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什麼不重新集聚實力完成統一天下的夢想?

第一軍情


赤壁之戰大敗後,曹操的精神打擊很大。他受打擊的原因不在於自己在赤壁的損失,而是他認為:

自己老了

公元207 年,曹操徹底平定河北四州。此時的曹操已經五十三歲,屬於年過半百,不知道還能活多久的年紀。第二年曹操率軍回鄴城,說出自己有攻打荊州的想法。謀士賈詡說,我們剛剛平定河北,應該休養生息,打荊州一事可以緩圖。但是曹操認為,自己年紀已經不算小了,且自己剛平定河北,軍隊士氣正旺,應當一鼓作氣南下,沒必要休息幾年再戰。

從曹操當時的決定可以看出,當時的曹操對統一天下的信心非常足,決心也非常強,可謂是幹勁十足。




當年七月,曹操南下荊州。在曹操還沒有到荊州之前,劉表一命嗚呼,其子劉琮在一群荊州士族的威脅下,主動投降了曹操。當時駐守樊城的劉備並不知道劉琮以降,等事後知道消息時,為時已晚。於是劉備逃跑不及時,差點被曹操圍殲。

從七月南下到九月圍殲劉備,曹操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就拿下了荊州七郡。他當時對統一天下的決心,可謂是更上一層樓,堅定的不能再堅定了。

然而,失敗隨之而來。當年十月,周瑜領三萬東吳水軍與劉備會合,曹劉孫三家在赤壁展開大戰。這一場大戰下來,曹操的二十萬大軍幾乎被團滅,之前取得的所有成就,差一點就要功虧一簣,重蹈袁紹的覆轍。

赤壁大敗後,曹操趕緊回到北方,因為他怕自己的大敗傳回北方,會引起眾多不服他的勢力造反。

等到第二年(公元 209年),曹操穩定了北方後,他再想南下荊州,已經不可能了。

當時的形勢是,周瑜攻佔南郡,劉備乘機取了荊南四郡,很多劉表的舊部投奔劉備,他和孫權在荊州的根基已穩。兩人的兵馬加起來有十幾萬人,且二人結成聯盟,關係牢不可破。此時,再想去打荊州,既無天時也無人和,不可能再輕易翦除了


既然荊州不能打,曹操也就只能把精力放在其它方面了,比如說:

自己和漢獻帝的關係到底要怎麼處理?

自己的家業是留給子孫還是還給漢室?

自己到底是做周公?還是做周文王呢?

如果江山留給子孫的話,要留給誰呢?

身邊猛將謀士,他們一個個態度如何,他們到底是支持漢室,還是支持自己?

以上提到的所有問題,當時曹操心裡都沒有答案。但他已經五十五歲了,在東漢那個平均年齡還不到三十歲的年代裡,他的年紀已經算是高壽了。他不能再猶豫了,要儘快作出決定。

統一天下固然重要,但在此時,統一天下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到了公元 211年,曹操想通了。他決定還是代漢自立,畢竟歸政於漢室,他們曹氏一族都會完蛋。但是代漢自立,他需要積累足夠的威望才行。否則別人都不承認,他也不可能代漢自立。

因此曹操決定打一場大戰,通過開疆擴土來提高自己的威望。那麼,打誰呢?

當時獨立的軍閥還有六個:東吳孫權、荊州劉備、益州劉璋、漢中張魯、交州士燮、遼東公孫恭


首先孫權和劉備肯定是不行的,畢竟這兩人結盟了,打起來特別費勁;益州劉璋和交州士夑打不了,因為被劉備和孫權擋住了;遼東的公孫恭倒是可以打,但是遼東太遠,打公孫恭的風險很大。這樣一來,也就只剩漢中張魯了。

結果令人沒想到的是,曹操發出要討伐張魯的消息後,關中的馬超、韓遂認為曹操滅張魯是假,假途滅虢乘機消滅自己才是曹操的真實目的。於是西涼和關中十幾路軍閥彙集關中,擁兵十幾萬力抗曹操西進。

西涼軍的這個動作,出乎曹操意料之外。他原本沒有打這場硬仗的心理準備,畢竟西涼軍是臣服於朝廷的,一直都很配合。但是這次西涼軍突然造反,威逼長安,箭已在弦上了,他不得不發。

