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千古名篇《乌衣巷》用笔巧妙之处在哪?

谢小楼


刘禹锡生活在唐王朝走下坡路的时代。看着国家一天天倾颓下去,这些士大夫们无不忧心忡忡,但又不能直接批评皇帝,这样就催生了一批怀古咏史诗。

他们借古讽今,慨叹昔盛今衰,想以此委婉曲折之笔,敲醒皇帝。他们往往选择一些古都来写,更能切中主旨。

刘禹锡的这篇《乌衣巷》写的就是南京城的盛衰。南京城是六朝古都,古都中的代表,写它非常具有典型性。

这首《乌衣巷》能流传千古,不仅因为选材典型,更在于它高超的艺术技巧。


细节动人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是朱雀桥边的野草花,是乌衣巷口的那抹斜阳,是房檐下叽叽喳喳的燕子。

诗人从细微处着手,通过野草花渲染荒凉之感,通过斜阳衬托内心的伤感之情,通过燕子展示古今的变化,句句皆是画,引人去想象,惹人去体会。

这就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这就是它所以动人的原因。因为你读的不是诗,而是画。之所以是画,是因为有细节,让你有可能去还原画面。缺少了细节的诗,我们想象力再丰富,也没法还原,也就难以打动人。


融情入景

这首诗全是写景,不见抒情,那是因为感情全在这景中,委婉有致,韵味悠长。

“朱雀桥边野草花”是因为人迹罕至的缘故,人迹罕至是因为贵族没落的缘故。从这野草花中,我们已感受到繁华衰落后的凄伤。

再加上“乌衣巷口夕阳斜”,给这荒凉的景象抹上一层昏黄的暮色,更显示了繁华褪尽后的落寞。

这两句都只是静态的描摹,让我们静静地感受那份凄凉与感伤。接下来这两句则是动态的描绘,而且还带有巨大的力量感。

我们顺着燕子,回到了王谢之家,来到了六朝的繁华里。那时朱雀桥上车水马龙,乌衣巷口常有达官贵人拜访,府邸气派,生活奢华。

但转眼间,燕子就飞走了,带走了六朝的繁华,飞进了普通百姓的房檐下。热闹消失,繁华不见,唯见野草蓬勃,巷口寂寞。

古盛今衰,由此可见,落寞感伤,在所难免,更催人深思其中的盛衰之道。



以小见大

这首怀古诗切入口很小。

整首诗不过是写花草、斜阳、飞燕,却见出了一条巷子的盛衰。

一条巷子的盛衰,又见证了一个家族的盛衰。

一个家族的盛衰,又见证了一座城的盛衰。

一座城的盛衰又见证了一代王朝的盛衰。

而这正是诗人想表达的。

比起鸿篇巨制,这首诗则显得小巧精致,又不失深度。

总结

写景融情,含蓄委婉,韵味无穷。小处着手,细腻具体,情思摇曳,动人心弦。又于小处,写出大主题,小诗也就有了玩味的价值。


小锅煮书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今天的南京市秦淮河畔的夫子庙景区里。笔者觉得,要想分析刘禹锡这首诗的巧妙之处,不能简单的从诗本身入手,而是需要搞清楚作品后面的故事。也就是刘禹锡写这首诗的初衷:乌衣巷以及它的主人。

乌衣巷,可以称作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之一。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它是东吴禁卫军的乌衣营。东晋时,它成为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而两家人都喜欢身着乌衣,以体现家族与身份的尊贵,乌衣巷由此而得名。这里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等文化界巨匠,曾经的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文坛翘楚、艺术大师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乌衣巷的延续就是王谢两大豪门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文化的历史写真。

