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陋室銘》之前的劉禹錫曾經歷了什麼?他何以會寫出如此不朽的千古銘文?

風西夜昨


劉禹錫的達觀與昂揚必然是深入骨髓的!要不何以會書寫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悲中見樂;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豁達開朗;抑或是那“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從容豪邁……在浩若繁星的唐宋詩詞名家中,他獨以自己積極樂觀、逆中求堅的人生態度,便足於贏得世人的偏愛,是以有“詩豪”美譽也不足為怪了。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他這篇著名的銘文《陋室銘》,就讓我們從詩人那段不一般的人生經歷中,再次景仰一回他那孤傲而堅毅的高貴靈魂。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樣一篇不朽的傑作,技法之精良、用語之高妙,寓意之深遠、音韻之和諧,無數前賢早已連篇累牘、充分剖析,在此愚不敢再作添足之筆,遂單從作者人格背景層面聊作淺析,以請同好師友不吝賜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作者開篇以山水起興,石破天驚地發表議論,道出自己異於常人的處世見解——山之高水之深不足於讓世人傾慕,有了仙姿龍形(隱喻)的駕臨,就算小山淺川也得以傲然天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自己雖身處簡陋逼仄的斗室,但因為清明高潔的德行已足於令陋室生香的高度自信。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白描的手法看似僅在陳述陋室幽深僻靜、清新雅緻的環境,實則在昭告世人,無論在哪裡,我劉禹錫都是不改本色、不屈權貴的磊落之人。這裡他借綠苔和青草來比喻自己,是自己鄙視流俗時高尚節操的亮相、不屈人格的宣言。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再一次標榜了自己蔑視流俗,潔身自好的清高性情。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足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作者遭受貶謫,倍受打擊,卻並不自暴自棄,反而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這其中他那充實的謫居生活、達觀的人生態度,由此也可見一斑。而此句更是充分顯示了他遠離名利場、而甘於清靜的錚錚傲骨。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經據典借古代名賢自比以告誡世人,世上淡泊名利、不慕權貴的高雅之士,無不品性高潔、鍾情隱逸。而這樣的人,就算寄身的居所簡陋至極、幽僻至極,但他們高潔的情操卻足以令陋室熠然生輝、令幽居名滿天下!



這樣一篇千古銘文,是如何煉成的呢?除了作者豐厚的學養、高尚的節操作底,這篇著作竟是他為卑劣小人所構陷後逼出的一篇傑作!何以為此?史料為證——

唐永貞年間,以王叔文、王伾為首的官僚士大夫集團,主張加強中央集權的施政方針。為打擊宦官專權、外戚干政、藩鎮割據的政治態勢,他們發動朝中的有識之士,開展了一場僅持續一百多天的革新運動。當時任監察御史的劉禹錫和他的好友柳宗元作為這場運動的忠實擁躉者便參與其中併成為中堅力量,這就是史料所指的“二王劉柳”稱謂。然而這樣一場原本具有進步意義的運動,卻因為集團內部意見太過激進、欲速不達而至人心渙散,再加之推崇改革的唐順宗中風失語,以及外部反對勢力的極力干涉,終於使這場志在針砭時弊、淨化朝堂風氣,具有積極意義的改革難以為繼,最後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發動的政變中宣告失敗。革新失敗,保守勢力重新掌權,革新運動中的參與者皆因痛遭迫害而死的死,貶的貶。劉禹錫作為王叔文極為賞識的得力干將,更是被一貶再貶,最終到了安徽和州縣任和州通判。



在劉禹錫到任和州通判之時,按照當時的有關規定,劉禹錫應該住衙門裡,並且可有三間屋子。可是,和州姓策的知縣是個十足的勢利小人。他原本就狗眼低看劉禹錫的貶謫身份,加之他對劉禹錫不奉承、不送禮的“不識時務”懷恨在心,便存心要刁難劉禹錫。他安排劉禹錫住在偏僻的縣城南門,令他面江而居。對此遭遇,豁達的劉禹錫並不在意,反而根據住所外的壯闊景色寫了一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貼在門上,以表明自己隨遇而安的心境。



這個舉動自然使存心要他難堪的策知縣大為不悅,他便又吩咐差役將劉禹錫的住房調到更僻遠的城北門,房屋也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這一間半房子位於和州德勝河邊,河上終日洋溢著一派楊柳依依、清流潺潺的秀麗景色。劉禹錫見了這個環境,也沒有計較,仍怡然自樂,又寫了一副對聯貼在新居: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和州別稱為歷陽)。


至此,氣度小、心量狹的策知縣哪裡識得劉禹錫身臨大淵卻處之泰然的高尚氣節?他斷定劉禹錫存心跟自己過不去,從而更加惱怒,就又把他調到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狹小房子裡。就這樣僅僅半年時間,劉禹錫竟然因為小人刁難而連搬三次家,且住房一次比一次小,這可真是所謂的“龍游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的現實寫照!然而劉禹錫何許人也,他一個孤高傲岸的清雅之士,一個苦中尋樂、絕望中都能看到希望的達觀高人,豈能因一個無名小輩的蓄意構陷就肯輕搖一下自己高貴的頭顱?此時居室陋狹而心量寬廣的他,也沒再作什麼對聯,而是索性奮筆疾書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石成碑,立在門前,以表明自己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決心。而他的高尚,更令勢利小人的卑劣行徑灰溜溜低到了塵埃之下!


