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山崎大隊僅500人,日軍司令爲何抽調3個旅團前來營救?

R


“中心開花”,包圍與反包圍,張靈甫其實在孟良崮也是這麼想的,只是他沒能堅持到援兵抵達就全軍覆滅了,《亮劍》裡的山崎大隊也在日軍增援部隊到達前在李家坡被獨立團全殲,沒能實現“開花”。遺憾的是,在真實的戰史上,關家堖戰鬥的日軍“岡崎支隊”殘部,真的挺到了八路軍撤圍。



當時的戰場形勢就是八路軍九個主力團在內線包圍著岡崎支隊,而外線日軍數個旅團及支隊又形成反包圍態勢,準備一舉聚殲八路軍主力,為避免全軍被動,八路軍在消滅岡崎支隊400餘人並擊斃岡崎中佐後,主動撤出了戰鬥,此時日軍推進最快的田中支隊距離關家堖戰場只有不到4000米了,形勢非常危急。

《亮劍》中日軍的戰役目標與抗日戰史相同,自然是以山崎大隊為餌,吸引住八路軍主力,同時調集重兵在外圍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這句話是劇中師長同志說的。以當年八路軍的裝備和火力,是完全不具備與日軍主力部隊進行大兵團作戰之能力的,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三個旅團,國民黨中央軍三到五個師都不是對手,可至少中央軍的彈藥是充足的。



因此如果不能在敵援兵抵近之前解決戰鬥,就有陷入全盤被動的可能,386旅旅長之所以嚴令程瞎子772團撤下來,就因為沒有時間了,必須叫李雲龍一擊而中。

“狗孃養的山崎大隊”既然是餌,就有被吃掉的風險,所以日軍對於能夠有機會殲滅八路軍主力,其實看得遠比山崎大隊的那500人重要,因為八路軍在敵後戰場以分散作戰為主,輕易不會進行這樣的大規模戰役集結,經常讓日軍抓不到所謂“決戰”的機會,既然有此良機,日寇豈會善罷甘休。與其說是來救援山崎大隊,不如說是衝著129師主力來的。



按山崎中佐下面的參謀報告所說,兼程趕來的日軍有第四旅團、第九旅團和第十六旅團,這幾乎是日寇山西第一軍機動野戰兵力的三分之一,如果八路軍各部撤圍不及發生正面碰撞,以1940年雙方戰鬥力之懸殊,我八路軍必然遭至慘重損失。左權副參謀長犧牲的大掃蕩中,日軍也不過出動了30000餘人,折算起來大約四個半旅團左右。

孟良崮戰役,華東野戰軍五個縱隊圍殲整編74師,四個縱隊在外圍阻援,而國民黨軍隊集中了十個整編師進行反包圍,當時的情況也異常緊張,如果不能在5月16日解決掉張靈甫,華野也得撤圍而去。所幸第三次總攻終於奏效,攻上孟良崮山頂消滅了整74師師部,然後迅速打掃戰場跳出敵人十個整編師的合圍圈。



這與國民黨軍隊各部之間的協同較差關係甚大。在這一點上,國軍部隊遠不如侵華日軍,日寇是一部被圍,無論兵力大小其他各部必然拼死來援,粟裕將軍在車橋戰鬥中消滅了日軍五批援兵,規模最小的只有一個小隊,可見一斑。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陸軍精銳都在中國戰場,現役老兵多,確實不好打。


度度狼gg


這跟八路軍的游擊戰術有關係。

李雲龍率部伏擊日軍華北觀摩團之前,晉綏軍楚雲飛曾經陰陽怪氣的諷刺八路軍作戰策略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李雲龍被噎的直瞪眼,但是,又無話可說。因為,楚雲飛說的有道理,話粗理不粗。

當時的八路軍武器裝備落後,子彈和步槍稀缺,不敢打賠本的消耗戰。八路軍子彈稀缺到,很多士兵上戰場只給五發子彈,打完三發就不捨得打了。被日軍戲稱為“三槍八路”。

當時,八路軍正在發動百團大戰,已經進入第二階段。八路軍正在集中上百個團,對2000公里範圍內的日軍據點和交通線進行破襲戰。這也是游擊戰的一種戰法,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小部隊奇襲”“以多打少”,“偷襲為主”,肯定不打大的攻堅戰!

