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重文輕武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是有利還是有弊呢?

你丫的歷史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重文有重文的好處,輕武也有輕武的優點,固定的政策在一定時期也確實能帶來國家的繁榮與民族的興旺,但好的政策如果不隨時勢的變化而變化,一味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則好處會衍生為壞處、優勢會衍生為劣勢。北宋的重文化輕武備的政策就是如此。

北宋為什麼會重文輕武呢?這得從宋太祖趙匡胤說起。五代的時候,中原大地狼煙四起,戰亂頻仍,政權更迭如同走馬燈,朝為仇敵、暮為君臣如家常便飯,中原地區最長的政權後梁,存在不過17年,後漢最短,僅僅4年,54年竟然頻繁換了5個朝代,10多個皇帝。因為軍閥林立,連年戰爭,經濟衰退,生靈塗炭,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盼望著和平安寧。在這種情況下,公元960,時任後周殿前司都點檢的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當上了皇帝,是為宋太祖。

宋太祖當上皇帝后,有感於武夫亂國的情況,擔心武夫專政,大權旁落,從建國之初便確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揚文抑武的政策。據陸游《避暑漫抄》載,962年,宋太祖特意安排人刻了一塊“誓碑”,立於祖廟寢殿夾室,用銷金黃幔將它遮蓋起來,規定每次新皇登基,都安排一個不識字的宦官引領新皇進去,焚香跪拜,宣誓就職。碑文三條: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這就是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來源之一。

而且,自太祖確立這一政策以來,後代皇帝一直堅守履行,比任何法律條文都執行得好。1071年,樞密使文彥博曾因王安石變法而對宋神宗說:“祖宗自有法制,不必改革以失人心。”宋神宗說:“改革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回答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這說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揚文抑武的政策已經深入朝廷上下之心。宋神宗因蘇東坡反對變法,曾興“烏臺詩案”,要殺蘇東坡,有人上書說,如果要殺蘇東坡,就是違背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人的祖訓,宋神宗因此最後釋放了蘇東坡,也是這一政策執行得好的證據。

所以,宋朝不但讓文人治國,而且讓文人帶兵。這種政策在一定的時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險,使宋朝不至於重蹈五代兵變頻繁、政權更換頻繁的覆轍。但凡事有一利則有一弊,在外敵如西夏、遼國、金國步步進逼、國土不斷喪失的情況下,仍壓制武將、鬆弛武備,這就是荒唐了。宋朝最後滅亡在女真和蒙古的鐵蹄和武力之下,就是不能與時俱進帶來的最嚴重後果,這一政策弊端最後使國家走向了滅亡。

那麼,北宋重文輕武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是有利還是有弊?利的方面,宋朝將文化發展到了中華民族登峰造極之地,帶來了文化的極度繁榮。不利的方面,它也帶來了外族的入侵,國家民族的滅亡。


帝國的臉譜

謝友邀



這個問題很有趣,先分析幾個現象


1.宋仁宗慶曆年間養兵125.9萬,皇佑年間140萬,“當是時,天下有戶二千八十八萬二千二百五十八戶,口四千六百七十三萬四千七百八十四”~《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

直觀一點:按宋朝這種兵民比例,本朝十四億人,應該養兵3000萬。

再直觀一點:唐朝養兵不超50萬,清朝八旗綠營總計不過80萬。

宋朝養這樣龐大的軍隊還叫“輕武”?



