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嵩Jey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為鞏權固位,對那些同自己一起流血拼命打江山的功臣進行了大清洗,誅臧荼、殺韓信、剁彭越、斬英布,可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其實,在西擊秦朝以及楚漢戰爭之間,劉邦曾經那麼的仁慈、寬厚、豁達、包容,他留張良、拜韓信、識陳平、招英布,使“天下英雄盡入彀中”。後來為什麼大殺功臣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彼時有一個項羽,項羽在時,天下未定,他劉邦只是個“草頭王”,前途未卜,他得與大家和衷共濟,共同對抗強敵項羽。一旦項羽命喪烏江,天下一統,劉邦面對的敵人就由項羽變成了對其皇位構成威脅的文臣武將了,所以,卸磨殺驢,自是題中之義。那麼,誅殺功臣的同時,他為何未對張良痛下殺手呢?
在劉邦眾多的開國功臣中,張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居功至偉。劉邦先後誅殺彭越、韓信、英布後,卻並未清算張良,這是因為,一方面,張良對劉邦忠心耿耿,另一方面,張良有謙讓之風,懂得功成身退。
那些謀臣武將,對劉邦死鐵的人,一為樊噲,二為蕭何,另外,就算張良了。這三個人,無論情勢多危險,情況多複雜,都始終如一,緊跟劉邦,從無二心。比如,項羽擺鴻門宴之前,劉邦與項羽明為戰友,實為勁敵,項羽因劉邦拒之關外而誓言發兵攻打劉邦。項伯為了報張良救命之恩,連夜送信,助張良出逃。
然而,此時的張良,完全不顧自己的安危,他想到的是如何讓劉邦安然度過這次危機,於是,硬拉著項伯,為劉邦出謀劃策,最後不僅使項伯與劉邦結成兒女親家,而且讓項伯做他侄兒項羽的工作,讓他放棄攻打劉邦。同時,在刀光劍影的鴻門宴上,張良隨劉邦赴湯蹈火,面對殺氣騰騰的范增、項莊,護衛前後,從容措置,最後終於使劉邦轉危為安,他對劉邦的忠心可謂日月共鑑,這樣一個忠臣,劉邦怎麼會捨得殺他呢?
劉邦統一天下後,為分封功臣,群臣爭功,歲餘不決,大家吵吵鬧鬧爭執了一年多,只有張良,與世無爭。為了分封,劉邦單獨召見了張良,讓他自己選擇齊地三萬戶,要封他個萬戶侯。然而,張良不但不爭,對於特殊關愛,還推辭不受。他說:“陛下用臣之謀,幸而偶有成功,功勞不過如此,封三萬戶,實不敢當,封臣留侯足矣。”劉邦還想說服張良,但張良堅決推辭,劉邦只好封他為留侯。
正因為張良不貪戀權位,不在乎利祿,所以,劉邦對他十分放心,最後張良才得以善終。
帝國的臉譜
漢高祖劉邦以屠殺功臣而聞名,當然不是說,漢高祖的功臣都被他殺了。事實上,漢高祖十分倚重自己的功臣。西漢前期的功臣集團,成為穩定政局的重要力量。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劉邦身後,多虧了他的那些功臣才挽救了大漢王朝的危局。
之所以給人們的印象,劉邦屠殺功臣,主要是劉邦對待韓信、蕭何、英布、彭越等人,的確是有失公允。劉邦自己也承認韓信是人傑,自己奪取天下得益於韓信。但是,韓信居功至偉,卻是所有的功臣之中第一個被拿下的。劉邦封韓信為楚王,不久後就以謀反為名把他廢為淮陰侯。後來再次以謀反的罪名將韓信滅族。英布、彭越等人也是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盟友,但是彭越無罪被殺,還被剁成肉醬。彭越的肉醬被劉邦送給英布,英布當然知道自己可能的結果是什麼。乾脆英布和劉邦打了一仗,英布兵敗被殺。蕭何號稱是西漢第一功臣,可是蕭何還曾經被漢高祖劉邦投進監獄裡去。
