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一代沒有第二個金庸?

金庸先生仙逝,對於眾多武俠迷,甚至一代中國人來說,都感到惋惜。

在80後、90後一代人來說,金庸是武林的大俠,而古龍是江湖的浪子,在娛樂資源匱乏的年代,金庸筆下的武林豪情成為了眾多青年心中的“俠”,或多或少地影響這一代人的心態。

為什麼我們這一代沒有第二個金庸?

對於金庸,我們是敬仰的,因為在我們這個年代,甚至在中國武俠小說歷史長河裡,都沒有找到第二個這樣的人,一個把武俠與歷史結合得如此完美的人。

或許在未來,我們這一代人也無法再邂逅第二個金庸。

為什麼?因為俠的精神遠了,因為人的感情淡了。

俠的精神

為什麼我們這一代沒有第二個金庸?

言之俠者,重信守義,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金庸筆下俠的精神,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他心中俠的精神,比如死守襄陽的郭靖。

放之今天,人與人之間,這種重信守義,這種為國為民,似乎已經真正地被認定為“傻”的標準,正如那個世界裡的靖哥哥一樣。最近的應該就是萬州公交上,面對無理撒潑,一車人無人伸手,最終釀成的禍事。

回溯金庸生活的年代,經歷過戰亂,少年離家,別父喪子,生命中有十次大的離別,也許因為這些,讓他心中渴望“俠”的精神。

從渴望到表達,那個年代的人,對俠都是清晰而明確的,唯有重信守義才能稱俠,為國為民才是大俠。人們對於俠也從來是敬仰,而願以之為自己的榜樣。

為什麼我們這一代沒有第二個金庸?

但反觀今天,俠似乎已經遠去,也許依然存在某些人心中,但已經無法成為全民的共識,就如某些精日分子,也許連自己的祖宗都已經忘記了,又何談俠與義呢?

金庸先生的武俠精神,可以說是一代人對社會發展的一種期待,只有讓這種俠義之心不滅,才能讓中國人重燃心中的血性。

人的感情

常聽老人說,他們那個年代的人重感情。

確實是,也許他們那個年代的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不可否認,到最後依然把感情作為最終的歸屬,這一如進入大觀園的劉姥姥,儘管她貧窮而缺少見識,一些做作讓人反感,但遇到大事,她在曹雪芹心中也是重感情、重信義的人物。

為什麼我們這一代沒有第二個金庸?

而在今天的生活裡,我們聰明瞭,理智了,但似乎也冷漠了。我們的生活是精緻的,行為是禮貌的,但關鍵時刻沒了情感這個歸屬,朋友止於君子之交,父母具有生養之義,兄弟更少血肉之親。這與中國傳統的人情社會來說,是分裂的,也是背道而馳的。

金庸先生的小說,除了俠,還有情,就是人情,一如南帝對愛的愧、北丐對義的重,也如東邪對愛的專、西毒對義的叛。這些交織的情感,無論好與差,最終都讓人能好到心靈的歸屬。

所以,我們敬仰金庸先生,在於其俠情,也希望這份俠情能夠成為中國人情感中的一部分,傳承下去。

也許,我們這一代人中邂逅不了第二個金庸,但希望我們一起保護好社會上的“傻郭靖”。

為什麼我們這一代沒有第二個金庸?

金庸先生手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