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實現農民市民化

  農民市民化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民市民化是指受到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吸力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推力,農村人口逐漸轉變職業和身份,享受市民權利和基本公共服務等的過程。新時代的農民市民化,主要是城鄉融合發展基礎上的農民市民化。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農民進城就業和安居成為新市民,另外一種情況是城鄉融合發展後農民直接轉化為市民,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市民權利而形成新市民。當前,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村農業現代化是推動農民市民化的重要力量。


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實現農民市民化


  進一步加強工農互促和城鄉互補


  受到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我國形成了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導致了城鄉分割,阻礙了農民市民化進程。因此,農民市民化的過程就是逐漸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農民的身份和職業雙轉變的過程。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改革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民市民化進程。


  從唯物史觀角度,馬克思、恩格斯把城鄉關係的發展階段大致分為了“城鄉混沌一體階段”“城鄉分離對立階段”和“城鄉融合階段”。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關係思想是新時代指導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基礎。新時代,中國的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遵循城鄉關係演變的客觀規律,打破我國傳統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二元的分工體系,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加強工農互促和城鄉互補,最終實現城鄉的全面融合和共同繁榮。


  城鄉融合發展的四個轉變


  正確理解城鄉融合發展的四個轉變。首先,工農關係要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農業支持工業”轉變為新時代的“工農互促”。在中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為了實現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國家工業化戰略,國家通過“統購統銷”和“工農剪刀差”等政策來獲取農業剩餘支持農業和城市發展,嚴重削弱了農業和農村生產力,使得城鄉關係長期被鎖定在非均衡發展狀態。新時代,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工農關係,提出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工促農”和“工農互促”等新思想,正在實現農工關係的深刻改變。


  其次,城鄉關係由“分割”轉變為“融合”。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與農村的關係中城市一直處於主導地位,農業支持工業發展,農村支持城市發展,這帶來的結果就是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斷擴大。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城鄉關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將“城鄉融合”寫入了黨的綱領性文獻。城市與農村的關係由城市主導進入了城市和農村平等均衡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出現了城市帶動農村、城鄉互促等新局面。


  再次,農民與市民的身份由地位身份轉變為職業身份。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民是一種地位身份,受到城鄉二元體制影響,農民不能享受到和市民一樣的公共服務和市民權利。新時代的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實現農民市民化和權利平等化。一方面是農業轉移人口在城裡安居樂業,享受同等的權利和福利待遇。另一方面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農民就地市民化,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權利和基本公共服務。


  最後,農村市場和城市市場由條塊分割轉變為空間融合和功能互補的統一市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城鄉二元體制導致城鄉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等也是條塊分割的,降低了市場交易的效率,限制了消費潛力的釋放。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點之一是要破除行政管制和制度性障礙,構建一體化的城鄉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社會科學報融媒體“思想工坊”出品 點擊“瞭解更多”獲取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