為了擊破西涼軍對自己的威脅,曹操決定自己親征,一戰解決西北問題。這一戰,是曹操自赤壁大敗之後,主動發起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曹操取勝,他的威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於是,曹操在西北佈置重兵,將都督大權交由夏侯淵。而他自己則回鄴城耀武揚威。

回到鄴城後,曹操正式開始了代漢自立的第一步:建安十七年(212 年),曹操取得了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的待遇。這一年曹操五十八歲。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以荀彧為代表的漢臣派與他鬧掰。為了代漢自立,曹操非常不要臉的逼死了荀彧。

公元 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正式建立了魏國。在漢朝四百年的歷史中,上一個被封為公爵的人,他的名字叫王莽。

公元 214年三月,曹操六十歲。漢獻帝賜予了曹操“位在諸侯王上”的待遇。

這個時候的曹操,雖然不是皇帝,但已經實際上相當於皇帝了。



公元 215年,四年前徵西涼軍的威望已經用的差不多了。再加之馬超基本被夏侯淵打垮,威脅不復存在。

於是曹操決定再進漢中。這一次他要拿張魯給自己樹立威望!征討張魯的結果自然是以曹操大勝告終。但是在征討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非常有代表意義的小插曲:漢中到手以後,司馬懿曾經勸曹操乘機進擊蜀中。但是曹操竟然給否決了。而他的理由非常的耐人尋味

他對司馬懿說:人心若不知足啊,怎麼可以得隴望蜀呢?!

言外之意,我打張魯就是意思意思,我已經不想統一天下了。現在孤王打完張魯,馬上要回鄴城樹立威望,加官進爵。

於是在公元216 年,漢獻帝以曹操收復漢中為賞賜理由,封他為魏王。這一年,曹操六十二歲。

說到這裡,可以想見。如果一切正常,曹操在有生之年,完成代漢自立這件事,是很有可能發生的!只不過,

劉備關鍵時刻給了曹操一擊重錘,打亂了曹操稱帝的計劃

公元 217年,劉備攻漢中。這一次戰役曹操原本沒放在心上。他覺得劉備不算什麼,夏侯淵就可以應付,他自己沒去。然而轉折出現在了公元 219年初,夏侯淵意外被劉備斬殺了。曹操眼見漢中有失,才慌忙調集大軍救漢中。結果出兵救援無果,最終只得倉皇撤退,威望大跌。

隨後,劉備再遣劉封、孟達攻上庸。關羽也心領神會的出兵攻襄陽,逼得曹操一度有遷都的打算。

儘管,關羽最後因為孫權反水而兵敗,曹操保住了襄陽。但是關羽死後僅一個月,曹操也病死了。

漢中之戰,是曹操一生當中親自指揮的最後一場敗仗,也是他一生當中的最後一戰。

翻過年頭,曹丕代漢自立,延續四百餘年的大漢王朝滅亡。

當我們順著時間線,回顧完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的十二年履歷可以發現。赤壁之後,相較於赤壁之前,曹操簡直變了一個人!他完全喪失了統一天下的進取心。在他的身上,我們只能看到他篡漢之心,以及他為了篡漢打的三場立威戰爭。



初平元年(公元 190年)時,意氣風發的曹操參與關東聯軍,一起討伐國賊董卓。多年之後他為自己當年的豪情壯志的寫出了: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初平二年(公元 191年)時,當曹操看到關東聯軍腐朽墮落,大漢王朝已危如累卵,他痛心疾首的寫出了: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時,當曹操在河北翦除袁氏一族,一統河北,他豪情萬丈的寫出了著名的《觀滄海》和《龜雖壽》: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然而在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之後,曹操變了:之前的他,以削平軍閥為己任,連年征伐不休,衣不卸甲;赤壁之後的他,統一之夢已遙遙無期,而且自己年歲已高,只能將精力更多的花在權力的歸屬問題上,再也無力像年輕時一樣,專事征伐

是的,不是曹操不願意統一天下,也不是他沒有統一天下的夢想。而是他的年紀已經無法不再經受得住歲月的磋磨了。如果他能年輕個十來歲,他當然還有幹一番大事業的想法;但現實是,赤壁之後的曹操已經五十五歲了,他沒有那個多餘精力了。他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內政上,因為他不想給下一輩人留下一個爛攤子。


