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裡面的獨立團是怎樣的一個建制?

影說笑

附:八路軍建制及將帥圖,供大家討論時參考。




圖中可見,王近山將軍當年是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陳賡)772團的副團長,屬於抗戰時期國共合作之國民革命軍八路軍建制團副團長。而《亮劍》中李雲龍的團是建制外的擴編團,如獨立團、新X團等。

蔣介石在國共談判時只給延安一個軍(集團)、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的編制(番號),定為丙級部隊。但軍餉定為乙級。

隨著抗戰發展,八路軍由最初4萬人發展到30萬人、100萬人以上,各旅、各軍分區都擴編了許多團級戰鬥單位,靠軍民大生產自己解決後勤給養。這些團就是“編外團”。

李雲龍由抗日時期的團長,到解放戰爭做到東北野戰軍師長、解放軍代軍長、南京軍校學員,1955年授少將,還是合理的。而真實生活中的王近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建制團團長,解放戰爭至抗美援朝時做到兵團副司令(正軍級以上),1955年授中將,也是合理。

但這兩人都是既能打仗的戰將,也是能犯錯誤的性格人。如果他們不犯或少犯錯誤,職務和軍銜應該更高些。

英雄前輩,風範永存!


東之水32552593

首長問:李雲龍,獨立團是什麼建制。

李雲龍:首長問這幹嘛,直接說,你需要多少人,我們獨立團,啥都缺就是不缺人。

首長答:那就先來一個師,要整編的。

李雲龍:首長,緩幾天行不,我要去打平安格勒戰役。我要領導二戰的轉折之戰啊。等幾天等幾天。🙄🙄



哈哈,來個段子先開個玩笑,活躍下氣氛,也是告訴各位一個道理,那就是抗日武裝編制標準本身就不固定

看亮劍電視劇裡面,影響最深的莫過與李雲龍因為秀琴被抓,團部被毀,趙家裕鄉親被屠殺集結部隊哪一段,以及之後的平安格勒戰役,還有那聞名全中國的“開炮,開炮,開炮”。這李雲龍,在當時,可謂掛團長頭銜的師長。看到這,我們就能明白,獨立團肯定有特殊性。


言歸正傳,回到問題本身,獨立團編制是否有標準,我的答案是,有,但是標準嗎?就見仁見智啦。。

在抗戰時期八路軍編制裡面,是有獨立團概念的。他們的定義是,不直接隸屬於師,由駐軍區域內的軍分區、司令直接指揮。

作戰任務主要為:擔負駐地及附近地區的守備任務。(這也就是為啥獨立團總在基地蹲守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一般部隊的編制為師、團、營、連、排、班、或者旅、團、營、連、排、班組成,另外師以及師級以上建制,比如軍、集團軍等戰役集群的編制不固定都是隨著戰鬥需要,而編組。

那麼相對應的,獨立團這種番號一般是給剛升級上來的地方部隊的。就是地方武裝升級成正規武裝過度使用。所以,這些部隊往往戰鬥力並不強,也基本都由軍區直接管理。是一種,根據任務需要對某部補充形成的非常規編制,其規模一般比同類建制單位大的多,也就可以理解李雲龍的團為何人數比師級單位還多啦。


抗戰時期,最出名的就是隸屬八路軍115師下屬的楊成武獨立團。(狼牙山五壯士,還有擊斃日本名將之星,阿部規秀的都是這個團)

因為當時國民黨給的正規番號不足,整個八路軍,只有3個師,12團的正規番號,而115師人數又多,完全不夠編。所以就單獨編了獨立團,由師部直接指揮。(題外話,這也是老 蔣為啦少給補給,摳門到家啊)

一般師部直屬的獨立部隊,最大作用就是建立抗日根據地,看看李雲龍,貌似也做得這個事情。

在這裡我們要澄清一個事實,那就是,亮劍電視劇裡面李雲龍所在的八路軍386旅獨立團是不存在的。

以下為386旅編制及主要指揮官

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參謀長李聚奎、政訓處主任王新亭

771團,團長徐深吉、副團長韓東山、參謀長黃新友、政訓處主任黃振棠;

772團,團長葉成煥、副團長王近山、參謀長孫繼先、政訓處主任謝富治;

根據推測,和性格比較,我們的李雲龍,李大團長,原型應該是是772團的王近山中將。

獨立團的特殊建制,是八路軍突破國民黨的軍隊限制而選擇建立的。他有一定特殊性,與正規團級單位不一樣,在國民黨的政府裡沒有備案,所以領不到軍餉和補充。 (我們可以理解為黑戶)

因為以上原因,大多數獨立團的武器裝備都很差,戰士們的主要武器就是大刀,漢陽造步槍都只有3,4個共用。重武器更是一樣都沒有,都是繳獲的才有。

所以我們就能夠理解,李雲龍團長對於繳獲物資的渴望,還有強取豪奪的興趣,從哪裡來的啦,那是真窮怕啦😄

我是阿斗,我喜歡看亮劍!


