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電影,一代人的鄉愁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鄉愁

隨著時光的流逝,很多往事已不復記憶,但對我來說,在農村看"露天電影"的事卻仍然記憶猶新,值得我去懷念、去思念、去回味……

我是一個農村娃,出生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那時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貧乏,看一場"露天電影",成為村裡人最高級的視聽盛宴,小孩子們尤其喜歡。那時公社安排每個生產隊輪流放電影。要是輪到自己所在的生產隊要放電影了,必定會在同學們面前趾高氣揚地廣而告之並盛情邀約。還會賣乖地邀請自己的老師,併為他們選個好位置,提前安上凳子。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鄉愁

如果不上學,小孩子們會跟在大人後面到幾里之外,去上一站放映電影的生產隊挑抬設備。放映設備主要有放映機、音箱、幕布、發電機等,用幾個既好看又結實大箱子裝著。另外,會有幾個長方體的鐵皮小盒子,那裡面盛放著電影膠片。朝上的一方是盒蓋,上面寫著電影片名。隨去的孩子一定是要看的,好在人前預告一下,自己會覺得特別榮光。

小孩子們一般都會觀看放映前場地佈置的全過程。大人們會幫著放映員將方形的幕布——我們當地俗稱為"擋子"——在場壩最邊沿或是外面的地上用兩根竹竿立起來,四周再用幾根長繩在不同方向斜拉著固定。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鄉愁

在大場壩偏後的中間位置,會從村民家裡搬來一張吃飯用的方桌來承載放映設備。桌腿上綁上一根直直的竹竿。竹竿上掛一個電燈泡。竹竿上一根線,直接通到"擋子"的兩邊,連接掛在上面的兩個音箱。發電機則會放在壩子外較遠的一個地方,免受噪聲干擾。

天還沒黑下來,"近水樓臺"隊上的村民就會把自家凳子早早地擺好,佔一個好位置。小孩子們匆忙在家吃過幾口飯,就會出門去,和著同村的小夥伴,以及趕來的同學們在壩子四周跑起"貓兒"來——這是六七十年代在農村最風靡的一種追逐的遊戲,要不就是玩起"打雀哦"來——那是一種帶戰鬥意味的"捉迷藏"的遊戲。這成了電影放映前小孩子們的狂歡,彷彿一個節日。

天黑下來時,人們打著手電筒,肩上扛著長條板凳,行走在條條田埂上,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好像一隻只閃爍的螢火蟲在田間飛舞。每個人心裡都有著美好的期盼,大都是對於電影的期待,更有姑娘小夥兒憧憬著一段美麗的邂逅,心裡暗想著,該能見著一個心儀的人兒吧。

路上,大家總有擺不完的"龍門陣",一路笑語歡歌。或家長裡短的議論張家的兒子討了李家的女兒,怎麼那麼不般配,或繪聲繪色的議論看過的電影劇情,談論哪個電影明星的八卦豔史。調皮的小夥子會跑到前面去,藏在苞谷林裡突然鑽出來,嚇嚇膽小的小姑娘,惹得大媽大嬸們一通責罵,姑娘們更是狠狠的追打,驚慌失措的小夥有時踏進了田裡或是摔到坎下,更有的掉進路邊的茅坑裡,甚是狼狽,引起一陣鬨笑。

我家二叔是個電影迷,哪怕是四五里之外的隊裡放電影,他也不會缺席。哪部電影由哪些明星飾演,明星的名字,有多大年齡,是哪裡人,他都弄得一清二楚。村裡的小孩都愛跟著他去看電影,總有小孩的大人去不了,都會託付二叔帶他們去。

電影放映員是農村的大紅人,人人都認識。隊長會在家裡備上好酒好菜好生款待一番。有一次,放映員多喝了兩盅醉了,放片子的時候圖象都是倒的,引來一陣噓唏;後來放片順序又給弄錯了——先放映孩子已幾歲了,再放映男女主角戀愛的劇情,一時傳為笑談。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鄉愁

