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裡的“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是不是真的?

588781

陳世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千古渣男的代言人。這個人物出自《包公案》,在《三俠五義》中故事劇情得以完善,最終被改編為中國傳統戲曲《鍘美案》。

包括京劇、秦腔、豫劇、海豐白字戲、海豐西秦戲還有潮劇都有涉及。是戲劇界的經典曲目。

這個劇情,男人看了會沉默,女人看了會流淚。曾幾何時陳世美和他的髮妻秦香蓮也是令人羨慕的一對神仙眷侶,夫妻二人感情和睦,相敬如賓。陳世美也是一個非常有上進心的男人,一心想要考取功名,給妻兒更好的生活。秦香蓮也在背後默默支持著陳世美,一家雖苦,卻快樂。

及至陳世美進京趕考,並高中狀元,正所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宋皇更是欽點他為駙馬爺。成功來得如此突然,眼前的榮華富貴一切是陳世美從來不敢想象的,誘惑矇蔽了他的雙眼。他選擇隱瞞自己已婚生子的事實,堂而皇之地做起了駙馬爺。

遠在家鄉秦香蓮還一廂情願地等著陳世美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她含辛茹苦,窮耕苦織,奉養公婆和撫育兒女,這一等就是三年。可家鄉連年的災荒還是壓垮了這個殘缺的家庭,公婆去世,秦香蓮無奈之下帶著一對兒女開始了千里尋夫之路。

接下來的就是陳世美喪盡天良的拋妻棄子表演,先是堅決不肯認妻兒,更是派下屬韓琪追殺秦香蓮,以絕後患。韓琪良心未泯,不忍痛下殺手,進退兩難的情況下,自刎取義。

陳世美這廝反倒誣陷秦香蓮為殺害韓棋的兇手,秦香蓮走投無路,只能請開封府青天大老爺包青天做主。包公弄清原委,力保秦香蓮,不畏權貴,蒐集陳世美的犯罪證據。

隨著這句“駙馬爺近前看端詳 秦香蓮三十二歲 狀告當朝駙馬郎 欺君王瞞皇上 悔婚男兒招東床 殺妻滅嗣良心喪 逼死韓琦在廟堂 將狀紙押至在了爺的大堂上 咬定了牙關你為哪樁?”經典唱腔響起,饒是太后公主親自來求情,可包拯不為所動,法不容情,終將陳世美送上可鍘皇親國戚、鳳子龍孫的龍頭鍘。

包青天怒鍘陳世美確實讓人看著大快人心,不過據相關考證,拋開戲劇不談,陳世美這個人物卻是被冤枉的。

陳世美的歷史原型為清順治年間的進士陳年穀,又名陳熟美,是個清正廉明的好官,更沒有拋妻棄子一事了。據傳陳熟美是因為不願意給自己當年的同窗仇、胡二人進入仕途開後門,這兩人懷恨於心,為了報復他們將劇情類似的《琵琶記》中的主人公改頭換面成了陳熟美,

這兩人還留了個心眼,不敢直呼其名,所以改成陳世美。

不得不說仇、胡二人其實真不適合走仕途,幹編劇這一行挺有天賦的,他們改編出的戲劇引起人民群眾廣泛共鳴,一步步完善之後成了《鍘美案》,紅遍大江南北。

只是有點可憐陳熟美了,莫名其妙成了渣男的代名詞,也算是千古奇冤了吧。


軲轆島

可以肯定的說:不是。

現在陳世美幾乎是“忘恩負義”的代名詞,大家都關心到底有沒有過這個人。

據《湖北歷史人物辭典》記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熟美,均州人。均州就是現在的十堰。他不但不是忘恩負義,還是個大清官,據說他為官清正,為了杜絕前來賄賂他的人,把大門一關,誰也不見。1992年在丹江口市發現了有關陳熟美的碑文,根據碑文的記載,陳世美是位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體察民情的清官。

可是陳世美怎麼就成了忘恩負義的人?!

