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面前,为何刘墉、纪晓岚称“臣”,而和珅却称“奴才”

最近这些年,以清朝宫廷为题材的电视剧,可谓是多如牛毛,而且大都又很受欢迎;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细节,就是在皇帝的面前,有的大臣自称为“臣”,而有的大臣却自称为“奴才”?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非常受欢迎的《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两部电视剧,在电视剧中,刘墉、纪晓岚在乾隆皇帝的面前,都是自称为“臣”,而和珅却是称自己为“奴才”,这是怎么回事呢?同样都是大清朝的臣子,这称呼为何却不一样呢?

原来,在清朝时期,“奴才”与“臣”这两种称呼,是有着巨大的差别的,我们可以这么说,“奴才”与“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群,一群人是“奴才”,一群人是“臣”。

不过,我们可不能以现代人的目光去看待“奴才”这个称呼,认为它是一种低三下四、有损尊严的叫法,其实,事实上在清朝皇帝的面前,“奴才”这个称呼根本就不能被定性为低三下四,有损尊严,相反,“奴才”的地位,是比“臣”还要高的。

我们知道,大清朝的统治者是满人,而满人在入关前,基本上还是处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渡阶段,虽然满人得了天下,但在满人的内部还保留着很浓厚的奴隶制习俗,“主”与“奴”之间的等级关系是十分森严的,所以,满族的臣子在向皇帝奏事之时自称“奴才”,这就是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这样一来,他们和皇帝的关系可就不一般了。

汉人之间,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但凡是汉族的臣子,一律沿用自古以来的称谓,也就是“臣”。不过,有一点还是需要说明的,那就是,满人的大臣不会自称“臣”,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要高出汉人一等,称“臣”的都是汉人;而汉人也不会自称“奴才”,除了“不愿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敢”。

在清朝,汉臣只能自称“臣”(其实自古以来也都是如此),如果汉臣称自己为“奴才”,那就是“冒称”,因为汉臣称“奴才”,是不够格的。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八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联名给乾隆皇帝上了一道奏折,由于是联名,所以奏折中就统一写成了“奴才天保、马人龙”,可是,当乾隆刚一看到这第一句话的时候,就勃然大怒,呵斥马人龙是在冒称“奴才”,于是,乾隆皇帝就作了一项规定,规定凡是由满、汉大臣联名奏事的,一律称“臣”。

从乾隆的这项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宁可让满臣称“臣”,也不让汉臣称“奴才”,这就是清朝满人和汉人的地位,当然,这也是“奴才”与“臣”的地位,所以说,可不要小看了“奴才”这个词,它可比“臣”金贵多了。

欢迎关注历史浮云榜,谢谢你这么漂亮还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