Mer86


公元208年7月,(建安十三年),曹操攜百萬之眾準備在赤壁與孫劉聯軍展開決戰。當時的曹操意氣奮發,一統天下之雄心已是人皆盡知。然而,世事難料,由於孫劉兩家齊心協力,想盡辦法使用苦肉計火攻等計策使得曹軍大敗而歸。這場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從此被載入史冊,也直接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天下格局。

實際上,從當時的實力對比來看,曹操麾下精兵猛將,智囊軍師不計其數。除了善於野外作戰的鐵騎之外,曹操還收編了強大的荊州水師,可以說,憑藉強悍的水陸軍隊,曹操吞併長江以南地區完全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上天和曹操開了一個巨大玩笑,這位集軍事、文化、政治才能於一身的梟雄最終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按理說,曹魏集團具備在天時地利人和,綜合實力要碾壓孫劉集團,為什麼在關鍵時刻卻拋錨了?首先,曹操在赤壁之戰時過於自負,疑神疑鬼的毛病展現無疑,赤壁之戰失敗的主要責任要歸咎於曹操的剛愎自用。其二,赤壁之戰以後,曹魏集團受到重創,內部權力鬥爭變得日益激烈,這讓曹操無法再次聚集力量發動統一戰爭。其三,孫劉兩家實力處於上升階段,尤其是劉備集團的迅速壯大,打破了原有的勢均力敵。

最重要的是,在經濟上,曹魏集團所控制的廣大北方並不太平,老百姓急需休養生息,對曹操來說,恢復北方生產力與民休養才是當務之急。後來,曹氏幾代皇帝興修水利,採取了許多利民政策,終於重新集聚了統一實力。但這個任務卻不是由曹魏集團完成的,而是由司馬氏集團來完成。(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赤壁大戰之後,曹操逃跑,重整旗鼓,對於河北一代,當時不屬東吳與蜀國之地,進行收復,平定河北後,準備與東吳決戰,先收荊州,而荊州防禦是關羽把守,曹操問眾將,誰人出戰,能收復荊州,帳中走出馬超部下降將龐德,龐德原領兵出戰,曹操知龐德歷害,但因是馬超降將,只讓當先鋒官,令大將於禁帶領七支大軍,十萬人馬收復荊州。而龐德帶領先鋒人馬,夜走急行,來到荊州城下於關羽作戰。雙方陣形對園,龐德挑戰關羽,蓼化迎戰龐德,互通姓名後,龐德要戰關羽,不於蓼化作戰。關羽大怒,殺雞也需用牛刀,二人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龐德洋敗,關羽不知是計,用箭射關羽,關羽急忙側身避箭,正中臂膀,蓼化,周蒼二將急迎戰龐德,眾將救回關羽。暫回荊州防禦。當夜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龐德在城池前天天罵陣,關羽高掛免戰牌,旬日後于禁大軍全部來到荊州,在城外山谷中安營紮寨。關羽出城觀看于禁大營,見於禁為了大軍人馬用水方便,將軍營扎於敘坡山下山谷中安營紮寨。回城後,令荊州防禦兵準備船,水戰于禁七支大軍。派五千兵炸開襄江壩堤。龐德天天叫陣,關羽閉城門高掛免戰牌,龐德來到元帥帳中,要求于禁大營搬家,不能紮營於谷中。而於禁打了龐德二十軍棍,說關羽是荊州父母官,根本不可能炸開襄江大壩於百姓不顧。龐德帶領自己人馬正要撥營,聽見水聲。這時遍地汪洋,荊州兵用船救百姓,殺曹軍,于禁,龐德全部被活捉。關羽勸龐德投降,而龐德罵聲連天,大罵關羽不顧百姓死活。關羽下令斬殺龐德。于禁原投降關羽,求關羽不要殺他,關羽看不起于禁,令收於牢中。這是曹操赤壁之戰後於蜀國大戰開始。


286草民


因為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就已經完全意識到——統一中國的夢想,在自己這一生中,已經不太可能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曹操人生軌跡的轉折點,赤壁之戰之前,曹操滅袁術、破袁紹、殺呂布、逐劉備,幾乎人不卸甲馬不離鞍,每天都在戰爭中度過。而赤壁之戰之後,曹操雖然也還打了幾仗,但是對於內政的興趣遠遠大於了對戰爭的興趣,他在東漢政權內部進行改造,讓自己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至於幾次小規模的戰爭,都是為了維護自己政權穩定而已。