據說在前來跟陳熟美求官的人中間有兩個曾經在陳熟美科考的時候資助過他的人,後來陳熟美考取官員出人頭地了,兩個人就想來“蹭”個官做做,沒想到被陳世美拒絕了。然後就心生歹意,把宋代的一出《琵琶記》改成了《秦香蓮抱琵琶》,為了避人耳目,把原作中蔡改成了陳世美,而沒有直接叫做陳熟美。

之所以成為忘恩負義的代表,有一個故事,據說,有一個戲班在演出的時候是先演包公戲《陳州放糧》,後演《秦香蓮》,臺下的老百姓們看完秦香蓮覺得陳世美太忘恩負義,太可氣了,說絕對不能輕饒了這個傢伙,也有人義憤填膺的說,這樣的人就該斬了。但是故事沒有寫啊,於是戲班的班頭兒就臨時加了一出包拯斬陳世美的戲,這才算完。

這一來不要緊,大快人心的結果就這麼固定下來了,觀眾們才不管什麼宋代的包拯戰了清代的陳世美,大家只覺得只要正義戰勝邪惡,其他的都不重要。再演《秦香蓮》沒有這一斬,感覺就不痛快,戲就沒演完,於是這一場戲就這麼慢慢的固定下來,成了《鍘美案》。

不過,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發展變化中有十分可貴的一點:觀眾參與了創作。這是非常好的創作——實踐——反饋——再創作的一個典型故事,我想也正是觀眾的積極參與才有了這出一直演出到現在的好戲,才有了現在膾炙人口的“包龍圖打打坐在開封府,遵一聲駙馬爺細聽端詳……”

戲,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它就是在不斷的演出中,在觀眾的回饋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好的戲一定有觀眾的“創作”。


不止看戲

戲劇裡的“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是不是真的?

陳世美這史上最著名的負心漢實際上是假的!

可以很肯定的說,歷史上並沒有“陳世美”和“秦香蓮”其人,陳世美和秦香蓮最為人熟知的故事是在包公案裡,最後陳世美被用龍頭鍘給鍘了,就是著名的“鍘美案”,據說陳世美是宋仁宗時期的狀元,最後做了駙馬,但是實際上宋仁宗時期壓根就沒有姓陳的駙馬。

陳世美與秦香蓮的故事:

現在廣為流傳的故事是這樣的,故事發生在宋朝仁宗時期,陳世美家境貧寒,娶妻秦香蓮,起初夫妻二人生活雖然清貧倒也恩愛和諧,與當時的所有讀書人一樣發奮讀書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

十年後,陳世美離開家人獨自進京趕考並高中狀元,由於其長相俊朗且富有才情,因此被仁宗看上欲納為駙馬,陳世美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隱瞞了已婚的事實,秦香蓮在家獨自撫養孩子,許久還沒有丈夫的消息,因此便攜家人去京城尋找丈夫。

但進京後丈夫不僅不與其相認,反而還派殺手欲取妻兒性命,誰料這個殺手聽聞香蓮的故事之後於心不忍選擇了自盡,連殺手都想放她們一條生路,但是陳世美知道妻兒沒有死之後反授意他人誣陷香蓮是殺人兇手被捕入獄,併發配邊疆,在發配途中安排人取香蓮性命,最後被展昭所救。

後來包拯收到香蓮的怨狀,一方面保護香蓮,一方面安排展昭至陳世美家鄉蒐集證據,最終人證物證搜齊,包拯便要治陳世美的罪,但這個陳世美作為駙馬深得公主和太后的心,在開封府上公主同太后趕來阻攔,但是我們剛正不啊的包青天還是安排張龍趙虎押著陳世美上了龍頭鍘。

而且陳世美和秦香蓮這兩人的故事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現在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包公案和七俠五義,這兩個都被拍成了電視劇,據說陳世美的故事宋代就有了,不同時期故事內容還不一樣,都是後人杜撰加工的產物。

這個故事雖然是假的,但是反映的情況卻在民間存在,你可不要學陳世美哦!