提到乌衣巷必须要谈到王谢两大家族,两大家族的始祖分别是王导和谢安

王导,字茂弘,东晋政治家、书法家。他出身于名门“琅琊王氏”,早年便与琅琊王(也就是后来的晋元帝)司马睿是哥们儿。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塞外游牧民族趁机乱华,晋愍帝司马邺被匈奴人刘曜打败,西晋灭亡。王导知道天下已经大乱,就全心全意辅佐司马睿,并建议他迁到建业(也就是南京)。琅琊王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西晋灭亡,王导劝说司马睿任用南方名士,以收服人心。并乘着西晋被灭,战乱之际招揽贤才,以积蓄力量图谋大事。除此之外,他认为在战乱时期,很多学校都荒废掉了,在这种特殊时期更应该大力重视教育。并提出“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庠序”指的就是古代的学校。只有这样才能广纳人才,改变浮躁之风气。王导尽心辅佐,司马睿也对他越发的器重。

最终,政权重组,司马睿登基,东晋建立。司马睿尊称王导为“仲父”,“仲父”就是人称“管子”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如此高的礼遇,王导在当时的身份地位和威望可想而知。但他并不是一个权臣。司马睿登基,受百官朝贺。新皇帝再三邀请王导一起坐在龙椅上接受朝拜,王导却说:如果天上的太阳和地下万物一样的话,那么老百姓要到哪里去沐浴阳光呢?这句话既巧妙的推辞了皇帝的邀请,不会让彼此显得尴尬,又非常到位的拍了一个响亮的马屁,还不会给台下的群臣落下话柄,同时也让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无限的拔高。

王导经历了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朝,可以确切无疑的说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不但如此,王导还热爱书法,其传世作品有《省示帖》和《改朔帖》。他教导家族中人要尊重书法、尊重文化。他的堂侄王羲之,堂侄孙王献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大书法家。

说完王导,再说说谢安。谢安同样出生名门世家,他爸谢裒在司马睿迁移南京时就带领谢氏家族跟随琅琊王南下,当时被拜为参军,东晋元帝时期担任吏部尚书。因此,谢家也算是东晋核心团队的成员之一。谢安从小就受到宰相王导的器重,并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望。但谢安本人并不想凭借出身和名望去换取高官厚禄。就连朝廷召他入朝为官,他都借故推辞。那个时候没有科举考试,要想当官,要么是投胎投得好,要么就只有去攀附权贵,认个干爹、干妈啥的。但是谢安选择了隐居,当一个隐士,离群索居、闲云野鹤,就是不当官。金钱、背景、能力、名望他都有,但一样也看不上,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牛逼。他只纵情于山水,游历于仙境。而且每次出游,还不忘带上若干歌女同行。一边赏山水之幽静,一边阅佳丽之婉约。

谢安开始感觉自己有当官的兴趣时,已经四十岁。不过人生的辉煌也就是一刹那的事情。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想一举吞并东晋,一统天下。谢安仅率兵八万精兵与之周旋。淝水之战,东晋军大获全胜。捷报传来,谢安正在下棋,看了看捷报,放在一边继续下棋,好似早已成竹在胸。这是不是就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不但自己传奇,谢安的后人也非常出众。举几个例子。比如,写出“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样名句的东晋才女谢道韫。她是谢安的侄女,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对老公的平庸感到不满,感叹道:“实不知天壤之下,竟有此王郎”。于是,“天壤王郎”这个成语孕育而生。后世用来比喻对老公的不满。再比如,谢安的孙子,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山水派诗人谢灵运;南齐诗人谢脁;南宋诗人谢惠连等等。

可以想象,这两个大家族居住在乌衣巷,乌衣巷内应该是怎样热闹繁华、门庭若市的情景。那一定是高门大院、宝马雕车,昼若蟠桃盛会,夜如星雨飞絮。

唐朝时期,乌衣巷沦为了废墟。中唐诗人刘禹锡在一个夕阳斜挂的傍晚走过朱雀桥,来到乌衣巷。看见朱雀桥边杂草丛生、野花开遍,乌衣巷口破败不堪。曾经的繁华早已逝去,那时的荣光早已灰飞烟灭。不经感叹: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问题:刘禹锡的千古名篇《乌衣巷》用笔巧妙之处在哪?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前言

这首乌衣巷表达的是今古盛衰之感,这个主题大家都能看出来。 抚今感古的诗歌多了去了,但是这一首诗用笔却非常巧妙,巧妙在哪里呢?

