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四諦與緣起

昨日起,開始閱讀方姓關於本次疫情的日記,即《武漢日記》,看報道說,已在美國出版,並翻譯成德文之類。我知道她去了美國,當初微博也是被人舉報,最後終棄博投它。我也沒打算從百度搜索,直接翻了牆,去了谷歌,下載pdf和doc。暫且不論疫情之中發生的各類人等的離世,只覺得死亡是可惜的,亦是值得珍視的。昨晚父親發微信,簡單聊了些,說想我了,我心裡一陣感動,隨著時間流逝,隱含的嚴肅也慢慢被直白的溫情所取代

也不知是何原因,導致晚上做了一個噩夢,自己持刀失手殺人。等醒來時,額頭微汗,心中一邊驚悸不已,一邊慶幸非真。忽而聯想昨天看到的日記和父親的聊天,覺得無論是死去的亡靈還是被世俗牽絆的個人,都是有一定苦的成分

而對於苦,曾在背誦《心經》時,記得有句“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對於此類文字,因是梵文翻譯而來,實乃無心思去逐字對比,故不得章法。後知苦就是苦,是苦諦,屬佛教中的“四諦”之一,另外三個便是“集諦,滅諦,道諦”,也是釋迦牟尼在當時眾多教派中招攬信眾的學說之一。僅“苦諦”又分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其中生老病死常說,這也是眾生在自身發展形態中所必然產生的苦,五到七則是在社會中形成的苦,而最後的苦是一種總論,是對於五陰或者說五蘊構成的生命形態的貪戀追求的苦。仔細一想,貌似自己哪個也逃脫不了

誠然,這是按照佛家的解釋,前提便是世間存在苦,這個苦是必然的,也是普遍的。而集諦表示對苦因的分析,滅諦就是要滅除苦因,道諦就是滅苦因的方法道路,其實,這樣一看,順序便是承接起來的。苦的直接原因就是眾生的慾望,對身體的欲,對感情的欲,對財物的欲,對權力的欲,這些欲在追求過程中便產生了業力。倘若認識不清,便是無明,而無明又是產生輪迴的根本因,所以為了逃脫輪迴,達到涅槃,就要滅苦。等苦滅了,就會不執著於相,不貪戀身體,財物,權力。方法呢,就是“八正道”。這種慾望,也可成為貪慾,是佛家三毒之一,“貪嗔痴”嘛。人生在世,信眾有想進入輪迴,有想擺脫輪迴,輪迴到哪去呢?是三善道還是三惡道?然而無論是善道還是惡道,從佛家講,都是不好的,本質上都是痛苦的,如果要擺脫痛苦,就要跳出輪迴,從而達到涅槃。涅槃是佛家最高目標,而滅諦就是為了要涅槃。時常聽到將死之人說“下輩子我還要怎麼怎麼樣”,那有下輩子嗎?今世,來世,修,祈,誰可知所謂的下輩子會比現在更好?

官場講求政治智慧,講求權力平衡,一般黨政一把手不怎麼對付,這也是自古以來的制衡策略,因為擔心兩個領導人一旦聯手會威脅自己地位。那在此假設一個情景:市委書記和市長,一個黨口,一個政府口,兩人鬥得很兇,因為市委書記是一號人物,官高半級,所以佔有上風。等到他馬上就能把市長扳倒的時候,他就有考慮了,考慮什麼呢?假如市長下臺,這時候必然還要來一個新市長,無論是外派還是提升還是空降,那新市長就一定和自己合作愉快嗎?新市長就一定比原市長更容易馴服嗎?還有,自己如果經常搞鬥爭,省委領導怎麼看自己,會不會認為自己是搞家天下?肚量小,不容人,玩弄權術之徒?搞鬥爭是耗神耗力的,鬥爭存在的必然性有絕大原因是為了打破舊平衡,建立新平衡,那如果在政績面前呢?還不如保持適當距離,少些鬥爭,多點合作,留些政績,便於日後提拔。所以這就是和所謂的下輩子一個道理,常人不知道下輩子怎麼樣,只知道現世不好,便把希望委任於來世。小時候,在姑姑家問過表姐一個問題,“人死了是什麼感覺”,表姐說“死了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就好像睡覺一樣,什麼也感知不到”我想,那多無趣,還是活著自在

因為世間眾生皆有苦,所以找苦因,滅苦因。不止苦,別的形態事物也是如此,皆有因,也就是緣起。古印度影響最大的便是婆羅門教,它講求萬物有唯一的真實的根本因,是一元論,認為本質是唯一的,實在的,也就是“梵”。而佛教的緣起就打破這種說法,認為事物的形態是各種因素,各種條件下綜合形成的產物,這就形成了一種顛覆,也是緣起的產生。常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也是《心經》裡面的,色就是“受、想、行、識”組成的複合物,非物質性的“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組合是名,“名”“色”就是人體的五陰(五蘊),所以開篇就是這麼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包括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還有“色身香味觸法”的六塵,兩者相撞形成六識。所以討論因就得看是哪裡的因?是不是六處的?還是十二因緣的?後者有“受”,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還有三界的因,此三界是佛家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不是神話中的“上天,人間,地獄”三界。生和滅,在世俗看來是緣起事物的形態變化,不是絕對的有和無之間的斷滅,所以是不實在,虛幻不真的。感覺緣起裡面也是一種輪迴,就如B可以作為A的果,也可以作為C的因,好像現在更流行說“因果律”。也想到高中時政治哲學課本里講到,不要用靜止,孤立的觀點看問題,這樣太片面,太主觀。而緣起用這種話講,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

明天就是五一了,有沒有小夥伴出去玩的?在安全前提下多出去玩吧,之前聽一位朋友說,思想見識提升有兩種方法“讀書+思考,經歷+體悟”,也就是萬卷書和萬里路的問題,但總離不開思考。我條件有限,旅行機會不多,所以才多看書,首先積累知識,然後再鍛鍊思想。先接受知識是為了有個鋪墊,不然思想來了也無處安放,另外就是形成辨識能力,對思想有所甄別。所以思想無論是直接接受的,還是自己思考的,總是要為己用的。當然,除了這種功利性和修身養性的作用,還一個好的地方就是愉悅感。比如發現有段話說的特別好,契合自身也好,啟迪心智也罷,那種開心的感覺是直接的,所以也就成了一種組成日常快樂生活的源泉。只不過,已經形成的某些思想,對自己而言,分不清是偏激還是主見?

佛:四諦與緣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