之所以劉邦要如此對待韓信和蕭何,就是因為劉邦並不完全信任韓信和蕭何。相對而言,張良則是劉邦比較信任的。尤其是在奪取天下之後,張良主動表示自己不願意接受過多的封賞,一個留侯就足夠了。接著,張良主動提出自己要修仙辟穀,連飯都不吃了。其實是在給劉邦做一個表態,我已經無意於人間的是是非非,陛下對我大可以放心。劉邦也的確對張良比較放心。而且張良在天下安定之後,基本上就閉門養病不出,不再參與到國家大事之中。無論是劉邦還是呂后,都對張良敬重有加。劉邦封張良為太子少傅,說即便是朝廷大事我不再麻煩你,但是培養太子害需要你的幫忙。呂后也一再去勸張良,還是不要辟穀了,就這樣張良才接受了太子少傅的職務。
一直等到漢高祖去世十年後,張良才去世。死後被諡為文成侯。
野叟雜談
在中國歷史上,張良的確是一個傳奇。在劉邦的團隊之中,疑心甚重的劉邦都懷疑過韓信,蕭何,樊噲等人,但是,他從未懷疑過張良對他的忠誠。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張良是劉邦的人生知已,倆人結下了深刻的政治友誼。
陳勝吳廣造反時,張良率領一百多人本來是南下跟隨景駒王的,不料半道遇見劉邦。倆人一聊,張良決定放棄景駒王,改跟隨劉邦。張良之所以做出這個偉大的人生決策,是因為他跟過很多人講兵法,可是從來沒人聽懂,唯有劉邦,一聽就懂。
所以,連張良自己都倍覺驚奇,認為劉邦的智慧是老天授予的。
倆人這種深刻的政治友誼,自此之後,都無比牢固的貫穿至尾。
劉邦王關中時,因為漢中蜀地為溼地,張良身體又不好,劉邦沒有讓張良跟隨,反而送他回韓國。張良回國後,輔佐韓王成,後來韓王成被項羽誅殺,張良逃跑後,逃奔的人仍然是劉邦。劉邦也毫不猶豫地拜他為成信侯。從此,倆人如膠似漆,互相纏綿,從未離開過對方。
其次,張良是劉邦身邊最得力的助手,是漢朝立國的戰略大師。
司馬遷曾在《留侯世家》裡說,張良為劉邦建立奇偉功業,以為他是一個槐梧高大的男人,不料看到畫像時,他竟然長得如一個美麗的女子。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講,如果說呂雉是劉邦的人生伴侶,那麼張良就是劉邦的政治伴侶及賢內助。
這個政治賢內助,幫助劉邦成功進入咸陽,當劉邦迷戀權色,準備稱王時,又是張良及時喚醒劉邦,讓他還軍霸上等待項羽。後來, 鴻門宴事件時,項伯本來是隻救張良的,但是張良沒有棄劉邦而走,反而是借項伯之力,解救劉邦於水火之中。
張良因為長年跟隨劉邦左右,所以劉邦的每一次人生及政治危機,都是張良首謀,替他化解。
再次,張良儘管謀策能夠通天入地,但他從未給劉邦構成任何威脅。
在漢初三傑中,韓信心懷不軌,被劉邦猜忌殺掉,實屬正常。然而,劉邦竟然還曾懷疑過蕭何。當時蕭何對漢朝的建立功德無量,漢朝人對他推崇至加,而劉邦又長年征戰在外,所以他對蕭何如此兢兢業業地工作態度有所猜疑,認為他有可能借威德,而趁劉邦征戰在外之機,推翻劉氏政權。還好,蕭何最後採取一個自汙法,才化危為夷。
相對張良來說,劉邦根本沒想過懷疑他。主要是沒有懷疑他的任何條件。張良長期跟隨劉邦左右,而且張良因為身體不好,從未帶兵,即使他造反,他拿什麼反呢?
更讓劉邦敬佩的是,張良的一生,似乎都是為他劉邦獻身而活的。當時項羽定天下時,本來項羽準備要把劉邦遷往蜀地,但是張良將自己得到的諸多財物珍寶,通通送給了項伯,讓項伯替劉邦說情,給他一塊好地。項伯收了錢,也辦了事,最後項羽同意將漢中封給劉邦,這才為後來劉邦東出留出了一條生道。等到劉邦定天下時,諸將都在爭功封侯,唯有張良,激流勇退,閉門不出,學道逍遙去了。
當年,范蠡與文種輔佐越王勾踐平吳國時,文種是怎麼死的?太戀權,高估自己在勾踐心中的地位。其實,臣子跟君王戀愛,猶如美女事君。美女色衰而愛馳;臣子猶如甘蔗,其剩餘價值被榨完後,自然就被人家扔了。
但是,張良不是文種,他是范蠡。他知道何時進,何時該退。
請問,對於劉邦來說,一個如此痴情,而從不戀財貪權,且手中無兵力的賢內助,換成你是劉邦,有殺他的必要麼?
