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醫養成指南

引言

太醫院是明代管理醫藥的中央機構,其主要職能是為皇帝及宮廷皇室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其設立改變了歷代宮廷醫療機構隸屬混亂的弊端,提髙了工作效率,形成了具有集權性質的醫政格局。其職官設置合理、分工明確。太醫院官在選任、考核、致仕、升降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制度,特別是從明中期以後,其管理更加規範和制度化。另外,太醫院官除主要負責皇帝及太子、公主、姨妃等宮廷皇室的醫療之外,還常受皇帝的派遣,為王公大臣、外賓等非皇室成員進行醫療服務。為更好地完成上述職能,太醫院對院官以下的醫生群體實施考核、分級和差派等方面的管理。為保證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及時供給,太醫院還兼管中央醫學教育,為培養、選拔醫學人才服務。太醫院作為中央醫藥機構隸屬禮部,禮部對其有領導和監督的職責。宦官則在太醫院醫療中充當著監督和輔助的角色。此外,太醫院與吏部、戶部等其他衙門也有緊密的聯繫。明代太醫院在繼承唐、宋醫政經驗的基礎之上,又吸取了金、元醫政中的優秀成分,為太醫院職能的發揮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對清朝醫政制度的建設產生了直接影響,在我國古代醫政制度史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明朝太醫養成指南

明政府為更好地完成太醫院的職能,院官以下,還設有大量醫生。他們輔助院官更好地處理醫療事務,亦有著重要的職責。其來源廣泛,經過太醫院的醫學教育及考核,供職於太醫院,保證宮廷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及時供給。太醫院醫生按等級可分為兩大類,低級的稱為醫生,高級的稱為醫士。其中醫士又分為食糧醫士、冠帶醫士、支雜職俸醫士和支品級俸醫士。醫生、醫士除主要服務於以皇帝為主的宮廷醫療之外,還受皇帝或禮部的派遣,前往王府、邊關衛所等地方進行醫療活動。所以太醫院有著培養醫生、考核醫生和管理醫生的職責。

太醫院醫生的來源與培養

與元代太醫院不同,明代太醫院不僅處理宮廷醫療,還兼管中央醫學教育。所以培養和選拔高素質的醫生,是明代太醫院的重要職責之一。

(一)醫生的來源

明代太醫院醫生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分別是醫戶、外訪保舉和捐納。

  1. 醫護

醫戶明朝建立之後,朱元捧繼承了元代的戶籍管理制度,將戶口分為三等:“曰民,曰軍,曰匠。”其中民戶又分為儒戶、醫戶和陰陽戶。而醫戶又稱世業醫生。明朝規定凡太醫院醫生、醫士俱以父祖世業代補,所以醫戶成為太醫院醫生的主要來源。明初核實天下戶口時,具有定籍,並規定令民各務習所業,各戶鬚子襲父業,不許妄自變亂。其中醫戶亦是如此。洪武二十六年(公元年,朝廷規定“凡天文、地理、醫藥、卜籃、師巫、音樂等項藝術之人,禮部務要備知,以憑取用。”並要求太醫院官醫士生冊籍每三年一次清查造報,如果有冒籍、隱瞞等弊端存在,將承行官及造冊人等上報中央,參劾究治。此外明政府還制定了妄自叛籍的處治方法,規定“凡軍、民、醫、匠、陰陽諸色戶,許各以原報抄籍為定,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仍從原籍。”還規定“凡軍、民、驛、灶、醫、卜、工、樂諸色人戶,並以籍為定。若詐冒脫免。避重就輕者,杖八十,其官司妄準脫免,及變亂叛籍者,罪問。

”通過以上嚴格的醫戶管理制度,穩定太醫院醫生隊伍,保證太醫院醫生的來源。

醫戶子弟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被朝廷選入太醫院。選入太醫院的醫戶子弟又稱為醫丁、世業子弟或醫家子弟。他們選入太醫院後,繼續醫術的學習和教育。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十一月,朝廷就奏準:“太醫院精選年二十以下、十五以上醫家子弟,送審本部,發本院分撥各館習學。仍推素讀儒書、精醫業者不分有無官職,或三人或二人教之。本院堂上官相兼提督四季考其怠惰者責罰,仍定三年一考、五年三考,俱令本院堂上官一員擇取醫官二員率子弟赴禮部公同出題考試,果通醫準充醫士,否則發回本院聽習一年,再試、三試不中點退寧家,其子弟止令專習醫業,不許營求科舉以戴其心。”即是將選入太醫院的醫家子弟進行醫學教育,通過考試,確定是否合格,合格者準充太醫院醫士,不合格者需要再回本院習業一年再試、三試,再不合格者馳退回家專習醫術。醫戶通過這一途徑入太醫院供事,其醫學素質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防止冗濫現象的產出。

