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国没让孔子入境,而秦国最后却能统一六国?

阿姆贝儿

儒家思想真正登堂入室,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最应该感谢的是法家思想。



一言以蔽之,法家思想说白了就是实用主义,只要能达到目的,不必受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核心只有一条——不管你出身如何,你想荣华富贵,想娶个漂亮老婆,改变世代贫困的命运,OK,完全可以,去战场上一刀一枪,多砍几个人头回来,封妻荫子没问题。

看起来简单粗暴,完全摒弃了儒家那一套金字塔式的礼制,可却收效颇丰,秦国的战斗力与日俱增,最终完全碾压山东六国,以摧枯拉朽之势统一天下。

商鞅认为,每个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商人日夜兼程,千里迢迢的赶路依然不觉得远,不觉得累,是因为前面有利益吸引着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有好恶,故民之可治也。



而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强调道德约束。法家造就实干家,儒家孕育道德楷模,一个适用于对外扩张,一个适用于内部治理。

如此一来,法家思想与霸权主义堪称黄金搭档。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到秦始皇完成终极绝杀,每一代君主都以问鼎中原为己任,法家思想彰显昭著,功不可没。

法家思想与秦国的现状严丝合缝,而儒家却格格不入,秦国当时首先富国强兵,儒家的那一套条条框框反而使其作茧自缚,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商鞅变法对症下药,摸清了秦国的病因。



富国强兵后,对外扩张势在必行,那法家思想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秦惠文王杀商鞅而不废商法的原因。秦国若要吞并六国,必须奉行霸权主义,必须要以法家思想为着力点,这是自秦孝公以来历代秦国国君遵循的基本国策。

其实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儒家思想才有了用武之地,可统治者一条道走到黑,认为法家思想完美无瑕,此时如果着手由法家向儒家转变,秦朝至少不会那么短命,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在战国时期,儒学并非治国显学,相反的尽管孔子、孟子周游列国,费尽口舌,儒学都没有进入各国国君的法眼,反而弄的惶惶如丧家之犬(孔子自语)。

在战国那种列强争雄的乱世,儒学给各国君的感觉是一门耍嘴皮子和装点门面的学问,因为儒家崇礼,发端于周礼,崇尚周礼,显得自己近古,像一个文明人。


实际上战国时期的经世致用之学是法家学说,除了秦国其余各国基本上都有变法经历,而且都是法家变法,凡是变法的国家都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只有秦国变法成功并得以代代传承而已。

儒学的真正发展和成为治国显学是在汉武帝刘彻时代,具有一些阴阳学背景的大儒董仲舒被武帝赏识,开启了罢拙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从此,儒学成了历代君王的治国圭臬。




其实后世治国的儒学,已经不是单纯的儒学了,实际上他是糅合了儒学与法家、兵家甚至是诸子百家学说的综合体。只不过都被历代儒生通学之后,归于了儒学而已。儒学主礼,法学主刑,兵学治军,历代宰辅,有谁能在治国时仅靠一礼安天下?


所以当代为什么说是国学而不说儒学?因为实际上儒学只是国学这棵参天大树的一个小小枝桠而已,历史上所说的儒学治国只是一个宽泛的说法,再说国家要一种文化、精神象征,也不可能把诸子百家都供着,那样反而失去了凝聚力,最后就独尊孔孟一家了。


谢金澎

孔子在人才个人素质的教育上、在道德伦理的规范上无疑是伟大的先行者,但是他以规范伦理的“

”为基础的仁、义、信、敬这一套思想,对和平统一时期的政府管理是有效的,但难以使其有敢为先的对高层和先人的思想突破,因而也就只能墨守陈规的走向衰亡,就更不要说让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国环伺的国家去实施了。

孔子在老家附近的齐国也曾游说过齐景公,提出的治国方略无非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类的克己复礼思想,齐景公本来是觉得有道理的,也想给他一个职位让他发挥一下。但是作为丞相的晏子劝阻道:孔子尊上卑下的这种思想并不能让齐国人发挥大家的积极主动性;崇尚丧事、破产厚葬、几年致哀的礼节不利于民富国强,更别说要找人去打仗卫国了;恢复周礼的一套繁文缛节更是一种形式主义,根本不利于健民强国……因此,孔子也就只能走人了。

反观秦国,自从采纳了商鞅的变法,依法治国,有功可以升官封地、有罪就该受到严厉惩罚,于是人人争先、个个建功,令行禁止,纪律严明,几年以后便创新不断,兵强马壮,成为新兴强国。

因此,在外敌环伺、国家危难之时,孔子的一套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不适用的,这一点秦国国君们应该很清楚。后世中,也没有哪个朝代是用孔子的思想来得到天下的,只是用他的这一套思想来实施对内统治而已。


WILLSON1625027

秦国没让孔子入境,却成就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壮举!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就是在天下礼法正统伦桑,进而采取法家思想进行有条不紊的大改革,才使得秦国上下凝聚成一股强有力的霸气。这种霸气只有经过法治的形式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

天下大乱使得儒学在应用上有点华而不实,有哗众取宠的意味

儒学并非不好,只是相对于受礼教束缚,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还在维持自己的忠孝礼仪为第一准则,就会使得自己容易挫失良机,或者有点如同“刻舟求剑”的寓意在里面。天下都分崩离析,还如何在一个关节点上来寻根溯源进行开花结果呢?

