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这一代没有第二个金庸?

金庸先生仙逝,对于众多武侠迷,甚至一代中国人来说,都感到惋惜。

在80后、90后一代人来说,金庸是武林的大侠,而古龙是江湖的浪子,在娱乐资源匮乏的年代,金庸笔下的武林豪情成为了众多青年心中的“侠”,或多或少地影响这一代人的心态。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没有第二个金庸?

对于金庸,我们是敬仰的,因为在我们这个年代,甚至在中国武侠小说历史长河里,都没有找到第二个这样的人,一个把武侠与历史结合得如此完美的人。

或许在未来,我们这一代人也无法再邂逅第二个金庸。

为什么?因为侠的精神远了,因为人的感情淡了。

侠的精神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没有第二个金庸?

言之侠者,重信守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笔下侠的精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他心中侠的精神,比如死守襄阳的郭靖。

放之今天,人与人之间,这种重信守义,这种为国为民,似乎已经真正地被认定为“傻”的标准,正如那个世界里的靖哥哥一样。最近的应该就是万州公交上,面对无理撒泼,一车人无人伸手,最终酿成的祸事。

回溯金庸生活的年代,经历过战乱,少年离家,别父丧子,生命中有十次大的离别,也许因为这些,让他心中渴望“侠”的精神。

从渴望到表达,那个年代的人,对侠都是清晰而明确的,唯有重信守义才能称侠,为国为民才是大侠。人们对于侠也从来是敬仰,而愿以之为自己的榜样。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没有第二个金庸?

但反观今天,侠似乎已经远去,也许依然存在某些人心中,但已经无法成为全民的共识,就如某些精日分子,也许连自己的祖宗都已经忘记了,又何谈侠与义呢?

金庸先生的武侠精神,可以说是一代人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期待,只有让这种侠义之心不灭,才能让中国人重燃心中的血性。

人的感情

常听老人说,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重感情。

确实是,也许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不可否认,到最后依然把感情作为最终的归属,这一如进入大观园的刘姥姥,尽管她贫穷而缺少见识,一些做作让人反感,但遇到大事,她在曹雪芹心中也是重感情、重信义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没有第二个金庸?

而在今天的生活里,我们聪明了,理智了,但似乎也冷漠了。我们的生活是精致的,行为是礼貌的,但关键时刻没了情感这个归属,朋友止于君子之交,父母具有生养之义,兄弟更少血肉之亲。这与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来说,是分裂的,也是背道而驰的。

金庸先生的小说,除了侠,还有情,就是人情,一如南帝对爱的愧、北丐对义的重,也如东邪对爱的专、西毒对义的叛。这些交织的情感,无论好与差,最终都让人能好到心灵的归属。

所以,我们敬仰金庸先生,在于其侠情,也希望这份侠情能够成为中国人情感中的一部分,传承下去。

也许,我们这一代人中邂逅不了第二个金庸,但希望我们一起保护好社会上的“傻郭靖”。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没有第二个金庸?

金庸先生手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