能寫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曹操,之所以變的這麼“消沉”,是因為現實給了他沉重的一擊。

曹操統一天下有多難,大家可能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得看看南宋的地圖:

南宋,作為我國曆史上最軟弱的封建王朝(沒有之一),它卻創造了一個奇蹟——頂住金國一百年,頂住蒙古五十年。尤其是蒙古,在十三世紀蒙古橫掃世界的過程中,南宋是堅持時間最久的。

之所以南宋能夠堅持抗戰這麼多年,主要依賴地形。

南宋將整個南部中國分為幾個大區——淮河防禦區,襄陽防禦區,四川防禦區。

東線的淮河,中線的襄陽,西線的四川,只要北方政權突破任何一條線,江南政權必亡無疑。

聽起來是不是很危險?

完全不是。因為中國的地形對於南方政權來說簡直是上天的眷顧,非常靠譜。

一個長江,橫亙在了南北中國之間。歷史證明,中原王朝幾乎沒有善於水戰的,而南方政權多善於水戰。北方侵略的軍隊想要突破長江天塹,難於登天。歷史上除了我軍的渡江戰役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例子是北方政權突破了長江防線攻克南京消滅南方政權的。

東線不行,中線也可以。如果能夠攻下襄陽的話,在襄陽造大船,順流而下攻滅江南也不是沒有可能。歷史上南宋就是這麼被滅掉的。但襄陽地形易守難攻,蒙古圍攻襄陽圍了好幾年,最後守將投降才攻克下來。

至於西線的四川,則更是難以攻克。因為八百里秦嶺隔絕了四川與陝西,對於北方政權來說,在南方有妥善防禦的情況下,攻克四川極其困難。所以蒙古滅四川寧願從西邊迂迴到大理,也不願意直接跟宋朝打山地戰。而如果四川攻克,消滅江南政權簡直唾手可得。所謂“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看懂了這個防禦體系,你就明白曹操的困境了。

赤壁之戰之後,曹魏政權作為一個實力遠強於吳蜀聯盟的政權,居然大部分時間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東吳政權的特點,就是陸戰辣雞,水戰牛逼。具體點說,我們都知道合肥和南京是一步之遙,可三國時期,合肥掌握在曹魏手中。

孫權也曾經數次攻打合肥,最多的一次出動了足足十萬大軍,可是每次都被張遼打回來,有一次還差點把孫權本人搭進去。

可是即使這樣,曹魏也是完全不能突破長江。夷陵之戰之後,曹丕曾經親自率幾十萬大軍攻打東吳,走的就是合肥方向,結果被東吳打的大敗虧輸,曹丕本人也差點搭進去。

東線不行,中線呢?

在曹操時代,他所希望的不是能夠突破襄陽方向,而是能夠守住。

關羽在荊州北伐,打的襄陽的曹仁連連告急,曹操派于禁去援救,結果全軍覆沒。嚇得曹操認定許昌待不了了(離襄陽太近),準備遷都。

當然我們後來知道關羽被偷襲,被東吳殺掉了。可是這件事發生之後的一個月,曹操就死了。

所以,中線對於曹操來說,也是不可能突然的。

西線呢?

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唯一用兵的方向就是西線。

曹操鎮壓了反叛的西涼軍,消滅了張魯,佔領了漢中。


可是兩次行動之後,曹操都沒有再進一步,而是回到了洛陽,讓漢獻帝給自己加官進爵。消滅馬超之後晉爵為魏公,滅張魯之後稱魏王。

其實曹操赤壁之戰後唯一的一個窗口期,就是在佔領漢中之後繼續南下。可惜曹操沒有,因為他當時已經六十歲,他的體力和精力已經不允許他這麼做了。

六十歲對於現代人而言不算什麼,可是對於古人而言,五十歲就是絕對的老人了,六十歲已經是頤養天年的年紀了。

不過,事實上曹操後來還是回到了漢中,指揮了漢中之戰。這也是曹操一生中最後一場戰爭——也是他最後一場敗仗,劉備在漢中之戰中,這輩子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單獨靠自己的力量打敗了曹操,奪取了漢中。

在赤壁之戰後,秦嶺一線有蜀漢政權把守,蜀漢處於攻勢。襄陽一線有關羽負責進攻,曹仁艱難防禦。合肥方向孫權親自負責進攻,也是艱難防禦。看起來好像有三處突破口,實際上對於曹操來說,每一處都是自己的隱患,不僅不能進攻別人,還要防著別人來打自己。

三國鼎立的局面之所以維持了半個多世紀,跟這種穩固的防禦體系有很大的關係。後來鄧艾、鍾會滅蜀的時候,曹魏政權都已經名存實亡了,此時已經是曹操去世四十多年之後了,又怎麼能指望曹操統一天下呢?


