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在2019年底,我讀完的最後一本書,江味農居士的五卷本《金剛經講義》。讀完以後,我有一個感覺。

一、《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家大乘經。佛曰:“一切諸佛菩薩,及諸佛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因此,世人稱《金剛經》為經中之王,大乘之綱。不是空口無憑,而是的確如是。凡夫,或偏於執或偏於空,不能圓融中道,兩邊不著。所以,才有了千千萬萬的見仁見智,各是己是。所以佛說:“見諸相非相,是見如來。”

二、若是對佛學沒有一定的研讀,對佛理沒有一定的造詣。是註解不了,大乘經典的《金剛經》的。而江居士,書香門第,兩代信佛,自己本身又修行二十多年禪學,用筆記和講義的形式對《金剛經》作註解。他註解的內容,對章、句、字、詞,的細心研思;對全經段落的總攬全局。從而旁徵博引,觸類旁通;由點及面,又因面導點。縱橫譬喻,反覆說明。能把我佛如來的甚深般若經典,深入淺出的講得如此之透徹。古今以來,實不多見。

三、首先,我不是佛教徒,也不信奉佛教。對佛經也沒有系統的學習研究過,生平只讀過兩部佛經。一是佛家禪宗六祖大師的《六祖壇經》以及我佛世尊的《金剛經》。但是呢,這次通過瀏覽一遍《金剛經講義》,不敢說我有多深的心得體會和感悟。至少,通過這次走馬觀花式的瀏覽,從感覺上講讓我對佛家的“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四句偈。從認識和理解上,比之前都更深化,深刻了。我個人覺得,一部《金剛經》反覆譬喻,縱說橫論,無非只是為了論證一個空字。是所謂的,萬法唯心,一切皆空。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下面,我把佛家的主要著作《金剛經》;儒家的主要著作《論語》;道家的主要著作《道德經》。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只是我個人的一個感覺和心得,並沒有別的意思。我自知才疏學淺,學而無術,說的不對,權作一笑。

一、《道德經》。

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卻是老子的精粹之言,道家的主要著作。其與《周易》、《莊子》合稱為道家三玄。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記得,近代的國學大師,主考證派,考據學的任公梁啟超。曾經懷疑《道德經》是偽作,老子李耳,歷史上並無其人。而老子其人,也是太史公杜撰出來的。《道德經》是戰國時人寫的,只是託老子之名,積聚的格言名句而已。因為梁啟超認為,《道德經》的內容,像是格言名句的收集,不像是某個人的著作。直到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一個西漢初期的古墓。其中就有《道德經上下篇》。如果,任公梁啟超還在世的話,不知作何感想?當時還有人懷疑孫子,孫臏是一個人,也沒有什麼《孫臏兵法》。而山東銀雀山《孫臏兵法》的出土,也給考據學者們,潑了盆冷水。作學問,當然首貴嚴謹,但也不能作武斷式的嚴謹。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出土《道德經》經過整理翻譯以後,人們發現傳世本的《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而出土的《道德經》只分上下兩篇。我個人感覺分八十一章,是後人為了合九九之數而劃分的吧?其實這麼做,我覺得沒什麼意義。而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初期的《道德經》只分上下兩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並不是把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割裂,分解成八十一章。據說分《道德經》作八十一章的是晉代的王弼。但是,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道德經》和傳世本的《道德經》並不僅僅是一個分章節和不分章節的區別。由此可知,《道德經》在王弼之前的流通過程中,就已經發生了修改和刪訂了。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後來,我讀《韓非子.解老》、《韓非子.喻老》兩篇註解《道德經》的文章。發現,韓非子引用的《道德經》內容,和出土西漢初期的《道德經》內容相吻合。但是,同傳世本的《道德經》內容卻有出入。這就證明,馬王堆出土的漢墓《道德經》是比較老的版本,是戰國時代傳下來的版本。

那麼這兩本《道德經》都有哪些不同呢?對比之後我發現,有如下幾點不同:

1、漢墓出土的《道德經》五千多字,字數比傳世版本多了不少。

2、漢墓出土的《道德經》總分為德經和道經上下兩篇,而不是八十一章節。

3、漢墓出土的《道德經》比傳世版本多出來的字。都是一些,連詞,語氣助詞或者虛詞。譬如:呵、呃、啊、之類的。簡言之,我們流傳於世的《道德經》版本,中間是經歷過一個修訂簡化的過程的。但是,它還是代表了老子的主要思想,這個方面和漢墓的早期版本沒有根本上的不同。

由此之故,所以現代《道德經》研究專家,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陳鼓應。在研究比較了兩個版本的《道德經》之後,他得出一個結論,說:“馬王堆出土的漢墓竹簡《道德經》是最古老的版本,但不是最好的版本。”陳鼓應教授的這個結論,別人怎麼看的,我不得而知。我個人,並不認同他的這個結論。

以上主要是講了《道德經》的一些軼史,以及流傳的過程。這樣是為了讓大家,對《道德經》的基本流傳歷史,有一個總體上的認識。下面我簡單的講一下《道德經》的內容。

1、《道德經》就其內容來說,是一部完整而系統的思想哲學著作。雖然,它的每一句話,都可以獨立的看作是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但是,這些看似獨立的句子,其實是有一條線索貫穿其中的。所以,如果分解它那麼枝枝葉葉都是格言;如果合起來它,那麼它就是一棵參天大樹,是一個有機而統一的整體。它就如同一顆顆珍珠,可離可合,能大能小,妙用無窮,但它畢竟是一個統一整體,這點千萬不要忘了。

2、通過讀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我覺得用講義的形式,把《金剛經》解釋的那麼好,講的那麼透徹。那麼這部《道德經》其實,也完全可以用講義的形式,去重新註解的。先把每一字,每一句,肢解條分,反覆推明。而後再把它們合起來,以經注經,互相註解。最後,總攬大綱,把握全局。這樣的話,更有利於讀者對《道德經》的學習理解,也是傳道授業解惑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3、那麼道祖老子的《道德經》主要講的是什麼呢?我個人的理解,《道德經》主要講的是宇宙觀和人生觀。簡言之《道德經》反覆論證的只是一個觀念問題。道家提出的道,是虛構的一個概念,而後才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去開展它的論述。所以說“吾不知其誰氏之子,像帝之先,吾強字之曰道。”道家的道字,是包含陰陽兩個方面而說的。立此為基礎,展開論述。所以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而《易經》有一陰一陽,謂之道。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其次,五千多字的一部《道德經》主要闡述的是治國道理,主要是寫給天子國君們看的治國理論。

二、《論語》。

《論語》是儒家思想總集,也是孔子學說的主要著作。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乍聽之下,可能覺得有點兒誇張了。但是,靜心一想,並非誇張。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論語》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以及它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性。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1、《論語》的成書。《論語》流傳到漢初,有三個版本。《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現在通行的版本,是漢代一個姓張的,在《魯論語》和《古論語》的基礎上編訂而成的。史稱“張候論”。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論語》。《論語》的不同版本以及成書的具體歷史,詳見太史公的《儒林列傳》。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2、《論語》主要講的什麼呢?我個人以為《論語》講的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可謂:人道經緯萬端,《論語》無所不貫。概括地說《論語》講的是由個人的修為,推而大之,到平均天下的道理;由基本仁的概念出發,擴而廣之,到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相互之間和諧關係的處理。這是《論語》要講的主要意思,是所謂的修身及家,平治天下的道理。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3、孔子立人道之極則,修己以敬,為仁由己,以禮治運天下。按照儒家的這種思想理念去進行社會實踐,從而形成儒家所理想的那種社會人際間的相互關係。事後來看,通過2000多年的社會實踐和我國的思想政治史來看,儒家的這套修身齊家,平均天下的道理還是很成功的。養成了人人循規蹈矩,知廉守恥的人格和忠君報國,父慈子孝的秉性。由此可知,並不是董仲舒,漢武帝在2000多年前選擇了孔子和儒家。而是歷史的發展需要,選擇了孔子和儒家。自然有它的歷史必然性。