2.“本朝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朱子語類.論兵》

“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財用大數都約緡錢六千餘萬,養兵之費約五千萬,乃是六分之財,兵佔其五”~《論冗兵札子》

財政收入的80/100用來發展軍備,這分明就是喪心病狂,欲圖破壞世界和平的軍國體制嘛。

二戰德國、日本表示,“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其實,俺們比趙宋輕武多了”





3.宋朝禁軍高層長期空缺,實際由親軍司和殿前司改為馬軍、步軍、殿前三司,轄一千多指揮。(具體可參考我在問題“為什麼宋朝皇帝會重文輕武”下的答案)

宋朝兵權極其分散



4.宋朝禁軍絕大部分佈署在北方,本著“內外相制”的原則,其中一半集中在京畿地區,僅開封便達十萬兵力。

宋朝邊防力量極其薄弱



5.“更戍法”,“將從中御”使宋朝軍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在尚不具有民族國家意識的時代,普通士兵不會為國家作戰(誰來咱都得納糧),也不會為皇帝作戰(他誰呀?不認識),只會為與之朝夕相處的長官作戰(大好頭顱,賣與識貨人)

宋朝皇帝對武將的防範之心與生俱來,對武將欲圖不軌的傳言一概“寧可信其有”,“寧可錯殺一千”。(具體可參考我在問題“都說知恩要圖報,趙匡胤身為一國之君,為何要殺自己救命恩人?”下的答案。

太祖朝禁軍三司之一的殿前司都虞侯楊信居然裝了十一年啞巴。

想一想,如果川普任命的美國國防部長身殘志堅,靠手語與人交流,用視頻指揮作戰,中國人民該有多高興,其實,契丹人民可能也是同樣的想法……




6.宋朝軍政腐敗(可參考我在問題“歷史上宋朝為何軍力較弱”下的答案),兵員缺額嚴重,神宗熙寧年間,“馬(軍)一營或止數十騎,(步)兵一營或不滿一二百”,甚至連天子腳下汴京城內士兵缺員都可達1/3以上(可參考我在問題“宋朝的募兵制有多強?”下的答案)

朝廷對這種現象心知肚明,卻沒有將領因為貪腐受到懲罰。早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縱容官員貪腐,鼓勵享樂就成為趙宋的立國根本。(可參考我在問題“趙匡胤是打敗誰建立宋朝的?”下的答案)

從眾皆貪腐發展到買官鬻爵,至南宋末,宋軍中就有了很多“債帥”

馬老闆、王老闆這種人才放到南宋末期絕對是大將軍……至於真打起來他們會不會跑路,就可想而知了



7.宋朝朝野皆輕視武人

“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空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尹洙

“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武將焦用)豈得為好兒耶”~韓琦

宋朝人視“黥卒”、“賊配軍”們不如乞丐,“健兒不如乞兒”

宋朝人認為“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從張瓊、狄青到岳飛、孟珙、王堅、文天祥,甚或劉整、呂文煥這等降將,“精忠報國”只有在宋朝能報得這樣憋屈




綜上,宋朝並不輕武,輕視的是武人的身份。抑制武人,防範武將造反才是實錘,所以應該是“崇文抑武




公正地說,宋朝祟文抑武有其獨特的背景

1.宋太祖趙匡胤以武將身份稀裡糊塗就接受七歲的周恭帝“禪位”了,宋太宗趙光義莫名其妙就“金匱預盟”了

2.“唐季以來,帝王凡易八姓”,兵悍以制將,將強則易君。鑑於五代的教訓,宋朝採用的辦法是寬縱文人,以文制武。



關於宋朝崇文抑武、守內虛外,導致北宋滅亡,朱熹評價為“失斟酌所致”,王夫之評價為“此為保一姓天下以致亡國亡天下

釣魚認為:祟文還是祟武,應該與當時的環境相適應,打仗的時候,你弄一幫揮舞著毛筆的書生上去好玩?和平的時候,你讓大家上街都帶砍刀?





宋朝崇文抑武的結果是:

中國歷史上首次漢地全失

造極於趙宋之世的華夏民族之文化終於衰微於趙宋之手

漢唐以來,中華民族文武兼備、開拓進取的風貌自宋朝起轉為獨尊經義、沉潛向內

終必復振,又在幾時?