小約翰


赤壁之戰後,曹魏敗北而歸,敗因不僅是表現在天時地利等自然因素方面,還有戰略戰術上的不足,更讓曹操也意識到了一統天下必有強悍的水師不可。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以往都是在黃河流域的戰事,在長江沿線作戰是沒有先例可循的,曹軍也對長江流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甚瞭解,更低估了東吳水師的戰鬥力。



曹魏水師羸弱,我認為這點這是赤壁之戰的主要敗因所在,也是曹操大敗後沒有南下的重要原因。

曹魏北軍的步兵和騎兵可以說在三國中一枝獨秀,獨獨不善水戰,不僅是因為北人不善水,而是連懂水戰的將軍都寥寥無幾,更採用鐵索連環的錯誤計策,把千百艘戰船綁在一起,更是給孫劉聯軍火攻創造了條件。



除此之外,北軍遠涉江湖、水土不服也是阻礙曹軍南下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三國時期,醫療衛生條件簡陋,幾十萬北軍又深入潮溼多雨的長江流域,疫情突發又複雜,死於疾患者甚繁,軍心動搖兵無鬥志,真可謂是天贈東吳的一道天然“天塹”。

赤壁之戰後,曹操又恨又無奈,只能大力發展民生富國強兵,和整頓三軍訓練水師,但這不是件短期速成的任務。


納蘭談史


曹操一直在蓄積實力,只不過中間遇見的事情比較多,最後曹操一生全都是在那兒把這些事情給平定下去,最後沒有時間去完成統一天下的大任。

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南郡的事情,這個時候曹操經歷過赤壁大敗,整個軍隊需要休整,北方也需要消化相應的一些東西,因此南郡這一戰可以說是曹仁在這地方駐守的地方軍單方面的,跟東吳方面單幹,最後的結果就是周瑜率領東吳軍隊全取了南郡,此時,曹操只能夠加強襄陽,南荊州的防務問題。

接著,東吳方面,孫權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合肥此時此刻,曹操得針對合肥防禦薄弱這一個問題作出相應的改變。第一次合肥之戰孫權可以說差一點點就拿下了合肥,當時的合肥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南郡的戰鬥還沒有結束,此時是合肥城內的一個人急中生智,讓自己的信使率領著信,偷偷摸摸出城,然後大搖大擺的走進合肥,中途被孫權截獲,謊報說援軍快要到了,因此孫權才把軍隊撤了下去。

針對這個情況,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至黃淮一帶,在此處進行屯田,這中間軍事和基礎設施建設,又得花去幾年的時光。

在此以後,西涼的馬超又反叛了,西涼一站,雖然曹操方面是贏得了勝利,但是可以說,軍隊得到大幅度的消耗,當時劉璋派遣使者張松去曹操的都城進行訪問的時候,曹操想把軍隊大規模集結起來,結果還得從其他地方調集軍隊,進了許昌才湊夠的數目,但是西涼馬超的評定,使得曹操基本穩定了北方大局,除了在遼東的公孫家族以外,北方,全部歸在曹操的名下,就連鮮卑方面都派出使者向曹操稱臣。

可以看到,自曹操穩定了合肥方向,荊州方向,這兩個主要問題以後,曹操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北方的治理問題上,就是掃除北方的不穩定因素,為她進一步奪取天下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在此之後,曹操將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南方,曹操不滿孫權一直進犯合肥這個情況,再加上屯田已見成效,此時率領的號稱是40萬大軍進攻東吳,卻被阻擋在長江以北,達一個月之久,最後只能兩邊握手言和,這次進攻,可以說是不期而終。