文中,劉禹錫身處逆境、卻不屑與世俗同流合汙,身居下僚卻不貪圖名利的高潔情操真是字字為證。而這樣的劉禹錫,也正如他文中隱寓的那樣,終究把自己屹立成了人間的一座高山,令後世之人盡情瞻仰、無限敬慕。很多落魄文人更是以這篇銘文為“座右銘”,陳之於堂間案上用以自勵,以圖重新崛起。


風西夜昨


我今天談淡李煜吧。煜,即光芒燦爛之意。父親希望他一生仕途順暢,光耀照人。實則一生淒涼,與名字相反。李煜從來不愛政治,命運捉弄人,偏把他推上政治舞臺。歷經內憂外患後,變成階下囚。國破家亡,物是人非,連妻子也成了他人妻。可以想見,一個才華橫溢的君主情何以堪。

降宋後,他的才華難以掩蓋,很快被國人知曉,乃至仰慕。為了扼殺於萌芽狀態,一首所謂的反詩作為藉口,一杯毒酒讓他含恨離世。

縱觀他的一生,一個悲字了得。他的詞裡字裡行間都是一個愁。首首是淚的控訴,字字是愁的渲洩。看看他的離別詩吧,林花謝,胭脂淚,多美多淒涼的意象啊。林花,也指林紅,瞬間而過,為什麼呢?風雨的侵擾,只能無奈的凋謝。胭脂淚,巧改杜甫河中一個字,使詞更悽婉。短暫相逢又是離別,這事世無常啊。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傷春詠別,抒發人生的長恨,像流水一樣長。

李煜的一生,受盡屈辱,流盡眼淚,而又那樣無可奈何。政壇上他是一個失敗者。文壇中卻是一顆耀眼的星星閃爍在蒼穹。只要一拜讀他的詞,就會被他的才情所折服,被他的人生扼腕嘆息。


用戶1345675697742


中唐著名詩人(772-843),在他所參加王叔文集團的革新遠動失敗後,被貶到夔州(今奉節縣)作刺史。

劉禹錫通過學習民款、擬作民歌提高自己詩顏的創作水平這一經驗,對今天的新詩創作者,邊應是有啟發作用。我在頭條學習兩年來看,能寫詩的都是過來人,小年青,沒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寫不出詩的味道來!


不知道取啥名了1


劉禹錫文名遐邇。唐貞元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授監察御史。後經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他和柳宗元交誼頗深,人稱“劉柳”;後與白居易唱和甚多,亦並稱“劉白”。據史載,劉禹錫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他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縣通判。按王朝規定,他應住衙門內三間三廳之房。但是,和州縣的策知縣是個勢利小人,認為劉禹錫是被貶之人,便給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門外臨江的三間小房居住。對此,他毫無怨言。劉禹錫是個文人,於是就根據住地景觀寫了一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貼在門上。

  做賊心虛的策知縣見之,甚為惱火,馬上將劉禹錫移居別地,並把住房面積減去一半。此房位於德勝河邊,岸柳婆娑。劉禹錫見此景色,更是怡然自樂。於是,他又撰寫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聞訊後,下令攆劉禹錫搬到城中一間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舊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劉禹錫的“家”被折騰了三次。他在憤激之中,有話如鯁在喉,傾吐為快,一氣呵成,寫成了《陋室銘》。



墨爾根阿信


《陋室銘》是唐朝大文豪,思想家,哲學家。在被貶安徽和縣時所做。他自幼聰明過人,深得多位大家真傳和影響。思想積極進步。與摯友劉宗元一起輔佐太子革新朝制,觸及到達管貴族的利益而夭折,受排擠數度被貶。在當時史稱八司馬事件後,被貶之安徽和縣為通判。偏偏遇知縣小氣勢利,又忌妒他的才華,故意刁難打壓劉禹錫。從三間半房到只能容一桌一椅一床的區區小室。一月不足致劉三次搬家。本想羞辱排擠劉。而文豪絲毫不受其亂。身處陋室,欣然專心創作。寫下了多部作品,陋室銘就是在當時的情景遭遇下而寫的。表達出了作者懷才不遇,而又思國憂國的高尚 情操。


遊遊蜉蝣


屢次貶謫,懷才不遇,而又不低頭,“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回何處,前度劉郎今又回。”這是遭貶十四年回到京城的劉禹錫寫的,諷刺意味明顯,以後還是貶,在外漂泊二十三年。“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用戶雲水禪心12535


劉禹錫主要經歷事件就是“二王八司馬”。

他一生豪氣凜然,所以他的詩作奔放豪邁,白居易贈他“詩豪”,他的任職不穩定,經常遭到貶謫。這也與他眼裡不揉沙子的性格相關吧。


半世飛仙


身居高處,大志落空,安然平凡,懂得放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