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医养成指南

引言

太医院是明代管理医药的中央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为皇帝及宫廷皇室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其设立改变了历代宫廷医疗机构隶属混乱的弊端,提髙了工作效率,形成了具有集权性质的医政格局。其职官设置合理、分工明确。太医院官在选任、考核、致仕、升降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制度,特别是从明中期以后,其管理更加规范和制度化。另外,太医院官除主要负责皇帝及太子、公主、姨妃等宫廷皇室的医疗之外,还常受皇帝的派遣,为王公大臣、外宾等非皇室成员进行医疗服务。为更好地完成上述职能,太医院对院官以下的医生群体实施考核、分级和差派等方面的管理。为保证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及时供给,太医院还兼管中央医学教育,为培养、选拔医学人才服务。太医院作为中央医药机构隶属礼部,礼部对其有领导和监督的职责。宦官则在太医院医疗中充当着监督和辅助的角色。此外,太医院与吏部、户部等其他衙门也有紧密的联系。明代太医院在继承唐、宋医政经验的基础之上,又吸取了金、元医政中的优秀成分,为太医院职能的发挥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对清朝医政制度的建设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我国古代医政制度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明朝太医养成指南

明政府为更好地完成太医院的职能,院官以下,还设有大量医生。他们辅助院官更好地处理医疗事务,亦有着重要的职责。其来源广泛,经过太医院的医学教育及考核,供职于太医院,保证宫廷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及时供给。太医院医生按等级可分为两大类,低级的称为医生,高级的称为医士。其中医士又分为食粮医士、冠带医士、支杂职俸医士和支品级俸医士。医生、医士除主要服务于以皇帝为主的宫廷医疗之外,还受皇帝或礼部的派遣,前往王府、边关卫所等地方进行医疗活动。所以太医院有着培养医生、考核医生和管理医生的职责。

太医院医生的来源与培养

与元代太医院不同,明代太医院不仅处理宫廷医疗,还兼管中央医学教育。所以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医生,是明代太医院的重要职责之一。

(一)医生的来源

明代太医院医生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医户、外访保举和捐纳。

  1. 医护

医户明朝建立之后,朱元捧继承了元代的户籍管理制度,将户口分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其中民户又分为儒户、医户和阴阳户。而医户又称世业医生。明朝规定凡太医院医生、医士俱以父祖世业代补,所以医户成为太医院医生的主要来源。明初核实天下户口时,具有定籍,并规定令民各务习所业,各户须子袭父业,不许妄自变乱。其中医户亦是如此。洪武二十六年(公元年,朝廷规定“凡天文、地理、医药、卜篮、师巫、音乐等项艺术之人,礼部务要备知,以凭取用。”并要求太医院官医士生册籍每三年一次清查造报,如果有冒籍、隐瞒等弊端存在,将承行官及造册人等上报中央,参劾究治。此外明政府还制定了妄自叛籍的处治方法,规定“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问。

”通过以上严格的医户管理制度,稳定太医院医生队伍,保证太医院医生的来源。

医户子弟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被朝廷选入太医院。选入太医院的医户子弟又称为医丁、世业子弟或医家子弟。他们选入太医院后,继续医术的学习和教育。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十一月,朝廷就奏准:“太医院精选年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医家子弟,送审本部,发本院分拨各馆习学。仍推素读儒书、精医业者不分有无官职,或三人或二人教之。本院堂上官相兼提督四季考其怠惰者责罚,仍定三年一考、五年三考,俱令本院堂上官一员择取医官二员率子弟赴礼部公同出题考试,果通医准充医士,否则发回本院听习一年,再试、三试不中點退宁家,其子弟止令专习医业,不许营求科举以戴其心。”即是将选入太医院的医家子弟进行医学教育,通过考试,确定是否合格,合格者准充太医院医士,不合格者需要再回本院习业一年再试、三试,再不合格者馳退回家专习医术。医户通过这一途径入太医院供事,其医学素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防止冗滥现象的产出。

但到了正德、嘉靖时期,由于大量医生因夤缘而入太医院,医丁教习、考选、升點等制度停止,导致太医院医生选任冒滥。所谓冒滥,就是不合格而滥予任用。太医院医生的冒滥对太医院医疗、医生选任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九月,礼部上奏:“

清查太医院冒滥官生,应除名者四十二人,应除户者一百六十一人。”于是嘉靖皇帝题准:“自今清查之后,请将本院医籍新生幼丁每三年保结报册,其余并不得私收一人。其见在子弟及寄籍候补医丁,见有父祖收充年月世次可凭者,悉听本部委官教习,仍按月按季考试,一次不到者量责,二次除名,三次除户,年终同改院医生送部考试量加赏罚,三年大考,分三等:一等补医士,二等补医生,三等发院习学,又三年再考,新补照旧役一体甄叙,两次不堪收补者,发为民。”进一步确定了医丁考选制度,保证医生素质,严格坚持子袭父业的制度,防止冒滥。