之後,曹操又進軍漢中,並且迫使張魯投降,漢中也全歸了曹操之手,由於戰略上的失誤,曹操選擇率軍撤出漢中留下夏侯淵,張郃。

接著劉備進軍漢中,雙方在漢中展開決戰,劉備憑藉著蜀地的支援,以及人才上的巔峰配置跟曹操打了個五五開,由於後面漫長的糧草補給線,再加上戰略上的被動性,曹操選擇主動撤出漢中。

接著關羽進攻襄陽,曹操派出于禁率領大軍前去增援,結果卻被關羽一把大水淹了的乾淨,不僅副將被殺,主帥被俘,而且還喪失了大量的優秀的軍人,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劉備跟孫權在荊州乾的個你死我活的時候,曹丕會持一種觀望的態度。

其實對於曹操而言,只要能夠坐擁北方那麼人口與土地上的優勢,會在接下來的戰爭之中,為他贏得更多的勝利的砝碼,因此,對於曹操而言,他並不急著一統天下,他更加擔心的是自己後方的安定與安穩,對於處在上升期的劉備,還有孫權他是處於一種防守的態勢,知道你現在骨頭硬,知道你現在手裡將領多,我不跟你死剛,我等一會兒,我等你的人才死的差不多了,等你接手的下一代骨頭變軟的時候,我再一舉擊殺你。

而且此時此刻曹操是北方最高權力著,而此時在北方還有一個名義上的最高權力者,那就是漢獻帝,這位仁兄在曹操的都城裡面可是沒少折騰,不僅策反了大量的朝城,就連曹操手底下的士兵也跟隨著他死了不少,最後,就連曹操的女兒也逼得跟自己的弟弟反目成仇,可見這位漢獻帝的心理學造詣之深。

總之,最終的結果是曹操代表的北方集團。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天下大勢,終究不可抵擋歷史的洪流。


漩渦鳴人yy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啥不重新積聚力量,進一步完成統一天下的夢想? 這提問至少涉及兩個障礙,一是戰敗後重新雄起需要時間;二是曹操雄心不減。也就是仍然保持著當年“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強烈豪情和勇氣。



先看曹操赤壁之戰後作了些啥,建安十五年(210)鄴城銅雀臺建成,這是赤壁之戰後第二年,此項工程好浩大,光臺基就高十丈,臺上又建了五層樓,總高達三十七丈約合87米,相當於現今二十層大樓。這麼大的工程在那時侯,說不定就在赤壁之戰此年就已經動工。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把這件事寫成赤壁之戰前,其中穿插了諸葛亮激怒周瑜時,引用曹植銅雀臺賦中“攬二喬於東南兮”句子,其實,赤壁之戰前,那個臺還沒有建,那裡來的銅雀臺賦?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赤壁之戰那年,曹操不僅遭遇軍事上的損失,最心愛的兒子曹衝也死了,曹操一下子喪失了激情,此後約十年,曹操就在曹丕曹植爭奪儲君之位、包括那首銅雀臺賦產生的影響,加上後來漢中戰役、渭橋之戰,都不是很理想,雖打敗馬超,但漢中丟了、以及國內反對勢力的騷擾搗亂,這些紛繁複雜的事務中,一年又一年的消耗生命,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才最終正式確立曹丕,實際後來看還是斷送曹家的人選,曹操難以再集中精力,重新雄起。



到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留下無限遺憾,於洛陽去世。可見,世間事都有定數,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包括曹操那樣的梟雄也不例外。(3:16)


流譽後


先問一個問題,三國中有哪個霸主級人物不想一統天下嗎?恐怕沒有吧!

曹操在赤壁一戰敗北後,暫時失去了這個力量,這就是他沒有重新南下的原因。

古人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習慣。這是無數將領疆場血戰總結出來的經驗,攻擊敵人的糧道也是古人常用的戰法。曹操在赤壁一戰,失去的遠遠不只是隨他出徵的二十萬大軍,他失去的是侵吞天下的“勢”。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已經是無可爭議的北方霸主,他手中掌控當時天下最強盛力量。

直觀來看,曹操輸了赤壁之戰後,孫、劉坐擁勝果,劉備集團做大,此時天下三分,諸葛亮隆中對的鼎立之局正式形成。

但孫劉兩家仍結盟小心翼翼地應對曹操,由此可見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前勢力之盛。

