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陋室铭》之前的刘禹锡曾经历了什么?他何以会写出如此不朽的千古铭文?

风西夜昨


刘禹锡的达观与昂扬必然是深入骨髓的!要不何以会书写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悲中见乐;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开朗;抑或是那“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从容豪迈……在浩若繁星的唐宋诗词名家中,他独以自己积极乐观、逆中求坚的人生态度,便足于赢得世人的偏爱,是以有“诗豪”美誉也不足为怪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这篇著名的铭文《陋室铭》,就让我们从诗人那段不一般的人生经历中,再次景仰一回他那孤傲而坚毅的高贵灵魂。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样一篇不朽的杰作,技法之精良、用语之高妙,寓意之深远、音韵之和谐,无数前贤早已连篇累牍、充分剖析,在此愚不敢再作添足之笔,遂单从作者人格背景层面聊作浅析,以请同好师友不吝赐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开篇以山水起兴,石破天惊地发表议论,道出自己异于常人的处世见解——山之高水之深不足于让世人倾慕,有了仙姿龙形(隐喻)的驾临,就算小山浅川也得以傲然天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自己虽身处简陋逼仄的斗室,但因为清明高洁的德行已足于令陋室生香的高度自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白描的手法看似仅在陈述陋室幽深僻静、清新雅致的环境,实则在昭告世人,无论在哪里,我刘禹锡都是不改本色、不屈权贵的磊落之人。这里他借绿苔和青草来比喻自己,是自己鄙视流俗时高尚节操的亮相、不屈人格的宣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再一次标榜了自己蔑视流俗,洁身自好的清高性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足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作者遭受贬谪,倍受打击,却并不自暴自弃,反而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其中他那充实的谪居生活、达观的人生态度,由此也可见一斑。而此句更是充分显示了他远离名利场、而甘于清静的铮铮傲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经据典借古代名贤自比以告诫世人,世上淡泊名利、不慕权贵的高雅之士,无不品性高洁、钟情隐逸。而这样的人,就算寄身的居所简陋至极、幽僻至极,但他们高洁的情操却足以令陋室熠然生辉、令幽居名满天下!



这样一篇千古铭文,是如何炼成的呢?除了作者丰厚的学养、高尚的节操作底,这篇著作竟是他为卑劣小人所构陷后逼出的一篇杰作!何以为此?史料为证——

唐永贞年间,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官僚士大夫集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施政方针。为打击宦官专权、外戚干政、藩镇割据的政治态势,他们发动朝中的有识之士,开展了一场仅持续一百多天的革新运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刘禹锡和他的好友柳宗元作为这场运动的忠实拥趸者便参与其中并成为中坚力量,这就是史料所指的“二王刘柳”称谓。然而这样一场原本具有进步意义的运动,却因为集团内部意见太过激进、欲速不达而至人心涣散,再加之推崇改革的唐顺宗中风失语,以及外部反对势力的极力干涉,终于使这场志在针砭时弊、净化朝堂风气,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难以为继,最后在宦官俱文珍等人发动的政变中宣告失败。革新失败,保守势力重新掌权,革新运动中的参与者皆因痛遭迫害而死的死,贬的贬。刘禹锡作为王叔文极为赏识的得力干将,更是被一贬再贬,最终到了安徽和州县任和州通判。



在刘禹锡到任和州通判之时,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刘禹锡应该住衙门里,并且可有三间屋子。可是,和州姓策的知县是个十足的势利小人。他原本就狗眼低看刘禹锡的贬谪身份,加之他对刘禹锡不奉承、不送礼的“不识时务”怀恨在心,便存心要刁难刘禹锡。他安排刘禹锡住在偏僻的县城南门,令他面江而居。对此遭遇,豁达的刘禹锡并不在意,反而根据住所外的壮阔景色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以表明自己随遇而安的心境。



这个举动自然使存心要他难堪的策知县大为不悦,他便又吩咐差役将刘禹锡的住房调到更僻远的城北门,房屋也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和州德胜河边,河上终日洋溢着一派杨柳依依、清流潺潺的秀丽景色。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仍怡然自乐,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别称为历阳)。