明朝太医养成指南

另外,太医院事故医士被罢免之后,亦从医户取补医士。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五月,行在礼部奏:“太医院医士事故者一百五十五人,已尝奏请移文浙江等布政司、直隶府州取补应役,今经二年之上,十无一二至者,以致乏医,应用欲行,巡按监察御史严督推促赴京应役,若有司徇情受嘱纵容托故者,拏问如律,上可其奏。”医户入太医院应役,是有刑律规定的,不许狗情舞弊。

太医院还有医丁告补的规定。所谓告补,指的是在太医院供职的医户,若因身体残疾或者年老不堪应役的,准亲属入太医院补役。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题准:“官医亲男弟桂,各务习学本业,候补本院缺人,呈请礼部收考,如术业不精照例为民当差,不准替役,其余告补人役,一例停止。”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又奏准:“查系年近嫡派子孙方准行院结勘,送院习学。三年通侯类考,考中方准补役,如摘派无人,或不堪补,其亲枝弟娃人等,果系自幼报册,堪以作养者,亦量准一人,一体习学考补,其年远难凭及旁枝远族,不许一概妄告。如各科缺役数多,本部另行议请选取,其实在医籍人户,各户以正枝一人为户首,备查宗派立册,以后止据见在各户,核实造册,间有离任回籍等情,俱要赴部告明,给与定限。如私自逃回,及故违期限者,查革。年远不明,妄行告收者,不准。

”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题准:“医丁如一户缺人,准令通晓医业嫡派子孙一人补役。然必自幼报名在册,或原籍起送到部,方与准行。至于见在供役者,止许丁男一人习学,其余不得一概告收。

明代通过医户子弟选拔、除户、补役、告补等规定,强化对医户的管理,保证了太医院医生的及时供给。但另一方面,医户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发展。医生皆出自医户,医学水平难以提高。以至于到后来捐纳制度的盛行,医户子弟可以不用钻研医术,用钱捐纳即可入职太医院,对明代宫廷医疗危害巨大。

  1. 外访保举

太医院医生,除了以父祖世业代补之外,“或令在外访保医官、医士以充。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规定,凡医生有缺,多尽世业代补,仍行天下访取。医生督同太医院堂上官,备考验收用。又规定“凡天下府州县举到医士堪任医官者,俱由礼部送至太医院考试,委派会考官一名,考中者由吏部选用,精通医术者由太医院奏进圣济殿供事,不中者回原籍为民。原保举的官吏依照贡举非其人律,送至考功司治罪。原人放回原籍。

”外保医生的考选方法是由礼部送至太医院考试,礼部委官与太医院堂上官一同会考,考中的送吏部检选,不中的发回原籍为民,原保举官员治罪。后又规定,在外访取保举的医生,入太医院考试,分为三等:“高等入御药房,次入太医院,下者遣还。”但是入御药房供事,直接侍奉皇帝,其升迁、赏赐的可能性很大,其被罢免遣还的可能性也越大,很多医生为寻求稳定的生活,皆不愿入御药房任职。如弘治中,武进人吴杰以善医征至京师,试礼部高等,入御药房。杰言于尚书曰:“诸医被征,待次都下十佘载,一旦遣还,诚流落可悯。杰愿辞御药房,与诸人同入院。”得到尚书蹇义的许可。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又奏准:“各府州县医学官生、提学官按时考校进退,遇有太医院医士、医生及本处医官员缺,于内保送选用。”即遇到太医院内医生、医士有缺时,府州县医学生和提学官若亦保送选用。

明朝太医养成指南

通过在外保举的形式选取太医院医生,将地方或民间优秀的医学人才送入太医院,进一步扩大了太医院的医生队伍,从而更好得服务于皇帝及宫廷的医疗。但是外保制度发展到后来,也因“夤缘于进者多,举保收充日滥。”出现了很多弊端。

  1. 捐纳

明政府在坚持从医户和在外访保两种途径选补太医院医生的同时,还出现了捐纳钱财即可充任太医院医生的陋习。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时就有医生纳米授冠带之例。而各地官民子弟精通医术者,可任其捐纳,送礼部免试选除。这一制度在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更为盛行。据《明实录》载:

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闰十月,户部议奏巡抚湖广左則都御史刘敷等所言积稂事宜……明阳、医生、價道、吏典照例纳果,免考入选

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九月甲午,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氏勤奏陵西救荒事宜……考察各属阴阳、医学、價道官有老疾及不谨者,退别选,阴阳、医生、僅道照例纳米补缺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十二月,以江西早突,令军民舍余纳银東得授散官冠带立牌坊吏典承差得减役赴部听选,阴阳、医生、僧道得免考,照决选用,各以多寡为差,俱用为爆饥之备。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十一月壬子,以陕西西安等七等岁歉,命户部开中茶一百万斤召商纳粮以备緣济,仍令阴阳、医生纳粮免考授职

弘治八年(公元1494年)十一月,山西平阳等府突请暂行军民舍余纳银米给授散官,及阴阳、医生纳银米免考试。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五月,巡抚山西都御史何劫奏地方灾重岁用不给请令……阴阳、医生、僅道之纳银者免考授官……上从之。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八月,阴阳、医生、僅道或仕宦子孙、良家子弟纳银六十两者起,送入选免考’俱如议行。