可惜天下歸屬,並不是簡單的勢力對比,赤壁一戰,曹操被拖入泥潭後,天下又經過了數十年才歸於統一。


建安二十年(公元208年),曹操回到鄴城,著手準備,欲行一役之功定鼎天下,在軍事、政治上大刀闊斧地展現出他的雄心:首先控制了馬騰一家,防止他再生亂事,其次免去三公、自任丞相,在政治上佔據絕對有利的地位,再次就是殺了孔融。


殺孔融一事,看起來不過是對一人的行為。其實不然,孔融作為漢臣靠前的幾位,沒少給曹操上眼藥——挾天子以令諸侯,看起來簡單,聽起來也很美,其實也不是一件便宜事,漢臣三天一小鬧五天一大鬧,這於曹操而言,那是深惡痛絕,宰了為首的,也算是個震懾。

曹操暫時搞定了內部問題,便率軍南下,此時適逢荊州牧劉表病死,劉琮繼位,他的投降更壯了曹操聲勢,《資治通鑑》載,“章陵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傅巽等勸劉琮降操,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以新造之楚而御中國,必危也;以劉備而敵曹公,不當也。三者皆短,將何以待敵?且將軍自料何如劉備?若備不足御曹公,則雖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若足御曹公,則備不為將軍下也。’琮從之。九月,操至新野,琮遂舉州降,以節迎操。”


蒯越、傅巽等人的話,可見其時曹操威勢,更兼“八十萬大軍”,聲勢奪人。雖說曹操兵力多少,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卻是公認的,那就是曹軍之於孫、劉聯軍,幾如泰山壓頂,火燒赤壁一事後,對曹操最直觀的,便是在赤壁損失的兵力,《資治通鑑》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徵南將軍曹仁、模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斯時韓遂、馬超尚在北邊,曹操新逢大敗,暫時失去了南下之力。劉備之後若能與孫權一直“盟”下去對抗曹操,那再次南下恐怕是免不了的,關羽發動的樊城之戰雖然打得曹操有點痛,卻陰差陽錯破了孫劉聯盟,於曹操可說是禍兮福兮了。


煮酒君


公元211年,曹操治軍關中,現在的陝西地區,馬超同韓遂抵抗不敵,先投張魯,再投劉備。赤壁之戰發生在此之前208年。之所以提到馬超是因為他一直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攪擾後方。

(曹操劇照,來自網絡,僅為描述和分析)

除了馬超的原因還有以下三點:

一、連年的征戰再加上大戰的失敗讓北方的百姓疲憊不堪,再盲目的打下去不是長久之計,曹操在這一階段休養生息,對北方的農業有了很大的恢復。

二、窮兵黷武,一味向前容易給曹操內部的人反的機會,當時向漢者大有人在,不及時的整頓和穩固內政是不明智的。

(劉備劇照,來自網絡,僅為描述和分析)

三、孫劉聯軍逼太緊就會抱作一團,反之就可能自相殘殺。孫權打不過張遼,就讓呂蒙打荊州的主意,也是關二爺給機會,也不知道他是太相信自己的盟友還是看不上東吳,憤然出擊,最後被兩路夾擊,大敗而死。

(司馬懿劇照,來自網絡,僅為描述和評論)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雖未動骨但也是元氣大傷。曹操本來的想法是先下荊州再奪東吳,之後滅劉璋和西涼軍。赤壁的失敗只能改變策略。先休養生息,再圖馬超和張魯。


大眼大世界


第一赤壁之戰,在真實的歷史裡有可能並不存在。

第二我們就談三國演義裡的赤壁之戰。

首先,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劉備勢力已成,孫權實力得到加強,曹操的軍事實力無法取得勝利,曹操從赤壁之戰後,從攻勢變成守勢。

其次,曹操的內部不安定,曹操陣營裡面有很多人是忠於漢朝而不是忠於曹操,當曹操的利益跟漢朝一致時,就是曹操的助力,當曹操的利益跟漢朝不一致時,這些人就是曹操的敵人,就像曹操最重要謀士荀彧。

再次,曹魏集團並沒有完全得到士族地主階級的支持,曹操集團的主要支柱是庶族地主階級。最後,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士族地主階級最後還是篡奪了曹魏政權。就算曹丕對世家大族做了讓步都麼有用。

總結,不管是真實的歷史還是虛構的歷史,曹操在赤壁之後都無法統一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