心安理得君

對聯小人生,人生大對聯讀2005年2月28日某報《昔日丟妻棄子多“神氣”,今朝眾叛親離好冷清》一文,頗覺好笑,笑後有感,文與感皆姑存之。文中說的是某縣某鎮的一落魄包工頭貼春聯罵子“不肖”的故事----2005年春節,該鎮一戶人家門上,貼著這樣一副對聯:上聯:冷冷清清過個年養子不肖下聯:坦坦蕩蕩度此生展望未來橫批:笑看人生寫此對聯的主人公姓黃,原是包工頭,現已50多歲,有妻室並生下三男一女,均已長大成人,其中有大學畢業生,本是一個相當幸福的家庭。但10多年前,黃老闆在外包工順利,腰包錢多了,便丟妻棄子找了個情婦,並公開帶回家中,還生下一個男孩。這樣引起原妻及兒女的當然不滿,從而導致家庭的一分為二:原妻及兒女為一家,黃老闆及其情婦和所生兒子為另一家。最近幾年,黃老闆事業不順,荷包“冇”了,甚至難以自養,其情婦見狀便不辭而別,丟下現已六七歲的男孩由黃獨自撫養,生活甚是艱辛。而其原妻和兒女,則認為黃之窘境,乃其為富不仁所致,應苦果自食,故不肯給予支持幫助。到今年春節,這個黃老闆只好帶著年僅六七歲的小兒子“冷冷清清過個年”了。讀罷上文,我想,此聯可否改為:“冷冷清清過個年養子何故不肖;坦坦蕩蕩度此生笑話焉能得傳!”故事的主人公至今未能明白養子為何“不肖”?還在用“坦坦蕩蕩”來為自己辯護! 當然,人要面目樹要皮,雖然他是打腫臉充胖子,卻也可看出他已在“冷冷清清”的處境中自思餘生應當“坦坦蕩蕩”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是啊,舞臺小社會,社會大舞臺。不管有意無意,現實中每個人都在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演得如何,得由觀眾來評價。要當心一不小心演成了反角、丑角,或讓萬民唾罵,或成千古笑傳!像故事裡的“黃老闆”,就實在演得不怎麼樣,以致落得個雞飛蛋打,為人恥笑。

閱讀量235萬

舉報

|
反對

阿米心靈蛋糕

可以很肯定的說,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是假的。但說陳世美原型是清代官員的說法也是錯誤的。

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最早出自明代公案小說《包公案》,那時候故事的男主人公已經叫陳世美了,附會到清朝官員陳熟美身上顯然是錯誤的。



(陳世美)

說陳世美的故事肯定是假的,是因為它完全不符合宋代的客觀社會背景。可能在今天人看來,中狀元后成為駙馬,攀上了皇家高枝,皇帝老丈人還不大大提拔自己,對仕途非常有利。新科狀元或進士肯定求之不得做駙馬。

但是在宋朝,駙馬的仕途受到嚴重限制,基本沒啥發展空間,遠遠不如普通進士更別說狀元。一個駙馬和普通進士比,優勢也就是剛做官那幾年經濟上相對寬裕點,做官前景比普通進士差得遠。

進士去做駙馬,就等於完全放棄仕途。等同年們做了高官的時候自己只是個富貴閒官。

一個宋代進士,選擇去做駙馬,只有一個可能,腦子進水喪失神智了。皇帝也不會自找沒趣,去讓進士甚至狀元做駙馬。

明朝同樣也是如此。

面向社會下層的評書公案小說等,為了迎合讀者或作者水平有限,經常出現放到本時代也很荒謬的故事。但合理性不重要,受讀者喜歡影響力大就是成功作品,陳世美的故事就是典型。


仁勇校尉

歷史上,狀元做駙馬的不能說沒有,但很少很少,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狀元還配不公主嗎?當然不是啦,在封建時期皇家的公主一般多會許配給重臣的後代,以示皇帝對大臣的拉攏和重用之意,這些人的家境普遍不是那些新科狀元能比的,金枝玉葉的公主嫁過去也不會生活也不會變差。