由于成化、弘治和正德年间朝政腐败,加上地方灾荒甚多,朝廷财政困难,不能进行有效的赈灾事宜,只能用捐纳授官形式增加财政收入。导致了太医院医生捐纳补任之风盛行,产生了很大的危害。成化十八年(公元年)夏四月,掌太医院事左通政蒋宗武等言:“

旧制天下医学官举保送京者,必经本院考中方许选除,迩者户部奏凡应考之人俱于本处纳粟免试即与选除,本院合用包药纸割,旧例考中医生出于供用,今俱令纳粟,则纸割无从措办,乞仍旧例送考为便。”即捐纳免试任用,甚至导致了太医院包药纸札无从措办。另外作为医士、医生滥行捐纳,只要有钱,不管医术如何,皆得进太医院供职,人员冗滥,导致了太医院医生素质的下降,对太医院的医疗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太医院医生的培养

太医院设立医学教育来对医生的进行培养。我国学校性质的医学教育的出现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至明代时医学教育已经非常发达。丘梭曰:“我祖宗内设太医院,外设府州县医学,医而医学为名,盖欲聚其人以教。学既成功而试之,然后授以一方卫生之任。由是进之为国医。其嘉惠天下臣民也,至矣。”明代医学教育有中央与地方之分,地方医学教育由地方医学掌管,中央医学教育则是由太医院兼管完成。太医院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是为太医院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服务于以皇帝为主的宫廷医疗。

  1. 医术分科

我国古代的医术分科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荡医和兽医,这可以是医术分科的幵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技术和医学理论的认识也逐渐提高,中医学逐步向专科方向发展。从隋唐至宋,医术分科就经历了三科、四科、八科、九科的变化。至元代,医学始分十三科,有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镞科、疫肿科、针灸科、祝由书禁科。

明代沿袭元朝制度,国初亦将医术分为十三科,有大方脉、小方脉、妇人、搭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和祝由。但与元代医学分科相比较,明代无禁科、杂医科和风科,增设了伤寒科、金镞科和按摩科。尤其是伤寒科的独立设置,表明了随着医学的认识和发展,明代对伤寒等流行病已经有深入和丰富的认识和经验。隆庆五年(公元年),太医院进行分科调整,于原十三科内减金镞、按摩、祝由三科,加痘疫一科,改“接骨”为“正骨”,改“掩嫁”为“夕卜科”。这样就形成了医学十一科。

明代规定,太医院自御医以下,与医士、医生各专一科习业,以达到“术业有专攻”的效果,提高医疗技术和效果。

  1. 医学课程

医术分科的设立,使得医学课程的设置更加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太医院医士、医生通过医学课程,掌握医学职业技能,从而能够胜任太医院的医疗工作。明代太医院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大体与元代相似。《素问》、《难经》、《本草》、《脉经》、《难诀》等经典医书是各科医生必修课程。明朝规定“凡该院大小官医俱问将《素问》、《难经》、《本草》、《脉经》、《难诀》及本科紧要方书熟读详解。太医院精择使判以上官,聚天下习医者,俾其教之养之。待各考满到部及考试之时,于内出题,令其默写登答。

明朝太医养成指南

由此可知,太医院无论大小医官,都应在院使、院判的领导下,进行医学课程的学习。太医院使、院判选择医业高深的教师对其进行教习和培养。课程有除了《素问》等经典医书之外,还要学习本科紧要方书。另外,由于上述经典医书并不易研读,为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和阅读它们,当时还出现了医学参考书。如刘纯著的《医经小学》和李梃著的《医学入门》,都作为医学参考书籍用于太医院的课程讲习之中,方便理解和领悟。

  1. 医学考试

选入太医院的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要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医学考核。而医学考试是太医院选拔和考核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嘉靖以前,太医院并未形成系统的医学考试制度,从嘉靖六年开始,定立太医院医生“按季度一年四考”。其考试内容为医学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明代的医学考试由礼部主持,会同太医院堂上官一起督考,甚为重视。明政府规定,太医院大小官医皆应参加医学考试,不许无故避考,缺考者亦应补考,否则将受严惩。严格的医学考试,让太医院医生、医士、医官重视医术的学习,防止荒废医业、不谙医术,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值得了解的是,据清人吴翌凤《镫窗丛录》的记载,元代医学考试方法是“考校医经、辨验药味、合试经书,则《素问》、《难经》、《圣济总录》、《本草千金方》也。”元代可谓十分重视医生的考选,所以名医众多。与元代相比,明代医学考试只是在《素问》等经典医书中出题,考生只须默写答题即可。其考试方法上是“论一首、歌诀一首。”这大概受明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医学考试常常束缚了医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形成一种僵化的模式,其医疗技能也未能够得到有效提高,所以太医院医学考试下产的名医相当有限,我们熟悉的明代名医李时珍、万全等皆是来自民间。

总结

结合上面的文章看来,想要在明朝这样一个医学不发达的时代成为一个太医,都要经过漫长而严格的选拔。反观现在,我们在面对更加先进严格的医学,应当加倍努力。尤其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在这个时候只高超的医术才能够起到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