月望看歷史
劉邦戰勝強勁對手項羽建立漢朝後,為了劉氏萬世江山流傳,開始大肆屠殺功臣。其中包括韓信、英布、彭越一個個蓋世英雄相繼被屠殺,天下為之譁然。
張良做為"漢初三傑",他在楚漢爭霸中,積極獻言獻策,為漢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建國後之所以放過張良一馬,主要原因是有兩點。一方面,張良和蕭何一樣,是最早追隨劉邦鬧革命的人士之一,他屬於劉邦核心集團的班底,和韓信等"半路出家"的有天壤之別,更容易獲得劉邦的信任。
同時,張良是個"識時務"的人,他懂隱忍、藏鋒、淡薄名利,劉邦建國後,他便以身體有羌為由,拖病閒呆在家,不要參與和過問朝中之事。也正是這種清心寡慾的主動歸隱之舉,徹底消除了劉邦對其的猜忌,使他得已保全性命。
另外,張良懂得處理好與呂后的關係,他既不公開支持呂后,也不悍然得罪呂后,比如說呂后向他求教保全太子之術,他向呂后推薦了"商山四皓",最終保全了呂后兒子的太子之位。正是這種"不得罪",使得呂后對他也格外"開恩",最終使得張良得己善終。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開漢三傑張良韓信蕭何,韓信被誅,蕭何屢受猜忌,只有張良自始至終平安無事,一直受到劉邦呂后的敬重,這與他深得黃老三昧,淡泊名利有關。
張良,字子房,原韓國貴族,曾組織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向項羽求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險。後又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乘勢追擊圍殲項羽。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使分封有序進行。劉邦稱讚他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劉邦稱帝后封賞功臣時,張良謝絕了劉邦要他從最肥沃的齊地“自擇齊三萬戶”的封賞,選擇與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留”地,被封留侯。他表示,布衣得到封萬戶侯的待遇,已是高位。能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更無他求。
劉邦定都關中,天下初定張良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與劉邦拉開距離,保持上下尊卑,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方式。(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原則,只有在立儲大事上出過力。
據說張良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太史公自序》中寫到“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堪足為張良一生寫照,“無知名無勇功”六個字,深得黃老精髓,也是免禍關鍵。
南方鵬
張良為劉邦立下蓋世奇功,被稱為西漢三傑之一,在劉邦和呂后手中能全身而退,自有它的道理。
其一,張良立下大功。張良這個人懂兵法,有謀略,很有計謀,遇到劉邦,智鬥鴻門宴、暗度陳倉出關中、楚漢相爭定天下最後協助劉邦完成開國大業,連劉邦都說他“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其二,張良不戀權。劉邦建漢後,張良被封為留侯,爵位與漢初三傑其它比起來明顯偏低。張良的定位是謀士,不像蕭何為丞相掌握政權,韓信為大將軍掌握兵權。張良淡泊名利,不攬權,可以說對皇帝劉邦來說,毫無威脅。
其三,張良留後路。劉邦寵幸戚夫人,要立劉如意為太子,張良幫呂后請出商山四皓,劉邦一見這麼優秀的人才都為劉盈說情,自己覺得劉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動,於是打消了立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從此,劉盈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張良是大功臣,自然呂后對他很感激。劉盈繼位,張良也是一等一的大功臣,運籌帷幄之能可見一斑。
睜眼看西安
劉邦和他眾多大臣之間的故事,一直都饒有趣味,跟隨劉邦的開國功臣都被他和呂后一起殺掉了,唯獨張良善終,張良做了很大的事所以劉邦不殺他?那也不見得,畢竟連韓信他們都死了,小逸認為,有這三個原因。
第一,張良不貪戀權利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說的就是張良,張良雖然很有計謀,但始終沒有在劉邦手下做官,他幫助劉邦的目的就是為了復仇,當年韓國覆滅,張良一直在尋找機會報仇,在秦始皇東巡時候找刺客砸車子,卻砸中了副車。
