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祭侄文稿》,天下兩大行書背後所蘊藏的祕密是什麼?

《蘭亭序》是王羲之酒後無意寫就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心緒極強烈時頓然寫下的,天下最好的這兩大行書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作者在寫的時候不是刻意的,都是偶然自成的。難怪蘇東坡說到書法的境界時,有講到“作書心手皆忘”,“無意於佳乃佳爾”等一類的話。 “不求佳而自佳,不求工而自工”這不僅是文藝功夫在抵達一個境界後的自然現象,對於人的生命修養來說,其實又何嘗不是如此,——不求善而自善,不求美而自美,這樣的自美和自善是一個人修身修到一定層次後的自然呈現。真正的美,善,絕不是先存一個預念,更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然而,這一切看似偶然的奇蹟,其實裡面又無不含有必然的伏線。王羲之,顏真卿他們首先是有先前在文學和書法上的勤學,勤思,勤行,勤練,方有後來這偶然片刻的巨大昇華,正如孔子所講“盡人事,知天命”,那種先前沒有盡己之全力的人,沒有腳踏實地充實自己的人,是絕不可能出現那種一鳴驚人的“偶然”的,這就叫“偶然多出自必然,收穫必來自於耕耘”。

《莊子.則陽》中長梧封人有提到過這樣一個他親證出的道理:“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予來年變齊,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終年厭飧。”

化作今天的話來說 ,即:

從前我種莊稼,耕地粗疏馬虎,而莊稼長成時也就用粗疏馬虎的樣子來回報我;我鋤草也草率,粗疏,而莊稼長成時也用草率,粗疏的面貌來回報我。來年,我改變了原有的耕作心境,每次耕地,我都深深地耕,細細地平整,結果是禾苗繁茂,果實累累,我一年到頭都不用擔心沒有吃的了。

這個世界上,有一點東西最顯然,也最具真理性,即:你以一個什麼樣的心境去面對自己,面對這世界,那麼你自己,以及你要面對的這個世界就會以一種與你心境相匹配的樣子出現在你面前。

《蘭亭序》《祭侄文稿》,天下兩大行書背後所蘊藏的秘密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