這跟國民黨正面戰場完全不一樣,八路軍就從不打“守城戰”。日軍兵力有限,面對八路軍的這種打法很頭疼。因為,八路軍遍地都是,專門“撿漏”,吃掉鬼子的小部隊。而鬼子的大部隊,卻總是找不到作戰目標。日軍想找到八路軍主力部隊決戰,更是難於上青天!

於是,日軍就制定了新的戰術。派一支日軍大隊出去當誘餌。

日軍一支標準大隊是1100人。不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日軍兵力壓縮,所以,500人的大隊也是有的。日軍之所以派出“500人”的山崎大隊去當誘餌,也是考慮到日軍作戰能力的。

兵法上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日軍的戰鬥力很強悍,這是有目共睹的。(日軍固守時,一個士兵戰鬥力至少能頂我軍四個人。)也是因此,我軍至少需要5倍以上的兵力,才敢阻擊日軍。而圍殲日軍,至少需要十倍以上的兵力,甚至更多。

例如,著名的“關家堖戰鬥”:1940年8月,日軍岡崎大隊500多人,被八路軍八個團一萬餘人圍攻,都沒有被全殲。八路軍傷亡2000餘人,日軍傷亡400餘人。

也是因此,日軍派出500人掃蕩時,八路軍至少要集中5000人才能圍殲這股日軍。(真實歷史上,可能是需要上萬人)再加上負責阻援的友軍,人數可能還要翻倍。這麼看,一直500人的部隊,就可能吸引到八路軍一個旅甚至一個師的隊伍。

而如果日軍出動一個3000人聯隊的話,對於八路軍來說,就太難啃了。我估計,這樣的日軍是看不到八路軍的。要是日軍誘餌只有一二百人,八路軍出動一兩個團,就能把他們殲滅。

也是因此,日軍向抗日根據地派出的誘餌部隊一般都是500人的大隊。

迴歸正題,山崎大隊的500人,就是誘使八路軍主力現身的魚餌。

山崎大隊出現在一線天方向,是因為走偏了。不過,鬼子也是因禍得福,摸到了八路軍兵工廠。這下,八路軍副總指揮急了,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把“狗孃養的山崎大隊幹掉”!山崎大隊這個誘餌,算是非常成功了。

也是因此,除了圍攻李家坡的八路軍386旅的幾個團,在外圍還有八路軍上萬人在打阻擊。日軍指揮官筱冢義男調集了三個旅團的重兵,趁機想把太行地區的八路軍全部吃掉。而山崎大隊更是妄想“中心開花”,配合外圍日軍,全殲八路軍主力部隊。

幸好,李雲龍鬼點子多。先是利用土攻作業縮短攻擊距離,再用3600顆手榴彈打掩護。最後,全團衝上去和日軍白刃戰。這樣,日軍失去了火力優勢,而八路軍擁有人數優勢。八路軍大獲全勝,山崎大隊被全殲。

山崎大隊被全殲了,魚餌沒了。八路軍總部馬上命令386旅撤出戰鬥,李雲龍也被調去阻擊太原方向的日本援軍。日軍正在趕來的3個旅團,也就沒有了包圍目標。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作戰不是電視劇,即使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的改編,也要遵循作戰規律。同樣軍迷對戰例的理解也不要根據電視劇的演繹去理解。