前人歷數千載之演進的華夏之文化,本應在歐洲處於黑暗中世紀時再上新臺階

可惜了




為國釣魚

利大於弊。

北宋的“重文輕武”保護了華夏文明,是對唐代的“崇佛佞胡”的糾錯。

五代十國的中國,國家四分五裂,軍閥裂土稱王,而這一局面,是李唐政府長期軍事擴張的短視行為所導致的(實際上,安史之亂就是給唐朝的一記耳光),漢民族所面對的,就是這麼一個險惡的局面。

當時的中國,統一看起來是遙遙無期,藩鎮勢力此消彼長,你方唱罷我登場,五代下去可能還有六代、七代、八代……更何況,被李唐喂肥的契丹也在虎視中原,更可怕的是,那些軍閥為了一己私利,居然紛紛拉攏契丹。

於是,中國要看就要第二次大分裂了

所幸,北宋統一了中國,當然統一的代價是一抑制武力,收縮兵權,從而終止五代的嬗代。

也就是說,“崇文抑武”是當時中國的必然選擇,是為了統一中國、結束五代紛爭的必然手段,換作任何其他朝代,也會如此。

所以,北宋“崇文抑武”其實是避免了中國的長時間分裂,北宋成立後,雖然文人的地位相對武將很高,但相比其他朝代,武將的地位也並不低,之所以宋朝武力羸弱,本質在於國際形勢的不同,除了李唐的“養虎為患”外,就是蒙古崛起這個世界性事件。

我們有什麼理由懷疑,一個連吐蕃都打不過的李唐,面對契丹和蒙古時,會比宋朝好呢?畢竟連“安史之亂”都是靠出賣民族利益、向回紇搖尾乞憐換來的。


天水一朝的千年榮耀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凡事都有兩面。宋朝重文輕武,雖然武力衰弱,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宋朝的經濟、文化與科技發展,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其他朝代難以企及的程度,所謂的“登峰造極於趙宋一世”。華夏文明也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終宋朝的滅亡雖然一定程度上要歸咎於“重文輕武”的政策,但宋朝如果不“重文輕武”也不一定會不滅亡,比如秦朝“重武輕文”二世而亡,隋朝文武並重也二世而亡,東漢延綿百餘年,卻也動亂了多年。歷朝歷代的國祚延綿,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宋朝與其他朝代不同,它從誕生的時候就註定了先天不足。經過唐末五代的多年動亂,中原已經非常薄弱,而北方的契丹、女真崛起,形成了不同於以往突厥、匈奴的完整國家機器,契丹與金朝有的不僅僅是武力,還有文化。正所謂“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宋朝碰到的不是單純打劫的敵人,而是有入主中原野心的敵人。

宋朝“重文輕武”,就如同一個武林高手,用所有的精力去修煉攻擊性武功而放棄了防禦性的武功修煉,可一旦碰到了比自己攻擊性還可怕的對手,那就倒大黴了。

宋朝的行為,如同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了一個籃子裡,投資都投到一支風險股票中,成功了自然瘋狂盈利,失敗了就傾家蕩產。

說宋朝重文輕武也好,屈辱求和也好,至少宋朝成功過,輝煌過,而且三百年的國祚在中國歷史上也並不常見。宋朝將中華文明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這是毋庸置疑的。當蒙古鐵騎橫掃歐亞的時候唯獨宋朝頑強抵抗了數十年,不是宋朝太弱,而是敵人太恐怖,宋朝太倒黴了而已。


澹奕

弊端很大,宋朝幾乎是歷史上最虛弱的時期。漢、唐那是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明朝還有藍玉北伐北元,”萬曆三大徵“等比較重大的對外軍事勝利。而宋朝面對遼、金、西夏、蒙古一敗再敗。從宋朝以後,傳統的尚武精神逐漸衰退,這跟宋朝的制度有很大關係。

我們看一下漢朝、唐朝的制度,武將地位很高

漢朝的中央,大將軍和丞相是平級的設置,一文一武,權力都很大。大將軍也能直接參與朝廷事務,大將軍也能轉任丞相,漢景帝時期的周勃,漢武帝時期的衛青、劉屈氂等,都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這就說明一個問題,武將和文官地位同等。沒有說文官看不起武將,武將地位低下的情況。