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防止駙馬“大逆不道”。雖然駙馬沒有皇家血統,但公主有啊,駙馬和公主的孩子有帝王血胄,從法理上來講,駙馬和公主的孩子也是可以繼承帝位的(這種現象西方比較常見),為了防止駙馬做出謀反、清君側等大逆不道的事來,歷朝歷代公主出嫁一般是嫁給絕對信得過的,表示恩寵;要麼就嫁給普通人,頂著駙馬都尉的名頭混日子。

很不幸,宋朝的駙馬就是普通人。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只要長相端正、四肢健全、無作奸犯科記錄的平民(貌似有童生資格的好像都做不了駙馬吧,抱歉時間太長忘記不清了)都有機會成為駙馬。像陳世美這樣的狀元之才,即便皇室想招為駙馬,百官也絕對不會同意的,而且宋朝是相當民主的,如果皇室相中某人想招為駙馬,對方不願意的話,皇室也不能強迫對方。

另外,在宋朝根本沒有叫陳世美的狀元,也找不出原型,倒是清代有個叫陳世美的狀元,不過人家也沒有幹出中舉後拋妻棄子的事來。

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說:陳世美和秦香蓮是杜撰出來的戲曲形象!

以上是我的分享,希望對您有所裨益。如您有其它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也可以關注我,私信討論,謝謝!


雛鷹趣味知識

陳世美——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人說陳世美原名“陳士美”,又有人說原名“陳熟美”,本是清官,遭人嫉妒,給其戴上“殺妻滅子”的罪名。我以為這些說法、“考據”都有點牽強。

別說宋朝到今天1000年有餘,就是同一時代同名同姓的人多了去了。其實”陳世美“跟我們今天小說戲劇的人物一樣,就是個藝術形象。

就拿紅極一時的樣板戲中的”南霸天“、”黃世仁“;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胡漢三來說吧,這些惡霸形象不過取材於抗日、解放戰爭時期。受過地主惡霸壓迫的老一代人,覺得這些惡霸就在身邊,可自己身邊的惡霸又絕不是”南霸天“、”黃世仁“或者”胡漢三“。1945年歌劇《白毛女》在延安演出的時候,有戰士就要開槍打死扮演“黃世仁”的演員,可是今天誰能說出“黃世仁”就是中國X省X市X縣X村的人?

藝術形象取材於現實,但絕不會是現實生活中某個具體的人。所謂的“典型形象”取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成功的文學形象是一個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覺得他面熟得很,我們的熟人們中間就有他的影子,但並不就是他。魯迅塑造的“阿Q"是這樣,傳統戲曲中的“陳世美”也應該是這樣,他只是背叛愛情者的一個典型形象。我們應該好好品味在他身上作者及勞動人民所賦予的懲惡的美好願望,而不必牽強附會的去“考據”他是否是個歷史真人。因為你考據不到真相,他就是個“典型化”了的藝術形象。


乾陵月

可以肯定的說:不是。

現在陳世美幾乎是“忘恩負義”的代名詞,大家都關心到底有沒有過這個人。

據《湖北歷史人物辭典》記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熟美,均州人。均州就是現在的十堰。他不但不是忘恩負義,還是個大清官,據說他為官清正,為了杜絕前來賄賂他的人,把大門一關,誰也不見。1992年在丹江口市發現了有關陳熟美的碑文,根據碑文的記載,陳世美是位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體察民情的清官。可是陳世美怎麼就成了忘恩負義的人?


98十年

肯定不是真實的。

這部戲劇廣為流傳,具有很強的教化意義,尤其是在以前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村。正是說書唱戲勸人方。實際上在宋朝,國家有規定,公主的丈夫——駙馬是不能做有實權的官的,所以經過十年寒窗苦讀,各級考試,過關斬將,考中狀元的有才有志青年是不可能做駙馬的


雙河牧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