最後張良才遇到劉邦,幫劉邦打天下,秦朝已不在,張良的心願已經了,況且張良本身就不貪戀權利,繼續在朝中已經沒有意義,所以張良後期大多是閉門不出,極少參與政治謀劃。
第二,張良雖功勞高,但沒有實權
張良是自願不要權利的,在劉邦身邊就是充當一個謀士,韓信手握重兵,丞相蕭何權利過大,他們兩人任何一人造反都能一呼百應,韓信能引起地區叛亂,蕭何能引發朝政動盪,這都不是劉邦想看到的,所以韓信和蕭何必須要死,但是蕭何卻自毀其名逃過了一劫。
反觀張良,劉邦坐擁天下之後,張良只封了一個“留侯”,意思是希望劉邦記住兩人的第一次見面。況且張良也沒有什麼實權,怎麼能號令別人造反?鴻門宴張良還救過劉邦,感恩之心是個好人都會有,所以劉邦對他放心。
第三,幫呂后保住太子之位
這個原因說的是呂后為何不殺張良。劉邦對戚夫人寵幸有加,呂后很怕劉邦廢掉太子劉盈,一段時日後劉邦果然要廢掉劉盈,想要立劉如意為太子,夫妻倆在如此激烈的鬥爭下,最終呂后請張良幫忙,張良請出商山四皓去勸說劉邦,劉邦見這麼優秀的人才都幫劉盈說話,就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從此劉盈這太子之位穩如泰山,呂后對張良也是頗為感激。
逸聞軼事
大家好!張良是我很喜歡的歷史人物之一,將歷朝歷代的謀士放在一起比較的話,張良也是名列前茅的。他最大的功績就是輔佐劉邦打下漢室江山,那麼劉邦稱帝后殺了不少功臣,為何沒殺張良?下面我來闡述一下個人觀點。
眾所周知,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漸退到幕後,遵循著韜光養晦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那麼後來張良辭官後隱退何方了?
相傳,張良是在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總之,張良能夠得以善終,是由於他知道什麼叫做大勢所趨,什麼時候該功成身退。就憑這一點,他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閒庭信步
我覺得,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劉邦殺了很多功臣,但其實劉邦殺的主要是異性王,而像漢初的那些功臣,劉邦一個都沒有殺,比如蕭何,張良,曹參,樊噲,曹參,灌嬰,夏侯嬰。
甚至連勸說韓信造反的蒯通,謀反的趙相貫高,項羽大將英布都沒有殺,而那些異性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是諸侯王,與劉邦是合作關係,劉邦開始的時候,也是諸侯王之一,他們是合力一起打敗了項羽,劉邦不得不封他們為諸侯王。
劉邦要建立的是一個帝國,不是像項羽那樣自封西楚霸王,另封十八個諸侯王,也不像周朝那樣的分封制。這些異性諸侯王對漢朝的根基是很危險的,劉邦分封諸侯王,只是第一步,那麼他還得繼續往下走,解決異性諸侯王的問題。
再加上後來的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漢武帝的推恩令,大漢才算是穩定了。否則諸侯勢力太大,對於朝廷來說,是極為不利的。所以不管異性諸侯王,主動的,還是被迫的謀反,都是劉邦要去解決的。
當然,這些異性諸侯王,有兩個是特例,趙王張敖是劉邦與呂后的女婿,魯元公主的丈夫,但他確實是沒有參與趙相貫高的謀反,所以也只是降為宣平侯而已。
而長沙王吳芮,因為封地比較偏遠,又聽了張良的意見,將自己的封地獻出一部份交給劉氏宗親,所以沒事。
劉邦在天下平定的時候,曾經讓張良在齊地任選三萬戶,做為封邑,就可以看出劉邦對張良的感激之情,要知道蕭何與曹參也才萬戶侯,但是張良給拒絕了,他說,他第一次跟劉邦見面的地方是留縣,他只要那個小小的留縣就好了,所以張良也叫留侯。
張良跟從劉邦到長安之後,就退隱了,閉門不見客。但是在呂后因太子之事向張良求計的時候,張良還是給呂后出了一個計策,只要請出商山四皓即可,最後劉邦看到劉盈有商山四皓幫助,就斷了換太子的想法了。
歷史簡單說
劉邦並不是一個嗜血的人,實際上,他殺的人都是有必殺的理由的。楚漢戰爭隨著劉邦的勝利,劉邦的成功使戰國傳統貴族的統治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並由此產生了新的貴族,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彭越等人成為了新興貴族。而他們的功勞很大,大到必須封王的地步。劉邦經歷了秦王朝統治,信奉的是中央集權,異性王極大的威脅了中央集權。劉邦剛登基時需要異姓諸侯的支持,但這不過是暫時的妥協。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的道理,拒絕了劉邦對他的封地封賞,這告訴了劉邦一個政治信號,即他對權勢沒有野心,讓劉邦認為張良對自己沒有威脅。張良也因此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