唐朝也差不多,可用出將入相來概括

唐朝實行"群相制",宰相是一段時期授予一批高官的一項半正式官名。唐朝前期的制度比較完善,封疆大吏外出就任地方的節度使,隨後節度使任職期滿,調回京城可以接任宰相。

唐朝比較著名的武將,都擔任過宰相的職務,李靖,李世績,郭子儀這些都是戰功卓著,後來擔任相位。

同樣說明一個問題,武將的地位是有保證的,戰功卓著者,可以就任宰相,沒有出現文人比武將地位高的情況。

宋朝為了防止武將造反,刻意壓制武將

宋朝的皇位來自於“黃袍加身”還留下“杯酒釋兵權”的典故。宋朝皇帝對武將的防備的確很深。出現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

宋朝軍隊受樞密院調發,由皇帝臨時派遣統帥(率臣),給以都部署、招討使等頭銜,率兵出征,戰爭結束,就收回兵權。這樣就使兵將分離,將不專兵。

軍隊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形成戰鬥力。宋朝的這種做法,造成宋朝軍隊戰鬥力一直低下。比較有戰鬥力的部隊,比如”岳家軍“最後下場淒涼。

其實宋朝的大臣很清楚這一點,心裡都跟明鏡似的。皇帝在防著武將,皇帝不信任武將。所以武將地位低下,宋朝因為戰功卓著而升任在想的相對比較少。比較著名的狄青,戰功卓著,但是擔任宰相後,一直被排擠。

宋朝時中國歷史上最虛弱的年代,這個幾乎沒什麼爭議。北宋、南宋一共經歷過遼朝、金朝、西夏、蒙古等對手,但是從頭到尾,宋朝幾乎沒有像樣的進攻性戰役。從宋太宗伐遼,乘驢車逃回之後,宋朝在對外軍事上就一直比較被動。

此後的金國、蒙古、甚至西夏,都把宋朝壓得喘不過氣。幾乎沒什麼像樣的反擊。較之於明朝,宋朝的軍事更加孱弱,像宋朝屢遭外辱的真的不多。


寰球視角

北宋重文輕武,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利有弊,事物具有兩面性,但總體上弊大於利;

北宋重文輕武,吸取了唐朝中後期,軍閥割據,武將傭兵自重的教訓。北宋的重文輕武,可謂文人的天堂,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和發展,同時避免了軍閥割據,一定時期內維護了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但是重文輕武的政策,造成了文官過多,國家積貧積弱,軍隊戰鬥力下降,在對外戰爭中,遭受遼、金的蹂躪,特別是靖康之恥對國家、社會、百姓帶了巨大的災難;特別是北宋為了重文輕武,大力發展科舉制,增加科舉考試的錄取人數,造成整個社會也跟著重文輕武,以讀書為榮,更多人投身於讀書考試的事業,手無縛雞之力,造成大部分北宋人成為小綿羊,失去了血性,成為順民,任由敵人的宰割,人沒有了血性,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謂是災難性,令人痛心。

北宋的重文輕武的政策,有利有弊,總體弊大於利,一個文人的天下,造成了失去了血性,甚是可怕,影響深遠,令人痛心。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宋太祖趙匡胤與宋太宗兩弟兄合夥先導演陳橋兵變,取得皇權。再通過續演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將領擁兵自重的危險、杜絕了將領弒主篡位的禍亂,避免了將領藩鎮割據的隱患,加強了皇帝專制的集權。然而重文抑武的嚴重後果卻讓後人買單。

從武將的管理體制上,作為國之利器的軍隊,是社稷存亡之所繫,平時就該慎重,然而宋朝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還實行募兵制,平時又不操練培訓,書上記載兵丁大多做賣買,幹工程,“清明上河圖"上就沒有一將一兵。兵員名額幾十萬,實是官吏貪瀆,隨意填寫。到了趙構和秦檜時,紹興和議還規定邊境不設防,也是聞所未聞。

