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千古名篇《乌衣巷》用笔巧妙之处在哪?

谢小楼

《乌衣巷》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写。当时刘禹锡一共写了五首怀古诗,合称《金陵五题》,《乌衣巷》是第二首。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人沈德潜,在评论刘禹锡的怀古名篇《乌衣巷》时说:“言王谢家成居民耳,用笔巧妙,此唐人三昧。”

那么,这首诗用笔巧妙的地方在哪里呢?

一是欣赏写景之功力。

首二句,“朱雀桥”、“乌衣巷”,地句凑巧,天然成对,这两个地名,单是词面的意蕴,就能给人以繁华之感,何况,此地曾经又是富贵风流的王谢族人聚居之地。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在这两个富贵风流的地名后面,刘禹锡接以“野草花”、“夕阳斜”,渲染出凄迷哀婉的意境,自然而然地将人带入盛今衰的慨叹中。

富贵风流转眼成空,昔日朱雀桥上的乌衣弟子消失在野草闲花之中,乌衣巷里的王谢风流,消失在夕阳笼罩之中。

二是巧妙在诗中引入了“燕子”的视角。

曾经在王谢堂前筑巢栖息的燕子,如今又飞入寻常百姓之家。

六朝时,王、谢为世家大族,王导和谢安都曾为宰相。以王谢为代表的世族门阀始于汉,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初仍然在国家政治中占煊赫的地位,但在中唐以后已经衰落。

而诗中引入的燕子,仿佛在这沧桑历史中飞翔。

在朱雀桥边,在乌衣巷口,燕子翩翩飞舞。她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她曾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在这里,燕子是历史盛衰兴亡的见证,是贯穿历史的一根线,一拎起,就是几百年历史的沧桑。

而在这历史的沧海桑田之后,燕子,又轻轻巧巧地飞入寻常百姓之家。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诗人是在表述历史的变迁,往日的繁华之地变成了野草丛生,往日的高楼朱门如同西下之夕阳。就是旧燕也找不到老巢了,只能从新找个百姓家屋沿下筑巢。从字面看是写景物,实质是指唐朝末年的衰败,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时事无常变化万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