一、因小见大

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的夕阳 ,诗人撷取了景物的一角。不需要长篇大论,只用简单的意象组合,以此来反衬出繁华落尽的金陵,已经不是当年的六朝古都。

朱雀桥、乌衣巷在东晋时,是王 、谢等贵族居住生活的地方, 如今只有野草之花在摇曳,看到的是夕阳西下的落寞。一个野、一个斜,是炼字所得。

刘禹锡还有一首《台城》直笔写出了 金陵“万户千门成野草”情况: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但这种手法大家常用,这不是绝妙之处。

二、动静之间

朱雀桥、乌衣巷是静物,夕阳缓慢移动,野草在慢慢开花,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王谢燕子是动物,动静之间,诗中的景物生动起来,彷佛历历在目。

这也没有什么特别。

三、第三句的巧妙之处 “物是人非”与“物非人是”

这首诗妙在三四句是公认的事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实燕子也不是当年的燕子,当然是今天的燕子,飞入今天的百姓家。这首诗的巧妙之在于诗人给燕子下的定语:旧时王谢堂前---燕。

古人作怀古诗常用“物是人非”的手法来表达,因为人不长生而江山依旧。如果用“物非人是”,只能用神仙的形象了。

四、 神仙故事 、辽鹤归来与王谢燕

汉 刘向 《列仙传·王子乔》记载了王子乔成仙的故事,后来乘鹤回家探望。

晋陶潜《搜神后记》记载了辽东人丁令威的故事 ,他学道后化鹤归 辽 ,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 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归。"

诗词中常看到“辽鹤归来”的典故,用辽鹤代替成仙的丁令威,表示前朝神仙重新回来看看故乡的变化。这种表达方式可以看作“人是物非”。

刘禹锡自己也用过辽鹤, 下面这首诗里把重回洛阳的白居易比做神仙:辽鹤乍飞回。《贺白宾客分司初到洛中,戏呈冯尹》

西辞望苑去,东占洛阳才。度岭无愁思,看山不懊来。冥鸿何所慕,辽鹤乍飞回。洗竹通新径,携琴上旧台。尘埃长者辙,风月故人杯。闻道龙门峻,还因上客开。

在《乌衣巷》里,刘禹锡使用的是燕子,这里把燕子称为“旧时王谢堂前燕”,好比成仙的王子乔和丁令威,只不过把人物改成了动物:燕子(辽鹤)。表达的意思依然是,几百年前王谢年间的人如果回来,看到的乌衣巷,已经不是当年的情景了,是什么情景呢:

朱雀桥边野草在开花,乌衣巷口夕阳正西斜。 旧时王谢居住的地方,也不是雕梁画栋的房子 , 已经是寻常百姓普通住宅。

这里巧妙地把人物化成了燕子(如同辽鹤代替丁令威),依然是古今对比,旧燕代表古时,寻常百姓代表今天。物转星移,朝代更迭,虽然人间依旧,但已经不是当年的繁华。幸好还有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稀可辨。

结语

刘禹锡的这句“旧时王谢堂前---燕”对后世影响很大,旧时燕成了一个典故,被无数后人感今怀古时采用。

如[宋] 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后阁》

侍儿清晓进仙裳,玉管齐调奉帝觞。应有瑶箱旧时燕,直随歌舞到昭阳。

《忆旧游 重到金陵》[元] 张翥

怅麟残废井,凤去荒台。烟树*斜。再到登临处,渺秦淮自碧,目断云沙。后庭谩有遗曲,玉树已无花。向宛寺裁诗,江亭把酒,暗换年华。双双旧时燕,问巷陌归来,王谢谁家。自昔西州泪,等生存零落,何事兴嗟。庚郎似我憔悴,回首又天涯。但满耳西风,关河冷落暮笳。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乌衣巷》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写。当时刘禹锡一共写了五首怀古诗,合称《金陵五题》,《乌衣巷》是第二首。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人沈德潜,在评论刘禹锡的怀古名篇《乌衣巷》时说:“言王谢家成居民耳,用笔巧妙,此唐人三昧。”

那么,这首诗用笔巧妙的地方在哪里呢?

