前往延安,之後,任職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理事,魯迅研究會主任幹事,《文藝日報》主編,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員等職。

新中國成立以後,蕭軍又任職了文教委員會文物組考古員、文化局戲曲研究所戲曲研究員等職務,後受到衝擊,被關押8年。1979年,蕭軍復出,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8年,蕭軍在北京病逝。

蕭紅(1911-1942)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蕭紅,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黑龍江哈爾濱呼蘭人,出身於富裕家庭,1931年離家前往北平讀書,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小說《棄兒》,開始文學創作。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1934年,蕭紅跟隨蕭軍來到上海,因此結識魯迅,成為中國左翼文學旗下的實力作家。當年,在魯迅的支持下,她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蕭紅、蕭軍經常到魯迅家做客,接受魯迅的指導。1936年,因為與蕭軍的感情問題,蕭紅遠赴日本。1937年,蕭紅回到國內,當年結識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之後,兩人輾轉於各地,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臺靜農(1903-1990)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臺靜農,本姓澹臺,字伯簡,原名傳嚴,改名靜農,安徽霍邱人,曾在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1925年結識魯迅,之後兩人交往密切,當年魯迅發起成立未名社,吸納臺靜農為社員。

徐梵澄(1909-2000)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1929年,徐梵澄前往德國留學,攻讀藝術史專業。1932年回國,經魯迅推薦,為《申報》副刊《自由談》撰寫雜文。1934年,他翻譯了尼采的作品《蘇魯支語錄》、《朝霞》等,是中國最早成系統地翻譯尼采著作的學者。

抗日戰爭時期,徐梵澄輾轉於各地,於1945年遠赴印度,任職泰戈爾國際大學教授。1951年,他又任職了南印度室利阿羅頻多學院國際教育中心華文部主任,直到1978年回到國內,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2000年,徐梵澄因病去世。

唐弢(1913-1992)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唐弢,原名唐端毅,曾用筆名風子,浙江鎮海人,因為家裡窮困,他讀到初中就輟學,後進入山海郵局工作,利用業餘時間從事寫作。

唐弢寫作以散文和雜文為主,風格接近魯迅,後參加“讀書會”,開始與魯迅通信,並因此而結識魯迅。抗日戰爭時期,唐弢堅持在上海進行抗日文化活動,抗戰結束後又回到郵局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任職了旦大學、上海戲劇專科學校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致力於魯迅著作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於1992年在北京因病去世。

李霽野(1904-1997)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李霽野,安徽霍丘人,知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翻譯家。1925年李霽野參加未名社,並於當年與魯迅結識,受魯迅資助進入燕京大學學習,他之後曾在孔德學院、北女子師範學院、輔仁大學、重慶女子師範學院任教。

新中國成立後,李霽野又任職了天津市文化局局長、天津市文聯主席,天津市以及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於1997年去世。

許廣平(1898-1968)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許廣平,筆名景宋,廣東番禺人,出身士大夫家庭,許家是近代廣州第一大家族。1923年許廣平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成為魯迅的學生。

1925年,許廣平開始以學生的身份和魯迅通信,之後,兩人不僅經常以書信往來,還常常見面交流。1926年,魯迅前往廈門大學任教,許廣平一起跟隨。1927年,魯迅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許廣平作為助教和廣州話翻譯一同前往,之後,兩人開始同居生涯。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1936年,魯迅去世後,許廣平致力於魯迅遺稿及其他遺物的保護,盡心盡力。抗日戰爭時期,因為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活動,她曾經為日本憲兵所抓捕,後經營救才被釋放。新中國成立以後,許廣平出任了全國婦聯副主席、民主促進會副主席、全國文聯主席團委員等職務,於1968年去世。

魏建功(1901-1980)

魯迅嫡傳弟子們的人生命運,一人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

魏建功,字國光,筆名天行,江蘇省如皋縣人,1919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以半工半讀形式維持學業。在北大時,魏建功曾在《晨報副刊》發表文章,引起魯迅寫文章抨擊。之後,魏建功選修了魯迅的《中國小說史》,魯迅起初對魏建功沒什麼印象,後經人介紹,才有所認識,並稱先前的所寫文章只是“暫時的誤解”。

魏建功之後經常與魯迅往來,與魯迅保持著良好關係,魯迅對魏建功印象極佳,後來在出版集子時,都沒有把先前抨擊魏建功的文章收錄到其中。之後,魏建功創辦黎明中學,還聘請了魯迅前往任教,魯迅也是毫不推辭。

1929年,魏建功回到北大任教,他潛心於文學音韻訓詁方面的研究,是繼王國維之後最有成就的人。抗日戰爭時期,魏建功也是輾轉於各地,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新中國成立以後,魏建功主持編纂《新華字典》,因而被稱作為“《新華字典》之父。”他還被聘請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院院士,在北京大學創辦古典文獻專業,於1980年在北京去世。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費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