至此,气度小、心量狭的策知县哪里识得刘禹锡身临大渊却处之泰然的高尚气节?他断定刘禹锡存心跟自己过不去,从而更加恼怒,就又把他调到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狭小房子里。就这样仅仅半年时间,刘禹锡竟然因为小人刁难而连搬三次家,且住房一次比一次小,这可真是所谓的“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现实写照!然而刘禹锡何许人也,他一个孤高傲岸的清雅之士,一个苦中寻乐、绝望中都能看到希望的达观高人,岂能因一个无名小辈的蓄意构陷就肯轻摇一下自己高贵的头颅?此时居室陋狭而心量宽广的他,也没再作什么对联,而是索性奋笔疾书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石成碑,立在门前,以表明自己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决心。而他的高尚,更令势利小人的卑劣行径灰溜溜低到了尘埃之下!


文中,刘禹锡身处逆境、却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身居下僚却不贪图名利的高洁情操真是字字为证。而这样的刘禹锡,也正如他文中隐寓的那样,终究把自己屹立成了人间的一座高山,令后世之人尽情瞻仰、无限敬慕。很多落魄文人更是以这篇铭文为“座右铭”,陈之于堂间案上用以自励,以图重新崛起。


风西夜昨


我今天谈淡李煜吧。煜,即光芒灿烂之意。父亲希望他一生仕途顺畅,光耀照人。实则一生凄凉,与名字相反。李煜从来不爱政治,命运捉弄人,偏把他推上政治舞台。历经内忧外患后,变成阶下囚。国破家亡,物是人非,连妻子也成了他人妻。可以想见,一个才华横溢的君主情何以堪。

降宋后,他的才华难以掩盖,很快被国人知晓,乃至仰慕。为了扼杀于萌芽状态,一首所谓的反诗作为借口,一杯毒酒让他含恨离世。

纵观他的一生,一个悲字了得。他的词里字里行间都是一个愁。首首是泪的控诉,字字是愁的渲泄。看看他的离别诗吧,林花谢,胭脂泪,多美多凄凉的意象啊。林花,也指林红,瞬间而过,为什么呢?风雨的侵扰,只能无奈的凋谢。胭脂泪,巧改杜甫河中一个字,使词更凄婉。短暂相逢又是离别,这事世无常啊。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伤春咏别,抒发人生的长恨,像流水一样长。

李煜的一生,受尽屈辱,流尽眼泪,而又那样无可奈何。政坛上他是一个失败者。文坛中却是一颗耀眼的星星闪烁在苍穹。只要一拜读他的词,就会被他的才情所折服,被他的人生扼腕叹息。


用户1345675697742


中唐著名诗人(772-843),在他所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远动失败后,被贬到夔州(今奉节县)作刺史。

刘禹锡通过学习民款、拟作民歌提高自己诗颜的创作水平这一经验,对今天的新诗创作者,边应是有启发作用。我在头条学习两年来看,能写诗的都是过来人,小年青,没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写不出诗的味道来!


不知道取啥名了1


刘禹锡文名遐迩。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他毫无怨言。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



墨尔根阿信


《陋室铭》是唐朝大文豪,思想家,哲学家。在被贬安徽和县时所做。他自幼聪明过人,深得多位大家真传和影响。思想积极进步。与挚友刘宗元一起辅佐太子革新朝制,触及到达管贵族的利益而夭折,受排挤数度被贬。在当时史称八司马事件后,被贬之安徽和县为通判。偏偏遇知县小气势利,又忌妒他的才华,故意刁难打压刘禹锡。从三间半房到只能容一桌一椅一床的区区小室。一月不足致刘三次搬家。本想羞辱排挤刘。而文豪丝毫不受其乱。身处陋室,欣然专心创作。写下了多部作品,陋室铭就是在当时的情景遭遇下而写的。表达出了作者怀才不遇,而又思国忧国的高尚 情操。


游游蜉蝣


屡次贬谪,怀才不遇,而又不低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回何处,前度刘郎今又回。”这是遭贬十四年回到京城的刘禹锡写的,讽刺意味明显,以后还是贬,在外漂泊二十三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用户云水禅心12535


刘禹锡主要经历事件就是“二王八司马”。

他一生豪气凛然,所以他的诗作奔放豪迈,白居易赠他“诗豪”,他的任职不稳定,经常遭到贬谪。这也与他眼里不揉沙子的性格相关吧。


半世飞仙


身居高处,大志落空,安然平凡,懂得放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