一是欣赏写景之功力。

首二句,“朱雀桥”、“乌衣巷”,地句凑巧,天然成对,这两个地名,单是词面的意蕴,就能给人以繁华之感,何况,此地曾经又是富贵风流的王谢族人聚居之地。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在这两个富贵风流的地名后面,刘禹锡接以“野草花”、“夕阳斜”,渲染出凄迷哀婉的意境,自然而然地将人带入盛今衰的慨叹中。

富贵风流转眼成空,昔日朱雀桥上的乌衣弟子消失在野草闲花之中,乌衣巷里的王谢风流,消失在夕阳笼罩之中。

二是巧妙在诗中引入了“燕子”的视角。

曾经在王谢堂前筑巢栖息的燕子,如今又飞入寻常百姓之家。

六朝时,王、谢为世家大族,王导和谢安都曾为宰相。以王谢为代表的世族门阀始于汉,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初仍然在国家政治中占煊赫的地位,但在中唐以后已经衰落。

而诗中引入的燕子,仿佛在这沧桑历史中飞翔。

在朱雀桥边,在乌衣巷口,燕子翩翩飞舞。她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她曾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在这里,燕子是历史盛衰兴亡的见证,是贯穿历史的一根线,一拎起,就是几百年历史的沧桑。

而在这历史的沧海桑田之后,燕子,又轻轻巧巧地飞入寻常百姓之家。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上品的诗必须有画面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色彩瑰丽,或想象奇特,而且画面有留白,引读诗者感同身受或者无尽遐想。

先来看看同为刘禹锡上品的一首诗: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和《乌衣巷》一样,先是远景,再是近景,再是特写,当聚焦于特写的画面时,人的感情就寓于其中。

大众耳熟的还有唐伯虎的《桃花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一眼望去看见桃花坞,坞中有庵,庵中有仙,仙人在悠闲地种桃树,待来春桃花盛开,插几枝桃花卖钱换酒。

一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画面虽色彩缤纷,却是乱中有序,令人神清目爽!只不过这首《桃花诗》后半段过于抒情,偏于说教。这也是宋明诗的通病。

比如朱熹的诗,少有上品,偏于说教,没有回味悠长的感觉。

看他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前两句挺好,后两句戛然而止,直接说教,情感赋予很勉强。要将道理可以写一本书,

何必在画面铺上一堆墨?

不过上品诗可遇不可得,需“妙手偶得之”。

刘禹锡也写过打油诗。

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虽然是刘禹锡不畏权贵,被贬发牢骚所做。

其实刘禹锡有首诗做的更棒。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画面感更强,情感赋予更隐秘,谐音的方式,看似随便描述,但字字洋溢着青春气息。


右手累了


翻看诸家回答,真真不乏“百度诗人”、“百度文学家”,皆尽翻百度而出,无一语中的,甚至于谬误多出。其诗好处,无一人说的工稳,诸如说“写景功力”、引入了“燕子”的视角云云....简直无法直视。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为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之一。盖因此组诗为和作,作者并没有真切游历过,所以只取出金陵城的代表符号,构架出今古盛衰之同感,所以诸如“写景功力深厚”直是胡说。


【乌衣巷】为三国东吴时之驻地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除此之外,六朝时期王、谢两大家族皆居于此,所以乌衣巷是金陵城最为繁华鼎盛之处;【朱雀桥】则横跨秦淮河,是去【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全诗起两句全在当时,无论是【野草花】,还是【夕阳斜】,无一在败落凄凉之处。但独取金陵城最兴盛、最具象化的符号【朱雀桥】和【乌衣巷】,便瞬通古今,翻起枯荣兴衰之变。此用笔之妙处,便在于以小见大,通过【朱雀桥】、【乌衣巷】当时(作者所处的时期)的景色状况,与其历史赋予的精神符号相对比,写出了古今更迭之宏阔。但这点现代人并不能体会的真切,甚至很多人对于【朱雀桥】、【乌衣巷】的历史意义都不知道,却要说刘禹锡写的历历在目...这不是扯么?


