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經常會發現自己周圍的人群裡,有些人是你喜歡的,彼此合得來,有些人則是你不喜歡的,彼此難以相處。交往是有選擇的,那麼什麼人會進入你的交往視野,可能吸引你的交往願望呢?
分析
制約著相互喜歡與人際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則:
1.相鄰原則
在時間、空間上鄰近,彼此接觸機會多的人們容易相互喜歡、相互吸引形成友誼。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等人在1950年做過一個實驗,要求已婚的大學生在同一公寓中列舉他們交往最多的三對夫婦。結果有41%指出的是在自己隔壁單元的夫婦,23%提出的是隔兩個單元的夫婦,16%的說是間隔三個單元的夫婦,也有些人指出同一樓層但相隔三個單元以上或是樓上樓下交往較多的夫婦。由於鄰近而產生吸引,在交往的初期更為明顯。新生入學排座位,大部分同座的夥伴彼此喜歡成為朋友;入伍的新兵,剛上學的學生,他們的好友多半是同一連隊、同一車間、同一寢室的。人們越是鄰近越容易相互喜歡,主要是由於鄰近有助於多次接觸,對同一事物的多次接觸就會使人由生疏到熟悉,而熟悉就會使人產生好感,有進一步交往的動機,同時也由於相鄰的個體間在心理上存在著“預期的相互作用”。俗語說,“遠親不如近鄰”,一個人有困難時,住得遠的親戚不如鄰居,它不僅說明人們應該搞好鄰里關係,也說明人們從自己接觸較多的群體中獲得幫助的願望。又如“安全期望”,一個人總是希望生活在愉快的環境裡,至少不讓周圍的人同自己相牴觸,當人們預計在自己的工作或居住環境中,會與某人接觸很多時,就會帶著友善的美好願望去同對方交往。
2.相悅原則
誰都會發現,風流倜儻、氣度恢宏的人,總是比較容易吸引別人的注意,尤其是第一次接觸。美國心理學家奧斯特夫和賽格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模擬犯罪案卷讓一些人來閱讀,這些案卷的封面貼有罪犯的照片,其中有漂亮的,有也醜的。當人們閱讀了卷宗後,根據要求對案犯進行判決,結果長得醜陋的罪犯大多數被判得較重,而長得漂亮的罪犯則被判得較輕。在人們相互交往中,尤其是雙方不相識時,“相悅原則”會表現出不可思議的魅力。許多人會有這樣的體驗,去商店買東西,男顧客傾向找女服務員購物,女顧客則反之,這樣,顧客所受到的接待要比同性好得多。但是相悅吸引只是人際交往的生物性因素,而並不具有內在的持久性。外形美固然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但在交往過程中吸引力的維持與加強,則取決於交往雙方的內在氣質、性格和能力。承認相悅性的重要性,但不能過分重視它,否則會使我們走入交往誤區。
3.相似原則
相似是人際吸引中雙向吸引的主要因素。相似即雙方有很多相近或相同的地方。如球迷相遇,一場球的品評,遂成知音。興趣愛好相似,共同話題多,彼此談得投機,交往的吸引力強烈,反之,則無話可談。另外,地位和經歷相似、職業地位相近的人容易交往。工人同工人、知識分子同知識分子、同一社會階層的人的交往,相對比較容易進行,彼此的心理感受和願望比較一致,易產生親近感。“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最後,態度、觀點相似也吸引人們之間的交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喜歡打扮的人,常同濃妝豔抹者為伍,衣著樸素者的行列中,他們的足跡鮮見;崇尚大公無私的人同極端自私的人之間很少有交往的內驅力。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生活的天平總是把價值定向相似的人,放在同一個秤上進行衡量,即所謂“人以群分”。人生觀、世界觀相近的人,自然容易萌發交往的願望,產生情感上的互動。美國心理學家的調查表明:不少白人寧願同態度、價值觀與自己相同的黑人交往也不願同態度、價值觀與自己不同的白人交往,儘管膚色的區別在他們眼中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在交往中注意選擇與自己理想、信念、價值觀和態度彼此相似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4.互補原則
互補指交往雙方在人格特徵方面的相互補充。在人際交往中,倘若交往雙方的某些人格特徵相互補充,如一個支配型的人,同一個順從型的人,由於各自滿足了對方的需要,也會促進相互喜歡、相互吸引。尤其是交往時間長的朋友,彼此能滿足對方的需要,會使友誼更加穩固。
5.相互性原則
相互性原則是指喜歡導致喜歡,你喜歡別人,會導致別人喜歡你;別人喜歡你,會導致你更喜歡對方。可見,制約人際吸引的既有容貌體態、空間距離這類外在因素,又有價值、個性、態度相似,需要的互補以及熱情、能力這類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在交往的初期發揮著更大的作用,隨著交往的深入,內在的因素就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了。
大家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