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獨角獸”併購,美團的行囊越來越沉重

楊國英

互聯網圈的重磅資本大戲,已讓人感到應接不暇。

4月3日晚間,共享單車品牌摩拜即召開股東會議,表決通過了美團收購案,隔日凌晨,美團創始人兼董事長王興發文回應此事,肯定摩拜“將和美團一起開創更輝煌的未來”。

跟風“獨角獸”併購,美團的行囊越來越沉重

在“獨角獸”併購的浪潮中,美團成為入局者並不意外,然而,它恐怕不是“獨角獸”併購的好榜樣。

1

“獨角獸”併購時代,競爭格局可以變,“用戶思維”不能變。

從市場角度看,“獨角獸”進入併購期具有必然性——互聯網企業和傳統行業不同,用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的話說,“互聯網沒有中型的企業,你要麼做大,要麼出局。”何況就當下而言,無論叫抱團取暖也好,叫生態對壘也罷,隨著移動互聯網紅利期的收尾,更多的“獨角獸”併購,從根本上講都是對競爭升級的回應。

大樹底下好乘涼,“獨角獸”擁抱併購,或許不失為一種生存和發展壓力下的較好選擇。然而,從消費者的角度講,每一樁併購的背後,都是消費者選擇的減少,併購之後,產品和服務水平如何升級,大概才是他們最關心的。

成功的互聯網人,向來是以自身的“用戶思維”為傲的。善於體察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則是所有“獨角獸”公司成功的共性。因此,如果是優勢互補的併購,有助於延續、升級企業“用戶思維”的併購,我們大可以對此拍手稱快。

在“內存如金”的手機體驗時代,如果一、兩款APP就能夠更多地滿足用戶需求,這樣可以更少地下載APP,手機頁面也可以變得更為簡潔,對此,用戶自然也是樂見其成的。

然而,萬事有利就有弊,“獨角獸”併購對消費者利益的實際影響,就有值得細加權衡的餘地。以美團收購摩拜為例,我們看到,在過去幾年炙手可熱的幾個賽道型互聯網行業中,共享單車行業作為少數沒有分出高下、也沒有走向合併的領域,主要公司最終在“獨角獸”併購中分化為不同陣營。從競爭的角度講,和其他行業走向合併不同,這更有利於促進競爭,保證用戶利益。

2

然而,就美團的擴張而言,其實力和格局未必撐得起膨脹的野心。

跟風“獨角獸”併購,美團的行囊越來越沉重

從併購者的角度講,如果併購僅僅著眼於生態擴張、賽道拓寬,而忽視多點作戰可能帶來的過大消耗,乃至無視不同業務之間可能存在的邏輯衝突,那最終的結果,不僅對消費者無益,也會損害自身的前途。

美團的業務版圖,實在過於龐雜,又過於“同質化”,從中,我們甚至不難看到一些樂視盲目擴張的影子!無論是外賣、團購,還是電影票、酒旅、移動出行和短租,這些業務的核心拓展手段是“競價模式”,也就是說,在取得一家獨大的地位之前,你可能要用持續的補貼,以保留並搶奪活躍用戶的數量。在這些行業,美團單點突破有可能,多點作戰則極為不易,選擇後者,則意味著將或多或少地犧牲一些用戶體驗。

美團不同領域的業務,其邏輯之間甚至明顯存在衝突!比如,美團點評的外賣和在線票務屬於O2O模式,而移動出行和短租則屬於共享經濟模式,這兩種模式的內在邏輯是存在一定的衝突的——O2O的用戶粘性弱,極容易發生遷移,屬於終極價格PK性質,既要PK線上、又要PK線下,而共享經濟則是閒置資源優化配置性質,只要能夠形成一定的市場壟斷,則用戶就會具有較強的的粘性。

單就美團收購摩拜而言,其實力,其實遠遜於競爭對手滴滴。目前正值美團與滴滴出行大戰,而同樣向摩拜伸出橄欖枝的,還有滴滴;3月21日,美團打車正式登陸上海,被視為王興向程維宣戰的信號,美團作為一個新人,不僅要在滴滴的碗裡”拿下三分之一的市場“,甚至還要做無人駕駛。然而,戰線拉得長,真的不代表實力就強!

美團最近的一輪融資投後估值300億美元,在我看來,這更像早期投資人和美團共同畫的一個餅。互聯網公司的VC和PE投資人,絕大多數是理性的,但是,其間也存在早期投資人身不由己被裹挾、以及產業投資人出於整合併購等因素而後期出手的可能。畢竟,對於早期投資人而言,如果不能力頂投資項目等到較佳的市場預期時IPO,那麼其早期投資極有可能會產生較大的虧損。從這個角度講,眾多已經融資六、七輪卻依然未上市的互聯網企業,均揹負著渴望的目光——沒有哪個投資人是不希望所投項目早日完成收益兌現的。

互聯網公司成長越快,揹負的責任越大,而美團盲目擴張式的成長,實際上給自己帶來了過多的包袱——當下美團併購抉擇的諸多潛在因素,遠比“用戶思維”更多,但給“用戶思維”升級和消費者利益留下位置,卻是影響併購前景最關鍵的因素!

行囊越來越沉重的美團,究竟還能走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