第三句的好处也并非是所谓的“巧妙的引入了燕子的视角”,甚至视角根本不在燕子...这句的燕子也是作为象征性的符号来处理。旧时贵族堂前多有燕筑巢而居,而在诗人想象中的燕子,被处理成王谢堂前之燕,加一【旧时】,便是故巢不再,繁华败尽,独独燕子尚在,暗写物是人非之感。


第四句,便随着燕子的特写镜头转到泛写金陵城景物的广角镜头。第一层,写代表着当时贵族繁华的符号【堂前燕】,宛如一滴水一般,融入在寻常之人家;第二层,写人家的寻常熙攘,概言百姓已对当年盛极、而今颓败的【朱雀桥】、【乌衣巷】熟视无睹、漠不关心,自能兴起沧海桑田,世态炎凉之感叹。两句从古今时间、空间的变幻中,用一燕子勾连,似眼前,似过往,其技巧之妙,便在于此。


总而言之,作者通过极度凝练的意象,使得表达极具张力,便使得通篇无一处有感叹,却无处不在感叹----这才是刘禹锡的千古名篇《乌衣巷》用笔巧妙之处,而非哪些乱七八糟的百度解释。



无聊到巅峰


这首诗的用笔巧妙之处就是用了古时候代表着富贵祥和的“燕子”,来表达贵族和平民的更替。

诗中的“王谢”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这是当时极其显赫的世家大族,他们的氏族子弟多居住在金陵(今南京)乌衣巷这个高档小区,乌衣巷的旁边有一座桥叫做朱雀桥。这是刘禹锡从和州刺史任上去往京都洛阳述职,途径金陵的乌衣巷时写的一首诗,它是《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刘禹锡跟他的老伙计柳宗元的命运是一样的,他俩都因“永贞革新”的失败而受牵连,屡次外放任职,从此以后,他们的人生从巅峰跌到了谷底,柳宗元为此还写了一首著名的《江雪》来表达他的终极孤独: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而刘禹锡的性格又比他的好兄弟柳宗元开朗了一些,虽然政治上屡受排挤,但他始终充满乐观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从不颓废,从他当时写的一首《秋词》便可看出他顽强的性格: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公元815年的早春,刘禹锡奉召回到洛阳,此时距离“永贞革新”已经十年,再次回到京城,看到的是那些投机取巧、趋炎附势的权贵们,所以,气不打一处来,借游玄都观的时候写了一首诗来讽刺当权的新贵们: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一出来,再次被光荣的下放锻炼,先是到偏僻的广东连州,又辗转都四川的夔州,一直到十年之后,才从“巴山楚水凄凉地”来到还算富裕的安徽和州。

因为他是外放的贬官,来到和州之后,受尽了当地官员的欺辱,而他乐观的性格反而让他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在和州忍辱负重13年之久,终于等到了朝廷的诏书,让他回洛阳述职,于是他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来到位于南京的乌衣巷的时候,想到了以前这是两个大户人家所住的高档小区,如今看起来如此的萧条衰败,就巧妙的借用“燕子”又来讽刺了一把,这首诗也成了刘禹锡的千古之作,流传至今。


代祖言涛


乌衣巷这首诗能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这首诗巧妙的将历史的兴衰能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读完这首诗很白然地会感觉到一种悲凉的情绪 。事实确实如此 ,这是首吟咏盛衰荣枯的诗作 , 表达了作者由史迹而引发出来的感叹 。