天下一法,法立则万物皆应,效法存礼才是治乱世之道

每一种思想都有他们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如何运用,在什么时机进行运用,而儒家适合治理的是安平盛世,乱世用儒反而会深受其害。这也是各个学派之间产生很大分歧的主要因素之一。

简而言之,每种学派都有各自的优长之处,诸如墨家讲究的就是以守带攻,并且以求天下大同为己任。但是也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逐渐变的只剩下一套思想。而原本的那些墨门中人也不得不慎重看待时代发展的潮流来选择进退。


梦幻哲学申红蕾

秦始皇统一六国,用的是法家,而非儒家。

所以问题实际上应该是,为什么法家能统一六国,而非儒家?

这实际上关乎法家和儒家的根本理念。

儒家比法家早出现了200年,而韩非子还是儒家学者荀子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儒家和法家有一定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他们的功用却大相径庭。

孔子的儒家,适用于对内政的治理,却解决不了外忧,他担任的是政委的职责。

孔子认为,政治和社会的和谐来自于人们之间和谐的关系。在官僚机构还不完善的时期,孔子就已经认识到,一个好政府需要品行高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建立。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最集中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后,孔子的儒家思想延续和统治了中国几千年。因为只有儒家具有完整的思维体系,和对国家发展的宏观把握。

而法家,则更加实用主义。

法家是比儒家更加具体化的治国思想。它认为国家的根基在于农业和军队。这不仅在当时,甚至在现代,都是毋庸置疑的根本。中国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无一不是产生于土地问题,终结于军队的的强大与否,为了从硬实力方面保证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一定要先解决吃饱饭问题,并且要加强国防。

正因为如此,在春秋战国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时代,儒家思想还远远占不了统治地位,与法家的实用主义相比,儒家只能说是用来锦上添花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既要有法家的硬支撑,也要有儒家的软支撑。

二者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有特定时期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同之分。这两件事,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互相缠绕,缺一不可。


旅读欧洲

这就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了。


总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大国兼并小国战争时有发生。而孔子的仁爱学说根本不适合那个时代,乱世当中,命都不保了,谁还会去讲礼乐啊。皇帝更排斥了,我讲仁慈厚爱,别的国家可不会管那么多,会直接侵略吞并我。因此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其实没有一个国家欢迎他并接受他的思想。秦国拒绝孔子入境是明智之选。

至于秦国为什么会统一六国,恰恰是因为他运用了和孔子学说相反的法家学说,“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开始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后来嬴政继位后,开始了统一六国战争,由于实力的强大,猛将谋士众多和法律制度的优越,秦王朝最终统一了天下。



历史小潮人

孔子只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把贵族教育推向了民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克己复礼”,也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搞诸侯争霸,而要去遵守周朝建国初期就已经确立的社会秩序。

因此,孔子周游列国,根本就没有人理睬他,秦国干脆就禁止孔子入镜。

后来的秦国,在战国时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无比强大的,实行了中央集权制的大秦帝国,已经雄辩地证明了,孔子所倡导的治国理念的严重错误。


沈阳杨艺

你先搞清楚是秦国没让入境,还是孔子压根就没去,再来提问题好么?驴唇不对马嘴,孔子时期秦国也算不上强国,春秋和秦始皇统一差几百年呢,最重要就是孔子周游列国就没跑到那么靠西的国家,春秋国家上百个,没去的多了,当时又没有高铁。。不要把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件事硬拉到一起好么?你无非是想证明,孔子学说没用,直接问好了,何必生拉硬扯呢?孔老二一无是处,这不就你想要的答案么,给你好了。。


Lucifer

孔老二之学说只有守成之作用,没有创业之功效。孔子和孟子极力夸张其学可称霸是不现实的,历史和l事实证明仁义道德是治国之理念之一,而不是创国的根本国策,法家和儒家都是治国的,而创国的是暴力和实力。


彩云东升

孔子是保守派,守旧支持者,秦国立国本来贵族力量就不是那么强,君权较大。秦人好战尚武很有血性,从祖先立国创业就艰难困苦,开拓进取远比守旧安逸思想更普遍。孔子的那一套并不适合一个急需发展的新兴强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