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獵頭公司來找你是什麼體驗?

南方職場


分享一下體驗過程:

1、獵頭會通過電話或網絡社交工具與你們取得聯繫,主要了解你的基礎信息,目的是對獵聘崗位與候選人之間的匹配度進行初步的判定。

2、通過崗位匹配度初步判定後,獵頭會問你是否有跳槽的想法,如果你的簡歷很優秀,即使你沒有跳槽的想法,獵頭也會進一步誘導你去了解其獵聘的崗位。

3、在確定你有跳槽的想法後,獵頭會主動給你介紹獵聘崗位的大致情況,主要是崗位責任與權利,包括薪酬福利等等。

4、接下來就會對展開線下的接觸,包括安排面試、入職、背景調查等等,省去了你求職路上的很多麻煩。

大概就是以上的體驗過程,其他要說心理上會有什麼感受和正常求職也沒有多大的區別,只是通過獵頭找尋的工作機會,在面試談判的過程中勞資雙方會更為“平等”一些,這應該是主動求職與被獵頭推薦求職的最大區別了。


Jack行走於職場


一開始,接到電話是欣喜,因為有獵頭找你,說明自己有一定能力,也得到了肯定,至少是符合獵頭手裡的崗位需求要求的。

接著,就是找地方接電話,聊天的問題。不能隨便找個地方接電話,畢竟是聊新工作的可能,越少的人知道越好。在公司裡,到處都是耳朵,一般要選擇別的地方。

不要在走廊、廁所等以為沒人的地方談。如果在一個寫字樓裡,就到公司外的其他樓層去接。

在瞭解了工作情況之後,就是一番考慮,獵頭推薦的工作一般都是你能差不多勝任的,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比如,上次,我就接到一個讓我去做總監的電話。

小葵自知自己不夠格,後來獵頭問我周圍有沒有合適人選可以推薦一下,瞬間感覺之前的聊天都是套路!

哈哈哈!有的獵頭就是這樣。一般沒打算換工作的,就當瞭解行情和身價了,打算換工作的那是很興奮的,也會給自己增添不少信心。


職場薦書官


沒有體驗過的時候,你會覺得獵頭找你好像自己立馬昇華了,成為了高端人才、楔缺人才,當你結果幾次獵頭電話和推薦後你會發現並不是那樣的事。


工作十四年了,記得在剛開始工作的第三年,有一天刷新簡歷後收到一個獵頭的電話,說有職位推薦,當時感覺特別自豪、特別給自己漲自信,覺得自己的能力背景受到了認可,覺得一下子特別有價值了,覺得自己被埋沒了。對於那個職業機會,我當時還擺了一下普,說考慮一下,雖然僅僅是考慮要不要接受這個機會的推薦,還不到面試,但第一次接到這種電話,就彷彿是差我自己點頭答應就可以直接去上班了一樣,所以我特別慎重的考慮。
反覆的鬥爭下來,覺得那個公司的職位和待遇都沒什麼太低吸引力,所以決定拒絕。在拒絕前也思前想後要如何拒絕獵頭,還想了如何安慰對方等等,後來打通對方電話後得知我拒絕後,對方就冷冷的說:好的,那有其他工作再聯繫你。我還來不及再見,對方就掛了電話。剩下我在風中收拾著那些不切實際的自我陶醉。


其實現在獵頭已經非常普遍了,是十幾二十年前的獵頭概念甚至不可同日而語。現在甚至有的獵頭公司大量的做地段招聘,也就是招聘流程外包rpo。職位的低端化,導致整體獵頭行業入門門檻的降低,獵頭從業人員的層次降低、當然本身需要獵頭操作的職位層次也相輔相成的降低。

所以在面對職位的時候,所以這就帶來幾個情形:

1、你匹配,但並不稀缺。也就是聯繫你的時候,可能你確實和職位比較匹配,符合職位的要求,但是並不是缺你不可,你不考慮,獵頭會不假思索、快速節省時間的掛掉電話找下一個。


2、聯繫你並不代表你一定符合,只是簡歷看上去可能符合。很多時候獵頭聯繫你,甚至不一定代表簡歷就一定符合,而是隻要60%硬性條件符合,獵頭都可以嘗試給你電話,探明意向後,然後再瞭解你的核心技能信息是否滿足崗位要求,達到要求後才能推薦,達不到給你電話也只是初步觸達失敗。


3、推薦你過去了,不代表就合適。接觸過獵頭的都知道,獵頭這個環節只是簡歷推薦,合不合適還看企業意向,合適了才進入面試流程。所以能否進入面試,就看獵頭對你,和對企業把握是否透徹,很多獵頭水平參差不齊的,低水平獵頭亂推薦,即讓企業覺得水平太差,又浪費人選時間。

並且,不止於此,還有不少情況是獵頭會安排一些“綠葉”去陪跑,也就是推薦某個很不錯的人選的時候,然後安排一些也有一定匹配度,但要求比較高的人去面試,這樣下來會給企業一種強烈打的對比感,更容易選中那個獵頭重點推的人。


所以綜上,被獵頭聯繫,在今天看來和被HR聯繫其實並沒有什麼差別。亦或者說這種差別就是專業的HR和半路出家的HR聯繫的感覺:好或不好,完全是獵頭本身專不專業所體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