寄情于景、意随景出

乌衣巷位于南京秦淮河南面 , 是东晋朝廷贵戚王 、谢家族的居住地 ; 南京旧称金陵 , 是东晋的国都 。 朱雀桥距离乌衣巷不远 , 为出朱雀门而跨越秦淮河的一座桥,故名 。中国古代文人咏史 , 大都是要发一番思古之幽情的 ,刘禹锡亦然。 但是 , 诗人的视野所及和笔触所叙 , 并没有落实在往昔 , 而仅仅只是停留在眼前 ; 就字面而言 , 作者纯摔是在写景 , 他的情绪 是通过景物描写流露出来的。


开首两句是并列的写景 . 首句写朱雀桥 , 次句写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 ”着眼于它的荒凉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则着重描写乌衣巷在夕阳笼罩下的惨淡和凄凉 . 昔日进出都的交通要道 , 现在只是野草一 片 , 而当时朝廷权贵的豪华住宅 , 也只存留着昏黄的暮色氛中。


夕阳斜三个字具有相同的艺术效果 。 阳光是白昼的象征 , 白昼将尽 , 转瞬就是黑夜来临 ;同时 , 如 日中天 , 也是权势的象征 , 而此时 此刻在夕阳的笼罩下 , 乌衣 巷给人的感觉只是种荒 凉和落寞 。 在此基础 上 , 诗人复加一 “ 斜” 字。 倾斜 的夕阳是眼前的景象 , 夕阳 的倾斜又表明这眼前的 景象也只是短暂的 片刻 , 过不 了多久 , 万事万物都将 掩没在死气沉沉的夜色 中 , 乌衣巷 自然也 不例 外。 这 一个 “ 斜” 字具有双重含 义 , 一是夕 阳现在所处的位置 , 二是它的运行趋势 . 太阳用“ 夕”来形容 , 又用“ 斜 ”来描述 ,同样也是融盛衰两极于一体 。

最后两句诗表现了物是而人非的沧桑感 。“旧 时王 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 ,曾经显赫一时的王 、 谢家族早已衰败 ; 同为乌衣巷 ,往日豪华住宅已经不复存在 、 现在 只是 一些普通 老百姓的 居住场所 。 江山易人 , 景物全非 ,唯有燕子依然存在 ; 可是它们出入其中的 , 早已不是王 、谢家族的住宅 ,而是百姓的家居物是而人非 。

诗人为何要发思古之幽情呢?这要联系诗人所处朝代来看,诗人所处的中唐,藩镇割据、朝廷腐败,诗人寄现实的感慨于历史的盛衰之中,引古鉴今,感慨乌衣巷的冷落、荒凉、贵族的由盛到衰。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这首诗讽刺当时的统治阶级,尽管你们现在能权力显赫一时,醉生梦死,但到头来也会王、谢大家族一样走向衰弱





乾坤一局棋


《乌衣巷》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白居易曾"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与其用笔之妙分不开。全诗如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诗的整体来看,四句皆是景物描写,且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融为一体,使得"野草花"、"夕阳"、"燕"等自然景观与"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堂前"、"百姓家"等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的春景图。诗的前两句是更纯粹的景物描写,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后两句则是在景物描写中暗含着情感的抒发,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但以上只是诗意的表层。往深处挖掘,此诗的用词处处饱含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朱雀桥,历史上又称大航、大桁、朱雀航,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时为交通要道,是六朝时期分布在石头城至清溪之间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航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浮桥。曾经气势恢宏的朱雀桥,如今却只剩得一些野草和野花,又怎能不为之动容甚至潸然泪下?"野花"二字用得极为巧妙,将盛极一时的"朱雀桥"与"野草花"同框,便是将历史的痕迹与今日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且首句言此,为整首诗奠定了苍凉悲慨的基调。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因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而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等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曾经如此繁盛的乌衣巷与象征衰颓的"夕阳置于一句,同样是在鲜明的对比中凸显昔盛今衰的无限伤感与苍凉。诗人立于乌鹊桥南岸,望着今已荒凉的历史旧迹,这里曾经历过的一切,仿佛时光倒流般萦绕在脑际,这是一种深沉的悲慨,是奈何不了而必然接受的真实。