三、《金剛經》。

1、《金剛經》是佛家大乘,般若智慧。自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大加闡揚以來。《金剛經》在佛家的地位和流傳之廣,在我國佛教徒心中就如同儒家的《論語》一樣。流傳在我國的《金剛經》一直有兩個版本兒。一個是鳩摩羅什大師意譯的《金剛經》;另一個是唐玄奘法師直譯的《金剛經》。但是,社會流傳比較廣泛影響比較深遠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意譯版本《金剛經》。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那麼,意譯和直譯的梵文《金剛經》都有哪些區別呢?我覺得有如下的幾個區別:

(1)、字數不同,雖然兩者都是將梵文漢語化。但是意譯翻譯,不執著於古印度梵文的固有句式,簡單直接,取義舍形,通俗易懂,容易被中國人所接受,本土化的比較徹底。而直譯,則是按照古印度梵文《金剛經》的句式,死板的字句翻譯。所以,因為這個緣故,唐玄奘大師又造出了許多的漢語新詞彙出來。最後,造成的結果是同樣的《金剛經》因為翻譯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字數和詞彙也不同了。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2)、翻譯出來的時間先後順序不同。鳩摩羅什的出現早,唐玄奘的出現晚。鳩摩羅什是東晉末的人,而玄奘法師是唐太宗時期的人。

(3)、兩種版本的,經文內容不同。這主要是因為第翻譯的方法不同造成的。

2、那《金剛經》講的什麼呢?就我個人的膚淺理解覺得《金剛經》反反覆覆,講的只是一個空字。佛祖與長老須菩提的一問一答,反覆譬喻,其落腳點就在一個空字上。但是,又不能著空。所以說,空不著空,空即是色;不空而空,色即是空。性不離相,兩邊不著,成就佛道,直達涅槃。《金剛經》開篇,須菩提就說:“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諸諸菩薩………世尊若善難子,善女人……如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3、《金剛經》首在破相無我。眾生之所以,有各種相,原因在於有我見,有我見就是我執。我執不破,則不能破相,不能破相,則常在無明而不得見性解脫。所以佛說“不住相佈施”又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總之《金剛經》千言萬語,只在破除人我。離一切相,如如不動。兩邊不住,性相圓融,一空到底。

《論語》、《道德經》、《金剛經》三者的比較。

我認為:《論語》本於人道,以仁為本。仁是什麼?同情心。人與人所固有的同情心,就是儒家所謂的仁。所以,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儒家以人人所共有的同情心,總結出仁的概念。用來教育規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倫理關係。儒家的《論語》和佛家,道家,最大的區別是:儒家,專注於人道。不談性相,也不論玄學。所以《論語》雲:“子不語怪、力、亂、神。”只關注人事,從人的生活習慣入手,去教育和實踐仁的人生觀。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道德經》以兩相對待的陰陽強弱二元論,去開展對道的論述。其落腳點,在於清靜自正,無為自治。道家以為過剛則折,太盛則衰。所以說,知雌守雄,柔弱勝強。又說,吾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因為,這個原因,後世很多人認為老子的道是教人明哲保身的哲學。其實,我覺得這麼理解老子,有點兒片面。像孝文帝,景帝,宰相曹參都是持道家主張的人。用道家治天下,卻成就了漢初的文景之治。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主張,萬物生滅,都有它的自然規律,社會的治理也是。因此,在國家治理上主張無為而無不為;反對過度人為的干預,所以說絕聖棄智,民復孝慈。法令滋章,盜賊多有。一切以自然為主,人為的干預是必要的,但不能過度。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金剛經》比較《論語》和《道德經》是更為徹底的空。《論語》主人事,《道德經》尚自然,《金剛經》主破我執。個人覺得:生活日用,修身齊家,推己及人,由淺入深,因人事而達天道。齊家治國修身,莫過於儒家的《論語》;淡泊名利,恬淡寧靜,與世無爭,自得其樂,當機能斷,功成能隱,莫過於道家的《道德經》;出世斷塵,萬念俱空,求得徹底解脫,了斷生滅幻相。證佛果智慧,得無上菩提。了卻一切塵緣,達一真法界,莫過於《金剛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