但到了正德、嘉靖時期,由於大量醫生因夤緣而入太醫院,醫丁教習、考選、升點等制度停止,導致太醫院醫生選任冒濫。所謂冒濫,就是不合格而濫予任用。太醫院醫生的冒濫對太醫院醫療、醫生選任等方面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九月,禮部上奏:“

清查太醫院冒濫官生,應除名者四十二人,應除戶者一百六十一人。”於是嘉靖皇帝題準:“自今清查之後,請將本院醫籍新生幼丁每三年保結報冊,其餘並不得私收一人。其見在子弟及寄籍候補醫丁,見有父祖收充年月世次可憑者,悉聽本部委官教習,仍按月按季考試,一次不到者量責,二次除名,三次除戶,年終同改院醫生送部考試量加賞罰,三年大考,分三等:一等補醫士,二等補醫生,三等發院習學,又三年再考,新補照舊役一體甄敘,兩次不堪收補者,發為民。”進一步確定了醫丁考選制度,保證醫生素質,嚴格堅持子襲父業的制度,防止冒濫。

明朝太醫養成指南

另外,太醫院事故醫士被罷免之後,亦從醫戶取補醫士。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五月,行在禮部奏:“太醫院醫士事故者一百五十五人,已嘗奏請移文浙江等布政司、直隸府州取補應役,今經二年之上,十無一二至者,以致乏醫,應用欲行,巡按監察御史嚴督推促赴京應役,若有司徇情受囑縱容託故者,拏問如律,上可其奏。”醫戶入太醫院應役,是有刑律規定的,不許狗情舞弊。

太醫院還有醫丁告補的規定。所謂告補,指的是在太醫院供職的醫戶,若因身體殘疾或者年老不堪應役的,準親屬入太醫院補役。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題準:“官醫親男弟桂,各務習學本業,候補本院缺人,呈請禮部收考,如術業不精照例為民當差,不準替役,其餘告補人役,一例停止。”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又奏準:“查系年近嫡派子孫方準行院結勘,送院習學。三年通侯類考,考中方準補役,如摘派無人,或不堪補,其親枝弟娃人等,果系自幼報冊,堪以作養者,亦量準一人,一體習學考補,其年遠難憑及旁枝遠族,不許一概妄告。如各科缺役數多,本部另行議請選取,其實在醫籍人戶,各戶以正枝一人為戶首,備查宗派立冊,以後止據見在各戶,核實造冊,間有離任回籍等情,俱要赴部告明,給與定限。如私自逃回,及故違期限者,查革。年遠不明,妄行告收者,不準。

”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題準:“醫丁如一戶缺人,準令通曉醫業嫡派子孫一人補役。然必自幼報名在冊,或原籍起送到部,方與準行。至於見在供役者,止許丁男一人習學,其餘不得一概告收。

明代通過醫戶子弟選拔、除戶、補役、告補等規定,強化對醫戶的管理,保證了太醫院醫生的及時供給。但另一方面,醫戶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醫學發展。醫生皆出自醫戶,醫學水平難以提高。以至於到後來捐納制度的盛行,醫戶子弟可以不用鑽研醫術,用錢捐納即可入職太醫院,對明代宮廷醫療危害巨大。

  1. 外訪保舉

太醫院醫生,除了以父祖世業代補之外,“或令在外訪保醫官、醫士以充。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規定,凡醫生有缺,多盡世業代補,仍行天下訪取。醫生督同太醫院堂上官,備考驗收用。又規定“凡天下府州縣舉到醫士堪任醫官者,俱由禮部送至太醫院考試,委派會考官一名,考中者由吏部選用,精通醫術者由太醫院奏進聖濟殿供事,不中者回原籍為民。原保舉的官吏依照貢舉非其人律,送至考功司治罪。原人放回原籍。