在这朱鹊桥边、乌衣巷口,还曾有王谢的旧宅,只是沧海桑田,当年的王谢之家,已变为平民百姓,燕子不知今夕是何年,只顾春来秋去,却不知此处早已换了人家。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诗人用"旧时"二字,言明此时的飞燕仍是昔日的燕子,赋予其历史见证人的身份,这样,"燕子"就具有了同"朱雀桥"、"乌衣巷"一样的地位,更加深了历史的沧桑感。

此处的"飞燕",表面看是作者真实所见之燕,实则暗含着作者独具匠心的文学艺术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很明显,燕子不可能有四百年的寿命,此处的燕子已成为一种文学形象,其寿命长短无关紧要,只要在符合文学世界的整体氛围便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从而在历史的沧桑感中加入了诗意化的成份,因而备显哀恸苍凉。

在艺术上,这首诗表面上描写乌衣巷的现状,实则将其昔日之貌用妙笔加暗示,诗人内心的感慨更是潜藏在字里行间,于当前之景中寄寓着对历史旧事旧迹的款款深情,诉说着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悲慨之心。总之,全诗用笔巧妙,以浅语写深情,于含蓄之美中余韵无穷。


一往文学


刘禹锡是个七绝高手,闻名于世的是《陋室铭》、《竹枝词》和这首《乌衣巷》。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诗在王维、李白、杜甫、高适这些诗歌高手的折腾下,已经登峰造极。中唐诗人无论如何再难玩出花样来,要怎样在诗歌创作中走出自己的路,就是摆在刘禹锡们面前的难题。

面对盛唐诗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中唐诗人只有求变。现在来看,他们选择了题材上面的专精,在前辈诗人没有达到的层面上拓宽深挖。比如李益就选择了用七绝写边塞诗,在凝练厚重,音律高亮上超过了王昌龄,高适这些边塞诗高手。而刘禹锡,则选择了用七绝来怀古。他路过南京的时候写下了《金陵五题》,《乌衣巷》是其中第二首。

唐人写怀古,大都是追忆六朝繁华。其实六朝乱世和盛唐比起来,未必更繁华,不过就像写唐明皇都用“汉皇”来代称一样,写前朝旧事来讽喻追思,总好过在诗词里面直接说当朝今不如昔吧。

刘禹锡写的这首怀古,就是怀念六朝。六朝古都,便是金陵。而诗中提到的“朱雀桥”、“乌衣巷”都是当时高门大户,大将贵族聚居的地方。魏晋六朝,一直都是门阀政治,而六朝最尊贵的门阀就是王导、谢安两家,冠盖如云,才子辈出。他们居住的地方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军区大院,或者是政府家属区。

可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情形?“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些曾经繁华热闹的去处,如今却是野草横生,笼罩在落寞夕阳之下,显示出无比凄凉的黄昏景象。

看到这样的景色,诗人后两句就转入议论,这也就是千古名篇的精妙所在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六朝时期高门大户,权宦之家的燕子啊,现在也飞进普通老百姓家了。

门堂里弄的飞燕,写出了几百年的沧桑历史感。燕子自然不是当年的燕子,门第也早就不再是当年的门第,很显然,这朱雀桥边,乌衣巷口早就变作平民聚集区了。

他寥寥几笔,就像拍电影的长镜头一样,随着燕子在空中起舞,将乌衣巷口的背景在时空中精妙切换,我们从燕子的视角,飞入寻常百姓家,却发现这是多年前的名门大户,如今已经破落不堪,只余夕阳残照,心中回忆起当年重楼挂彩,雕梁画栋,不禁怅然若失,一口气也终于叹了出来。

整首诗写景“野草花”、“夕阳斜”寻常浅白,却余味悠长;写燕子视角独特,却隐藏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沧海桑田的感触。

这篇七绝平仄严合,写法规整,浅白通俗,却意味悠长,正是盛唐诗歌余韵。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