那時農村沒通電,放電影要靠發電機。放映員用繩索拉燃發電機時,總會引來孩子們的圍觀。我自小嗅慣了柴油的味道,總覺得是香的。遠處趕來的人們,聽到了發電機的轟鳴,就會加快步伐奔跑起來。本村的人佔盡地利之便,總會將正對"擋子"中間的位置佔盡。他們最喜歡緊靠著那張方桌安放凳子,這裡有最佳的觀看角度,還可以全程看到放映員的一舉一動。

當然,坐方桌旁邊還有一個不言而喻的好處——當放映員換膠片卷的時候,會有最直接的曝光度。發電機一工作,竹竿上的電燈立時雪亮起來,照得桌邊的人光彩照人,所有的目光看過來,歷歷在目。於是,會有認識他們的人大呼小叫:"張三兒""黑娃兒"等等。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鄉愁

在放映前,放映員會打出一道白光調整焦距,使方正的光束正好投射到"擋子"上,不能過小更不能歪斜。這時,沿著這條光束經過的座位上,會伸出無數雙手,在光束裡晃動,更有的做出各種動物的造型投射到"擋子"上,引來人們的驚呼。放映員才不會理會這些,他完成了他的技術工作;而觀眾也不會怪罪,他們看到了新奇的畫面。當然,當正片來時,他們還這樣造次的話,必定會成為重矢之敵。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鄉愁

放映正片子之前,經常會傳達公社裡的一些通知和宣傳事項。有時放映員會拿著纏著紅布的一個話筒口播,有時用玻璃幻燈片一張張地播放。人們都會保持足夠的耐心。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鄉愁

放映前,放映員將圓形的膠片盤掛上機器的頂端,用力的轉上幾圈,回出一定長度的膠片,以壓在放映機側面的一些齒輪下。隨後,撥一個開關啟動機器,關燈,膠片盤緩緩轉動起來,只聽得清脆的"噠噠噠"的聲音之後,屏幕上往往會出現一個金光閃閃、光芒四射的五角星,同時伴隨極具震撼力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響起,這時候全場會發出一陣歡呼,那是興奮的喝彩的聲音,雖然電影並沒有開始。大家知道,這樣的片頭就意味著好看的"打仗的"電影就要開演了。那時戰爭片較多,人們超喜歡。

小的時候,我對那一塊神奇的白布感到十分奇怪,心想:那些鮮活的人兒,是怎麼進到"擋子"裡面去的?又是怎麼在晚上鑽出來的呢?我曾轉到熒幕後面去看,發覺影像是透明的,是反著的,從熒幕後面是進不去的。我又想莫不是從放映機裡順著光束放出來的,一次我用手在白色的光束裡抓了抓,是空的。我怎麼想都想不明白了,於是就更覺神奇。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鄉愁

那時放一部電影只有一臺機器,不夠連續看完,需要一盤一盤地放映,而每盤膠片放完之後,放映員會停下來換卷。膠片還會經常斷掉,放映員接上才能再放,要耽擱一段時間。而有時,畫面會抖動發花,同時伴隨斷斷續續的聲音,放映員也只好停下了,重新調整一下。觀眾們會以放映員出故障的頻次和操作時間的長短情況評判誰的技術更好一些。

每當熒幕出現斷續的條紋和星點時,我們知道,這盤膠片要結束了,隨即,那盞燈就亮起來,人們的目光重又聚集在了那張方桌上。有一次,放映員忘記了倒帶,他只好臨時用機器倒帶,耽誤了一些時間,引來一陣埋怨。放映員在放映前或是放映過程中,是可以手搖倒帶的。

看"露天電影"最擔心的是天上下雨——電影看不成,還會被淋成"落湯雞"。人們明知可能有雨,但只要有放映還是會賭一把去看的。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鄉愁

在那個文化生活極度貧乏、娛樂方式極度有限的年代,許多優秀的影片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啟迪了人們的思想,也讓我們這些小孩子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增長了知識和見識,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如今,電影院的音像衝擊力很震撼,影片製作也更精美,但我仍留戀那個年代那些帶著泥巴馨香的、質樸的"露天電影"。即便現在在城市的廣場上,偶爾也會有這樣的"露天電影"放映,但已沒有了當年的感覺、氛圍和吸引力。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鄉愁

原來,"露天電影"是我們的鄉愁,只屬於那一代人。這鄉愁,是回不去的"時間"和"空間",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歲月,再也回不去的農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