阿斗不傻

八路軍1937年接受國民政府改編時,全軍不過45000人,下轄三師六旅,番號一直給到團級的,這算是國民革命軍正式序列,比如戰鬥中犧牲的名將葉成煥,就是三八六旅772團團長,按照林彪、劉伯承、賀龍三個師長的元帥級,徐海東、陳賡等旅長的大將級推算一下,八路軍1937年剛剛改編時的團長,解放後的級別真是不低。

楊成武就是115師正式改編時的團長,解放後已然是上將了。不過隨著八路軍不斷擴軍,軍事幹部使用肯定達不到最初改編時的標準了,一般能達到開國少將的級別就算正常,所以《亮劍》裡李雲龍、丁偉和孔二愣子55年授少將是有講究的,因為他們不是八路軍首批團長。



怎麼區分呢,除了“77*”番號和最初的各師屬獨立團外,其它所有的團級建制都是新建的,什麼新一團新二團的,老蔣的軍政部一概不承認的,不撥糧餉不撥彈,估計開始國民黨方面也不知道這情況,百團大戰一打起來 ,老蔣確實有點暈比了,臥槽,神馬,100個團?40萬人?

打那以後,老蔣的抗戰就不那麼積極了。



但是,李雲龍的獨立團絕不是1937年改編時的三個師屬獨立團,129師直屬獨立團,明顯他的級別不夠,應該是三八六旅自己後建的獨立團,這還是國民政府軍政部不承認的武裝,不過呢,也管不了。

《新亮劍》不知道多少人看了,李雲龍從西路軍突圍出來,剛組建八路軍時只給安排了個副團職,之後隊伍壯大了,幹部不夠用了,才把有能力的再放出去做主官,長征到陝北,確實是官多兵少了。

當時八路軍的獨立團和新建團級建制,按三三制的原則,最多也就千把號人,八路軍的連達不到日軍中隊的規模,八九十人,百十來人,都是有的。“劉老莊82烈士"就是一個稍有損失的正規連 ,百人都沒到。


度度狼gg

獨立團屬於什麼建制,這得先說說八路軍的改編。

其實在西安事變前,國共兩黨就已經就聯合抗日的有關事宜展開談判了(許多人恐怕想不到吧?)。當時,面對疲憊不堪的紅軍,蔣介石要價是很高的,特別是解決了“兩廣”事件後,一度提出紅軍只能接受收編並只能保留3000人。共產黨當然不會答應,談判進程十分緩慢艱苦。

就在雙方僵持之際,西安事變暴發,於是兩黨終於達成了聯合抗日的協議。蔣介石答應以目前紅軍的人數為準,獨立改編紅軍。1937年,紅軍獨立改編成八路軍,蔣介石只給了紅軍三個師的番號,編入國軍序列,即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三個番號,總人數3萬多人。也就是說,八路軍就這三個師3萬餘人是國民政府正式承認的,屬國軍丙種師編制。

改編後的八路軍即進入敵後開展抗日鬥爭。在敵後鬥爭中,八路軍迅速不斷壯大自己,原有的一個師設二個旅四個團的編制根本上不夠用了。如1940年八路軍組織百團大戰時,129師已擁有46個團了,這些團有的不足千人,有的則四五千人,總兵力達十萬人。但是,129師46個團的編制,國民黨是不承認的,他們只承認原來改編時的四個團,也只是給這四個團發軍餉。所以,那些沒有進入國軍序列,沒有軍餉的八路軍部隊,所有的供需給養、糧草彈藥,就全得靠自己了。

黨中央的原則是,只要你搞得定,編制人數不限、多多益善,國民黨不給番號,就自己給番號。於是,什麼新x團、獨立團、某某地方縱隊、某某遊擊支隊、區大隊、縣小隊的各種八路軍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層出不窮,蔣介石也無可奈何。

李雲龍的獨立團雖不屬國軍序列不是國軍正規軍,但卻是八路軍自己定的序列,是八路軍的正規軍,戰鬥力一樣是“爆棚”的。而且,“多多益善”原則一樣也適用於八路軍所有部隊,所以李雲龍打平安縣城時,兵力有近萬人,就不足為奇了。


50後男人

說到獨立團就要說說編制了!接受改編是有編制限制的,給了八路軍和四軍的編制番號,其他的沒有編制,總不能解散吧,就冠以其他稱號,往往有獨立兩個字,很多屬於直屬性質。


抗日戰爭中要發展擴大部隊,老蔣不給編制,沒有編制也沒有軍費,就要自謀出路,就像現在的差額事業單位,總部可能給你撥款一點,大部分你得自己去搞,就像亮劍裡面,李雲龍會過日子,很快把獨立團發展起來,一點不比有編制的差。當然除了自己發展,也給一些願意跟著乾的其他雜牌加上獨立兩字,慢慢再改造。

當時,不給編制就是怕八路發展壯大。不過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發一定八路的帽子,你就是八路軍了,從平型關廣告戰打響後,敵後很多百姓和雜牌,散兵遊勇紛紛投八路,很多就被編入獨立大隊,獨立團等!