山崎大隊不是一隻孤立的作戰單位,他是在上級的編程內進行軍事活動的。而每一次軍事行動一定有多個方案,特別是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方案。很多人說山崎大隊是“餌”企圖用他的大隊釣出我八路軍主力。我不否認,但戰鬥初始階段這個餌顯然是不成功。“餌”的作用是誘敵,更重要的是後援部隊的作戰,也就是第二作戰梯隊的跟進,甚至是預備隊的跟進。在在作戰某個階段後續梯隊要適時加入戰鬥,所以,有“餌”的作戰和作戰方案往往是主動的,有很多協同方案來保障“餌”和二梯隊和預備對協同作戰。而在整個作戰中,按照軍迷所說或劇情來說山崎大隊這個“餌”完全時被動的。後續部隊不能如期進入作戰位置,同樣“餌”一直是孤軍作戰。所以,這個劇情是不合乎作戰規律的。如果是真實戰例也被改編的不符合作戰規律。否則,就是日軍不懂戰術,指揮官無能。同理明知道是“餌”八路軍也不會和他硬碰硬,因為這樣的作戰,日軍的真正作戰意圖不是山崎大隊方向,而是合圍八路軍的主力。

所以,按照劇情分析,山崎大隊就是一個孤軍深入且裝備精良,目空一切的日軍。他們的作戰意圖是摧毀根據地某個戰術要點或是某個部(分)隊。做一次冒進的軍事活動。日軍的作戰企圖初期絕對不是以誘敵為目的。應該確定為是冒進的進攻作戰。待日軍進入根據地,遭到根據地八路軍,層層阻擊和襲擾,被迫組織防禦,依託地形打起了防禦戰。由於八路軍缺少炮火對進攻部隊的支援,所以曾瞎子部隊傷亡較大且不能消滅山崎大隊,此時敵增援部隊已經向山崎大隊靠攏,打援的部隊壓力劇增,所以八路軍指揮員果斷改變作戰決心,換上戰鬥力更強的李雲龍部,在作戰中李部應該屬於預備隊,預備隊的加入戰鬥通常有兩個目的,1.接替戰鬥中受挫的部(分)隊,2,擴大戰果。顯然李雲龍屬於第一種情況,而此時使用預備隊,作戰企圖是速戰速決,掌握作戰的主動權。不能讓山崎大隊在此時變做“餌”,與增援部隊匯合,與八路軍主力決戰。所以,李雲龍採取土工作業向前掘進的接敵戰術,利用手榴彈集團投擲的方式快速結束戰鬥,粉碎了日軍增援,決戰的企圖。

綜上所述,我要強調幾個軍事常識。一,誘敵合圍這樣的戰術,是主動形的,是掌握戰鬥主動權的一種作戰戰術,比如我軍經常運用的運動戰中的誘敵深入,和打援。。而山崎大隊則不是。第二,戰鬥中,作戰方案是根據戰場的變化而改變或者使用預備方案。山崎大隊被圍,日軍就採取救援和合圍的態勢企圖與八路軍決戰。而八路軍也迅速採取速戰速決的方式,既消滅山崎大隊又迅速撤離戰場。

這是我對劇情的理解,不過電視劇表述的不是部隊的軍事企圖,劇情不可能把戰鬥企圖和作戰決心一一演繹,如果那樣,電視劇中就這次戰鬥也得用幾十集,我敢說,如果電視劇,用軍語表述戰鬥中使用的作戰決心和方案以及作戰經過,很多軍迷是看不懂的。我們看軍事題材的影視劇不要對其戰術和所使用的戰術動作較真了。


ZHAOFEi1965


這太簡單了!山崎大隊是長矛的矛頭,也是餌,就如同奠邊府一樣。威脅看起來是矛頭,其實最危險的還是矛杆。日軍的戰役設計就是如此,讓八路軍對付矛頭,然後,分進合擊聚殲八路軍總部,這是日軍最最常用的手段,甚至中途島戰役也是同樣的設計。但問題是八路軍是內線作戰,非常確切地知道各路敵軍的具體位置,有把握在一定時間內打殘這個矛頭,雖然代價很大。日軍山崎大隊準備非常充分,八路軍兵力準備也很充分,遺憾的是八路軍武器裝備太差,否則,山崎大隊兩天內就可以全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