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哪一個軍事行為有違軍事常識?

焦澤山

我是一個退伍老兵,可能是因為當過兵,也經歷過戰爭的原因吧,平時很喜歡看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亮劍這部電視劇我至少看了五遍,沒一次看都特別激動。這也許就是亮劍的成功之處。



為什麼這麼說呢?

歷史上殲滅山崎大隊的原型戰鬥應該是源於1939年10月下旬,日軍第4獨立混成岡崎大隊之600餘人竄犯到我八路軍一處重要的黃崖洞兵工廠附近的關家堖地區發生的。這次戰鬥是八路軍作戰史上最殘酷的攻堅戰鬥之一,雖然殲滅了岡崎大隊的絕大部分500餘人,但是八路軍也付出了一千餘人的傷亡代價,最終由於日軍增援部隊的壓力,以至於八路軍最終未能全殲,遺憾的撤出戰鬥。


電視劇中,當八路軍對死守在關家堖的日軍發起多次進攻受阻,李雲龍率部隊用土工作業的方法,挖掘壕溝挖到抵近日軍陣地30米左右的攻擊距離,讓戰士們集中投擲手榴彈對日軍發起突襲,藉手榴彈爆炸掩護大部隊衝入敵人陣地。

在計劃實施之前,李雲龍曾經說過一句話,意思是就是個娘兒們也可以把手榴彈扔到敵人的陣地上。這句話的意思明擺著八路軍要挖掘的壕溝距離敵人很近。從電視劇的劇情來看,日軍防守的位置在高處,八路軍出於仰攻位置。八路軍要實施的挖掘壕溝的作業,是要在防守嚴密的日軍眼皮底下進行的,這種作業方式顯然會被日軍發現,在實際戰鬥中肯定是行不通的。即便是僥倖挖到了日軍鼻子底下,日軍同樣會把大量的手雷扔進戰壕。因此,從這種情況來說這很明顯不符合事實。如果採取挖掘地道的形式還靠譜一些,不知道為什麼電視劇的導演忽視了這一點。


當然,這點小瑕疵對於亮劍來說無關緊要。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一起交流。


大風呼呼

不少,影視劇嘛,為了突出英雄人物和主角李雲龍的光輝戰績,一些關於軍事和戰事的描述是有違常識和歷史史實的。

1,蒼雲嶺突圍戰。

真實的情況下,在抗日戰爭中裝備低劣和彈藥缺乏的八路軍一旦被日偽軍包圍,必須堅持到天黑趁夜幕從鬼子最薄弱的點突圍。大白天的,從坂田聯隊正面突圍,八路軍戰士就是日軍的靶子,這跟坂田大佐被炸死與否沒有關係,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和小隊中隊的單位作戰能力都不低。



2,李家坡之戰。

爭議比較大的是李雲龍土工作業的辦法是否合理有效,仰攻時是否能如此輕鬆,日軍是否如此菜雞,與關家堖戰史差別嚴重等等,這個網上有不少專門的帖子,不搬。



3,兩元負責制。

我軍實行的是軍政兩元領導制度,一般政委還是團黨委書記,有最後之決定權。《亮劍》裡獨立團快成了李雲龍私人武裝,政委職務被嚴重弱化了。



4,特種兵武器。

日軍的山本特戰隊和楚雲飛的358團使用了一水的美製M3衝鋒槍,而這款衝鋒槍是1943年才成為美軍的制式武器,出現在“百團大戰”的1940年,屬於嚴重穿幫。

還有其它的一些,歡迎大家補充。


度度狼gg

電視劇《亮劍》是大家最愛看的抗戰作品之一。個人認為《我的團長我的團》和《亮劍》是抗戰片中最優秀的代表作。然而金無赤金,人無完人。再好的作品也有瑕疵,並不是雞蛋裡面挑骨頭,只是希望以後的作品能精益求精,更進一步。

1、《亮劍》上過分強調美製M3衝鋒槍比日製三八大蓋好,這兩種槍作用都不一樣,一個是近戰,一個是遠距離,怎麼能比呢?M3衝鋒槍在中國被稱為三七衝鋒槍,即民國37年(公元1948年)引進的,在此之前,中國戰場上從沒出現過,劇中不應該忽視步槍的威力和作用。

2、山本特工隊全拿衝鋒槍,當時德軍特種部隊拿的栓式步槍都佔了很大比例,衝鋒槍射程太近!不知道為何李雲龍,張大彪硬說衝鋒槍比步槍好,翻閱資料記載日本人偷襲八路軍指揮部的是真的,但當時不是特種兵,是化裝成八路軍,但由於口音,及地理通訊等問題這個計劃就半途而廢了。

3、劇中李雲龍是解放軍將領眾多原型的集合體,我軍猛將王近山就是其主要原型,我還是比較喜歡王瘋子這個綽號的,呵呵~,但王近山可是一員儒將,尤其喜讀兵書,戎馬倥傯間也不曾間斷,並且於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參加了上甘嶺戰役。和劇中李雲龍塑造的大老粗形象可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4、鄭重說明:《亮劍》我只看過老版的,以後翻拍的本人連片花都沒看過,也不忍直視,害怕破壞我心目中英雄形象!