江湖濁酒說史

正規來講,“獨立團”等獨立部隊是不直接隸屬於師,其通常由駐軍區域內的軍(分)區、司令部直接指揮。一般都擔負駐地及附近地區的守備任務。同時它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必須在上級的領導和授意之下行事.這就是它的獨立性。但是在抗戰時期,所謂的獨立團,是部隊擴充編制保留建制的一種方式,通俗地講就是:比如八路軍要組織成立一個團,但是目前沒有番號和建制,所以先成立個“獨立團”“獨立旅”什麼的,歸總部直接領導。在抗日戰爭時期,這種部隊大多都是被收編或改編,或由地方武裝組合而來。

在亮劍中,李雲龍的直屬上級是旅長陳庚,按道理,這不符合獨立部隊的建制標準,但是在當時這是很正常的,因為當年老蔣給八路軍的總編制只有9萬多人,但是到了抗日後期就擴充到了40多萬人了,所以新擴建的部隊只能用獨立團,新一團,新二團,沒有正式的番號,所以抗日戰爭時期的獨立團都是“黑戶”。他們基本上沒有上級下發的軍需用品,和武器彈藥,多是自己想辦法去找,亮劍裡的獨立團真實的反映當時的這一現象。

另外,雖說亮劍裡的獨立團是主力部隊,但是在抗戰時期,大多數的獨立團就是一些地方武裝,像縣大隊、區中隊、各村的民兵組成,這些地方武裝也是抗日戰爭的重要力量之一。上級為了鼓勵地方武裝,也會授予這些單位獨立團或營的番號。

在中國軍事史上,編制為獨立團的著名部隊有: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又稱葉挺獨立團。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為楊成武。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園之緣味小屋

八路軍改編時,X路軍是集團軍級編制(老蔣給的級別都高死人,比如龐炳勳號稱是一個集團軍,實際只有一個40軍。整個集團軍實際作戰兵力總計才只有5個團),但八路軍下只三個丙類師,每師兩旅四團加一個師部直屬團,八路軍全編4.5萬。

所以,八路軍撒入敵後之後迅速擴編。比如在八路軍總部下設置縱隊、軍區,在各師和軍區下設新編旅、軍分區、支隊。各旅和軍分區下設新編團,獨立團。各團下再設置縣大隊,區小隊這些游擊隊,地方武裝。

而獨立團又分正規軍的直屬部隊,軍區/軍分區下的獨立團,兩者差距很大。團也有大團和標準團、基幹團、小團之分。

大團兵力充足,有三四千。標準團也就是兩千左右。基幹團一千來號人。小團只五六百。比如李雲龍那獨立團顯然是386旅自己編的,最初是基幹團,千來號人,分兵擴大到四五千的大團。加上地方部隊就有一萬多。


張勇達州

獨立團,獨立團,字面上解釋獨立自主,獨立在外的團。紅軍改編八路軍後,軍事委員會就給了三個師12個團的編制 ,所以這個獨立團就是在編制之外的團,屬於黑戶。一般獨立團都是新編入的地方部隊,如幾個縣大隊編入一個團,戰鬥力相對較弱,一般獨立團由師部直轄。


大魚工作室

三營九連制,加上一個騎兵連,還有團部。團部,按照原著的描述,8、90人吧。

開始也就1000出頭,1500都不到。按照原著的描述,後續發展到五六千人。

不過按照八路軍的編制,通常一個團,都是1500-2500人之間。獨立團,幾百人的都有。又由於長期作戰,未必能及時獲得補充。一個主力團,1000-2000人之間比較正常


醉臥長安雪

看過電視劇亮劍的人都知道,劇中李雲龍的部隊番號是八路軍129師386旅獨立團。一般來說各軍事單位的番號都是數字,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獨立團這種番號呢?這種情況其實跟當時的歷史情況有關,1937年陝北地區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115師、120師、129師三個師,而當時的紅軍作戰部隊人數超過三個師,多出來的人就不能算在編制之內了,於是就出現了獨立團這樣的一個建制。

而在軍餉方面,國民政府規定軍需監只需為編制內在冊的部隊提供軍餉及彈藥人員的補充。所以向獨立團這樣的部隊,他們無論槍支彈藥還是人員補充都需要自己解決的。電視劇中李雲龍打日均的埋伏來獲取戰略物資的情節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且當時的大環境也決定了這麼一隻靠著自身發展的部隊必然所走的一條道路。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只有一個獨立團,而且這個獨立團也不在129師,而是隸屬於115師。這個團的首任團長是楊成武,政委是羅元發,後來這個團擴編為八路軍獨立1師。這個師擊斃過日軍名將阿部規秀,也湧現出狼牙山五壯士這樣的英雄集體。

這個團成立之初處境尷尬,全團只有1700多人,人數雖然超過了一個滿編團的編制,但是部隊的槍支彈藥卻非常緊缺,平均3個人才能分到一支老舊的雜牌步槍,其餘人則用大刀和長矛。抗戰後期,隨著人數的增長,原先的番號已經無法滿足使用,八路軍便在三個師的編制裡增加了一些縱隊、支隊、大隊、新編旅等番號。解放戰爭初期,這些類似的番號也基本上被撤銷,部隊整編為旅或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