自古選拔將帥最難,將帥的任免是該由皇帝乾綱獨斷,實屬理所當然。可三衙設三司,還由太監監理監管,三省(丞相)提名侯選,樞密使再發表意見,無形中造成武將低人三等。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高明的將領都是因敵制益而取勝。再看宋室皇帝,不是畏敵避戰,就是大言不慚。宋太宗高喊:"朕每次出兵攻伐,意頗精密……",且把作戰方略畫圖成形,指揮做戰前線,結果親自指揮的雍熙北伐和高梁河之戰,名將楊業等戰死,兵士潰散,把他哥培養的精兵來個玩完,英明的宋太宗之軍事才能可見一般。更有甚者,前方將士拼命殺敵,皇帝卻在背後搗鬼,澶淵之盟就是前方將士已經射死遼國元帥肖咄李,本可一鼓作氣,如楊六郎所說:"飭諸軍,扼敵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州可襲而取"。宋真宗卻派曹利用急急忙忙去遼營談判。捱打了還給遼國道謙再賠錢。

只希望通過和議談判,圖一時平安,卻又惹來了西夏屢屢覬覦,步步進犯。真可謂以錢資敵,敵人瘋狂;割肉喂狼,狼更猖狂。唉!對敵人的縱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對敵人的殷勤就是對自已的兇狠。

靖康之恥,遇到大金,徹徹底底的又要錢又抓人,正正經經的賠上夫人又折兵。

到了宋高宗和秦檜君臣,一唱一和,奇談怪論還陰損的很,本來岳飛、韓世忠大獲全勝,他卻急令退兵,邊殺岳飛邊談判邊給秦檜升官,又是稱臣又是割地又是賠款。造成了勝利者向失敗者割地,正義者向侵略者賠款的天下奇觀。從此後:

使國民忘記了國民應有的擔當與責任!

使民族失去了民族應有的尊嚴與精神!

使國家模糊了國家應有的觀念與信心!

"紹興和議"的影響力非常惡劣,南宋後期,每逢戰事,各縣官州官不是望風而逃,就是主動投降,爭做帶路黨。變官比變臉還快,好象金聖嘆諷刺他舅舅:"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

南宋恭帝朝,蒙古大軍兵臨臨安,朝廷大臣各自倉皇出逃,朝堂為之一空。正如謝太后詔書所言:"我大宋朝建國三百餘年來,對士大夫從來以禮相待。現在我與繼位的新君遭家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有一人一語號召救國的,內有官僚叛離,外有郡守、縣令棄印丟城,耳目之司不能為我糾擊,二三執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裡外合謀,接踵宵遁,平日讀聖賢書,所許謂何!卻於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

1276年孤兒寡母全太后與皇帝趙顯舉行受降儀式,宣佈正式退位,押解到大都。南宋宣告滅亡。

後來的宋端宗、宋未帝是抗元軍民自發擁戴的兩個小皇帝,被迫逃離在海上,宋端宗受船翻驚嚇過度後病死,宋未帝和張世傑、陸秀夫經過厓山海戰,戰敗後,陸秀夫與宋未帝及陸秀夫妻女都跳海自盡。楊太后、張世傑跳海殉國,文天祥寧死不降,後慷慨就義。在獄中作《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是氣所旁薄,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德厚致遠

很多人都以軍事來評論宋朝,我覺得不太公平,我來說點不一樣的吧。主要從經濟上來說,畢竟一個國家的發展,經濟才是實力才是首位。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太祖採取抑武揚文、君臣共治,提高知識分子地位與責任感。因此,給後人印象似是國運不濟,國力孱弱。先忍讓於遼、金,後又退守江南稱南宋,再100多年後又亡於蒙古族的元朝。正是抑武揚文的舉措,使得國家在相當一段時間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有人甚至估算說宋朝經濟總量佔當時世界的80%。