”外保醫生的考選方法是由禮部送至太醫院考試,禮部委官與太醫院堂上官一同會考,考中的送吏部檢選,不中的發回原籍為民,原保舉官員治罪。後又規定,在外訪取保舉的醫生,入太醫院考試,分為三等:“高等入御藥房,次入太醫院,下者遣還。”但是入御藥房供事,直接侍奉皇帝,其升遷、賞賜的可能性很大,其被罷免遣還的可能性也越大,很多醫生為尋求穩定的生活,皆不願入御藥房任職。如弘治中,武進人吳傑以善醫徵至京師,試禮部高等,入御藥房。傑言於尚書曰:“諸醫被徵,待次都下十佘載,一旦遣還,誠流落可憫。傑願辭御藥房,與諸人同入院。”得到尚書蹇義的許可。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又奏準:“各府州縣醫學官生、提學官按時考校進退,遇有太醫院醫士、醫生及本處醫官員缺,於內保送選用。”即遇到太醫院內醫生、醫士有缺時,府州縣醫學生和提學官若亦保送選用。

明朝太醫養成指南

通過在外保舉的形式選取太醫院醫生,將地方或民間優秀的醫學人才送入太醫院,進一步擴大了太醫院的醫生隊伍,從而更好得服務於皇帝及宮廷的醫療。但是外保制度發展到後來,也因“夤緣於進者多,舉保收充日濫。”出現了很多弊端。

  1. 捐納

明政府在堅持從醫戶和在外訪保兩種途徑選補太醫院醫生的同時,還出現了捐納錢財即可充任太醫院醫生的陋習。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時就有醫生納米授冠帶之例。而各地官民子弟精通醫術者,可任其捐納,送禮部免試選除。這一制度在成化、弘治、正德年間更為盛行。據《明實錄》載:

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閏十月,戶部議奏巡撫湖廣左則都御史劉敷等所言積稂事宜……明陽、醫生、價道、吏典照例納果,免考入選

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九月甲午,巡撫陝西右副都御史氏勤奏陵西救荒事宜……考察各屬陰陽、醫學、價道官有老疾及不謹者,退別選,陰陽、醫生、僅道照例納米補缺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十二月,以江西早突,令軍民舍餘納銀東得授散官冠帶立牌坊吏典承差得減役赴部聽選,陰陽、醫生、僧道得免考,照決選用,各以多寡為差,俱用為爆飢之備。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十一月壬子,以陝西西安等七等歲歉,命戶部開中茶一百萬斤召商納糧以備緣濟,仍令陰陽、醫生納糧免考授職

弘治八年(公元1494年)十一月,山西平陽等府突請暫行軍民舍餘納銀米給授散官,及陰陽、醫生納銀米免考試。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五月,巡撫山西都御史何劫奏地方災重歲用不給請令……陰陽、醫生、僅道之納銀者免考授官……上從之。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八月,陰陽、醫生、僅道或仕宦子孫、良家子弟納銀六十兩者起,送入選免考’俱如議行。

由於成化、弘治和正德年間朝政腐敗,加上地方災荒甚多,朝廷財政困難,不能進行有效的賑災事宜,只能用捐納授官形式增加財政收入。導致了太醫院醫生捐納補任之風盛行,產生了很大的危害。成化十八年(公元年)夏四月,掌太醫院事左通政蔣宗武等言:“

舊制天下醫學官舉保送京者,必經本院考中方許選除,邇者戶部奏凡應考之人俱於本處納粟免試即與選除,本院合用包藥紙割,舊例考中醫生出於供用,今俱令納粟,則紙割無從措辦,乞仍舊例送考為便。”即捐納免試任用,甚至導致了太醫院包藥紙札無從措辦。另外作為醫士、醫生濫行捐納,只要有錢,不管醫術如何,皆得進太醫院供職,人員冗濫,導致了太醫院醫生素質的下降,對太醫院的醫療技術的進步產生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二)太醫院醫生的培養

太醫院設立醫學教育來對醫生的進行培養。我國學校性質的醫學教育的出現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至明代時醫學教育已經非常發達。丘梭曰:“我祖宗內設太醫院,外設府州縣醫學,醫而醫學為名,蓋欲聚其人以教。學既成功而試之,然後授以一方衛生之任。由是進之為國醫。其嘉惠天下臣民也,至矣。”明代醫學教育有中央與地方之分,地方醫學教育由地方醫學掌管,中央醫學教育則是由太醫院兼管完成。太醫院醫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是為太醫院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服務於以皇帝為主的宮廷醫療。

