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來“寬容”,家長如何在相處中學會他們的包容和耐心?

雖然說孩子出生像一張白紙,但其實他們天生帶有很多美好的特質,在養育的過程中,有的時候他們是父母的老師,用自己的行動來幫助家長重新發現生命的美好。

昨天網上又有一個新聞事件上了熱搜,四歲女童疑遭繼母和生父的虐待,原本漂亮的小姑娘身上佈滿了各種各種被虐待的痕跡,不止一次住院,照片公佈之後看著前後對比,令人心寒。

是什麼讓這樣的事件一再發生呢?孩子是天生的寬恕者,家長要永遠為真正的努力奮鬥,不辜負孩子們給予家長的信任,不濫用他們的能量和寬恕,稱職的家長沒有統一的標準,因為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

只有找到真正適合他們的方法,才算是正確的教育,父母平時都太忙了,沒有時間經常反思自己,過去的失敗用行動彌補了就夠了嗎?但無視自己教育中犯過的錯誤,其實就是在為今後的錯埋下隱患,不能無視過去,更不能將孩子的寬恕當做藉口。


孩子生來“寬容”,家長如何在相處中學會他們的包容和耐心?


經常反省過去的不當言行,能幫助家長領會教育的真正含義,唯有思考之後的行動才是進步的父母。

在得到孩子的反饋之後,不斷修正行為,一朝為父母,永遠為父母,正是因為孩子不辨是非,天生寬恕,才更促使父母要自我約束,成為一個好老師,這項任務從孩子出生之後就開始了。孩子無條件的原諒應該讓家長更加緊迫的意識到自己需要進步,必須真正永遠的為教育而努力奮鬥,不辜負孩子給予我們的信任,不濫用他們的原諒和寬恕。

孩子的寬恕來源於愛,的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永遠都是滿滿的,一個孩子可能在身心上受到傷害,但是也無法打消他們和父母重新建立連接的願望,孩子們漸漸長大,他們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但那並不表示愛會隨著減少。

這個時候的孩子會更容易從家長的角度去思考,原諒源於理解,他們也更需要來自父母的信任和理解。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人格,成長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在處理親子關係的時候,家長難免會犯錯誤,不過重點是孩子如何體驗父母的愛,有責任心和愛心的父母始終要和孩子在和諧的分為基調中相處,寬恕不代表忘記,它有其自身的教育意義,通過愛和理解恢復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孩子生來“寬容”,家長如何在相處中學會他們的包容和耐心?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學會平和與包容,為人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啟迪,成為一個心態平和的大人,然而這一美好的期盼進展的並非順利,父母或糾結於自己的過去,或執著於自己的權威和憤怒,或深陷與自己的付出和奉獻,哪怕孩子犯下了一個不起眼的錯誤,都會讓父母發怒和失控。

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憤怒時,都希望自己能夠耐心一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愛”的懲罰,威脅,咆哮和毆打,背後隱藏的都是父母的糾結和不平和。有的父母是想要通過懲罰和訓誡來讓孩子吸取教訓,體罰是少數,最常見的就是嘮叨和吼叫,覺得孩子的訴求不合理,總是下意識的就拒絕和反駁他們。

在發洩一通之後,父母又常常會為自己剛才的言行感到後悔,但是卻不會承認,反而會對孩子說“我生氣吼你,都是為了你好”。孩子沒有反應不代表他們毫無感覺,只是因為見證了太多次這樣的行為,已經學會了用關閉心門來保護自己,憤怒越多,抗拒的心就越強。


孩子生來“寬容”,家長如何在相處中學會他們的包容和耐心?


除了明顯的咆哮和懲罰之外,有的父母會用一種看起來很平和的教育方式,“威脅”看起來對孩子沒有殺傷力,但其實同樣會給他們帶來傷害,看起來由於家長的不參與導致了孩子為自己做錯事情承擔了後果,可是父母的態度卻在他們的眼中看起來就是一種變相的懲罰。

當然對孩子傷害最大的就是體罰和毆打,家長這樣的行為其實就是在“以大欺小”,被毆打的孩子在還沒有完全形成自我認知的情況下,會逐漸認同父母的行為,他們會將這種方式認為是父母另一種愛的表現,這樣就會造成孩子對愛認知的扭曲。威脅,吼叫,和毆打都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從表面上看能夠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從深層次來看是在傷害孩子的心靈。


孩子生來“寬容”,家長如何在相處中學會他們的包容和耐心?


懲罰只會破壞孩子的自尊心,讓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為了躲避懲罰,會想盡辦法推卸責任,並且將精力放在是否還會被抓住,逃避懲罰上,而不是關注自身行為造成的不良影響。因為父母的懲罰孩子會認為正確行為不重要,而是父母的責任。

其實大部分時候父母面對孩子的不平和,是因為自己覺得權威受到了威脅,或者是對於自身的恐懼和無能的一種發洩,孩子的行為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不能讓孩子成為父母情緒發洩的犧牲品,更不能以愛之名一次次的傷害他們天生自帶的寬恕氣質,努力維護平和的家庭氛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