偸芀

《亮劍》電視劇中有違軍事常識的大家基本都說了,我說下小說中的吧。小說中山本一木有一段是回憶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軍痛揍的經歷,他說:“(戰役中)上千輛T-34型蘇聯坦克鋪天蓋地而來,坦克的履帶毫不留情地碾碎了日本士兵的精神和肉體,把日本帝國狂妄的北進野心埋葬在風沙茫茫的蒙古大戈壁,是役,日軍陣亡五萬餘人,蘇軍傷亡則不到三幹人。”

首先諾門坎之戰發生於1939年的6-9月,而蘇聯的T-34坦克是1940年1月才出廠的,到1941年6月蘇聯衛國戰爭爆發時也不過生產了1000多輛。T-34原型車T-32是1939年研製出來的不假,但只有少數幾輛參加了諾門坎之戰,以檢驗效果,所以不可能有上千輛T-34參加此役。

其次,日軍在諾門坎之戰中雖然戰敗了,但傷亡人數其實是比蘇軍要少的,陣亡失蹤了8440人,受傷了8766人,遠沒有《亮劍》中山本一木說的五萬多人,而蘇軍方面是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也遠超出了3000人。

書中還有一個地方說1940年百團大戰後,八路軍與朱懷冰部在太行山打得難解難分,閻錫山的晉綏軍中的舊軍與新軍也幹了起來。實際歷史中,兩方確實有過沖突,但其實是在百團大戰之前的1939年,晉綏軍的新軍脫離閻錫山,併入八路軍,閻錫山的勢力隨即被趕出了晉西北,另外129師也先後鹿鍾麟、石友三、朱懷冰等部隊發生衝突,並將其打垮,殲其兩萬餘人。


漁樵侃史

《亮劍》中違反軍事常識的地方很多。作為藝術加工可以理解。並且《亮劍》是綜合了我軍歷史上很多將領的事蹟加工而成的。相比較當下的包子雷、褲襠藏雷、鐵道飛車等,已經很寫實了。

如果從軍事的角度來講,無論是蒼雲嶺突圍,還是李家坡之戰,都有其不合理之處。

但是最不合理的,卻是伏擊觀摩團的一段插曲。

當時,楚雲飛來到獨立團蹲點,李雲龍想打一仗給他看看,正好部隊也需要冬衣,所以他下了個套,準備伏擊虎亭的鬼子。

沒想到,由於日軍觀摩團的到來,周邊鬼子的第四、第九旅團有異動,只得取消了行動。

此時,獨立團奉命護衛總部側翼,不能私自行動。而李雲龍卻對鬼子的兵力調動產生了好奇,他想看看鬼子要幹什麼?他覺得其中一定有問題。


於是,李雲龍做出了一個違反軍事常識的行動:他讓趙政委帶人保護總部,自己卻帶著一個營潛伏在鬼子的必經之路。

最終,李雲龍“巧遇”鬼子觀摩團,全殲之。


這段劇情,看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感嘆於李雲龍的戰場嗅覺之靈敏。但要是按照軍法條令,李雲龍已經被槍斃了。

置總部安危於不顧,置老總安危於不顧,不服從命令、不聽眾指揮,私自調兵,其心可誅!

這事要是真發生了,他李雲龍有幾個腦袋?部隊軍令如山,容不得半點越線。敢於這麼做的將領,是在找死。

帶兵不是過家家,做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兵,做為一個經歷過AB團的老戰士,他李雲龍會不知道此中的厲害關係?

為了突出李雲龍的牛逼的這段劇情,實際上是最不符合軍事常識的一段情節。


脂肪故事

其實亮劍中的錯誤行為有很多,畢竟其本身屬於小說改編,本身就有一定的藝術加工,而不是完全寫實的作戰紀錄。

首先說作戰指揮等問題,開頭的蒼雲嶺突圍作戰。在片中,新一團的主要任務是保存實力,突出敵人包圍,而不是正面進攻。實際作戰中,正面突圍確實有戰例,但是在片中的情況,八路軍會損失慘重。而擊斃敵方指揮官這一點,其實只能說是運氣較好,如果沒有成功將會讓部隊損失更大,甚至可能突圍失敗被全部殲滅!而且主要任務是保存部隊實力,突出包圍圈,擊斃敵方指揮官完全是可有可無的次要任務。