其實,宋代是中華民族古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宋朝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領先的國家。

有人測算,按1990年美元為基準,在公元960年後(趙匡胤建立宋朝),中國人均GDP為450美元,至宋末達600美元。而處於中世紀黑暗中的歐洲,僅為422美元。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經濟一蹶不振,1870年GDP人均530美元。由於內戰,到1950年,中國人均GDP僅為439美元,還趕不上宋代初的450美元。1952年達537美元,但仍低於宋末的600美元。


宋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可以比較一下,明神宗(萬曆)以“礦稅”的名目,壓榨工商業者,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最高收入的四十分之一,南宋二十五分之一。

宋朝的經濟可以從一些東西上很好的體現出來,一是世界上第一個紙幣的產生——交子,二是大城市出現了商業集散場所——瓦肆,三是大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圖》。


順便提一下,宋朝的文化發展也達到了中國古代的頂峰,宋朝的兵役制度,和當前中國一樣是志願兵役制,又稱募兵制(當前還有義務兵役制)。



所以評論一個朝代,不能只是單純的看軍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有鼎盛時期,很多都是因為窮兵黷武而使得國家一蹶不振,比如漢武帝為了抗擊匈奴就耗光了文景之治的所有積蓄。


優意視頻

北宋乃至整個大宋王朝重文輕武,還有個程度問題,使宋朝成為中華文明史中最窩囊、最腐朽、最沒落、影響最壞的封建王朝。重文:出現了象朱熹,程熙這種封建禮教的三聖,在我國和亞洲部分國家推行婦女纏小腳,成為歷史上殘酷虐待婦女最黑暗的制度,歷時長達一千多年。八股文這種機械化程度最高,最枯燥和最折磨人體神經的行文方式竟被首次確定為宋朝的取仕考試的必用方式,併成為宋後各朝各代的考仕專用模式,使形式主義的流毒至今在中國文化領城難以掃蕩淨盡。社會生活領域裡的假大空與八股文風的影響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朱熹成為眾所周知的假道學道統的宗師,有許多劣跡存世。輕武:官制上武官皆受文官節制,傑出武官沒有幾個的有好下場,岳飛被高宗及其走狗秦檜害死,狄青被奸臣毒害致死,楊家將滿門忠烈死的死,出家的出家。…人們滿嘴酸文假醋,大都棄武習文,以至後來屢戰屢敗,無丁可抽,只好組織一些女兵上戰場,出現了十二寡婦徵西的奇聞。宋朝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其惡劣的。少數民族欺凌漢族人酸文假醋,沒有戰鬥力,竟到處破壞漢族文化和殘酷奴役漢族民眾。後來竟然出現了元朝和清朝兩個少數民族的王朝,對中華文明形成極大的衝擊和破壞。這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和混亂。宋朝已經遠去了,它的彰文抑武的流毒我們有必要要予以清祘。

咸陽人


鄭秦雲

北宋是通過陳橋兵變建立的政權。趙匡胤對手握重兵的節度使特別防範。他採用丞相趙樸的建議用杯灑釋兵權的辦法收回節度使兵權,把軍權收歸中央。說北宋重文輕武不太科學,北宋非常富有,非常重視軍隊建設,還允許軍隊經商在歷朝是沒有的,北宋軍力高峰時超過一百多萬,這在歷朝也不多見。記得隋煬帝楊廣代高句麗時有112萬人。輕武是防範武將,打仗時派個監軍,楊業就是壞在監軍王先手裡。大太監童貫還是有兩把涮子的,當監軍二十多年,掌兵幾十萬威鎮西北,最後還被封了燕王。北宋文官掌權好處是地方軍隊將領叛亂現象消失。對中國歷史影響是大明也重文輕武,用文官治理武將,兵部有權無兵,將領有兵無權調動,彼此牽制。明歷史上無軍人叛亂現象。而且文官掌兵制度如今被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