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佛家學放下過去,跟道家學從容轉身,跟儒家學奔向未來

跟佛家學放下過去,跟道家學從容轉身,跟儒家學奔向未來

01

跟佛家學放下過去

佛家給我們的最珍貴的東西,是一種自在的心性。

如果用三個詞概括佛家的主旨以及其中的人生滋味,那便是——看破,放下,自在。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由看破開始,在放下中進行,於自在中成就,這便是那條覺悟之路。

“放下”則是“看破”和“自在”的橋樑。如何能看破?什麼是自在?只有懂得了放下的真諦,才能瞭解。

看過一個禪宗公案,是我見過詮釋“放下”最好的故事。這個公案的出處已經不得而知,日本的湛山禪師和奕堂禪師曾有過相似的故事。這個故事大概是說:老和尚帶著小和尚下山,在一條河邊看到一名過不了河的年輕女子。小和尚自己蹚水到了河對岸,老和尚則二話不說地背起女子把她背過了河,到了對岸才把女子放下。老和尚與小和尚又走了很遠,小和尚實在忍不住了,問老和尚:“師父,我們僧人是不能近女色的,您為什麼要背那名年輕女子過河?”

老和尚只是故作驚訝地回答了一句:“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揹著呢?”

是啊,很多事情,其實已經過去了,為什麼還要揹著呢?人生多少事情,都是如此。比如2019年,你一定經歷了很多的悲喜愛恨、挫折變故,那麼是否也要繼續揹著?

那些我們一直揹著的東西,就叫做“放不下”。看破、看破什麼?便是我們揹著的東西的虛妄;自在、何為自在?便是放下這虛妄的包袱後的輕鬆安寧。我們的糾結辛苦,源於自己抓著那些早已過去的東西不放,使那些早已死去的事情還活在心裡;我們活得累,是因為我們背了太多裝著“放不下”的包袱。

所以《六祖壇經》裡問著:“道須通流,何以卻滯?”《金剛經》裡答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就是人生痛苦和辛苦的真相。人生需要懂得放下,心需要適時清零。而站在元旦這個新一年的開始,正是這樣一個契機,最合適、最好、最具儀式感的契機。

還自己一顆輕鬆的心,給自己一個輕鬆的姿態,讓自己能輕鬆上路。

跟佛家學放下過去,跟道家學從容轉身,跟儒家學奔向未來

02

跟道家學從容轉身

道家給我們的最珍貴的東西,是一種通達的思維。

道家言天道人德。何為最大的天道?《道德經》裡一再說著大道的性質:“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儒道合一的《周易》裡說的也是一樣:“生生之謂易”“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還有乾卦在第五爻“飛龍在天”之後緊接著是第六爻“亢龍有悔”,表示已完成的第63卦“既濟”之後緊接著是表示新開始的第64卦“未濟”。

“反”“周行不殆”“復”“生生”“往來相推”……這些說的就是大道之總律——相反相成、物極必反、循環往復、周流不息。

何又謂最高的人德?便是依天道而行、合天道之理。天道運行形成一種勢,依天道而行便是順應這種勢,這便是順勢而為。如何順勢而為?對於為人,老子為我們指出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順其自然;對於做事,《周易》為我們指出的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的順應變化、靈活變通。明此理,行此道,便叫做通達。

如此,人生就會擁有一種從容,從容地做人,從容地行事,從容地活著。

而元旦,正也是一箇舊週期的結束,一個新週期的開始。順應此勢,便是在放下過去、擁有一份輕鬆心態的基礎上,從容轉身,向前看、往前走。

世界永遠是變的,生活永遠是新的。

跟佛家學放下過去,跟道家學從容轉身,跟儒家學奔向未來

03

跟儒家學奔向未來

儒家給我們的最珍貴的東西,是一種奮發進取的行動。

有人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又說“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朝”“入世越深,出世越遠”。當我們有了佛家的自在心性、道家的通達思維,便有了所謂的出世之心、大隱之性,剩下的就是進取有為、建功立業了。《警世通言》雲:“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

《周易》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學》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北宋大儒張恆渠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心學宗師王陽明所謂“知行合一”“致良知”……最不濟,也是自己的安身立命;所應當,是向著人生價值的崇高。

入世的真諦,是擔當,窮便為自己和家人擔當,達就為國家民族和天下人擔當。儒家的氣概和理想,皆在於此。

新的一年開始了。回頭看,只剩荒涼;向前看,才有希望。只有在前方希望的光裡,才有未來。

過去,現在,未來;佛家,道家,儒家;放下,轉身,前行。這便是中國文化的至深意蘊,以及人生的至深滋味。

元旦,新的一年已經開始,宜修乾道,從“潛龍勿用”的韜晦中開始,在“飛龍在天”的光輝中結束,從容不亢,自在無悔,善始善終。

大哉乾元,元亨利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