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佛家的呼吸法門


對於人類而言,呼吸是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生命活動。人可以幾天不吃不喝,但卻不能一刻不呼吸。平常的時候,人並不會關注自己的呼吸。然而,對於以鍛鍊生命機能為本的道家和佛家卻把呼吸當成修行的必修課。

例如,被稱為道家經典也是中醫公認的最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中黃帝就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摯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黃帝內經》認為的呼吸,並不僅限於口鼻的出入息,而是全身每個器官都能呼吸所謂的“氣”。“四氣調神大論篇”則從春、夏、秋、冬四氣對於內臟的影響來論如何適應四時而調整身體的呼吸來保證“陰陽之氣”的平衡。

但論起對真人的描述,莊子有更為詳細的表達:“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莊子·大宗師》)

莊子說“真人”的呼吸和我們這些普通的“假人”不一樣,我們的呼吸只能到喉嚨,真人的呼吸到腳底板。莊子的文章後來被修道者命名為《南華經》,其中關於呼吸的標準就是一口氣到腳底板。

不過,呼吸到腳底板這個現象畢竟只是一個單純的現象,並不能完全作為修道的成就,也不能證明呼吸對於修道的重要性。

老子《道德經》則給予了原理般的解釋:“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天地之間也在呼吸,如同一個大的風箱,功率還不小。

又說,呼吸的技巧是輕柔:“專氣致柔,其如嬰兒乎!”心專注於呼吸上,輕柔不用力,不去控制,像嬰兒一樣,自然呼吸,不用思考。

可是老子的另外一句話卻把呼吸法門被誤認為神秘學的境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總之,最高真理是恍恍惚惚,似有似無,好像有那麼回事,好像沒那麼回事。一種模模糊糊,自己也搞不清楚的狀態,被很多現代人抓住,把一知半解當成微妙,玄玄乎乎似乎才是悟了道。

嗯。很多人讀《金剛經》就是這種感覺。可惜,《金剛經》像物理學一樣實在,玄乎是因為你還沒有搞清楚。

後代所謂修道、學道的弟子更是把恍恍惚惚當成真理,有時候過分到指鹿為馬的境地。說指鹿為馬並不恰當,是指石頭為神仙要合適些。例如,你看後代的道學書籍,無論是借呂純陽、還是鐵柺李的名義,你看序言就覺得是胡說八道。一會玉皇大帝、一會如來佛祖、一會關羽聖帝君等等各路神仙為由的序,完全是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交匯,一點都不像正兒八經的學術文章。但是作序的弟子還一本正經地說,老師傳的大道,不能輕易外傳。說實話,搞不清他老師東拼西湊的所謂修行法門,是如何成為大道的。

說起來,宋朝的女真人曹文逸的《靈源大道歌》還要靠譜些,雖然都是些感悟。曹真人開篇就說:“我為諸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也就是,告訴你修行的真正秘訣,就是在真息。又說:“專氣致柔神久留,往來真息自悠悠。”這並不是抄襲老子的《道德經》,是她自己的感悟,唯有真正不去控制呼吸了,真息才會自然而然地往來不絕了。

要說,呼吸法門講得最詳細的還是佛學。

南懷瑾多年前講佛學,其中關於修行的部分,主要是呼吸法門和白骨觀。呼吸法門就是講“出入息”,還有個比較洋盤的名字叫“安那般那”,梵語是 Ānāpānasati。

安息國的太子安世高於公元147年來到東漢的洛陽,開始為翻譯佛經努力。他翻譯的《大安般守意經》中首次用漢語,“安”和“般”來翻譯“入息”和“出息”。“安名為入息,般名為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守意者,欲得止意。(CBETA, T15, no. 602, p. 165a5-7)”但在這部經裡,“安般”的意思比較廣。

直接使用“安那般那”來說出入息的佛經比較多。如求那跋陀羅所翻譯的《雜阿經》中就有多處出現“安那般那”:

如746經中說:“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安那般那念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慾、依滅、向於舍;乃至修舍覺分,依遠離、依無慾、依滅、向於舍。(CBETA, T02, no. 99, p. 198a5-10)”

《雜阿含經》中801經、802經、803經、804經、805經,佛都講了修習“安那般那”的好處。

《中阿含經》第98經《中阿含因品念處經第二》則詳細講解了修習“出入息”的法門:

“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CBETA, T01, no. 26, p. 582c12-17)

另外一個著名佛學翻譯大師鳩摩羅什翻譯地很多經典都提到“安那般那”或“出入息”。如《坐禪三昧經》 《思惟略要法》、《大智度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等。

可以說,佛學著作關於呼吸法門的論述太多了,後來修道者,甚至儒家都從中借鑑。

中國大乘佛學流傳很廣的是智者大師整理的“六妙門”。六妙門包含:數息、隨息、止息、觀、還、淨。但是這個方法比較繁瑣,能夠修成的不多。

南懷瑾曾經批評六妙門的問題,說不夠有效,最好的修行法門是十六特勝:1.知息入、2.知息出、3.知息止、4.知息遍身、5.除諸神行、6.受喜、7.受樂、8.受諸心行、9.心作喜、10.心作攝、11.心作解脫、12.觀無常、13.觀出散、14.觀離欲、15.觀滅盡、16、觀棄捨。

這更復雜。看起來都覺得麻煩。

今天,最流行的還是南傳佛學根據南傳阿含而整理的呼吸法門,如斯里蘭卡著名禪修大師德寶法師的暢銷書《觀呼吸》中所介紹的呼吸法門。德寶法師的講解簡單、易學,非常適合現代都市上班族學習。

這類呼吸法門還有個非常流行的名字叫:內觀禪修,或叫正念的呼吸。

國內都有好幾個純粹的“內觀中心”,基本上和宗教相對獨立。成都的都江堰也有一個內觀中心,據說每次都提前幾個月報名。報名者多為年輕白領或大學生。

閒話說了這麼多。要看正宗呼吸法門,得你親自去看書去。

2020.3.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