  1. 醫術分科

我國古代的醫術分科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中將醫生分為食醫、疾醫、蕩醫和獸醫,這可以是醫術分科的幵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技術和醫學理論的認識也逐漸提高,中醫學逐步向專科方向發展。從隋唐至宋,醫術分科就經歷了三科、四科、八科、九科的變化。至元代,醫學始分十三科,有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鏃科、疫腫科、針灸科、祝由書禁科。

明代沿襲元朝制度,國初亦將醫術分為十三科,有大方脈、小方脈、婦人、搭蕩、針灸、眼、口齒、接骨、傷寒、咽喉、金鏃、按摩和祝由。但與元代醫學分科相比較,明代無禁科、雜醫科和風科,增設了傷寒科、金鏃科和按摩科。尤其是傷寒科的獨立設置,表明了隨著醫學的認識和發展,明代對傷寒等流行病已經有深入和豐富的認識和經驗。隆慶五年(公元年),太醫院進行分科調整,於原十三科內減金鏃、按摩、祝由三科,加痘疫一科,改“接骨”為“正骨”,改“掩嫁”為“夕卜科”。這樣就形成了醫學十一科。

明代規定,太醫院自御醫以下,與醫士、醫生各專一科習業,以達到“術業有專攻”的效果,提高醫療技術和效果。

  1. 醫學課程

醫術分科的設立,使得醫學課程的設置更加具有明確性和針對性。太醫院醫士、醫生通過醫學課程,掌握醫學職業技能,從而能夠勝任太醫院的醫療工作。明代太醫院醫學教育的課程設置大體與元代相似。《素問》、《難經》、《本草》、《脈經》、《難訣》等經典醫書是各科醫生必修課程。明朝規定“凡該院大小官醫俱問將《素問》、《難經》、《本草》、《脈經》、《難訣》及本科緊要方書熟讀詳解。太醫院精擇使判以上官,聚天下習醫者,俾其教之養之。待各考滿到部及考試之時,於內出題,令其默寫登答。

明朝太醫養成指南

由此可知,太醫院無論大小醫官,都應在院使、院判的領導下,進行醫學課程的學習。太醫院使、院判選擇醫業高深的教師對其進行教習和培養。課程有除了《素問》等經典醫書之外,還要學習本科緊要方書。另外,由於上述經典醫書並不易研讀,為幫助學生更好得理解和閱讀它們,當時還出現了醫學參考書。如劉純著的《醫經小學》和李梃著的《醫學入門》,都作為醫學參考書籍用於太醫院的課程講習之中,方便理解和領悟。

  1. 醫學考試

選入太醫院的醫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都要參加由禮部主持的醫學考核。而醫學考試是太醫院選拔和考核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要途徑。

嘉靖以前,太醫院並未形成系統的醫學考試製度,從嘉靖六年開始,定立太醫院醫生“按季度一年四考”。其考試內容為醫學課程所涵蓋的知識。明代的醫學考試由禮部主持,會同太醫院堂上官一起督考,甚為重視。明政府規定,太醫院大小官醫皆應參加醫學考試,不許無故避考,缺考者亦應補考,否則將受嚴懲。嚴格的醫學考試,讓太醫院醫生、醫士、醫官重視醫術的學習,防止荒廢醫業、不諳醫術,同時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

值得了解的是,據清人吳翌鳳《鐙窗叢錄》的記載,元代醫學考試方法是“考校醫經、辨驗藥味、合試經書,則《素問》、《難經》、《聖濟總錄》、《本草千金方》也。”元代可謂十分重視醫生的考選,所以名醫眾多。與元代相比,明代醫學考試只是在《素問》等經典醫書中出題,考生只須默寫答題即可。其考試方法上是“論一首、歌訣一首。”這大概受明代科舉制度的影響,醫學考試常常束縛了醫生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形成一種僵化的模式,其醫療技能也未能夠得到有效提高,所以太醫院醫學考試下產的名醫相當有限,我們熟悉的明代名醫李時珍、萬全等皆是來自民間。

總結

結合上面的文章看來,想要在明朝這樣一個醫學不發達的時代成為一個太醫,都要經過漫長而嚴格的選拔。反觀現在,我們在面對更加先進嚴格的醫學,應當加倍努力。尤其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在這個時候只高超的醫術才能夠起到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