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依赖、还让人发胖变傻?抑郁药的真相在此

文 | 健识局 池伟

编 | 健识局 严冬雪



池伟,认证临床药师,现从事精神科临床药学相关工作,对精神科常见药品具有丰富的临床使用评价经验,参与编写《中国国家处方集》、《抑郁症用药咨询标准化手册》等著作。


科室:北京回龙观医院药事部临床药学组

专长:精神科常用药品的合理用药指导


抑郁症就是小心眼!

得了抑郁症,自己慢慢就能想开,不吃药也行。


药师在工作中遇到过各种关于抑郁症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使患者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带着抵触与恐惧,这一类的患者普遍治疗依从性较差,结果造成疾病反复发作,治疗难度越来越大。下面药师罗列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希望可以消除您对服用抗抑郁药的误解。


抑郁症不是病?


之所以会有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病,可能是因为错把抑郁症看成了一时的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还在研究中,可能与遗传、性格特征、环境、神经递质变化等有关。


抑郁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而抑郁症几周起步,不加干预可能会永久伴随。抑郁情绪不会让人自杀,但抑郁症会。


总的来说,如果这种抑郁的感觉,长期无法消除,而且越来越重,甚至让人有自杀的想法,那么这可能就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了。


抗抑郁药有依赖性和成瘾性?


首先肯定的是抗抑郁药没有依赖性和成瘾性。抑郁症的治疗和一般疾病的治疗有很大不同,比如感冒症状消失了,我们就可以停用感冒药了,而抑郁症的治疗是以月为单位的,有复发风险的患者需要长期服药。


其次抗抑郁药不能突然停药,突然停药可能会使原有症状复发,甚至加重。


这种表现不是依赖性和成瘾性的表现,而是停药反应,大部分抗抑郁药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停药反应,如果需要停药,应采取逐渐减量的方法过渡到完全停药的目的,以免意外发生。


抗抑郁药含有“激素”?


“满月脸、水牛背,满面红光一身膘”,这是对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向心性肥胖患者的真实写照,大众对此深入人心,所以遇到服药后发生的体重增加,都会认为这个药是“激素”或含有“激素”。


部分抗抑郁药的确有体重增加的副作用,这可能与药物改善情绪,调节睡眠的作用有关,患者一般可以通过减小服药剂量、换药、增加运动量、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改善。


抗抑郁药引起体重的增加,与激素引起的体重增加有本质的不同,抗抑郁药不是“激素”,也不含“激素”。


抗抑郁药会把人“吃傻”?


总的来看,抗抑郁药是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认知情况的,因为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减退或损害,表现为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分心、信息加工能力减退、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漠不关心,而抗抑郁药恰恰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


部分有抗胆碱作用的抗抑郁药,可能会对认知有一定损伤,如帕罗西汀,氯米帕明等,不建议长期大剂量服用,必要时可更换药品。


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太多了?


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都有副反应,抗抑郁药也不例外。抑郁症患者易受暗示,看到药物说明书记载的药物不良反应,会加重心理负担,影响治疗信心。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个体差异较大,医生在看病时是不能确定每位患者服用抗抑郁药会出现哪种不良反应的,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用药经验选择合适的药物。


即使服用推荐的药物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也不要丧失治疗信心,患者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复诊,医生会做出判断选择换药或者合并用药。


病友推荐的药物更有效?


抑郁症的治疗一般需要个体化用药方案,别的患者推荐的药物不一定适用自己的情况,最适合自己的药物就是最好药物。盲目听信病友的治疗经验,会破坏原有治疗计划的延续性,往往得不偿失。


健识小贴士


最后健识君向大家介绍一下服用抗抑郁药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时间周期,以便大家能够对抑郁症的治疗有个大概的了解。


1.起效时间

大部分抗抑郁药起效时间在2-4周左右,一般医生会在第三周要求患者复诊评估病情,因此万不可吃了几天药,感觉症状没有改善就停药。


如果患者使用足量药物治疗 4-6 周无效,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换用同类其他药物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


抑郁症急性期治疗一般需要6-12周,在药物选择上,需要考虑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是否有共病、抗抑郁药的药理作用(半衰期、P450 酶作用、药物耐受性、潜在的药物间作用等)、患者之前的治疗、对药物的偏好以及治疗成本等。


巩固期治疗一般需要4-6个月,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并强调治疗方案、药物剂量、使用方法保持不变。


维持治疗时间的研究尚不充分,一般倾向至少 2-3 年,多次复发(3 次或以上)以及有明显残留症状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


5.减药停药时间

对再次发作风险很低的患者,维持期治疗结束后在数周内逐渐停药,如果存在残留症状,最好不停药。应强调患者在停药前应该征求医生的意见。


在中止治疗后2个月内复燃危险最高,应在停药期间坚持随访,仔细观察停药反应或复发迹象,在需要时可快速回到足量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作者:李凌江马辛,出版社: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2.王焕林, 袁国桢. 中国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障碍及其相关问题[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5(10):955-956.3.陈彦方, 胡珍玉. 抑郁问题与抑郁障碍综合干预程序[M]. 2009.4.尹俊, 季建林. 中国抑郁症药物治疗现状、患者认识及其治疗满意度的回顾和前瞻性调查[C] 2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