其次,李家坡之戰。其中獨立團的土工作業更多的是劇情需要,對付這樣的工事,日軍完全可以通過手榴彈或者是主動進攻來破除,而不是乾瞪眼的等待著飛來的手榴彈。而至於所謂的坑道挖掘,可能還沒有挖掘好敵軍援軍就到了,時間上來不及。

而在消滅日軍軍官觀摩團的行動中,李雲龍更是僅留了一個營保護八路軍總部,這實際上非常冒險,而且已經構成了抗命,將指揮中心暴漏給了敵軍,一但被襲擊損失將難以想象。

而在武器裝備等方面,亮劍同樣也有一些問題。首先是機槍的使用,由於機槍的後座力強,而且中國戰場彈藥匱乏,因此往往是架設好後進行點射,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殺傷,而在片中經常可以看到抱著機槍掃射的情節,其實這麼做更多的是浪費子彈。

再比如山本特工隊的武器,裝備的競然是戰爭後期才出現的美國M3衝鋒槍,而日軍其實也裝備過沖鋒槍,不過比較少,有從德國進口的MP28等,也有繳獲的中國軍隊的衝鋒槍,但是不可能拿著穿越過來的M3衝鋒槍。


戰爭之王

亮劍軍事行為有違軍事常識,提出的奇,答恐怕也要奇了。亮劍整個過程的軍事行為都是違軍事常識的。片中從人物上場,到最後結束,那一場鏡頭記錄不是體現李雲龍的軍事才能與個性發揮。展現的都是脫離現實,違規越界行為,所有體現李雲龍智慧與運氣的鏡頭,如果按照影片中的演繹的那樣,那一次軍事行動與過程不是脫離現實,違犯軍事常識,所有的軍事行為與方法,都超越一般的軍事行為的極限。如果亮劍影片不是這樣違背軍事常識,不要說一個李雲龍,就是一萬個李雲龍,恐怕不被日本人消滅,共產黨八路軍的軍事法庭也給槍斃了。理由很簡單,李雲龍的所有成功,都是個人行為,違規抗命的結果。一次也許違命上級會理解,次次如此這搬,誰能容忍?抗命那可是軍隊絕對不許的,別說在整個大作戰佈局上,就是一次遭遇戰上,撒退方向上選擇錯誤都會造成不可預測的後果,還會出現影片中的違軍事常識的一說?不過,影片中李雲龍的遇見敵人隨機應變,打得嬴就打,見敵人就幹,這個精神應該是絕對的。不會有假,這個是遊擊方法,在前線如果沒有這個才能,要想生存是很難辦到的。否則,也沒有今天的討論了。


小張市

平安縣之戰!一切都好理解,唯獨沒有航空兵出現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所在。日軍的空中力量一直是對我作戰的一個絕對優勢,國軍一直無法戰勝日軍的原因也是制空權問題。像這種大規模集合部隊攻打據點的軍事行動非常符合航空兵的胃口。日軍戰機用機槍掃射攻城步兵,根本就是送人頭的。而且整個亮劍電視劇裡,也沒有任何航空兵出動的跡象。幾乎就是中世紀的比武決鬥,拼刺刀幾乎貫穿整個電視劇!

以平安縣城為例,在李雲龍攻打平安縣的時候,太原都派出步兵旅來參戰。太原與平安縣的距離相當近,而我們所知道的,日軍在太原就有駐紮空軍航空兵部隊。既然日軍的步兵出動了,沒理由航空兵在那邊悠閒。尤其是日軍經常投放燃燒彈,這種炸彈對於大兵團進攻的殺傷力非常大。


優己

攻打平安縣,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八路軍的軍帽歷史必須有中華民國國微,八路軍除了百團大戰是主動進攻軍事行動外,其它都是防禦戰,亮劍中李雲龍主動進攻軍事行動都不符合史實,日本軍官軍階在亮劍劇中過高,對於團級戰役競然驚功日本師團中將對壘的笑話。


歐陽雲龍

《亮劍》可以說是近十幾年來,拍攝最為成功的一部抗日劇了。劇中團長李雲龍更是成了大家比較崇拜的對象,這也那些神劇遠不能及的。



我認為“人海衝鋒”有違軍事常識。在電視劇中,我們會看到日軍成群結隊的發起衝鋒,然而真實戰場上的日軍卻是以散兵線向敵方陣地進行推進。步兵以小隊為單位展開戰鬥隊形每個戰鬥隊形之間間隔五十米左右,而每個隊形之間士兵的距離也會在二十米以上,這樣的攻擊隊形才能把敵方炮擊與機槍射擊的威力降到最低。



“人海衝鋒”也是眾多抗日影視劇中出現的畫面,是影視作品為了說明戰爭的殘酷和慘烈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